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农业交流
  • 水果贸易
  • 政治经济学
  • 台湾农业
  • 大陆农业
  • 政策分析
  • 区域经济
  • 农业发展
  • 经济合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处在水果王国的台湾,你尝过水果的「真滋味」,
却不一定尝过水果的「政治味」!
 
  买卖水果很单纯,但台湾水果想进中国市场,情况就不同。除了两岸市场运作的差异,政治关系上的暧昧更是众所皆知。台湾农民想要固定的销量和稳定的收益,却无奈官商从中上下其手,造成红利分配不均;中国则有以农业统战台湾的政治目的,透过政策採购以拉拢民心,虽然解决部分生产问题,但在中国市场要怎么卖?能不能卖得动?又是另一回事。这些盘根错节的政治角力与利益分配,就此形成了一门「水果政治学」。
 
  作者记录这十年来的两岸农业交流后,利用基本的经济原则提出建言,希望回归市场机制、尊重消费者导向,期待台湾能发展一套模式,将优良农特产品顺利销往中国,进而站稳脚步,面对更开放的全球市场。
 
各界推荐
 
  二○一四年三月发生太阳花学运,让台湾各界觉醒,进而全面检视和追究二○○八年以来两岸交流互动的真相,政府斥资不斐的政策宣传,已无法让民众信服。与此同时,「买办」成为两岸之间最热门的话题,到底谁是「买办」?谁用权势劫取了两岸交流的好处?事实上,农业是「买办」们所染指的其中一个行业,本书揭露真相,带领我们认识「买办」,不仅值得台湾各界阅览,更是北京官员要总结过去七年的经验与教训,必须掌握的素材。──詹志宏(前陆委会主任秘书、前海基会副秘书长)

  焦钧曾担任记者与立委助理,人脉见闻广阔,也曾进入两岸蔬果销售的协商过程,贴身观察农会系统、地方派系、政党幕后和果农心情,形成珍贵的第一手描写,刻画当事者栩栩如生,令读者可以从书中挖掘鲜为人知的情节。本书将是研究两岸关系与中国对台统战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也是处理对中事务的官员与政治人物必读的书。──吴介民(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
 
  「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在年轻世代中不断发酵,成了国民党败选的关键。究其实质,则和国民党忽视「公平正义」、「公民参与」密不可分;再加上敏感的两岸关系,问题更加复杂。国民党要再生、革新,必须面对「两岸红利公平分配」,「两岸交流公开透明」的课题,并且掌握两岸交流的深层结构。焦钧兄的力作,从最具庶民性、本土性和时代性的农业领域出发,深入探讨两岸买办的形成、红利分配的扭曲和农民主体的横遭漠视。政党和政治人物要避免重蹈覆辙,产官学界要研究反思,绝对不能错过这本大作!──杨伟中(国民党发言人,曾为记者、社运工作者)
 
  焦钧是我的辅大学弟,我们在辅大青年社期间相依为命,在解严狂飙的年代,我们做过许多事情。我跑两岸新闻多年,深知在二○○四年期间两岸关系诡谲,还好有连胡会、宋胡会稳住阵脚,这话看在逢中必反的人士眼中,当然可以用「今是昨非」来说嘴。与此同时,许多期望用农业稳住两岸情势的有识之士,希望两岸交流「不怕慢、只怕断」;也有许多穿梭两岸的农业买办上下其手,令人不忍卒睹。焦钧用如喙之笔,完成两岸水果政治学的最后拼图,就像我们辅大青年社永远换不掉的对联:「执春秋之笔,明善恶之辨」。焦钧笔力千钧,乐以为文推荐!──杜圣聪(玄奘大学广播与电视新闻学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探讨宏大历史叙事、国际关系与文化变迁的著作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深度阅读体验,同时完全规避您的特定图书主题。 --- 暂定书名:《权力、边界与信仰的熔炉:欧亚大陆文明交汇点上的千年演变》 导言:文明的重叠与张力 本书深入探究了自古典时代晚期直至近现代早期,在欧亚大陆的广袤地带所形成的复杂文明交汇区域——特别是中亚腹地、里海东岸及西伯利亚南部边缘地带——的历史进程。我们摒弃了将这些区域视为单纯“通道”或“缓冲区”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构建为一个具有自身独特驱动力、内部张力与文化创新力的动态熔炉。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在地理的枢纽位置上,不同政治实体、信仰体系与游牧/农耕经济形态是如何相互塑造、冲突与融合,并最终奠定现代世界版图基础的? 第一部分:游牧的拓扑学与帝国的边界(公元 300 年 – 1250 年) 本部分聚焦于游牧力量对既有定居文明的结构性挑战及其对欧亚政治地理的重塑。 第一章:草原的生态政治学 考察了草原生态系统如何决定了游牧部落的扩张模式、军事组织与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匈奴、突厥以及后来的蒙古兴起背后的气候、资源分配与技术革新(如马镫与复合弓的优化使用)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我们引入了“动态边界”概念,描述了游牧帝国与农耕文明(如唐朝、拜占庭及萨珊波斯)之间,边界并非刚性的线段,而是一个渗透、拉锯和共同建构的互动场域。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转型与宗教的溢出效应 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并非单一的贸易通道,而是一个多重网络系统的总和。本章详细分析了粟特商人阶层在连接东西方贸易中的关键媒介作用,以及佛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和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沿着商道向东传播的过程。我们特别关注了这些外来信仰如何在异域文化中被“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中国禅宗中的演变,以及景教在唐代长安的短暂繁荣与最终式微,揭示了文化适应性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突厥化浪潮与伊斯兰教的扩张边界 本章深入探讨了自公元八世纪起,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如何与突厥部落的内迁和皈依过程交织。中亚绿洲城市(如布哈拉、撒马尔罕)成为伊斯兰教与波斯文化深度融合的中心。研究的重点在于,伊斯兰教如何被草原精英采纳,并成为其构建新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从安纳托利亚到河中地区一个连贯的“伊斯兰世界”(Dar al-Islam)的文化认同,并有效地将东部的游牧势力纳入某种程度上的宗主权体系。 第二部分:蒙古的遗产与欧亚的重组(公元 1200 年 – 1500 年) 蒙古帝国的崛起是欧亚历史的一个根本性断裂点。本部分探讨了蒙古汗国如何通过军事暴力与高效的行政管理,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跨区域整合,以及其瓦解后所遗留的权力真空与文化遗赠。 第四章:全球化的初期形态:蒙古治下的和平(Pax Mongolica) 分析了蒙古人在征服后采取的实用主义统治策略,包括对不同宗教和技术的宽容政策,以及其所催生的前所未有的跨大陆人员、商品和思想流动。通过对元朝朝廷文件、西方旅行家(如马可波罗)记录及波斯史料的交叉比对,我们重建了这段时期内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认为这构成了早期全球化雏形的基础。 第五章:瘟疫、衰退与地方权力的重塑 黑死病(鼠疫)的爆发是蒙古治下整合的负面后果之一。本章探讨了鼠疫如何沿蒙古建立的通信网络迅速传播,对欧亚各地社会结构造成的毁灭性冲击。随后,我们分析了蒙古帝国解体后,在莫斯科公国、帖木儿帝国以及金帐汗国残余势力之间,围绕军事技术、税收体系和正统性继承权而展开的长期博弈。 第六章:东部边疆的“俄罗斯化”进程 着重考察了莫斯科公国如何利用对东部和北部游牧势力的军事胜利与政治继承,逐步吸收了大量突厥化与蒙古化的贵族和行政技术。这种吸收并非简单的吞并,而是一种“镜像学习”——俄罗斯君主制在对抗外部压力时,反而采纳了其对手的部分专制化管理手段,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君主制混合政体。 第三部分:近代前夜的权力过渡与新秩序的酝酿(公元 1500 年 – 1750 年) 进入近世,火药帝国的兴起标志着欧亚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第七章:火药、中央集权与“大征服者”们 比较分析了奥斯曼帝国、萨法维波斯和莫卧儿帝国在接受和整合火药技术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国家形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这些帝国如何利用火器技术来驯服内部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对长期以来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草原或山地军事贵族的制约。这标志着游牧政治的衰落,以及高度官僚化、以城市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第八章:西伯利亚的扩展与地缘政治的转向 本章探讨了沙皇俄国向东方(西伯利亚)的快速扩张,这既是资源(毛皮)驱动的经济行为,也是对抗新兴蒙古汗国(如准噶尔汗国)和寻找通往太平洋出海口的战略需要。我们评估了俄国人与当地原住民(如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的互动模式,并指出这种扩张对传统欧亚大陆内部的权力平衡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开始将关注点投向“海洋”而非“大陆腹地”。 第九章:知识、地图学与视角的位移 在近代早期,欧洲知识的输入对欧亚腹地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微妙的冲击。本章考察了西方制图学、地理学和历史编纂学如何开始系统地“定位”和“分类”这些被视为“他者”的东方政权,以及这些外部描述如何反过来被内部的统治者用以构建新的国家叙事与外交策略。 结语:未竟的连续性 本书最终总结道,欧亚大陆腹地的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一系列权力中心不断更迭、文化符号相互渗透的“叠加态”。尽管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看似终结了游牧与农耕的古老对立,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依赖、宗教遗产和地缘政治敏感性,仍在无形中影响着当代世界的稳定与冲突。本书试图提供一个连贯的叙事框架,用以理解当代许多复杂问题的深层历史根源。 --- (全书特色: 本书以跨学科方法,融合了古代史学、人类学、环境史与国际关系理论,重点在于对“权力中心转移”过程的细致描摹,对传统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提出挑战,强调欧亚腹地作为历史能动者的角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焦钧

  出生、求学于高雄市,毕业于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铭传大学国家发展与两岸关系硕士在职专班(现併入公共事务学系)。
 
  工作生涯前十年,从记者到政治幕僚,南北二路转战基层与高层。十年前因缘际会接触农会体系,后转战台北农产运销公司任职,先参与两岸农业交流谈判,后执行台湾水果出口贸易。
 
  对台湾农业的认识不是学理上的研究,而是从实务面的亲身参与、观察,并以记者之眼记录,将两岸农业交流放入历史长河中,详实报导、检视并剖析。
 
  重要经历:
  自立晚报、民生报、东森电视台、公共电视台、中天电视台记者;立法院助理;选举幕僚;台北农产公司秘书、贸易课长、企划课长。

图书目录

差异化策略 开创外销新蓝海|蔡复进
台湾水果不要政治味|樊中原
对两岸交流要多包容|陈先才
变脸‧变心‧转向|吴鲲鲁
台湾农民要的是真心|苏伟硕
自序

第一章 局外人
1.两颗子弹
2.北蓝南绿
3.换轨
4.乱局

第二章 升温
1.探底
2.先行者
3.阶级
4.连胡会:农业成为重中之重
5.终结

第三章 参与
1.过招
2.农会
3.北京行
4.误解
5.代言人

第四章 政治VS市场
1.政策採购
2.谁跟着大人走
3.吃相难看
4.中间商
5.凤梨释迦

第五章 农业战场
1.尝试失败
2.龙头在哪里?
3.过度生产、过度消费!
4.安全与认证
5.借镜

第六章 终曲:剪不断、理还乱
1.小农心声
2.水果政治学
3.反思:回归市场机制、尊重消费者导向

后记
附录

图书序言

自序

  台湾这个水果王国,从屏东的最南端恆春开始算起,每年落山风一过芒果树开始开花,伴随着种植面积相对较少的荔枝园,一片黄绿夹杂,甚是壮观。再往北过了枋山这个爱文芒果大产区,沿着屏鹅公路往北来到了台一号省道与台十七号省道分叉的佳冬乡,看到路旁尽是经过矮化,种在盐分地的莲雾树。包含北边的南州、枋寮等乡镇,这里就是屏东黑珍珠莲雾的最大产区。
  
  跨越高屏溪,顺着国道三号进入高雄,从田寮月世界交流道出来,往北旗山、美浓,过去是香蕉、菸叶的重镇,如今转型种小番茄、白玉萝卜等,香蕉不再是唯一特色。沿着荖浓溪来到六龟,这里的「黑钻石莲雾」名号不输屏东的黑珍珠莲雾,口感风味各有拥护者。
  
  从国道十道往西,从燕巢出口下,就是闻名全省的珍珠芭乐集散地;周边乡镇的珍珠芭乐,在某个年代之前都运到燕巢打上「燕之巢」的品牌记号,表明自己是正宗燕巢产的珍珠芭乐。
当然,现在周边的阿莲、冈山、大社,甚至田寮都有芭乐产销班,农会也特别重视自己的品牌经营,扩大了珍珠芭乐在高雄的群聚效益,南边的屏东、北边的台南,两边的农民都不会轻易尝试种植芭乐,避开高雄这个「芭乐集团军」。
  
  在高雄的芭乐产区,也和每年产在冬天的枣子,产区相重叠;芭乐是全年生,枣子刚好应付每年春节庞大的水果送礼潮,许多知名连锁系统或网路购物,都知道过年期间高雄的枣子礼盒,是水果礼盒送礼的上选。
  
  顺着台三线,穿越南化水库,来到台南南化区,这个全台最重要的芒果大产区,每年都与屏东枋山,在爱文芒果输日这档事,产生微妙的竞合关系。日本,因为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お盆、おぼん),是日本人相互送礼的一个最重要节日,台湾的爱文芒果刚好盛产期就落在这个季节的前后;如果风调雨顺,屏东产区的中、末期结束,刚好遇上台南产区的初、中期的採收,大家都可以赶上这波庞大商机。
  
  但如果屏东爱文芒果生产期拖延,与台南产区爱文芒果重叠期太长,或是受节气影响芒果树开花延后,台南产区的爱文芒果赶不上七月十五日这个时间点,或是被屏东抢去太多订单,也是时有所闻。老天爷是公平的,给了高雄芭乐和枣子,让屏东和台南专注在芒果上。
  
  续走国道三号,嘉义也一直是很重要的外销日本凤梨产区,而近几年中国大陆对台湾凤梨採购需求畅旺,屏东地区的凤梨已不足以应付,嘉义地区凤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因此产生了很特殊的产销生态,特别是在这种单一水果种植很突出的县市地区,「盘商」(俗称台阿场,塑胶箩筐的台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次收购整片农地的凤梨,然后再以塑胶箩筐分装到下游中小盘商手上。农民有现金收,又不用花钱买纸箱,何乐不为!
  
  嘉义还是夏季莲雾的重要产区,往阿里山方向的梅山乡,因海拔地势之便,当屏东、高雄的莲雾约在清明节前后结束,就是嘉义梅山莲雾的登场。这几年销到中国大陆上海的莲雾,几乎都是从这里出货;当然,贸易商可能会在纸箱上打着「黑珍珠莲雾」。反正,水果不会讲话,也没有多少中国大陆消费者有那样的专业可以用嘴分辨出,这是屏东、高雄还是
嘉义产的莲雾!
  
  离开嘉义前,这里有一种台湾卖的价格很差,但也是被上海人抢购的水果:葡萄柚。当地人有另一种称唿,没有套袋、表皮橘红的称之「红宝石」;有套袋,口感微酸,表皮近似淡黄色称之为「二红」。不过,上海人多半搞不清楚,红宝石价格比二红高出约一半,但上海商人常常付了红宝石的价钱,却买到了二红而不知。

  过北港溪来到云林,这里过去出名的是柳丁,但这几年已经被茂谷柑取代。当然,云林更是北台湾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让云林不仅仅有浊水溪米这样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大蒜、西瓜、哈密瓜、结球莴苣⋯⋯都极具特色,且是重要生产基地所在。
  
  整个云嘉平原是台湾重要的米仓,这几年却兴起一栋又一栋的网室,种植了市场上销售十分抢手的「圣女小番茄」,后来又更新品种,名为「玉女小番茄」;皮越来越薄,汁越来越甜,这些都是年轻农民返乡之后,才出现的新形态。只能说,台北人真好命,但也确实只有台北这个大市场,才能消费得起一公斤可以卖到五、六百元的盒装小番茄。
  
  彰化最出名的农产品非花卉莫属,但离开田尾花园公路往溪湖、大村走,网室、室外交错种植的巨峰葡萄,则成为彰化的另一个亮点。来到彰化,当然可以顺道来溪湖市区,一家接着一家的羊肉炉,也是此地一大特色。穿越溪湖镇的热闹街道,往二林方向,在中科园区的周边,尽是台糖土地;这里,已被农民整片承租,尝试种植有机、经认证的蔬菜,与全台最大的超市通路达成供销契约。
  
  台中的山城几个乡镇农会,在台中农业局官员的认真辅导下,成功打响米酒品牌,外销东京、上海、广州等大都会区;柑橘类当然也是这边的主力农产品,椪柑、茂谷柑更是质优。唯一不靠海的南投,香蕉依旧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一路从彰化八卦山系连接而来的集集区,也群聚大片的凤梨产业,品质水准都上的了台面。而高海拔的信义乡,或低一点的水里乡,则是冬季巨峰葡萄的重要产区,在台北消费者心目中,地位不输彰化溪湖巨峰葡萄。
  
  当然,南投最重要的还是鹿谷的茶叶,因为中国大陆观光客的大举採购,台中和平乡梨山产区、阿里山产区,加上传统的鹿谷产区,每年冬、春两季茶叶开盘价格,节节高升,甚至整片茶山的产量被香港、中国大陆买家锁死,也都不是祕密。
  
  跨过大安溪,苗栗、新竹、桃园的丘陵地形,基本上就不是农产品生产的适合条件;但基本上仍有苗栗大湖、狮潭的草莓,卓兰的杨桃、葡萄,新竹的桶柑,这些在市场上都有固定的爱好者。中部山区到苗栗、新竹,整个一路从梨山跨到东势摩天岭,是日本品种「富有、次郎」甜柿的产区,品质已超越日本本地;往北一路顺着台三线,苗栗卓兰、三湾到新竹,沿着丘陵稜线则是满山遍野的高接梨,带给当地农民丰厚的收入。
  
  当你这样走一圈回到台北,才发现活在台湾,真的很幸福;不用半天的时间就能南北走一回,所以台北人才可以每天早上吃到最新鲜的蔬菜、水果,道理就在这儿。
  
  当然,不能忘了美丽的台湾东部!从台北,不论走国道五号或搭乘台铁前往宜兰,再一路往南奔向花莲,这里就是台湾无毒农推广最成功的地方;东部,这块台湾最后的净土,就在原乡年轻子弟陆续返乡守护下,开花结果。跨过着名的富里、关山、池上这个台湾稻米最出名的产地,吃着同一条水脉,连日本人都想来这里种植他们引以为傲的越光米,然后再回销日本。来到台东,到处可见释迦园,这个几乎成为台东水果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台湾最具特色的水果,如今更是「反攻大陆」最成功的台湾水果。
  
  这幅「台湾水果地理图像」是笔者这十年工作的缩影,也是从事本书写作前,必须先自我要求做好的基本功。

  ⋯⋯⋯⋯⋯⋯⋯⋯⋯⋯⋯⋯⋯⋯⋯⋯⋯⋯
  
  我们市井小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水果、蔬菜,为何会沾染上政治,进而成为一门「水果政治学」?
  
  话说从头,一切都是两岸交流开放后的产物,也是因为政党选举、蓝绿对立、两岸关系的不透明,所造成的扭曲变形所致。
  
  农民成为中共对台统战的对象,也是蓝、绿、红三方争夺讨好的对象;农产品,特别是水果,也就这样被搬上舞台,变成政治操作的筹码。
  
  本书《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从笔者这十年工作的两个轴线谈起;一条是笔者的工作亲身经历、内幕与自我反思,一条是平行于这条轴线的两岸政治环境变化、脉络与个人观察。
  
  第一条轴线从连战、胡锦涛两人首次面谈后确立的两岸农业交流框架开始,描写笔者在立法院工作期间因缘际会接触到台湾农会系统在这个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直接涉入其中;接下来,一路往下延伸到笔者转战到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转换跑道与角色后,仍持续在两岸农业交流这条道路,甚至进一步跨越到执行台湾水果外销中国大陆的政策採购,以及农产品外销的实务经验谈。
  
  本书另一条脉络是做为前一条轴线的时空参照轴。从三一九枪击案的两颗子弹谈起,点出两岸进入一个混沌不明、难以捉摸的危险期,中共对台系统如何拉高对台统战,借此爬梳农业成为重中之重的整个历史脉络;接着一路进展到对台政策因为执行两岸农业让利所面临的挑战,以致到后来战线全面失守溃败的原因,回归到前一条笔者亲身参与的故事文本轴线上。
  
  本书企图谈论两岸农业交流这十年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透过这两条轴线,有第一人称的现场纪实,也有从工作经验中汇整对两岸时局变化的分析观察,回到两岸农业交流这个核心议题上,希望借由笔者参与其中一小部分的所见、所闻、所得,得出下一个两岸农业交流的十年,台湾、中国大陆分别可以再做些什么、或是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内心希望这本小小的文字记录能达抛砖引玉之效,让更多曾经在这十年穿梭于两岸农业交流的有志之士,能提出更深入精辟的见解。
  
  在此,感谢高雄市农业局局长蔡复进、研究所所长樊中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长陈先才、研究所老师吴鲲鲁、反美牛战将也是精神科医师苏伟硕等师长、同学,费心为本书不吝指正并为之作序。
  
  十年过了,最后只想说一句:「台湾水果若没沾惹到政治,那该多好!」
 
二○一五年八月秋 笔于台北

图书试读

第四章 政策VS市场
  
国共平台建立后,认真地执行连胡会的结论共识,特别针对台湾水果过产滞销进行「紧急採购」。于国民党在野期,中共对台系统总共发动了三次的对台水果紧急採购;此举引来了民进党政府的反制,但也凸显了制度建立的重要,当然也引发了农产品生产过剩,到底是要自救还是依赖外援的争辩。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执行政策採购也就不再隐晦,大喇喇地浮上台面执行。成效看似达到稳定价格,但却也让台湾水果在中国大陆市场通路,全面溃败。期间,多少两岸政商人物穿梭在此之中,想要分食两岸农业红利,其结果就是台湾基层农民成为配角,最大的政治获益者其实是政治人物。
 
1.政策採购
  
谈起政策採购,还是要回到连战二○○五年北京和平之旅后,对当时在野国民党而言,解决台湾农产品在中国大陆销售问题是「能做不能说」,以免遭惹民进党的抵制,更可避免其他势力介入分食。但有另一项工作,却是「又能做又能说」的,那就是政策採购。
  
台湾有几样水果或是一年四季都有生产,或是农民抢种,也因此特别容易出现价格暴起暴跌,导致农民损失;原因很简单,就是生产过剩。特别是柳丁、香蕉,前者集中在台南、嘉义、云林与台中一带,后者几乎在大安溪以南都有种植,其中又以南投、屏东两地为最。
  
故事的起点是二○○六年四月举办的首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又称国共论坛),其中有一项结论是,为了稳定台湾农产品市场价格,保障农民收益,如果发生台湾农产品过产滞销的情况,由中国大陆启动紧急採购机制。
  
首届国共论坛举办后不久,香蕉即出现盛产,当时预估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二,国民党内的「两岸农产贸易及合作小组」,即向国台办联系启动「採购台湾过剩蔬果机制」。
  
因为民进党主政,国民党系统只好依赖农民团体,也就是「台湾省青果运销合作社」,以及「台湾省蔬果运销合作社联合社」,这两大农民团体协助,在二○○六年六月十二日启动首次的香蕉政策採购。
  
当时中国大陆同意这项紧急採购的数量为两百公吨,产地採购价格为每公斤十一点一元。一个四十呎标准冷藏货柜,可以装一千三百五十箱、每箱十二公斤重的香蕉;也就是说,大约採购十二个四十呎货柜。这对于常态性贸易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对于两党之间却是个大突破。

用户评价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单单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层逻辑,而“水果”这个平凡的意象,被赋予了“政治学”的解读视角,并且与“两岸农业交流”这样一段具体的历史相联系,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叙事潜力。我很难不想象,书中会是如何描绘那些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果实,如何在无声无息间,承载着两岸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这会不会是一场关于“水果战争”的叙事?比如,某个时期因为政治原因,某种水果的进口受到限制,导致市场上价格飙升,引发消费者的不满,而这些不满情绪又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又或者,两岸在农业技术上的合作,是如何伴随着政治关系的升温而加速,又如何在政治的冷却中裹足不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被隐藏在经济数据和官方声明之下的,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两岸互动图景。这本书的题目,就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引子,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更具象化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两岸之间那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关系。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颠覆性的魅力。在我看来,将“水果”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甚至带着几分“小资”色彩的意象,与“政治学”这样严谨、宏大的学科并列,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叙事张力。我很难不被这种组合所吸引,并开始想象书中的内容。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个辛辣的讽刺剧,揭示出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水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葛和政治算计?我猜想,作者很可能不仅仅是在梳理两岸水果贸易的十年历程,更是在通过这些具体的农产品,来剖析两岸之间在经济、文化、甚至情感层面的互动和演变。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政治学”在水果交流中的作用?是政府间签署的贸易协定,还是民间组织推动的交流活动,抑或是地缘政治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我特别好奇,在过去的十年里,是否有某个具体的“水果事件”,成为了两岸关系紧张或缓和的晴雨表?书中是否会引用那些鲜活的、有温度的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数据和分析,更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小小的水果,也能够承载着沉甸甸的政治重量,并且在无形中影响着两岸人民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两岸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将“水果”与“政治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极具创意的切入点。我很难想象,小小的水果,在怎样的维度上承载了如此宏大的政治意涵?这不仅仅是关于农产品的贸易,更深层次地,是否触及了两岸人民在文化、情感、经济往来中的微妙互动?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也许作者会从某个具体的水果品种入手,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释迦,或是大家熟悉的芒果,来讲述它们如何从农田走向市场,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牵扯出两岸生产者、消费者、甚至是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种种博弈与合作。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剖析在过去十年间,有哪些具体的政策调整,对这些水果的流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某个时期可能因为政治关系的紧张,导致部分水果的引进或出口受阻,又或是因为两岸合作的深化,催生了新的农业技术交流,从而提升了水果的品质和产量。作者是否会引用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水果的成功推广,或是某个合作项目的破冰,来印证“水果政治学”的理论?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政治学”这个词的解读,它究竟是指狭义的政府间政策,还是广义的权力运作、利益分配和社会互动?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想了解水果这个载体,如何在无声无息中,折射出两岸关系的复杂图景。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立刻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巨大的好奇。我一直认为,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真实面貌的,往往是那些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而水果,无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将“政治学”这个宏大的概念,与“水果”这样一个具象化的农产品相结合,并且聚焦于“两岸农业交流十年”,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创意和深度的切入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分析两岸水果交流的实践中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看到关于贸易政策、关税壁垒、农业补贴等内容,是如何被置于政治博弈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的?又或者,作者会从更广义的层面,去探讨文化认同、民间情感等非经济因素,是如何通过水果的流通而得到体现和影响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鲜活的案例,来展示出,那些看似普通的农产品,是如何在两岸关系这张复杂的大网中,扮演着意想不到的角色。这本书的题目,像是一扇通往新视野的大门,让我得以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两岸之间那错综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关系。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我常常在想,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日常物品,其实往往承载着最深层的故事。而“水果”,无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最能勾起情感共鸣的载体之一。这本书将“水果”与“政治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并置,并且锁定在“两岸农业交流十年”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厚度和现实意义的时间段,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叙事尝试。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水果”这个视角切入,来解读两岸之间在过去十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某些水果品种的贸易量变化,是如何反映了两岸关系的起伏?又或者,两岸在农业技术上的合作,是如何在政治的推动或阻碍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被掩盖在经济数字之下的政治博弈和情感连接。这本书的题目,就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隐喻,让我得以窥见,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果实流通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深刻的政治与社会议题。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激起了一连串的联想。我一直觉得,最深刻的洞察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之中。而“水果”,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元素。这本书将“水果”与“政治学”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巧妙地联系起来,并且将时间维度设定在“十年回顾与展望”,这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水果的流通、种植、消费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两岸之间在过去十年间的政治、经济、社会互动。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妙的侦探小说,通过分析某些水果的贸易数据、价格波动,甚至产地分布的变化,来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政治策略和博弈?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看似平凡的农产品,是如何在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成为政治角力、经济合作,甚至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例如,是否有一些特定的水果品种,因为政治原因而经历了市场的起伏?又或者,两岸农业技术的合作,是如何在政治的推动或阻碍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Thus,我期盼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最能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的,往往是那些最贴近生活的细节,而水果,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水果”与“政治学”相结合,并且聚焦于“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以某个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水果品种作为切入点,比如台湾的金钻凤梨,或是大陆的北方大樱桃,然后娓娓道来它们在两岸之间流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和博弈。是政策的开放与收紧,是贸易壁垒的设置与解除,还是文化认同的微妙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在过去的十年里,两岸在水果贸易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是如何通过水果的流通来体现的?比如,是否有一些协议的签署,直接促进了某种水果的大规模引进或出口?又或者,一些政治上的隔阂,是如何阻碍了本可以更加顺畅的水果贸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看似普通的农产品,是如何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的政治互动中,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本书的题目,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视野的大门,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两岸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评分

读到《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幅幅画面:阳光下饱满多汁的台湾芒果,大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进口水果,还有那些在两岸之间穿梭的货轮和果农们忙碌的身影。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从一个非常微观、接地气的角度,去解读宏观的两岸关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政治学”这样一个通常与宏大叙事相关的学科,与“水果”这个如此具象化的农产品联系起来的?这会不会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政治决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对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产生影响?我预感,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两岸水果贸易的数据,它更可能是在这些数据背后,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动因。例如,书中会不会探讨,某些政治事件的发生,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导致某个水果品种的贸易量大幅波动?又或者,两岸农业技术合作的进展,是否也伴随着政治关系的缓和或紧张?我特别想知道,在过去的十年里,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政治因素”在影响着两岸的水果交流?是关税壁垒、贸易协定,还是非经济层面的交流活动?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到充满期待,它似乎承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解读方式,让我们能够透过水果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就像一颗饱满的果实,散发着独特的香气,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藏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细节里,而水果,无疑就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元素。将“政治学”这样一个听起来颇为严肃的学科,与“水果”这样鲜活、多彩的意象结合,并且聚焦于“两岸农业交流十年”这个具有鲜明时间印记的议题,这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读“水果”背后的“政治学”。它会是关于贸易协定的谈判,还是关于地缘政治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抑或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水果事件”,是如何在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展现出,那些在实验室里、在谈判桌上的政治分析,是如何最终体现在我们手中的每一颗水果上的。这本书的题目,仿佛在承诺着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具象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两岸之间那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

评分

《水果政治学:两岸农业交流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将宏观政治与微观生活巧妙融合的叙事方式。我一直对两岸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都是新闻报道和官方声明,总觉得缺少了一些鲜活的、贴近民生的视角。而“水果”这个意象,恰恰能带来这种触感。我很难想象,小小的水果,在过去十年间,是如何在两岸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某些水果的进出口政策,是如何受到政治氛围的影响而调整的?例如,是否存在一些“政治水果”,它们的流通顺畅与否,直接反映了两岸关系的冷暖?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揭示出“政治学”是如何渗透到水果的种植、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在过去的十年里,两岸农业合作有哪些成功的典范,又有哪些因为政治因素而受阻的遗憾?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那些在台面上看不到的政治博弈,是如何通过水果这个载体,而悄然改变着两岸人民的生活。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次充满惊喜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两岸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