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诗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古典诗词
  • 唐诗
  • 宋词
  • 情感
  • 文学
  • 艺术
  • 治愈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九十首流行歌曲,九十种真挚情感,
借由诗人的阅听咀嚼,深化谱出一篇篇独特的专属诗歌。
 
  王宗仁继《象与像的临界》,在艺术与现实间灰色地带觅寻游移后,再次尝试将散文、诗、流行歌曲结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诗歌》。

  本书共收录九十篇散文诗作品,并附上原歌词节录,供读者细细对照、品读,期盼透过诗歌结合的创作形式,衍生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歌诗。

 名人推荐
 
  王宗仁于每首散文诗前都引用来自流行歌坛的歌词,试图创造一个异于前行代诗人的新的散文诗型──这是一个大胆却也有点危险的尝试。……但我不会将《诗歌》看成是流行歌词与散文诗的结合,而宁可视之为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人面对大众流行歌词的严肃对话;或者说,是台湾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情境对照。──向阳
 
  《诗歌》除了借引他人的歌词之外,再次以散文诗的手法展现其熟练的语言操作和诗质思维的跃动。诗要摆脱歌词已很麻烦,再加上散文性的纠缠,王宗仁的《诗歌》自陷于险境的操作;自脱束缚,是诗艺术创作走钢索的勇气与自勉登峰的表现!──岩上
 
  散文诗是诗还是文,有些论者喜欢在这种文类的分类上多加着墨,王宗仁却选择散文诗此一特殊的文类展现自己;流行歌是诗还是歌,现代诗要走向合韵的诗、还是不合韵的歌,诗坛多所争辩,当大家还在迷惑谁是谁非的时候,王宗仁选择出版自己的第二本散文诗集,紧密接合现代诗与流行歌的《诗歌》。──萧萧
 
  《诗歌》,是诗人王宗仁以散文诗的自由形式与当代流行歌曲进行既深刻私密又现代性的对话。我们在充满乐音的想像之中,不仅读到一首首优秀的现代流行词曲的创作,更能阅读到诗人王宗仁既奔放又节制的散文诗创作。──顾蕙倩
《星尘回响:宇宙航行日志》 一、 引言:超越地平线的召唤 浩瀚星空,自古以来便以其无垠的神秘与永恒的变幻,牵引着人类文明探索未知的渴望。本书并非对既有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一份独家、未经删减的深空航行日志,记录了“奥德赛”号星际探索飞船在执行“黎明计划”期间,穿越太阳系边缘、深入银河系旋臂所经历的真实事件、情感波动与科学发现。 这不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是基于严谨的物理模型、尖端的工程技术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心理反应所构建的纪实文本。我们力求以最朴素、最精确的语言,还原那些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宇宙景象与遭遇。 二、 第一部:启程与边界的挣扎 1.1 “奥德赛”的诞生与最后的告别 详细描述了“奥德赛”号——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的独立深空探测器——从概念设计到发射准备的全过程。重点聚焦于推进系统(零点能辅助离子驱动器的首次实战应用)的调试,以及对乘员团队——四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精英——的深度心理画像。其中穿插了他们告别地球,面对“永恒缺席”风险时的内心独白与最后一次通讯记录。 1.2 穿越柯伊伯带:冰封的记忆 本书的开篇场景设置在穿越海王星轨道后,飞船正式进入太阳系的“寂静区”。重点描绘了对数以万计冰封天体的近距离观测。我们详细记录了对一颗代号为“克洛诺斯-7”的柯伊伯带天体的登陆过程。这里的章节不侧重于外星生命,而是专注于行星地质学的极限——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晶体结构如何演化,以及这些冰封“遗物”中可能蕴含的早期太阳系化学信息。描述了宇航员在微重力下,使用定制钻探设备采集冰芯样本时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与危险。 1.3 太阳风的屏障:最后的温暖 详述了飞船如何穿越日球层顶(Heliopause),标志着正式脱离太阳的直接影响范围。这一部分是工程学的挑战高潮,记录了磁场偏导器在面对高能宇宙射线时的负载极限,以及船载人工智能“赫尔墨斯”在计算逃逸路径时展现出的超乎预期的精确性。同时,也探讨了船员们在脱离了地球引力的庇护后,首次感受到的那种彻底的、物质层面的孤独感。 三、 第二部:深空中的幽灵与新物理的萌芽 2.1 相对论效应的低语 进入星际空间后,时间膨胀效应开始变得显著。本书以日志体的形式,记录了不同船员对时间流逝感知差异的微妙变化。例如,生物学家记录到他记忆中地球上的一年,在飞船内只相当于船长的一个月。这部分探讨了长期隔离对人类认知系统的重塑,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时间校准程序来维持团队的同步性。 2.2 陌生的引力场:暗物质的微小扰动 在距离最近的恒星系统仍有数光年之遥时,“奥德赛”号的精密引力传感器捕捉到了一系列无法用已知天体质量解释的微弱引力异常。我们详细记录了科学家们如何排除仪器误差、排除系统故障,最终得出结论:这些扰动可能源于周围星际介质中暗物质团块的局部密度波动。书中包含大量数据图表,展示了这些“幽灵引力波”的特征波形,并推测了其在星系结构中的可能作用。 2.3 轨道之外的“回音” 这是本书中最具争议性,但也是记录最详尽的部分。在穿越一处被称为“塞壬之隙”的星际云时,飞船的超长波无线电接收器捕捉到了一组高度结构化的、但无法解码的信号。信号的频率与强度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如脉冲星或类星体爆发)。作者(飞船的记录官兼语言学家)详细记录了团队在试图分析信号时,从数学、物理到概率论层面的所有尝试,以及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时的挫败感。重点描述了这种“我们不是唯一”的冲击感,如何反过来加深了他们对自身渺小的认知。 四、 第三部:新恒星的诞生与人类适应的极限 3.1 飞越“创世之柱” “奥德赛”号抵达了预定考察目标——一个活跃的恒星形成区。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船员们首次近距离目睹新生恒星爆发性点燃的过程。这不是一个宁静的景象,而是宇宙中最暴力的能量释放。记录了飞船在剧烈的恒星风和伽马射线暴边缘穿梭时的惊险场面,以及宇航服外部传感器记录到的、足以瞬间汽化任何已知物质的极端温度梯度。 3.2 行星的“蓝图”:宜居带外的生命迹象? 在围绕一颗红矮星运行的一颗冰巨星的卫星上,团队发现了一个地热活动异常活跃的地下海洋。尽管没有发现高等生命,但化学分析仪探测到了基于硅而非碳的复杂聚合分子,以及一种独特的、利用液态甲烷作为溶剂的代谢循环迹象。这部分详尽阐述了地球生命中心论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如何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设计出能够安全分析和采样这些“异域生物标记”的微型机器人。 3.3 归途的抉择与遗产的延续 在燃料和任务时限的双重压力下,船员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对更远星系的探索,将精力集中于数据回传与返回。这部分探讨了探索的伦理边界:人类是否应该为了发现而牺牲已知的存在?日志以船员们录制的,对后世的公开信息片段结束——他们没有带回黄金或外星技术,他们带回的是对宇宙法则更深刻的理解,以及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全新视角。 五、 结语:超越“诗歌”的辽阔 本书是一份关于极限、关于科学、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记录。它记录了航行中的每一次技术故障、每一次理论突破、每一次对地球的遥望。它拒绝了浪漫主义的虚饰,直面了深空探索的残酷真相,并最终证明,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潜藏在最精确的测量和最坚韧的意志之中。这份日志,是人类在宇宙尺度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的详细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宗仁
 
  曾任高中诗社老师、大学讲师、联合报写作班讲师、《中市青年》编辑等,目前从事文化工作。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林荣三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教育部「闽客文学奖」闽南语诗奖等新诗奖,及广告流行语金句奖、散文、歌词、童诗、剧本等奖项。

  作品入选《青少年台湾文学读本:新诗卷》(国立编译馆)等数十种选集,多次入选年度诗选(尔雅)、台湾诗选(二鱼),并四度获得「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补助创作、出版。歌词作品被谱曲成为大专校院永久使用之「全国大专校院运动会会歌」。编着有诗集《象与像的临界》(尔雅)、《诗歌》(远景)等六本着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在流行与严肃之间:读王宗仁诗集《诗歌》/向阳
〈推荐序〉诗与歌的离合兴会/岩上
〈推荐序〉亦文亦诗且诗且歌王宗仁/萧萧
〈推荐序〉他尽量让它们彼此贴近彼此对应/顾蕙倩
〈自 序〉我的.你的诗歌
 
辑一 致少年时代
‧诗人自言自语:严重地心不在焉/黄俊铭
‧致少年时代/古巨基
‧倔强/五月天
‧空港/容祖儿
‧老小孩/亦帆
‧空凳/夏韶声
‧ Shall We Talk/陈奕迅
‧ Because Of You/Kelly Clarkson
‧渔人/熊宝贝乐团
‧以父之名/周杰伦
‧不唱骊歌/萧煌奇
‧ Bohemian rhapsody/Queen
‧ Never Say Never/The Fray
‧翻译的女人/魏如萱
‧K歌之王/陈奕迅
‧演员和歌手/李荣浩&陈坤
‧周梦蝶/陈绮贞
‧树/唐晓诗
‧仓颉/五月天
‧约翰蓝侬/五月天
‧庞贝21世纪/关心妍
‧乌托邦/田馥甄(Hebe)
 
辑二 她的心是个巨大的修车厂
‧一卷黑白影片突然开始倒着播放/魏如萱
‧修炼爱情/林俊杰
‧迷宫的钥匙/戴佩妮
‧皮肤/陈势安
‧她的心是个巨大的修车厂/张艾嘉
‧当冬夜渐暖/孙燕姿
‧爱情字典/孙燕姿
‧我也很想他/孙燕姿
‧风筝/孙燕姿
‧逆光/孙燕姿
‧爱笑的眼睛/林俊杰
‧整夜大雨/邱比
‧积木/陈奕迅
‧我们没有/刘若英
‧背叛/曹格
‧爱与痛的边缘/王菲
‧戒指/姚贝娜
‧自私/林慧萍
‧红尘客栈/周杰伦
‧陌生人/蔡健雅
‧空白格/蔡健雅
‧无邪/杨宗纬
‧我们/魏如萱
‧珊瑚海/周杰伦&梁心颐
‧花都开好了/S.H.E
‧爱.海/孟庭苇
‧枫/周杰伦
 
辑三 秘密地下室
‧灵魂化石/家家
‧秘密地下室/静物乐团
‧ Road/Groove Over Dose
‧全世界失眠/陈奕迅
‧不睡/张惠妹
‧孤独患者/陈奕迅
‧17号—但梦只会更远/品冠
‧ The Verse/陈绮贞
‧她/梁静茹
‧超人不会飞/周杰伦
‧泛泛之辈/吴克群
‧汤匙/易桀齐
‧第二人生/五月天
‧冷笑话/薛凯琪
‧伤心小镇/黄舒骏
‧孤独的和弦/萧煌奇
‧偶像剧/梁佑嘉
‧不能说的秘密/周杰伦
‧孤独的总和/吴汶芳
‧没有人/萧亚轩
 
辑四 模特
‧模特/李荣浩
‧窗外/彭羚
‧ One Of Us/Joan Osborne
‧同类/孙燕姿
‧影子的影子/田馥甄(Hebe)
‧ Price Tag/Jessie J
‧一路向北/周杰伦
‧各站停靠/苏打绿
‧荒/齐秦
‧永远20 岁/黄舒骏
‧沉默之沙/张雨生
‧有形的翅膀/张绍涵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五月天
‧淋雨一直走/张绍涵
‧纸飞机/林忆莲
‧和饼干说话的人/孟庭苇
‧小女孩/张芸京
‧游乐园/朱安禹(水蜜桃姊姊)
‧海洋/陈建年
‧爱与希望/林俊杰
‧其实都没有/杨宗纬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在流行与严肃之间:读王宗仁诗集《诗歌》
向阳/文

 
  青年诗人王宗仁以散文诗闻名诗坛,他是继商禽、渡也、苏绍连等诗人之后在散文诗上有所突破的新秀。二○○八年他的散文诗集《象与像的临界》由尔雅出版社出版,即获苏绍连极大赏识,誉为「台湾新一代的散文诗第一把号手」。王宗仁的散文诗和前一代不同的是,他对音律别有独钟,每能在散文的句式之内抓获某种声音与节奏;他擅长将听觉意象置入诗行之中,使其具象化,并因此形成迷人的风格,苏绍连曾举其〈蝉之一〉诗中的「将单音搓成绳索向上抛出,捆绑静谧的午后」,就是显例。

  《诗歌》是王宗仁的第二本散文诗集,在这本诗集中,他于每首散文诗前都引用来自台湾流行歌坛的歌词,试图创造一个异于前行代诗人的新的散文诗型─这是一个大胆却也有点危险的尝试。当代台湾流行歌词有其来自「唱片工业」的文化背景,加上市场和商业的考量,往往求其普及流行,而流于媚俗、浅易或过于浪漫、虚无;歌词词人中随也不乏文学中人,但是「以词配歌」或「以曲绳词」的现象还是在所难免。在这样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流行歌词,从大众文化的角度上看,当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感觉结构」,并非毫无可取。但终究与诗,特别是以散文叙事方式写的散文诗殊异甚大。两者如何交融,对王宗仁来说,显然也是一大考验。

  从散文诗的本质来看,散文诗以叙事语言为宗,这和分行诗的语言特质也大不相同。现代分行诗强调意象的塑造,以外在之象,写内蕴之意,某种程度上排斥散文句法或语式;散文诗反之,以散文句法进行叙事,重视的是情节的推衍,故事的铺陈,以类似小说的叙事手法,产生「寓言意象」,以故事为意象,意在言外,从而展现冲突、对照或弔诡的叙事张力,借以传达作者的视界与思想。在这样的本质上,散文诗的书写较诸分行诗更加不易,若要和流行歌词进行结合,其困难度显然更高。

  王宗仁的这本散文诗集《诗歌》,因而是在诗与歌的钢索上颠危前进的高难度试验。在阅听人这端,大众流行歌词,四处传唱,已在阅听人耳中、心中形成既有声律和图像,能否接受以散文叙事形式对应的散文诗,并进入诗中的世界,是个问题;在创作者这端,固然可以将流行歌词视为「文本」,据以对照、回应,但终究必须回到诗的美学场域中,自成独立的作品。换句话说,流行歌及其歌词,对诗人来说,应该只是一个楔子、一个话头,重要的还是诗的本体是否具有自足的世界、独立的生命,才不致流为歌词附庸。

  因此,我不把王宗仁的《诗歌》看成是流行歌词与散文诗的结合,我宁可视之为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人面对大众流行歌词的严肃对话,或者说,是台湾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情境对照。举例来说,〈空凳〉这首散文诗,取材自林振强作词、夏韶声演唱的粤语流行歌,诗前引用歌词如下:
 
  轻抚给腰背磨残了的凳/无奈凳里只有遗憾/在远远的以前/凳子很美/父亲很少皱纹/独望着空凳原我能/再度和他促膝而坐/独望着空凳心难过/为何想讲的从前不说清楚──夏韶声〈空凳〉,作词:林振强(原词、演唱皆为粤语)
 
  这段歌词,以「空凳」为主要意象,写对已逝父亲的追忆,浅白易懂,余味不多,修辞也有相当瑕疵,如「远远的以前」、「父亲很少皱纹」、「独望着空凳心难过」等。

  王宗仁的诗,则补缀了歌词中缺乏的情节与故事,强化了「空凳」与生命的内在关联。他以「破损的空凳会如何定义自己?」起笔,让「空凳」因此得以暗喻生命的存在性;在情节部分,他加上了「当时皱纹还少的父亲,坐在黑白电视前的凳上,会如何释读生命里一波又一波的杂讯」、「专注地座落在椅垫上,像幅单调的静物画」、「空洞的眼神,在弥漫的菸圈与背靠中,望向无法言说的窗外」、「在鼾声起伏中,他却紧握着扶手,彷彿在梦的佔领区中,正与人生叫阵」。这些画面,让空凳上原本存在的「父亲」宛然如生,也才使的「空凳」之空产生真实的意义。诗的结尾:「在不断的起身与坐下之间,我就这样逐渐遗失了他的线条、气味……只剩下破损的空凳。」因此才产生动人的力量。

  诗来自歌词,而胜于歌词。这就是《诗歌》这本以流行歌词作为发端,却又仅止于发端,以歌词起「兴」,而自有寓意(喻依)的高明之处。做为对话,这本诗集中的散文诗,试图和当代流行歌词互为对照,因而显映了诗与歌词本质上的差异,也让阅听者在歌词和诗的不同语境下,得以分辨两者书写方式的鲜明对比。一首好听、耐听的歌,部分来自歌词、部分则来自歌曲,部分(或许更大部分)则来自主唱者的诠释;但诗不是,诗是诗人美学的总体呈现,语言的掌握、情境的酝酿、思想的逻辑,决定了诗的成败。王宗仁的这本散文诗集,是在这样的对话之下,丰富也深化了原作歌词格于唱片工业规则而有所不足的缺憾。

  不过,这并不是说流行歌词不足取,它自有一套行之久远的规则和书写方法,一如现代诗也自有一套行之久远的规则和书写方法,两者无妨各行其是,各有舆图。在流行与严肃之间,在票房和「毒药」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就看作品是否禁得起时间和阅听者的检验。优秀的词人,不能不考虑票房;优秀的诗人,无妨甘做毒草。相信王宗仁透过这本《诗歌》的大胆尝试,走过钢索,自能体会散文诗和流行歌词之间异曲而不同工之处,并因此转益于他的第三本散文诗集,割舍瓜葛,用他的诗句来说,「游到更深更远处,去发现海的暗示」。
 
自序

我的.你的诗歌
新诗与流行歌词

  就台湾目前现况而言,新诗对于大众来说是疏离、不可攀及的,但新诗确实有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深度,殊为可惜。与新诗互较,流行歌曲及其歌词是普遍受到欢迎且能引领风潮的,但相对于新诗而言,流行歌词却常显得过于华丽取宠,而失却了能让读者深层思考的文学特质。

  散文诗属于新诗的范畴,而就形式来看,由于散文诗编排并非一般新诗「分行」的方式,或许可以却除一般民众「看不懂新诗」、「不想读新诗」的僵化观念,增进阅读意愿。

  因此,笔者希望能将流行歌词与散文诗结合,也就是在阅听流行歌曲、歌词之后,融会出属于自己的散文诗作品,并在每一首散文诗之前引附该首流行歌词的「关键句」,以创造出具流行歌词风格的新类型散文诗;更详细来说,即是在完成「听流行歌曲」、「读流行歌词」,甚至再加上「看MV」的过程之后,将听阅心得併入个人独特的内化体会,摹写出同时带有流行歌词「流行」特质,与文学作品「深化」特质的散文诗。
 
建议阅读方式

  在赏诗之时,建议读者也能依自己的喜好,购买原版唱片,或者上网阅听(如YouTube网站)歌曲、歌词、MV,获得文字之外更大的触发与感动,再接着以散文诗或小品文的形式,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如此,在反覆不断的阅听、创作、再创作的过程,以及文本(散文诗)与文本(流行歌词)的相互参照之中,即便从不接触文学的读者,也能轻易提笔,尝试新诗写作!

图书试读

‧  致少年时代
 
妒忌你能想发洩时敢发洩/拒绝皱眉/明明还未懂世故幻想世态/无数滋味/明明无知/世界却又原谅你自欺/转眼天和地/便一板一眼约束你/假设可重遇/让今天的我轻抚你
 
—古巨基〈致少年时代〉,作词:林夕(原词、演唱皆为粤语)
 
「越过这道界线,就是成年了。」远方立了一道,以童年基石搭建的象征。「不须考虑,其他人不也都如此?」他们轻拍我的肩膀后,开始奔跑,鱼贯翻至岁月的另一面,只轻轻扬起些略带潮霉的,已腐朽的童颜。
 
「但我还想做自己啊!」想念朋友的语气和笑容,想念旋转木马的乐音和速度;我想念点灯人的星球,想念蟒蛇肚子里大象的轮廓。「小王子终究会摘下玫瑰的骄傲,变成自己的狐狸……」在那端,他们得意地这样声称。
 
太阳就要落下,少了纯真的饰妆,向晚的身形,竟越发显得如此疲惫;而我始终不忍跨越。
 
──发表于《自由时报》副刊 .二○一六.三.六
 
‧  周梦蝶
 
疾行/灭隐/燃灯/寒林/无譁/无记/能渡/能离
 
──陈绮贞〈周梦蝶〉,作词:陈绮贞
 
梦见一首有关梦蝶的歌,冷洌的语系里,蝶先展翅于多愁的领域后,跌落,埋于剔透的晶莹中。
 
梦见一首有关梦蝶的歌,瑟缩的歌词中,却有校对不出的无数孤寂,纷纷降在已逝的跫音上,仿若毛羽轻触万籁后,复又俱寂。
 
梦见五峰山旁,有意象的大雪纷飞。菩提树下,我想引诗于冰中取火,将长短句反覆搓揉。那老者,不,更像是个寡言的隐者,轻踏着似雪非雪的步履滑过,仰天微叹后,披着白色蓑衣,缓缓独入林中深处;他再也没回来过。
 
──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二○一四.八.十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他/她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最复杂的情感。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一旦组合起来,便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作者的某个词语选择,某个句子结构所折服。仿佛他/她就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将文字打磨得棱角分明,却又温润如玉。这种文字的美感,是一种内在的、深沉的美,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在品味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语言也可以如此富有生命力,如此能够唤醒人心。

评分

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心灵地图”。它没有给我固定的路线,也没有给我明确的目的地。它只是在我迷失方向时,为我提供了一个指引,让我能够重新找到内心的坐标。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对情感的洞察,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许多我曾经的困惑和挣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就能够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美好和诗意。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评分

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总能给我最恰当的安慰和启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都渗透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情感的力量,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珍贵。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给我任何励志的口号。它只是用一种最真诚、最朴实的方式,与我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这种交流,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感到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只能说,它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触动了我。起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它,毕竟“诗歌”这个名字过于广阔,我不知道里面会装着怎样的天地。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词语构筑的迷宫,每一个转弯都带来新的惊喜,也带来新的思考。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女性的丝巾,轻轻拂过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唤醒沉睡的情感。他/她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深邃的意境,那些描绘日常的场景,在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升华后,竟变得如此触不可及,又如此贴近我自己的生活。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句子时停下来,反反复复地咀嚼,仿佛那里面藏着千言万语,需要我用尽一生去领悟。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去感受生活。作者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他/她对自然的描写,对人际关系的刻画,都充满了深情和智慧。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风景,开始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每一次相处。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看见我的优点,也看见我的不足。它并没有给我提供明确的答案,但它却给了我提问的勇气,给了我探索的动力。在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仿佛褪去了许多过去的迷茫和执念。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个心情低落的时候读的这本书。生活中的一些不顺遂,让我感到疲惫和迷茫。我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却又不想被廉价的鸡汤填满。而这本书,它没有给我任何虚假的承诺,也没有给我任何空洞的鼓励。它只是平静地叙述着,用一种近乎冥想的语调,引导我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焦虑感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的力量。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情感的理解,都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似乎也总有一丝微光,能够穿透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写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字,需要一种天赋,更需要一种对生活极致的观察力。而这本书,无疑展现了作者在这两个方面的卓越才能。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时间的描摹,都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却又包裹着一层温暖的光晕。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微小事物,诸如一片落叶、一滴雨水、一声叹息的捕捉。他/她能从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细节中,挖掘出蕴含的生命力和情感张力,让我惊叹不已。仿佛他/她拥有某种神奇的透视眼,能够看到我们常人所忽略的、却又真实存在的悲欢离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以及未来可能面对的方向。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我会因为过于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而感到一丝丝的忧伤。那些关于孤独、关于无奈的描绘,确实能够触碰到人心底最脆弱的部分。然而,正是这种不回避痛苦,不粉饰现实的态度,才让这本书显得如此真实和宝贵。它告诉我,生活并非总是阳光灿烂,但即使在阴影中,也存在着诗意和力量。作者就像一个智者,他/她用他/她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迷津,却又让我自己去探索前行的道路。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教导都更加深刻。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解释什么,也没有试图去说服什么。他/她只是用他/她自己的方式,去呈现那些生命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片段。我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困惑,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可能。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从容地拥抱生活中的美好。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隐藏着不平凡的意义。而这种意义,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过去对“诗歌”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那些华丽辞藻、刻意雕琢的阶段。然而,作者却以一种近乎“反诗歌”的方式,呈现出一种最纯粹、最原始的文字力量。那些看似散乱的句子,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强大的生命力。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内心深处挖掘出来的。他/她用一种毫不费力的方式,将那些我无法言说的情感,那些我难以表达的思绪,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这种感觉,既让人惊喜,又让人有些许的恐慌,因为你发现,你的秘密,似乎早已被这个陌生的作者看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