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之考察:兼论台湾的原住民族权利

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之考察:兼论台湾的原住民族权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人权
  • 公民与政治权利
  • 少数民族权利
  • 原住民族权利
  • 台湾
  • 族群权利
  • 宗教自由
  • 语言权利
  • 国际公约
  • 人权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的原住民族权利要如何落实?2009年12月10日正式施行的中华民国政府「两公约施行法」应如何落实台湾原住民族的权利?本书针对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的考察,确认台湾原住民族权利应有的权利内容,并根据「两公约施行法」要求中华民国政府确实落实台湾原住民族的「权利保障」。
图书简介: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权体系的重塑与族群自主性的探索 书名: 跨越边界的身份认同:全球化时代少数族群权利的再协商与法律实践研究 主题概述: 本书聚焦于全球化浪潮下,国际人权法体系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族群、宗教及语言少数群体的权利诉求。它摒弃了传统的民族国家中心视角,转而从后殖民主义、身份政治与全球治理的交叉点出发,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法如何调适普遍性人权原则与特殊群体自主权之间的内在张力。全书以批判性视角审视了联合国人权机制在处理族群冲突、文化保护及政治参与等议题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并探讨了区域性人权保障体系(如欧洲、美洲体系)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经验。 核心议题与章节布局: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的重构——少数群体权利的谱系与当代挑战 本部分旨在为后续的实践分析搭建坚实的理论框架。首先,它追溯了自《威尼斯宪章》以来,国际社会对“少数群体”概念的界定演变,着重批判了基于“国家内部少数”的传统思维定势,并引入了“流动性身份”与“去中心化治理”等概念,以应对跨国迁徙和数字传播带来的新身份形态。 章节一:从“保护”到“赋权”:少数群体权利概念的范式转换。 详细分析了从 20 世纪中叶侧重“不歧视”的消极保护,到 21 世纪强调“积极措施”与“参与权”的积极赋权过程。探讨了国际人权法中“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的边界模糊化现象。 章节二:文化权利与主权让渡的张力。 深入研究了语言、宗教与传统知识产权等文化要素,在主权国家法律框架下的困境。重点讨论了文化适应性司法(Culturally Sensitive Jurisprudence)的理论模型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国际法律文书的实践检验与机制评估 此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旨在对现有的多边人权工具及其执行机制进行细致的案例研究与效能评估。 章节三:联合国体系的硬性与软性约束力评估。 重点考察《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在保障少数群体权利方面的具体条款(特别是第 27 条),并分析其在人权理事会审议机制中的适用情况。书中将选取数个具体案例(例如,欧洲特定民族的语言使用权争议、东南亚宗教少数群体的建庙许可问题),评估条文的解释空间及其在执行层面的差异。 章节四:区域人权法院的角色与创新。 通过比较研究欧洲人权法院(ECtHR)关于族群身份和宗教自由的判例,与美洲人权委员会在原住民土地权和自决权方面的裁决。分析区域机制如何在不直接挑战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推动更为激进的少数群体权利保障。 第三部分:身份政治的全球视野与后殖民的法律回响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全球南方国家,探讨殖民历史遗留问题对当代少数群体权利保障的深刻影响,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的身份政治运动。 章节五:去殖民化进程中的法律遗产与族群再建构。 探讨了前殖民地国家在构建国家认同时,如何处理内部多元性问题。研究了特定族群(如北美、澳洲及南美洲的土著群体)在争取“土地权”、“资源使用权”及“传统治理权”时,如何利用国际人权叙事来对抗国内的“同化政策”遗留。 章节六:全球移民潮与新型少数群体的权利需求。 考察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经济压力和政治动荡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接收国催生出的新型宗教和族裔少数群体。分析了在欧洲和北美等传统人权体系中,如何界定“临时居民”与“永久权利享有者”之间的界限,以及对宗教着装、信仰表达等方面的限制措施的合规性审查。 第四部分:未来方向的展望——法律工具的适应性与韧性 章节七:数字时代下的身份确认与权利保障。 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族群识别、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新的歧视风险。研究了制定针对“算法偏见”的国际性法律规范的必要性,以及保护特定语言和文化知识在数字环境下的存续问题。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具有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帮助理解在全球化日益紧密、身份认同愈发流动的时代,国际人权法如何才能真正履行其促进公正与平等的使命。它不仅仅是对现有国际法律文本的梳理,更是对未来人权保障体系如何实现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探索。全书论证严谨,数据详实,适合国际法学者、政治学研究者、人权从业人员及关注族群关系与治理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庆山

  【现职】

  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亚洲研究所日本组副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宪法学会理事
  当代日本研究学会监事

  【学历】
  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淡江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当代日本研究学会理事、台湾国际法学会理事等

  【着作成果】
  《台湾地位与公法学》(上、下)
  《现代宪法的理论与现实——李鸿禧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周志宏、 许志雄、蔡茂寅主编
  《台湾前途危机管理》许世楷、施正锋编
  《宪法知多少——新时代‧新思维》陈慈阳主编
  《宪法与人权》周宗宪、廖钦福、蔡达智合着
  《各国语言政策》施正锋编
  《亚洲人权发展国际学术硏讨会论文集》胡庆山主编
  《台湾国家定位的历史与理论》群策会
  《2006年台湾与世界关系》戴万钦主编
  《2007年台湾与世界关系》戴万钦主编
  《2008年台湾与世界关系》戴万钦主编
  《当代国际法战略关系下的台湾问题》
  《北朝鲜:社会主义与传统的共鸣》/铎木昌之着

图书目录

序 言

前 言/1

壹、历史发展与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规定之制定经纬

一、历史发展/13
二、制定经纬/16
三、解释原则/20

贰、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的主体
一、少数者之用语/21
二、少数者的定义/24
三、少数者的类型/37
四、原住民族是否为少数者?/40

参、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之实质内容
一、文化权利/47
二、宗教权利/80
三、语言权利/81

肆、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之法性质与限制
一、公民权或人权?/87
二、保障属于少数者的每个个人/91
三、自个人权利或集体权利之解释/94
四、消极性质/110
五、积极性质/113
六、水平效果/116
七、权利限制/119

伍、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下的原住民族权利与其他条款之关系及保留/123

陆、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规定与日本国内法之关系

一、日本政府的报告书
─公约第二七条与爱努民族/129
二、日本的少数者保护与公约第二七条/133

柒、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规定与台湾法之关系
一、中华民国政府落实国际人权公约初次报告之
  审查国际独立专家通过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141
二、台湾相关法规及发生现实案例与公约第二七条规定/154
三、现行具体法律规定与公约第二七条规定之比较/161
四、大法官释字第七一九号解释与公约第二七条规定/167

结 论/171

参考文献/189

图书序言

序 言

  国际人权保障的发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截至今日,仍蓬勃发展生生不息。在现今仍主张代表中国国家的中华民国政府统治下的台湾,亦经历过战后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令体制与四十三年冻结中华民国宪法的动员戡乱临时条款体制,尽管废除解严与临时条款体制后,中华民国宪法亦经历过七次的修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部宪法随着自由化与民主化后,基本人权的保障仍相当的落伍,已跟不上国际社会进步的人权保障时代潮流,特别是随着资讯的日益发达,以及有一百七十多个国家承认代表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共产党独裁专政的崛起,皆使得中华民国宪法的危险性、虚伪性、不正当性与不合法性不断曝露,且不断受到批判与挑战。现代立宪主义宪法本身应有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亦不断地受到如同台湾宪法学会学界的强调与唿吁。

  仍坚持主张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中央政府的马英九总统,批准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后,要求立法院在中华民国宪法内通过上述两公约的施行法,借此提升中华民国宪法中人权规定的落伍与不足。

  令人感觉奇异的是,过去经历二二八事件等民主化与自由化奋斗的台湾民主进步党以人权立国为目标,极力推动的两公约人权保障立法皆失败,竟在建立戒严与动员勘乱体制的中国国民党执政下,以毫无保留任何条款的方式完全批准两公约。虽然中华民国政府将批准书送达联合国秘书处要求存放,但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拒绝,理由是联合国大会第二七五八号的决议,已驱逐蒋介石非法代表中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中央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尽管如此,中华民国政府为求落实国际人权保障到中华民国宪法的固有领土,包括蒙古、中国大陆与台澎金马在内,即在立法院通过中华民国政府有实施义务的两公约施行法,借此提升台澎金马的人权保障水准,为将来能在蒙古与中国大陆实施做准备。在上述的理解下,即可解释为何「建立戒严与动员勘乱体制的中国国民党执政下,以毫无保留任何条款的方式」完全批准两公约与制定施行法的原因与背景所在。

  然而,上述中国国民党的执政决心不断受到挑战,乃因随着台湾海崃对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崛起,特别是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甚至将来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建立「中」美新型态的大国关系,甚至有可能会发展成未来的「中美国」。将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可能会因美国积极介入﹙engage﹚战略下,逐渐发展出拥有全世界普世价值的民主、自由、人权保障基准的宪法体制。

  在上述的背景因素下,以台湾为主体的宪法体制应该由两千三百万人建立,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下的十三亿人民以新宪法的方式,废弃旧的中华民国宪法重新制定四部新宪法的方式,以新的宪法体制保障原住民族的权利,而非目前借由中华民国宪法基本国策的政治责任,此种非基本人权的宪法位阶方式,亦非越过更重要的宪法位阶模式,而透过中华民国政府两公约施行法的法律位阶方式,确保国际人权两公约在台澎金马的实施。

  本书即在上述的发展背景脉络下,以两公约施行法的制定内容,要求中华民国宪法下的中华民国政府有义务确保台湾原住民族的各项基本人权,落实国际人权保障的基准,提升台湾原住民族的各项基本人权。然而,公约其他的人权保障的落实,仍必须在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为主权者的新宪法体制中加以落实后,参与联合国的人权保障体制,接受联合国依照两公约规定对台湾新宪法体制的国际人权保障实施进行监督。

  因此,台湾原住民族的权利尽管有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基本国策的相关规定,以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草拟的各项提案,与立法院所制定的相关保障原住民族的法律加以保障,但皆未与两公约施行法进行相关的法理连结,期盼本书「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者权利之考察——兼论台湾的原住民族权利」的出版,能激发台湾原住民族的所有构成员为自己应有的两公约权利保障的获得而努力,本书盼能成为台湾原住民族所有构成员,在争取相关权利保障的奋斗过程中的微薄帮助。

  本书能顺利付梓,首先必须感谢全世界最畅销最有影响力的书,圣经中的主耶稣,在圣经中圣父、圣子、圣灵、上帝的祝福、智慧的更新与源源不绝的同在。在此诚挚将本书献给盼望庆山儿早日升等正教授,且已安息在主耶稣怀中的福梯父亲,并感谢慈爱的陈里母亲日以继夜的祷告,爱妻惠慈的辛勤协助与鼓励,箴柔、以诺、加恩三位儿女的乖巧贴心,迦南会淡江大学李世忠传道教授夫妇在主耶稣里的关爱与祷告,淡江大学亚洲所资深教授兼台湾宪法学会理事长的许庆雄教授的启蒙与训示,淡江大学亚洲所陈鸿瑜教授的剀切建言,得以向行政院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申请期刊书稿审查的补助,并获得台湾社会科学引用索引﹙Taiw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SSCI﹚东海大学法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与三位匿名审查委员严谨与细心的审查与建议后的推荐,以及元照出版公司所有参与本书出版的人员,与因着本书出版后继续向行政院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申请期刊书稿审查补助的作业同仁,感谢您的一切关心、关爱、付出与辛劳。

胡庆山
谨识于台湾淡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作者对国际法和人权理论的掌握令人佩服。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常常觉得国际公约的条文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如何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案例。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对《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逐条解读,结合了大量的判例和学术研究,将国际法与台湾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歧视”概念的分析,他指出歧视不仅仅是直接的、显性的,还包括间接的、隐性的歧视。这种区分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原住民族所面临的结构性歧视至关重要。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公约的解释方法,以及不同国家在公约适用上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国际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灵活的解释和适用。不过,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晦涩,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而且,作者的论述过于理论化,缺乏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这使得阅读过程略显枯燥。如果能加入一些实地调查的资料,或者采访原住民族的声音,相信这本书会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少数群体权利的书,我内心五味杂陈。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原住民族议题的社会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国际人权法是推动我们族群平等、争取权益的重要工具。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将抽象的国际公约条文,与台湾原住民族的具体处境紧密结合,进行了一场细致入微的解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公约内容,而是深入探讨了公约中各项权利,例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参与政治的权利等,如何适用于族群、宗教或语言少数群体,特别是台湾原住民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文化权利”的强调,这往往是我们在讨论人权时容易忽略的部分。原住民族的文化不仅是他们的身份认同,更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法律上的平等之外,更要重视文化上的尊重和保护。然而,我也觉得这本书在讨论台湾原住民族的实际困境时,略显不足。例如,土地正义、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原住民族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虽然被提及,但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学术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国际人权法与台湾原住民族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大众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国际法和人权理论基础。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它绝对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人权倡议的志愿者,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国际法来推动台湾的人权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作者强调,国际公约并非万能的,它需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进行调整和适用。同时,作者也指出,国际公约的实施需要政府、民间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这让我意识到,人权事业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和奋斗。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于关注法律条文,而忽略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台湾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文化,都会对原住民族的权益产生影响。如果作者能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相信这本书会更加全面和深入。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国际人权法与台湾原住民族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清晰,从国际公约的背景、内容到台湾的适用,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作者在分析公约条款时,总是会先介绍相关的国际法理论,然后再结合台湾的案例进行解读,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增强了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化权利”的探讨,他认为文化权利不仅仅是保护原住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要保障他们发展和创新文化的权利。这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复兴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作者还对台湾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歧视性条款和漏洞。例如,土地法、户籍法等,都对原住民族的权益造成了损害。作者建议,台湾应该尽快修改这些法律,以符合国际人权法的标准。然而,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略显冷峻,缺乏一些人情味。作者的论述过于理性,缺乏一些感性的描写,这使得阅读过程有些压抑。如果能加入一些原住民族的个人故事,或者一些生动的图片,相信这本书会更加吸引读者。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学术著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是个在都市长大的上班族,平时很少关注原住民族议题。但因为工作上需要接触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所以才勉强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它竟然让我对台湾原住民族的处境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讲述原住民族的故事,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文化。我特别感动的是,作者对于原住民族在历史上的苦难,以及他们为争取权益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多元文化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原住民族历经无数次的抗争和努力才换来的。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作为汉人的身份,以及我们对原住民族所造成的伤害。我们常常自诩为文明的化身,却忽略了原住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常常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却忽略了原住民族的土地和权利。这本书提醒我们,要以一种更加谦卑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台湾的多元文化,去尊重原住民族的权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