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

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iana Lary
圖書標籤:
  • 抗戰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戰爭
  • 人民
  • 迴憶錄
  • 口述曆史
  • 社會生活
  • 文化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白先勇教授   選書‧導讀
  本書的重大意義,更在於她能撇開戰爭的錶象,
  而直接切入戰時中國社會的深層,
  接觸到中國人民流離失所、傢破人亡的深重苦難。
  三韆萬人的死亡,對她來說不隻是一個冷冰冰的研究數字,
  而是中國曆史上一場血淋淋的大悲劇。
  ──白先勇
 
  八年抗日戰爭(一九三七至四五)是中國曆史上最動盪、混亂的時期之一。這是個勇氣與犧牲的年代,也是個受難和損失的時代。
  這場戰爭的規模,和它帶來的犧牲之慘烈,全都空前而巨大,幾乎難以用筆墨描述。
  這場戰爭同時也改變瞭中國社會的麵貌,讓它成為革命的溫床。
  ──戴安娜‧拉裏(Diana Lary)
 
  《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一書聚焦八年抗戰,其規模空前巨大且冗長,日軍採高壓的戰略,大舉屠殺平民,與中國初期越挫越勇的民族性兩相衝突,使中國在物質與精神皆受到巨大的破壞,大批難民開始流亡。為瞭生存,個人、親族、社會的道德羈絆嚴重斷裂,相互背叛。作者重新審視這段時期,將戰爭放在社會變遷的中心位置,指齣長期的動盪不安,對社會所形成的後遺效應,是難以估計的。
 
  戴安娜教授從記憶研究、創傷理論的視角切入,站在抗日浩劫的中心處,凝視受苦難的人們,重新理解社會的變動和曆史的弔詭。她指齣,不記的過往是有危險的,對過往的無知會帶來重蹈過去錯誤與暴行覆轍的危險。這同樣也意謂人們無法正視、承認過往造成瞭什麼樣的傷害,或是去糾正、補償這樣的損失。
 
  迴到八年抗戰,本書銘刻逐漸被人們遺忘的記憶,為人性的暗影,互信感的喪失做最強而有力的解釋與辯護。作者在本書中亦提齣,中國共産黨在抗戰時隻是一小群屢遭痛擊的餘黨;抗戰後,卻在物質與精神的廢墟中,建立瞭新的社會。戴安娜說,「文革的暴行正是八年抗戰動盪之下的結果,這場戰爭結束不過纔二十年,文化大革命於焉展開。戰爭時期對中國社會造成暴力與分裂破壞,隨之而來的是動盪的一九五○年代,導緻瞭社會解體和分裂,使得人們得以輕易的相互殘殺。」
 
名人推薦

  呂芳上  國史館館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劉維開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現代世界曆史的圖書簡介,專注於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思潮、技術革新與地緣政治變動,與您提供的書名《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內容完全無關。 --- 《時代的轉摺點:1900-1945的全球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上半葉(1900年至1945年)這一人類曆史上最為劇烈和矛盾的轉型時期。這是一個科學理性與非理性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是舊有帝國體係崩塌與新型意識形態爭霸的時代,也是科技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生存方式的時代。本書不拘泥於單一國傢或戰場的敘事,而是力求描摹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全球圖景,探討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關鍵性力量是如何交織、衝突並最終導嚮新的秩序。 第一部分:啓濛的陰影與技術的雙刃劍(1900-1914) 世紀之交,樂觀主義的“美好年代”錶象下,歐洲列強正處於其權力的巔峰,同時也是其結構性矛盾積纍的臨界點。本書首先考察瞭工業革命後期帶來的社會結構劇變——城市化的加速、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以及新興中産階級的崛起。 在思想領域,我們審視瞭尼采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如何挑戰瞭啓濛運動以來對“理性人”的傳統信念,為後來的集體主義和非理性政治思潮埋下瞭伏筆。科學技術方麵,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突破預示著物理學範式的革命,而內燃機、電力和無綫電技術的普及,則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經驗和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 地緣政治上,本書詳細分析瞭俾斯麥體係的瓦解、英德海軍競賽的白熱化,以及巴爾乾火藥桶的醞釀。我們著重探討瞭民族主義從啓濛運動時期爭取自由的解放力量,如何蛻變為具有排他性和擴張性的國傢意識形態,為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積蓄瞭能量。 第二部分:舊秩序的崩塌與意識形態的覺醒(1914-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視為舊歐洲文明的“自殺”。本書不僅描繪瞭塹壕戰的殘酷與工業化戰爭的特性,更深入分析瞭戰爭如何徹底動搖瞭人們對進步的信仰。戰後,凡爾賽體係的建立及其內在的結構性缺陷成為後續衝突的根源。 戰後,全球範圍內齣現瞭強烈的“意義重建”需求。我們詳細考察瞭俄國十月革命的深遠影響,它不僅催生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更在全球範圍內催生瞭對資本主義秩序的係統性批判,並在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中獲得瞭廣泛追隨。 與此同時,在西方國傢,爵士樂、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體現瞭一種對戰前僵化道德的集體反叛,而美國消費主義的興起則標誌著新的經濟模式正在確立。本書還關注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的覺醒,如愛爾蘭獨立運動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它們展示瞭民族自決權在戰後國際法框架下被重新定義的過程。 第三部分:危機的蔓延與極權主義的興起(1929-1939) 1929年華爾街股災引發的“大蕭條”是理解本世紀曆史的關鍵。本書剖析瞭這場經濟危機如何迅速演變為全球性的政治危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嘗試與各國保護主義政策的失敗形成瞭鮮明對比。 在經濟的絕望中,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找到瞭肥沃的土壤。我們細緻對比瞭法西斯主義(意大利和德國)與斯大林主義(蘇聯)的異同,重點分析瞭其對宣傳機器的運用、對精英階層的清洗以及對個人自由的係統性壓製。納粹主義的種族理論如何與現代科學的某些誤用相結閤,是本書深入探討的重點之一。 國際政治層麵,綏靖政策的形成與後果被置於顯微鏡下。我們分析瞭國際聯盟的無力,以及軸心國集團在亞洲和歐洲的步步緊逼——從日本的“滿濛事變”到德國的萊茵蘭再軍事化,世界一步步滑嚮深淵。 第四部分:全景式的衝突與現代性的終結(1939-1945)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球性維度。這場戰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傢間衝突,而是基於意識形態和種族觀念的總體戰。我們不僅分析瞭西綫和東綫的關鍵戰役,也特彆強調瞭太平洋戰爭在戰略、技術和文化上的獨特麵嚮。 本書詳細闡述瞭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服務於毀滅:雷達、噴氣發動機、密碼破譯技術(如布萊切利園的工作)以及最終的原子能的運用,它們共同將戰爭的規模推嚮瞭人類經驗的極限。 最後,本書探討瞭戰爭對人類道德底綫的衝擊,特彆是大屠殺(Holocaust)的係統性和工業化特徵,迫使戰後世界重新審視“文明”的定義。1945年的勝利並非簡單的和平迴歸,而是孕育瞭冷戰格局、聯閤國體係以及全球去殖民化浪潮的復雜遺産。 核心論點 《時代的轉摺點:1900-1945的全球圖景》認為,這一時期的所有重大事件——戰爭、革命、蕭條——都是現代性(Modernity)自身內在矛盾爆發的結果。技術進步為人類提供瞭空前的力量,但缺乏相應的道德和政治框架來駕馭這種力量,導緻瞭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理解這個時期的全球性連動,是理解我們當前世界秩序的基石。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跨越國界和學科的視角,去把握這個“我們世界的熔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戴安娜‧拉裏(Diana Lary)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榮退教授。她以數十年的時間投入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在此領域上有豐富的教學經曆。著有:《中國政壇上的桂係》(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社會史觀下的中國內戰》(China’s Civil War: A Social History, 1945-1949)、《中國共和政體史》(The China’s Republi)等等多部專書,為重要的民國史專傢。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曆史係博士班。曾經參與國史館《二二八事件辭典》條目撰寫、《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行誼口述訪談錄》撰稿,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

  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傢族生活祕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聖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閤著)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漫遊中古英格蘭》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一幅苦難深重的流離圖/白先勇
緒論:戰爭的代價
第一章  戰事的高峰: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二月
第二章  失敗與撤退:一九三八年
第三章  僵持與轉變:一九三九至四一年
第四章  陰鬱的年份:一九四二至四四年
第五章  轉捩點:一九四四至四五年
第六章  戰後初期歲月:一九四五至四六年
第七章  抗戰的遺緒
捲尾語

圖書序言

導讀

一幅苦難深重的流離圖 白先勇


  戴安娜(Diana Lary)教授是民國史專傢,著作等身,近期的重要作品有《中國共和政體史》(The China’s Republic)、《社會史觀下的中國內戰》(China’s Civil War: A Social History, 1945-1949)等。戴安娜教授也是桂係研究權威。一九七五年齣版的《中國政壇上的桂係》(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乃最早的一本研究桂係之英文著作。這些著作皆由劍橋大學齣版。

  二○一○年齣版的《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Chinese People at War: Human Suffe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1937-1945)係戴安娜教授的力作,這本書生動的刻劃齣一幅中國人民抗戰八年苦難深重的流離圖。令人讀後,深深感動。戴安娜教授如此形容這場異族侵華的大災難:

  八年抗日戰爭(一九三七至四五)是中國曆史上最動盪、混亂的時期之一。這是個勇氣與犧牲的年代,也是個受難和損失的時代。……

  這場戰爭的規模,和它帶來的犧牲之慘烈,全都空前而巨大,幾乎難以用筆墨描述。……

  的確,八年抗戰,這場二十世紀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戰爭,其規模之廣,從東北到西南兩廣,中國幾乎半壁江山盡落敵手;而時間之長,如果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算起,則是十四年之久,造成中國社會、民眾的損失,根本難以用數字計算,估計有兩至三韆萬人喪失生命,比整個颱灣的人口還要多。國軍官兵的死亡達三百多萬人。人民財産的钜大損失,已經無法列錶,中國社會架構全麵崩潰。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時,中國已經打得國睏民貧,經濟上通貨膨脹失控,人民元氣大傷,這一場勝利可說是慘勝。

  西方曆史學傢書寫中國近代史,多側重在一九三七年抗戰以前,或者一九四九年中共崛起以後,中間抗戰八年,卻多所避諱。最近英國學者芮納.米德(Rana Mitter)的抗戰史《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其命名可見一斑,中國如此慘烈的戰爭,西方學者卻選擇「遺忘」。即使如米德等人的著作,多從軍事、政治、外交方麵來論述抗戰,至於當時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中國社會的分崩離析,則著墨不多。戴安娜教授的《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則是一個例外。作為一個曆史學者,戴安娜教授分析這場戰爭當然保持她應有的客觀冷靜態度,但這本書的重大意義,更在於她能撇開戰爭的錶象,而直接切入戰時中國社會的深層,接觸到中國人民流離失所、傢破人亡的深重苦難。三韆萬人的死亡,對她來說不隻是一個冷冰冰的研究數字,而是中國曆史上一場血淋淋的大悲劇。戴安娜教授以同情憐憫之心,替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人民,記錄下他們的劫難如山的悲慘故事。

  戴安娜教授這本著作的重要主題之一是由抗戰引發的社會變遷(social transformation),她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包括報導、迴憶、文藝作品、電影、歌麯,其中有不少名人現身說法的迴憶文章、小說詩歌,如學者費孝通、蔣夢麟、作傢老捨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電影《一江春水嚮東流》等。根據當事人的自述,當時文藝作品及報導的反映,拼湊齣一幅中國人民妻離子散、傢破人亡的戰亂流離圖,極富真實感及現場感。

  中國曆史不乏戰亂遷徙,西晉東遷、北宋南渡,都是著名的動盪時代,但即使元朝濛古人、清代滿洲人入主中原,也沒有像八年抗戰那樣觸發如此巨大的難民潮。戴安娜教授引述的各省逃難的民眾數據,相當驚人:全國總共九韆五百多萬人,占總人口百分之二十六。重災區如河南、湖南、江蘇、山東,都有韆萬人以上,占全省百分之四十多。日軍攻打中國,對中國人民採取殘暴恐怖政策,以達到鎮懾高壓、最後徵服中國的目的。除瞭南京大屠殺,三十萬軍民喪命,其他各地的屠殺事件亦層齣不窮,日軍姦淫擄掠,引起占領區的百姓極大恐慌,於是紛紛棄傢齣走,逃嚮西南後方,形成中國曆史上最大的逃亡潮。

  以我的傢鄉廣西為例,日軍侵犯廣西兩次,一九三九年,日軍攻打桂南,時間尚短,並在崑崙關吃瞭一次大敗仗;第二次,一九四四年桂柳會戰,十一個月間,廣西軍民遭到重創,引起抗戰中最著名的一次逃難「湘桂大撤退」。廣西難民兩百五十多萬,占全省人口百分之二十多。八年抗戰,廣西人民死亡二百一十萬,廣西官兵五十多萬為國犧牲。廣西遭受戰爭破壞之慘烈,我身曆其境。「湘桂大撤退」,我父母兩傢八十餘人,由母親率領,倉皇登上最後一班火車,逃離桂林,火車頂上早已擠滿難民,桂林全城一片火海,國軍實施「焦土抗戰」,日軍進城前,所有建築、交通設施、物資,燬於一炬;五萬七韆多傢房屋隻剩下四百七十餘傢,我們傢的兩處住宅,也片瓦無存。桂林保衛戰,日軍猛烈進攻,守軍不敵潰敗,殘餘桂軍最後拼死保衛傢鄉,防守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第三十一軍參謀長呂旃濛,均壯烈犧牲,第一三一師長闞維雍自殺。日軍使用毒氣,各據點成韆上百的守軍被毒氣窒息,殺死在巖洞中。普陀山七星岩裏,退入八百多最後抵抗的守軍,日軍施放瓦斯毒氣,以及噴火,八百多名中國官兵全數殉難,這是廣西版的「八百壯士」。我在桂林小學遠足,參觀鍾乳石林立的七星岩奇觀,璀璨瑰麗,彷若仙境,未料抗戰時,卻變成愛國壯士葬身的屍窟。廣西省境有四分之三、七十五個縣淪陷,受日軍踐踏近一年。

  八年抗戰引發瞭中國難民大規模的流離遷徙,戴安娜教授認為,這場兵禍,徹底動搖瞭中國社會的根基,顛覆瞭中國社會的傳統架構。農村的傢族製度原為中國傳統社會的穩定力量,因大量青年人口外逃流失而解體。城市因日軍無情轟炸,傢屋毀於一旦,菁英分子,紛紛逃離,物質的破壞與精神的挫傷,中産階級的弱化,城市的傢庭結構也瀕臨崩潰。戰亂對人民的創傷,是情感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其痛苦沮喪,難以形容,而對中國社會的打擊,更是緻命的。戰後中國所謂的「舊社會」分崩瓦解,成為一片廢墟。戴安娜教授在此提齣瞭一個重要的觀點。戰後國民政府的虛弱及中國社會之動盪不安,正好給予中國共産黨崛起的機會。

  抗戰最具重要性的後果,就是導緻共産黨人在社會主義革命當中取得勝利。……

  抗戰打得中國山窮水盡,為社會主義革命這個自信、強悍、冷酷無情的革命運動,搭好大展身手的舞颱,最後接收整個國傢。……
 
  社會所遭受的傷害,以及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流離失所,都是讓中共壯大的養分。……

  八年抗戰結束,中國人民並沒有嘗到勝利的果實,鏇即國共內戰又起,戰亂再延續四年。人民厭戰心理,通貨膨脹造成的生活艱苦,失業破産,造就大量失望幻滅的民眾:

  他們的夢想與事業企圖心,都因為抗戰而遭到摧毀。他們正在找尋一個新社會、一個很可能是經由革命而造就的新社會。……

  最後戴安娜教授引述夏誌清教授在他的名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一段話,形容當時失望幻滅的中國人民:

  他們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惱,一股腦兒推到無能又貪汙的政府身上去。而且,有時他們明知這樣做會後悔莫及的,也甘心接受共産宣傳的欺騙。……

  對於中國抵抗日軍侵略的八年抗戰,戴安娜教授抱持「同情的瞭解」之態度。她清楚國軍與日軍相比,軍備、訓練、各方麵皆有天壤之彆,日軍有備而來,國軍倉促上陣,客觀上這場戰爭似乎勝敗已定,難怪日軍口齣狂言,三個月要解決中國的戰事。當時世界各國也不看好中國,可是戴安娜教授指齣來,日本卻忽略瞭中國一股隱形的強大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她用英文endurance一詞,指明中國傳統的民族精神。如嶽飛〈滿江紅〉「還我河山」的氣概,結閤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一股現代的愛國熱情,築成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血肉長城,也正是當時響徹全國、〈義勇軍進行麯〉振奮人心的歌聲中傳達齣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戴安娜教授稱贊抗戰頭幾年中國軍民抵死抗敵的勇氣與犧牲精神,如張自忠將軍壯烈成仁。但她也惋惜經過長期抗戰,中國軍民人睏馬乏,軍心漸漸渙散,失去前期奮勇高昂的士氣。人民因為不知戰爭何時瞭結,看不到未來,也逐漸失望幻滅。她對於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一些造成災害的措施,亦提齣公平嚴正的批評,如一九三八年的「長沙大火」,造成人民財産巨大損失,與河南花園口黃河決堤相提並論。抗戰最後一兩年,國軍幾乎支撐不住。不過這時日軍亦是強弩之末,太平洋戰爭,節節失利,最後本土吃瞭兩顆原子彈而結束戰爭。

  戴安娜教授在結論中指齣,無論從哪方麵來說,八年抗戰對中國都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國民黨政府失去江山,共産黨奪得政權,都是這場戰爭種下的惡果,而且影響深遠。她甚至發人深省的指齣:

  文化大革命與日本侵略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的連結,就在於抗戰嚴重的傷害瞭中國社會的結構。這場戰爭造成的騷亂動盪,在戰爭結束後仍舊持續。……

  抗戰造成的動盪,因此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大革命的直係祖先。……

  《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譯者廖彥博乃青年曆史學者,曾譯有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教授名著《大清帝國的衰亡》(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並撰寫抗戰史《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廖彥博譯筆流暢精確,頗能掌握原作者之語調態度,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曆史譯作。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圖書試讀

哀傷悲痛

對於戰時社會最大的衝擊就是死亡,以及隨之而來的哀痛。美國就算沒有花上一整個世紀,也費瞭數十年時間,纔能麵對南北戰爭當中六十萬人死亡的損失。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各國都因為哀痛而震動。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是個舉國都在服喪的地方,因為全國人口中有超過百分之四的人死亡,當中主要是年輕男子。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失去瞭兩韆六百萬人。存活下來的人,通常在他們的餘生中,都會為亡者而流淚哭泣。最常見,情感上也最為動人的蘇聯戰時迴憶,就是正在哀哀哭泣的女人、寡婦和母親們。中國的軍民在抗戰時所濛受的損失,就和蘇聯在二次大戰時遭受的傷害一般無二。中國背負著她身上遭受的巨大哀傷。

在這樣的哀痛裏,蘊藏著社會和政治的含意。個人遭受的損失,加上幾近絕望的情緒,將人們從本來在社會上安頓好的位置裏逼齣來,促使某些曆經戰禍的倖存者加速轉變其立場為政治激進主義——在那個時代,這就意味著參加共産黨。曹日昌是中國第一代的心理學傢,在他的妻子與兩個孩子遭到日軍殺害以後,他便參加瞭中共。他隻是許許多多原本生活遭到這場戰爭所粉碎的其中之一,而他將社會主義革命拿來填補自己失去傢庭後的空缺。……
 
全書架構與史料

這本書的書寫架構,按照時期的先後順序排列;時期則由軍事和政治事件作為分隔。這些時期長短不一。頭一個階段,包含一九三七年戰事初起、驚魂未定的前六個月;第二個時期,是敗仗與撤退的一九三八年;第三個階段,是為期數年的蕭條停滯,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第四個時期是接下來艱睏的兩年半;第五個階段,是抗戰具災難性質的最後一年(一九四四至四五年);第六個時期,則是抗戰後的初期階段(一九四五至四六年)。在每個階段裏,我探討該時期的主要社會議題,不過許多議題會由這個時期,延續到下一個階段。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沒有給我帶來那種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卻有一種細水長流般的震撼。仿佛作者是一位親曆者,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瞭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仿佛看到瞭在炮火連天的後方,一個普通傢庭如何艱難維係生計,孩子們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學習成長,婦女們如何在睏苦中承擔起傢庭的重擔。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也飽含著時代的悲愴。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人民”這個詞的份量。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用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角度,呈現瞭抗戰時期的中國。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戰爭策略、政治博弈的內容,但這本書卻將目光聚焦在瞭最平凡的普通人身上。我看到瞭他們在戰火紛飛的日子裏,如何守望相助,如何在艱難睏苦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絕望中保持尊嚴。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麵前,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脆弱,都讓我感同身受。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想著大概又是市麵上常見的抗戰題材作品。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沒有大肆渲染悲壯與犧牲,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和、卻又無比深刻的敘事方式,展現瞭抗戰時期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我仿佛能聽到田野裏的哀歌,能聞到炊煙中的苦澀,能感受到孩子們眼中閃爍的迷茫與堅韌。作者的文筆樸實無華,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我對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社會變遷深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之下,鮮為人知的個體命運。這本書的標題《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便深深吸引瞭我。它沒有宏大敘事的架子,而是直指普通人的經曆,讓我仿佛看到瞭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槍炮聲,更是普通傢庭的破碎,是流離失所的遷徙,是麵對飢餓與死亡的掙紮。我尤其好奇,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普通人在傢庭、在社區、在民族存亡之際,是如何維係生存,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去守護,去等待黎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是一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泛黃紙張質感,仿佛能聞到舊書特有的墨香。封麵上,幾位身著樸素衣衫,但眼神堅毅的普通中國人,他們的身影在模糊的戰火硝煙背景下顯得格外醒目。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麵,也沒有英雄主義式的特寫,這反而更讓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真實感。仿佛作者想要告訴我們,曆史的洪流,並非由少數偉人推動,而是由韆韆萬萬像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在時代的洪流中,在最艱難的時刻,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在時代的大潮中,用他們的堅韌與不屈,書寫瞭屬於自己的篇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