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伦理学(四版)

法律伦理学(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伦理学
  • 法律哲学
  • 职业道德
  • 伦理学
  • 法学
  • 道德规范
  • 律师
  • 法官
  • 法律职业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区分专业伦理学概说、法官伦理、检察官伦理及律师伦理四区块加以论述,究其伦理根源,并对专业伦理公信不彰成因加以检讨,发掘巨塔下之阴影,期待有改善之日。本书对于法官审判独立、中立;检察官之检察一体及客观性;律师之真实义务、守密义务及利益冲突禁止等问题均有较为深入之论述。对于实务案例并有较多之蒐集,方便读者阅读与讨论之用。
法律伦理学(四版):核心概念、前沿思辨与实践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法学、伦理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内一本深度剖析法律与道德交叉地带的权威教材与前沿论著。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且极具批判性的法律伦理学知识框架。不同于侧重于单纯的道德说教或僵硬的法律条文解读,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法律规范背后的伦理基础、冲突的内在机制,以及在复杂司法实践中进行审慎道德判断的方法论。 本书的第四版,在继承前三版稳固的理论根基之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拓展,尤其关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社会结构性变化对传统法律伦理观念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推进层层深入,适合本科高年级、研究生以及法律、哲学、公共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士研读。 --- 第一部分:法律伦理学的基石与范畴(Foundations and Scope) 本部分奠定了整个学科的理论基础,清晰界定了法律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与核心任务。 第一章:法律伦理学的界定与学科定位 详细阐述了“法律伦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法哲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法律何以需要伦理的支撑,以及伦理在法律制定、解释和适用中的不可替代性。本章深入分析了法律作为一种“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定位,并引入了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张力模型。 第二章:伦理学核心理论在法律中的映射 系统梳理了三大主流伦理学理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义论/义务论(Deontology,重点讨论康德的绝对命令)和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在法律构建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如何用功利主义指导刑罚的威慑功能,如何用道义论维护基本人权与程序正义,以及如何用美德伦理重塑法官的职业道德。 第三章:自然法与法实证主义的伦理辩论 回顾并批判性分析了贯穿法学史的“自然法”与“法实证主义”的争论,聚焦于其在“恶法是否是法”这一伦理困境中的立场差异。本章特别探讨了自然法思想在当代人权保障中的复兴及其面对后现代挑战的局限性。 第四章:法律正义的多元概念 正义是法律伦理学的核心议题。本章超越了简单的“形式正义”,详细区分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引入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和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重点讨论了在资源稀缺和历史不公背景下,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伦理困境。 --- 第二部分:法律行为者的专业伦理(Professional Ethics of Legal Actors) 本部分聚焦于法律体系内部主要角色的职业操守、责任边界与道德困境的解决机制。 第五章:法官的伦理职责与独立性 深入剖析了法官的“中立性”及其伦理要求。讨论了法官的偏见(Implicit Bias)问题,以及如何在个人信仰与法律条文之间保持职业上的道德距离。探讨了司法能动性与法律安定性之间的伦理权衡。 第六章:律师的忠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张力 律师的伦理困境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之一。详细分析了“为委托人最大利益服务”的原则与“维护司法公正”的公共责任之间的冲突。包括律师保密特权(Attorney-Client Privilege)的伦理边界、利益冲突的识别与处理。 第七章:检察官的裁量权与道德判断 检察官的角色具有高度的道德敏感性。本章探讨了起诉与不起诉的裁量权背后的伦理考量,如何平衡对个案的怜悯与对公共安全的责任,以及在证据不充分情况下,出于“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行动的伦理风险。 第八章:立法过程的伦理考量 将伦理视角引入立法阶段。讨论了利益集团游说、信息不对称对民主决策伦理基础的侵蚀。探讨了代议制中,立法者对其选民和更广泛社会群体的双重伦理责任。 --- 第三部分:具体法律领域的应用伦理(Applied Ethics in Specific Legal Domains)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当代法律实践中最具争议的领域,展现法律伦理学的实践生命力。 第九章:刑法与惩罚的伦理基础 深入探讨了刑罚的四大目的(报应、威慑、改造、隔离)的伦理合理性与冲突。重点批判性分析了死刑制度的伦理基础,以及量刑中如何体现个体化正义与群体风险控制的平衡。引入了恢复性司法的伦理视角。 第十章:生命与身体的伦理:医疗法与生物伦理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且高度敏感的领域。本书详细分析了安乐死、辅助自杀、撤除维生系统的伦理辩论,并探讨了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伦理深度。讨论了基因编辑、辅助生殖技术对“自然”与“人权”概念的挑战。 第十一章:环境法与代际正义 将伦理学推向非人类客体。探讨了当代法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核心议题是“代际正义”——我们对尚未出生的世代负有什么样的法律和伦理责任?以及环境权与经济发展的伦理冲突。 第十二章:科技、隐私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本章是第四版新增的重点章节。探讨了大数据收集、面部识别技术对个人自主权构成的系统性威胁。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AI)在司法决策(如量刑预测软件)中的应用所引发的“算法偏见”与“责任归属”的伦理难题。讨论了“数字人格权”的伦理构建。 --- 第四部分:全球化与超越性伦理(Globalization and Transcendental Ethics)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至超越单一主权国家的法律体系,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伦理规范。 第十三章:国际法中的道德诉求与权力现实 分析了国际人道法(IHL)和国际刑法(ICL)背后的道德驱动力,如“不干预原则”与“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之间的伦理张力。讨论了主权国家在面对大规模暴行时的不作为是否构成伦理上的共谋。 第十四章:跨文化法律伦理的比较视野 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伦理观(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法律义务的影响),探讨是否存在普适性的法律道德底线。强调了文化相对主义在应对普世人权标准时的伦理界限。 结论:迈向更负责任的法律实践 总结了法律伦理学研究的长期目标: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培养法律人进行复杂道德反思的能力。强调在不确定性和价值冲突的时代,伦理学是确保法律不沦为纯粹技术或权力工具的最后一道防线。 --- 本书特色: 案例驱动深度分析: 穿插了大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内及国际判例,将抽象的伦理原则与具体的法律后果紧密结合。 批判性反思: 鼓励读者超越既有法律框架,对法律的根本目的和正当性进行质疑和反思。 前沿视野: 紧密追踪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气候危机等新兴领域对法律伦理提出的新要求。 平衡性叙事: 避免单向度的理论推崇,力求展现不同伦理立场之间的内在合理性与局限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世明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板桥、宜兰、台中地方法院法官
  政治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系主任、在职专班执行长)
  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主任委员
  律师惩戒覆审委员会委员
  法官评鑑委员会委员
  公共工程委员会技师惩戒覆审委员

图书目录

四版序

序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伦理学概论/3
壹、伦理学之意义/3
贰、伦理学之内容/4
参、价 值/6
肆、正 义/8
第二章 专业伦理学/10
第三章 法律伦理学之意义及法源/12
第四章 法官、检察官及律师之职业本质/14
第五章 法律专业伦理之实践困境/18
壹、法律伦理学之特殊性/18
贰、法律伦理实践之难题/19

第二篇 各论

第一章 法官伦理/29
壹、概 说/29
贰、法官之任务及地位/30
参、具体伦理内容/31
肆、联合国司法准则/71
伍、法官之职务监督/77
第二章 检察官伦理/158
壹、概 说/158
贰、定 位/158
参、检察官义务/162
肆、检察一体/163
伍、侦查不公开/178
陆、检察官伦理规范/181
柒、行政监督、惩戒及惩处/185
第三章 律师伦理/230
壹、概 说/230
贰、律师相对于法院之行为规范/240
参、律师同道彼此间之伦理要求/250
肆、律师与事件相对人之行为规范/262
伍、律师利益冲突之禁止/270
陆、律师执行职务之禁止/290
柒、律师执行第二职业之限制/295
捌、律师身分与公司内部律师职务之不相容性/301
玖、律师之守密义务/306
拾、律师犯罪及其他非行之可惩戒性/321
拾壹、律师广告之限制/326
拾贰、律师业务招揽行为之限制/341
拾参、律师结果报酬约定之禁止/348
拾肆、律师之真实义务/350
拾伍、律师之进修义务/360
拾陆、律师之登录与公会间关系/365
拾柒、律师与委託人契约关系之合理化/372
拾捌、律师之谨言慎行义务/384
拾玖、对新修正律师伦理规范条文之评估/388
贰拾、其他律师伦理规范/403
贰拾壹、律师惩戒/405
贰拾贰、实务案例/412

附 件
一、公务员廉政伦理规范/495
二、100~103年司法官考试第一试试题/498

图书序言

四版序

受难时的伦理怀想
  
  三月底,余至W医院求诊微状不适之病因,讵问诊医在扩腔内视造成余不适之际,屡催问是否接受小术,其既未陈明原因、风险,亦未评估机率、必要性。趁余受诊压痛之际,突袭提询术否?其或以为此术甚小,通常无大碍,致余在不知风险下同意之,其后逾三週之椎心痛楚,最后且因发炎痛极,即使转T医院诊治,仍服药罔效,最后乃住院治疗,而造成工作家庭安排上重大不便。医师未善尽告知义务之危害,轻率医疗行为,遗害病人可谓至深且大矣。
  
  此情境,在法官、检察官、律师面对当事人时,若不能理解求助、受审人之惶惑不安、无助脆弱,而仅为结案或营利,乃以不成熟心証,未使当事人充分理解相关利益状态下,诱使当事人在未充分知情下为起诉、和解、撤回、认罪等类重大处分行为,以致造成当事人损失或身分性之不可回复,其危害当事人亦属重大矣!
  
  在台湾,是否存在少部分法官、检察官不把当事人当人看,仅把他们当成案件的负担,以骂人为平常?以威胁利诱为常态?会否存在少部分律师招摇撞骗,趁人之危,买空卖空,乐于做食腐之豺狼?
  
  作为一个拥有专门知识之优势者,应以同理心面对当事人,除作为一个专业人外,也须配的上可称为人,行为须得对称其品味。如果成了专业人,却因披上专业的傲慢,眼中只有结案为上,不把人当人,那这个专业人便不值得尊重了。
  
  伦理之道,不重在学问之高深,但求对人性给予关怀,对尊严加以照顾。受高等专业,训练有素之专家,一入红尘,若未能勤拂拭其久蒙尘埃的本心,以致丧失对周遭温度之感受能力,则尚有何可得期待者乎?

  姜世明
  2015.4.19
  于T大医院中




序 言
  近年来,国内因部分法律人贪赃枉法、私德不修,其无论居庙堂之上,抑或民间自由业者,每有视法律、伦理如无物,恣意妄为,行径嚣张、离谱,令人咋舌。贪官现形之不堪,固如此;部分贪杯、贪权及迷恋女色者,其行径卑劣更胜讽古之小说剧情,令人不齿。古语有云: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法律人不重伦理,  其对人民法感危害之大,难以估计,莫过于此。
  本书系作者近年来讲授法律伦理课程之讲义及部分研究心得之总集,并纳入实务见解及部分法例作为附录,用供学习者参考。惟法律伦理学之内容涵括甚广,欲求其精粹,总需长久时日,因而本书所论,尚难称成熟之作,希假以时日,借由教学相长,或他日能更有所得。
  虽民国一百年法律人部分国考将加考法律伦理,但考试无法决定心志,希法律人有格,需多方面条件,亦即,家教有良善之旨、未有伪善或营利之师、无贪杯好色之友及少欲固穷、三省正己之自身。此外,体系中伦理纲纪,须赏罚分明,不可乡愿及温情主义,否则,于酱缸中,长久浸润,心性失真,腐朽之味日重而不自知,岂不哀哉!
  伦理之道,除外在框架形式之限制外,多重修身养性,惟知己本分,自尊自重,且能不将自己权利伸张至极,以致干预他人权利领域,形成面目可憎之面相。应知法律非万能,更不可用以作为欺压、榨取、或取笑非法律外行人之工具。法律人如无良知,其恶劣不堪,甚于豺狼趋腐、虫蟑争臭之类,岂可不慎欤?!


  姜世明
  2010.8.14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挑战了我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同理心”的强调,作者认为,法律人应该具备高度的同理心,才能真正理解委托人的处境,并且为他们提供公正的法律服务。这种同理心不仅体现在对委托人的理解上,也体现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上。作者认为,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法律人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一套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公民,应该如何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伦理学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信仰的启示录。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作者的论述过于抽象,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很多概念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虽然书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伦理议题,例如医疗伦理、商业伦理、环境伦理等等,但对于这些议题的探讨都比较浅显,缺乏深度和广度。我感觉作者更像是在罗列各种观点,而不是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而且,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比较老旧,没有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例如,对于科技伦理的讨论,就显得比较滞后,没有涉及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不过,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于法律伦理学的基本框架的梳理,还是比较清晰的,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初步的认知。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伦理思想家的介绍,也很有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更适合作为法律伦理学的入门教材,而不是作为深入研究的参考书籍。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法律伦理学,还需要阅读更多的文献和案例。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法律与道德交织的书籍,我内心五味杂陈。它并非那种直白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教条式读物,而是像一位耐心的智者,引导你一步步思考,法律的条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价值判断?道德的准则,又如何与社会现实碰撞?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像台湾街头的巷弄,看似杂乱无章,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生活智慧。他没有刻意回避争议,反而将各种复杂的议题摆在眼前,例如安乐死、堕胎、器官移植等等,这些在台湾社会也经常引发讨论的话题。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观点,都有详尽的介绍,并且不带偏见地呈现,让你自己去权衡利弊,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正义”的探讨,正义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文化而有所不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人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且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法律和道德的认知,也更加理解了法律职业的复杂性和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专业术语的翻译都显得生硬和不准确,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书中的排版也比较混乱,字体大小不一,段落间距不均匀,阅读体验非常差。我不得不经常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理解书中的一些概念。更糟糕的是,书中的一些内容存在明显的错误,例如,作者对于某个案例的描述就与事实不符。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书的学术价值,也损害了作者的声誉。不过,抛开翻译和排版的问题,这本书的内容本身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作者对于法律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还是比较全面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法律伦理学的演变过程。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伦理实践的比较,也很有启发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瑕疵颇多的作品,如果你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或者对法律伦理学没有特别的兴趣,我建议你不要浪费时间阅读它。

评分

这本书的架构相当严谨,从法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了各种具体的案例和问题。作者的文笔流畅易懂,即使对于法律背景不深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含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区分,两者虽然经常相互关联,但并非完全等同。法律责任是基于法律条文的强制性约束,而道德责任则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良知和价值观。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有时候法律允许的行为,在道德上可能是不被接受的,反之亦然。这种区分让我对法律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律师伦理”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律师作为法律的专业人士,不仅要为委托人辩护,更要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要求律师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本书让我对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让我对律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良知和责任的思考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