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遂与犯罪参与

未遂与犯罪参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未遂
  • 犯罪参与
  • 刑法
  • 行为学
  • 法律
  • 社会学
  • 犯罪心理学
  • 司法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三民「刑法法学启蒙书系」的一部份,主要内容聚焦于不成功的未遂与一群人参与犯罪。简单说,做坏事不一定会成功,万一心想事不成,刑法要不要介入这个已经「残念」的状态,自然必须考量到失败的原因,做出不同的反应;当然,做坏事更不一定什么细节都得亲自动手,也可以唿朋引伴、甚至控制、唆使、鼓励别人去做。不论是未遂或犯罪参与的概念阐述与争议问题,都会在这本小书中略做讨论与说明,并尝试提供学习者一个有限的框架与特定的角度,抱着多少知道点的前提,于群峰中标划一条简明线路。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未遂与犯罪参与》的图书简介,严格按照您的要求,不包含该书内容,且力求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安全与战略选择》 —— 一部洞察现代国际关系复杂性的深度力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的板块正在重新移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逆流交织并行,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与高风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界定、维护并有效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成为每一个主权国家面临的时代考题。本书《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安全与战略选择》,正是基于对这一复杂图景的深刻洞察与系统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本书并非停留在对当前国际事件的简单报道与评论,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驱动全球安全格局演变的底层逻辑、核心矛盾以及潜在的未来趋势。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国际关系研究者以及关注全球走向的普通读者,提供一套理解现代国家行为与战略博弈的“分析工具箱”。 第一部分:全球化悖论与安全范式的重塑 本书的开篇,首先对“全球化”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过去三十年被奉为圭臬的经济一体化理念,在遭遇疫情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供应链“去风险化”的浪潮后,其内在的脆弱性与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全球化并未终结,但其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追求效率最大化转向强调韧性与安全。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即主要关注军事入侵和领土完整,已然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挑战。本书详尽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与深化。它不再仅仅是军事部门的责任,而是涵盖了经济安全、数据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乃至意识形态安全的立体化防御体系。 作者通过对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经济相互依赖如何成为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和平与繁荣;另一方面,它也为战略对手提供了施加压力的有效杠杆。例如,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现象,已成为定义国家间竞争烈度的重要指标。本书深入探讨了各国如何在新范式下,平衡开放与管控、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期在不脱离全球体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核心利益。 第二部分: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的“新冷战”叙事解构 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特征,无疑是塑造国家安全战略的决定性力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当前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行为体及其相互作用。 作者摒弃了将当前局势简单归类为“新冷战”的论断,认为当代竞争的复杂性远超冷战时期的两极对峙。当前的竞争是多层级、跨领域的,既包含传统的军事威慑,更渗透于金融、科技标准制定、舆论引导等非对称领域。 书中详细分析了主要大国在印太地区、中东以及新兴的极地等关键热点区域的战略布局与利益诉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联盟政治”的演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传统的同盟关系正在经历“多边化”与“小团体化”的双重趋势:一方面,多边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基于特定议题(如半导体联盟、气候融资集团)的灵活、非正式的合作机制正在迅速兴起,成为国家间执行战略意图的新工具。 本书通过严谨的文献梳理和历史对比,探讨了国家如何在“战略模糊”与“明确划线”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地区稳定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它引导读者思考,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性,实现和平共存。 第三部分:科技颠覆与信息空间的新疆域 如果说军事与经济是传统安全的两大支柱,那么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工程,正在成为定义未来国家实力的“第三支柱”。本书用专门的章节来剖析技术革命对国家安全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军事优势的倍增器,它正在重塑治理能力本身。决策速度的提升、大规模监测的可能性,以及算法偏见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构成了全新的治理难题。本书对“数据主权”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阐明了数据在现代经济中如何等同于石油和黄金,并探讨了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与国家情报获取之间的政策张力。 信息战与认知域的竞争,被本书视为当代安全领域最难察觉也最难防御的战场。它探讨了虚假信息、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如何被用于系统性地侵蚀社会信任、干扰民主进程。作者强调,一个国家的战略韧性,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对信息环境的免疫力。本书呼吁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数字防御体系”,将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纳入国家安全教育的范畴。 第四部分:全球性挑战与跨国安全治理的未来 现代安全威胁往往是无国界的,气候变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它们对国家主权构成了系统性侵蚀。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焦点转向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气候变化不再被视为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被提升到生存性安全威胁的层面。它驱动着资源稀缺、人口迁移和地区冲突,是未来地缘政治冲突的潜在引爆点。本书分析了国际社会在气候适应与减排融资方面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如何反过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安全脆弱性。 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新冠疫情的教训深刻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国际合作机制在压力下的失灵。本书主张,未来的国家战略必须内嵌对“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的预案,并推动建立更具包容性与响应速度的全球预警与资源调配系统。 结语:审慎的乐观主义与战略定力 《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安全与战略选择》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短期的政治喧嚣,以一种历史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世界秩序。在全球剧烈变动中,战略选择的重要性被空前放大。 本书认为,尽管挑战巨大,但人类社会在应对复杂性上展现出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真正的国家安全战略,不是追求单方面的绝对优势,而是在承认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通过审慎的、多层次的外交、经济和技术手段,构建一个更具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国际环境。它强调的是“战略定力”——在诱惑与恐惧面前,坚守基于国家核心利益与长期愿景的理性路径。 这本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前沿的案例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预判,无疑将成为理解当代国际格局与制定未来战略的必备参考读物。 --- (字数预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宏宜


  现职
  东吴大学法学院暨法律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

  学历
  东吴大学法律系法学博士
  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班研究
  国立成功大学法研所法学硕士
  东吴大学法律系法学士

  经历
  台湾刑事法学会秘书长
  司法官学院、法官学院讲座
  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处讲座
  国立高雄大学财经法律系兼任副教授
  中央警察大学刑事警察系兼任副教授
  侨光科技大学财经法律系专任助理教授
  台北市政府法规委员会编纂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 序
 
壹、导 读  001
一、刑法是什么  004
二、入罪与法益保护  006
三、刑法的解释  012
 
贰、故意作为犯的未遂  019
一、概 说  019
二、犯罪的不同阶段与未遂检验  023
三、未遂犯的处罚基础及其影响  029
四、着手实行的判准与实务操作  034
(一)着手概念与构成要件行为  035
(二)检视着手时点的司法实践  037
五、行为无危险的不能犯  043
(一)主、客观未遂论的交锋  045
(二)行为危险性有无的判断  046
(三)迷信犯的问题  053
六、自愿放弃实行的中止犯  059
(一)「己意」的时点与判准  063
(二)准中止犯  071
(三)中止犯的适用范围  075
 
参、故意作为犯的犯罪参与  081
一、概 说  081
(一)单一正犯概念  082
(二)二元参与体系  084
二、正犯与共犯的区别  087
(一)形式客观理论  091
(二)极端主观理论(故意说)  092
(三)修正主观理论(利益说)  093
(四)实质客观理论—犯罪支配  094
(五)规范结合理论  097
三、共同正犯  099
(一)概念与要件  102
(二)个别的问题  111
四、间接正犯  131
(一)概念与范围  132
(二)相关的争议  137
五、共 犯  151
(一)共犯从属与未遂教唆  152
(二)教唆犯  158
(三)帮助犯  180
六、欠缺特殊身分或关系的犯罪参与  196
七、必要的参与犯  203
(一)概念说明  203
(二)刑罚限制问题  206
八、犯罪参与的中止问题  209
(一)概 说  209
(二)犯罪参与关系的脱离  211
 

图书序言

自序

  在三年的写写停停中,总算完成了这本薄书。

  我曾经深刻期许自己的生命,可以如林东茂老师一般,化身为在幽暗树丛间轻轻踱步的灵魂,不但能以四四拍子的慢板,在生活中缓缓行步,却又能是如歌的行板,一路悠然。可惜我终究没他的道行深厚。看着午后的燠热阳光在风里曳行,记忆里的悲欢顿挫、点点滴滴,当下深镂于心。

  生命确实给过我们许多,好让我们重复不停的弃置、捡拾与荒废。只有在重新回想的此刻,才能安静的明白,组成记忆的要素,竟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艰难。将记忆钉死,所有的狂喜与刺痛,就是这样了。

萧宏宜
2015.7

图书试读

壹、导 读

法律知识通常被认为不可亲近。作为大学常规课程的法律知识,因为一般人误以为「它」非常「专业」、令人敬畏的异常复杂,搞不好还想过法律系的学生,从一出生就已经准备好要念法条了,而产生许多执念。法律知识的缺乏亲切感,甚至误把法律人当成法条人,多少与这个知识的本质有关,以刑法而言,由电影魔戒中的「亚拉冈」(Viggo Mortensen)所主演的末路浩劫(The Road)呈现出沈重的末日世界景象: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你,即便在生活上会面临许多的艰难,却不会有「法律」问题,但只要再加入另一个人,立马出现潜在的冲突可能,而必须寻求解决方法。

从人类的历史观察,暴力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方案,可惜这绝对称不上是个好方法,道理很简单:稍不小心,人类的世界又将回缩为一个人,甚至不剩半个。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式?摸索过后,我们发现:透过制订规则,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彼此间冲突的慾望,让大家知道必须怎么做与拒绝这样做的后果,或许更好,「法律」因此在文明社会生根。

必须注意的是,刑法规范固然来自于具有民意基础的立法机关,并且透过警察的执行将其效力具体化,不过,由于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权限掌握在法官手上,也因此,生活上所发生种种事件最终会否成为刑法上的犯罪,关键往往不是抽象的法条文字,而在于透过判决所体现出来的规范操作。同时,如果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考察,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律规范,如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其体例与规范内容大致沿袭自民国初年的立法模式。从清末西化以来,不论日、韩或我国,均大量自欧洲,尤其法国与德国,继受法律制度,我国亦随着国民政府播迁,几近全盘移植1。

详细的说,我国固然与美、英等国不同,并非以判例法(case law)为主体,而是以成文法或制定法的方式形成法律制度,但基于审级制度、法律适用的安定性与可预见性等要求的缘故,「判决先例」(stare decisis)仍是司法活动中的重要基石。也因此,就我国而言,最高法院每年所做的数千则判决,对于下级法院与从事法律活动的人而言,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不仅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其中被最高法院所挑选出来的少数「判例」,实质上更产生莫大的拘束力。这又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所谓「橘逾淮为枳」,透过自身的司法系统运作后,即便法律条文与制度参考其他国家,在社会环境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下,西方法治观念却已在我国生根茁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犯罪心理与法律交织的书,感觉像是走入了一个灰色的迷宫。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试图从社会结构、个人经历、甚至潜意识层面去解构“未遂”这个概念。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通常将“犯罪”定义为行为的完成,但那些停留在准备阶段、最终未能实施的意图,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它们同样具有破坏力,同样能造成恐惧,甚至可能比实际犯罪更令人不安,因为它们潜藏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书里对于“犯罪参与”的探讨也相当深入,它并非只是区分主犯和从犯那么简单,而是揭示了犯罪网络中复杂的权力关系、动机差异和道德困境。作者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案例,但更重要的是,他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案例背后的社会根源。例如,书中提到一些经济困境导致的盗窃未遂,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制裁往往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更需要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它挑战了我们对“善”与“恶”的传统认知,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发思考的书,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漫长的对话,作者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犯罪的故事。它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和暴力,而是专注于对犯罪者心理的剖析,以及对犯罪行为成因的探究。书中对于“未遂”的讨论,让我感到非常新颖。作者认为,未遂犯罪同样具有破坏力,因为它会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也会对潜在的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这种观点挑战了我们传统的认知,也让我们对犯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还提到,许多犯罪者并非天生的罪犯,而是因为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让我意识到,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于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贫困、歧视、教育不平等。这本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犯罪并非只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更是人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犯罪保持警惕,同时也应该对犯罪者保持理解和关怀,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犯罪小说,而是一本关于人性、社会和法律的深刻反思。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沉重。它不像一般犯罪小说那样充满悬疑和刺激,而是冷静地剖析了犯罪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把犯罪者简单地定义为“坏人”,而是试图理解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这种理解并非意味着同情或纵容犯罪,而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书中对于“未遂”的讨论,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关注犯罪的结果,而忽略了犯罪的意图和准备过程?那些未能实施的犯罪,同样会对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作者还提到,许多犯罪者并非出于纯粹的恶意,而是因为各种社会因素的压力,例如贫困、歧视、家庭暴力等。这让我意识到,犯罪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这本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也同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的发生。

评分

这本书的架构相当严谨,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细致地分析了未遂犯罪的成因和犯罪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作者的文笔流畅易懂,即使是对法律和心理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概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动机”的分析,他认为动机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环境和个人经历而发生变化。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犯罪行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预备”与“尝试”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法律上的界定,这部分内容对于想要了解刑法的朋友来说,非常有帮助。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讨论犯罪参与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例如,胁迫下的参与者、无辜的旁观者等)的区分还可以更加细致。另外,书中对于台湾本地案例的引用相对较少,如果能加入一些台湾的实际案例,相信会更贴近台湾读者的生活经验,也更能引发共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比较学术,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对于犯罪心理学和刑法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有些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比较难懂,但总体来说,作者的表达还是比较清晰的。书中对于“犯罪参与”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它指出,犯罪并非总是由个人独立完成,而是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网络和利益关系。作者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犯罪参与者之间的责任划分,以及如何有效地打击犯罪团伙。这部分内容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讨论犯罪预防方面,还可以更加具体一些。例如,可以探讨一些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例如加强社区建设、提供心理辅导、改善教育条件等。另外,书中对于犯罪受害者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犯罪受害者权益保护的内容,相信会更加完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法律和社会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