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小忧愁

亲爱的小小忧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丽安.泰维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人生充满平凡、哀伤、失败、悔恨……这些都可以放下。 如果快乐不是忧伤的解药,我要如何挽留你? 加拿大全年度畅销小说冠军 纤细而强壮,悲戚且无比温柔…… 荣获罗杰斯基金会文学奖 继《巴别塔之犬》之后,一个令人哀恸难解的告别故事 然而作者非凡温暖的笔触,令忧郁的谜团週遭,洋溢灿然的睿智幽默 「这不知是姊姊第几次住进医院, 却是我们姊妹俩第一次起争执。 她想要死,我想要她活。我们成了深爱彼此的劲敌。」 我的姊姊爱芙达,世界知名的钢琴家,拥有无人能及的音乐天赋。她身体里有一架玻璃钢琴,彷彿随时会碎裂。相较之下,总是梦想有一天能写出一部了不起文学作品的我,却只能写些不卖座的青少年罗曼史。没钱、离了两次婚,成了带着两个小孩的单亲妈妈,我一塌煳涂的人生实在很难向人启齿。 我羡慕爱芙达,聪明漂亮又幸福,身边男人都会爱她而不会爱我。她却宁可抛下我向往的一切。我不懂那些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走上绝路的缘由,也不想懂。我忍不住对她大吼:妳就不能跟平常人一样,平凡、哀伤、失败、悔恨,但又好好活着? 她知道我爱她。当爱芙请求我帮她最后一个忙,用嘴唇对我说「拜託」。我知道我做不到…… 一对深爱彼此的姊妹,姊姊未竟的心愿,妹妹却无法为对方做到。这本出色的文学杰作,大胆碰触威胁当代的危险问题,关于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致命杀手。作者将主角设定围绕在罹忧者周遭的亲友,深刻描写他们往往焦心如焚,却又束手无策的困境。忧伤是怎样的音乐?能向谁诉说?面对身边至爱却被痛苦折磨的人们,除了绝美的回忆,我们能否感同身受。这本小说不仅教我们面对之余学会放下。当重大抉择来临时,它更勇于追问什么是爱的极限。 获奖纪录 ★罗杰斯基金会年度最佳小说 ★英国卫康书奖(Wellcome Book Prize)小说类首奖 ★加拿大吉勒文学奖 (Scotiabank Giller Prize)决选 ★英国佛利欧文学奖(Folio Prize)决选 ★卡内基文学奖最佳年度小说(Andrew Carnegie Medal)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选书 ★华盛顿邮报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百大编辑选书 书评 ◎少数值得留在身边一辈子的小说。这部优秀作品描写一对姊妹,其中姊姊决意自我了结,进而寻求妹妹的协助。惊人的幽默、睿智,却也彻底让人心碎。─《卫报》书评,加拿大公共知识份子娜欧蜜.克莱恩 ◎《亲爱的小小忧愁》读来轻柔却又扰动人心,深刻探索爱的极限,回顾我们从童年迈入成人世界、被赋予责任与义务后,所经历种种难以想像的挑战。在这本巧妙细腻的作品中,米丽安.泰维兹让我们认识当内心承载沈重的哀愁时,该如何面对人生,延续爱与希望。─「英国卫康书奖」(Wellcome Book Prize)获奖理由 ◎泰维兹的文字炼金术,让叙述的表面看来平常,可她的才华、眼泪和欢笑淬鍊出如魔法般的丹药,是生命的必须。……小说中的对话让人心碎,但心碎后的反作用力却将你带往一个精神上的新领地──幽默形成的堡垒屏蔽了绝望。泰维兹的书写,平衡了难以言喻的痛苦以及继续与世界共存的喜乐,生命总是充满微不足道的哀愁。─《华盛顿邮报》,年度选书 ◎完美捕捉手足之间的日常亲密,姊妹们如何爱护彼此、激怒彼此。人物的对话活泼写实,泰维兹并神奇地在对话中,穿插对小说、艺术、生命的意义等大哉问,却不显得刻意和说教。这些对话针锋相对、诚实坦率,却也让人深思。 《亲爱的小小忧愁》使人不安,一部关于自杀的小说怎么能让人心安。可是作品的睿智、诚实和关怀,抚平了生命的伤痛。书带给我们的慰借,如同打开一瓶好酒与知心好友(对!真正的好友)把酒言欢。 ─《纽约时报》书评 ◎泰维兹非凡的小说,主题是自戕,却出人意料地写出生命的摇摇欲坠以及珍贵难得。如同怪癖一般,随意又适切的引经据典,还有故事的悲喜交织和慈悲宽容都让人想起约翰‧艾文(John Irving)。─《週日泰晤士报》书评 ◎要将个人经验书写成如此有说服力的小说,十分不容易。相信过程也十分令人难受。但小说的成果突破了个人生命经历的限制,有了自己的生命。─《金融时报》书评 ◎米丽安.泰维兹绝对是当代最受喜爱的加拿大作家。─《纸与笔》书评 ◎机智敏锐……丰富多元,泰维兹勇于触碰敏感话题,就如走高空钢索,却毫不介意有无安全网保护,而她的脚下就是荒诞迷宫与闹剧。唯有伟大小说家才能有一场完美演出,让读者惊叹,拍手叫好……泰维兹就是能合读者的胃口。─《洛杉矶时报》 ◎米丽安.泰维兹是了不起的说书人──诙谐奇妙,温柔和煦……她却能触发最细腻敏感的情绪,让人读来笑中带泪,喜悦与忧伤并存,久久难以释怀。─「作家信託基金安革耳芬德力」书评 ◎米丽安.泰维兹的写作才华光芒四射,她以客观冷静的情感刻划故老乡亲,坦诚检视过往历史与时代变迁后的门诺社会,更替他们的未来擘画了希望。─《环球邮报》 ◎绝美,让人心碎。─ 《温尼伯自由报》 ◎这世界上就是有这种作家,让你每次都能拍案叫绝。真的是每一次喔……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出现什么惊喜,你只知道这绝对是最震撼的文字。─《薰衣草文句》 ◎米丽安.泰维兹是降临凡间的天使作家 ─《骗局》作者大卫.雷考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米丽安.泰维兹 Miriam Toews


  曾写过五本小说:《我奇妙幸运的夏天》、《好血统男孩》、《12号公路女孩》(二○○六加拿大好读奖、二○一○年加拿大十年好读奖)、《飞翔的鳟鱼男》(罗杰斯基金会小说奖)以及《尔玛.佛次》;另外还有一本非小说作品《低盪轻摇:人生》。她曾得过加拿大总督文学小说首奖、加拿大书商协会藏书票奖、罗杰斯基金会小说奖与作家信託基金玛莉安.安革耳/提摩西.芬德力大奖。她目前定居多伦多。

译者简介

陈佳琳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硕士,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口笔译硕士,曾任电视台编审,现为专职翻译。译有《300%的幸福》、《校园祕案》、《爱情趴趴走》、《PS,我爱你》(合译);翻译得奖作品包括《在我坟上起舞》、《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柠檬的滋味》与《梵谷流浪一百年》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做自己的困局
文◎蔡荣裕/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名誉理事长、松德院区「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督导


  当忧伤想要开口吶喊,能不能喊出声音就是一个难题了。照理说这本书只是小说,就只是虚构的啊,却让我想要谈些很真实的事情,因为书在虚构中却道出某些正发生的真实。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震撼着常人心底难以言说的场域,对于不喜欢的事,我们常说希望「它」只是梦,对于这本书所传达的讯息,我觉得还好「它只是小说」。真的只是小说吗?它用小说的型式说出人性难以言传的幽微,以故事的情节舖陈生命的残酷。到底是谁对人如此残酷?是个人的生活史、家族的生活史造成悲剧?或是「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呈现它的残酷?
 
  如果要我说一句最直接的感受 ,那就是:「没有人可以挽回另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坚绝要走自己的路。虽然目前处理自杀问题的新闻时,任何报导一定要提醒大家爱惜生命,并且有求助电话。如果我只是一般人,不是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的专业人士,叹息之余,我也会唿吁大家在做出最后决定前最好多想一下。只是要想什么?或者这个想法要对谁诉说呢?「对谁说」的课题就会构成另一个人的压力,例如小说里的妹妹,或者精神医疗相关工作人员。这就是当有人坚持「做自己」时,另一群人所必将面临且难与人言的压力。
 
  进一步谈论前述的压力和它的意义前,我先回到小说本身。既是小说,它的情节和书写策略及技巧都是重点,虽然说要简略描述小说就像简述自己一生一般困难,然而这本小说大致在说:何以有人会走上绝路呢?小说的主述者「我」是一位妹妹,她的姊姊和爸爸都是自杀者,以下引述书中内文:
 
  「妈坚持在爱芙火化前见她最后一面。压碎她身躯的是一列火车,当年让爸粉身碎骨也是火车。爱芙没有在铁轨上等很久,她把时间算得刚刚好。暴力是否直接窜入我家人的骨骼与血液?」
 
  另有一段也令我印象深刻:
 
   「我妈一年至少要死一次。她曾经造访世界各地的急诊室,有如四处表演的喜剧独白演员,波多维拉塔、开罗、温尼伯、土森和多伦多,都曾经有她的踪影。」
 
  这些引述反映作者笔下的人物世界,至于小说里的「我」这样描述自己:
 
    「我很想对她大吼,如果有人要自杀,那也应该是我。我是糟糕的妈妈,我离开小孩的父亲。我是可恶的老婆,找别的男人上床。还有,我的写作生涯根本岌岌可危。」
 
  简要的摘录中,道出了故事主角混乱的人生,但是描述的方式几近冷酷,性和死,就这样子相互穿梭,性救不了死,死却在性里拨弄着人的残忍。
 
    「我没时间到处找人上床。我有浣熊,我有梦,有水枪,有悲伤,有臭水沟,有罪恶感,还有车道上用过的保险套。妈说我不能将悲伤与用过的保险套混为一谈,把它丢进垃圾堆。」
 
  到底是什么缘故让他们坚持以这样的方式「做自己」?如此做自己的方式,就涉及我在第三段里所谈到,专业人员的压力。所有人都要做自己的前提下,社会拨出了一小块领域,要求有人为他们的自杀负责。被期待要负责的单位通常是政府,接着政府就会设计一套让第一线工作人员负责的方式,其中有多重管道,包括找出一个精神疾病名称,然后假设既然有诊断名称,一定就有解决和预防的方式。
 
  我愿意在这篇序言里说些冒险的话,但是希望不要被误解为不重要的事。
 
  不可讳言,小说虽然以不评断人物的方式,描述处在这些困境里人们的无奈和恐惧。尤其是恐惧,尽管字眼上并未特别强调,然而这些现象一旦发生在现实环境里,往往是第一线工作人员最大的压力来源。尽管压力愈小的情况下,他们更能协助这些身处困境的人。
 
  只是当一个人想要走自己的路,谁能够扛起另一个人「坚持」做自己的责任?即便他们坚持做自己的方式是毁灭自己。我要如何说才不会被认为是在推卸责任?我想说的是,我希望面临这些困境时,任何愿意协助的工作人员,不论秉持何种理论,都能够在合理压力下进行协助。不像小说里的「我」蒙受的压力在于想帮助的人是自己的亲姐姐。不过,透过小说中「我」的角色,读者便能体会我所指的困难。

  这也是从我个人立场希望读者阅读本书时,去想像和观察的一个面向,虽然一般论述都倾向完全站在受苦者一方,大家才会接受。但是我宁愿读者站在助人者的位置,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的角度去思考,去想像要帮助人是多么困难的事。我认为必须要知道这种困难,也让大众知道这种困难,才有机会在社会里建构慎思周延的安全网络。
 
  我坦言这篇序言完全站在「助人者」的立场思考,但应不至于被解读成站在个案受苦者的对立面,照理来说也不应是对立面,但是现实上经常如此,一如书中对专业人士所呈现的高度期待:
 
    「我会努力帮助妳。如果我失败了,那完全是我的错,不是妳的。我是专家这是我的工作。妳现在正经历巨大的痛苦,而我的任务就是治疗妳,让妳不再难过。」
  
  同样地,一般人对于家人所抱持的期待,也可能带来另一种困境。这是家属的困境,如果根据书中一家人先后的自杀亡故,一脉相承地解读,将自杀行为视为家中创伤的承续:
 
    「爱芙是无辜的。我爸也是无辜的,我表姊也是无辜的。他们不能站在教堂门口公然威胁平民,只因我的家族曾经在俄罗斯遭逢大屠杀,我父亲年幼时更曾因为逃命而躲进牛粪堆。」
 
    不是说这种想法错了,问题出在对原因和结果之间过度简化的逻辑关系。 如此简化思考就会陷家属入困境,他们责怪自己,并构成自身与帮助者之间的冲突。坦白说,对于第一线工作者过度期待的逻辑,和追究创伤起源的因果逻辑类似,这也是造成家属和第一线工作者之间持续存在紧张的主因。
 
此处涉及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创伤的延迟反应。小说也触及到这个层面:
 
    「如果说,岁月也有所谓的延迟反应,那么就是我眼前的这一幕了:我妈与我的反应比照爱芙刚才说的字字句句,彷彿隔了一大片荒芜恶地,一片草木不生的无人地带。我妈和我姊对着彼此微笑,像是在参加笑容比赛。我僵住了。这是一场赢不了的斗争。」
 
  什么是延迟反应?通常是指早年发生的创伤事件,以原来的受创方式存在,并在多年后展现出来的效应。不过这不符合临床实情,虽然创伤事件是当年的「历史事实」,但真正造成的后续影响,在不同时候都有它的不同影响力。这些影响跟后来对于当初事件的潜意识诠释有关,也就是跟后来的「心理真实」有关,在不同时候以不同方式,重新诠释当初的事件,会造成不同影响。这也是相同历史事件后,后续者会有不同反应的原因。
 
  如果家属和第一线工作者之间僵住了,让困境变成「一场赢不了的斗争」,原因来自对于事件诠释角度不同,而带来相互间的紧张关系,经常是双方都抱持着过度的期待。如果社会大众和助人者之间无法有此认识,就会陷于小说里所呈现的人际困境,受苦者挤在一起,想伸手帮助的人也沉沦困局中,难以思索新出路。毕竟,拥抱的人只能看着彼此肩后,无法看清楚对方的表情。
 
  因为在混乱当中,这些力量都很原始且具有力道,甚至难以自觉,会绊住所有相关者,因此如何让相隔其间的荒芜之地,能够慢慢地不再荒芜,变成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所说的「过渡地带」,让恐惧不安的心理得以有喘息的空间,逐渐发展成有创造力的过渡地带。要做到这个程度,需要各方不问对错、持续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如果潜在地认同人性里的攻击和破坏(不过要体会到这点不是易事),过渡空间便难以出现,也许这是小说里爱芙意图做自己时,被卷进困境的缘由之一。/完

图书试读

爱芙达瘦得不成人形,脸庞苍白,当她睁眼看人时,会令人连想到使黑夜瞬间刷白的闪电空袭。我问她记不记得上次我跟她唱那首慢到让人受不了的<野马>,那一次,我们的听众是一群住在安养院的年迈门诺教友。妈硬是要我们参加镇上一对老夫妇的结婚七十五週年庆,我和我姊觉得唱那首歌超杀,一定很适合那场面。爱芙弹琴伴奏,我坐在她身旁,两人全心投入唱出优美的旋律,只不过,从头到尾坐在轮椅或撑拐杖与助行器的听众,全都满脸困惑地瞪着我们。
       
我还以为这段回忆会让她噗哧一笑,但她反倒要我离开。我之所以提起这段往事,她其实比我还清楚。尤莉,我知道妳想干嘛。
       
如果她会难过,我承诺不再提起往事。假使她不想要我开口,我什么话也不会说,我只希望她能让我留下来陪她。
       
拜託,妳离开吧,她说。
       
我告诉她,我可以唸书给她听,以前我生病时,她也这么照顾我。她会唸雪莱和布雷克,这两位是她口中的诗人男友,她会模仿他们英国绅士的腔调,清清她的喉咙……<那不勒斯近郊的忧郁诗节>,午阳和煦,晴空清朗,波浪跃舞明亮。不然我唱歌好吗?我也可以像大海那样跳舞。我还会吹口哨模仿。我甚至会倒立。我也可以唸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要我用德文都行!什么都好!那个关键字怎么说的?
       
「此在」 (Dasein),爱芙低语。她勉强挤出微笑,存在于此。
       
对了,就是它!拜託嘛!我坐下来,立刻又站起身。拜託妳,我说,妳总是喜欢标题有「存在」的书,对不对?我又坐在她身旁,将头靠着她的腹部。妳墙壁那段话是什么?我问。
       
哪一段?她问。
       
就是我们小时候,妳房间墙壁的那一段话。
       
不抵抗者,必先抗争?
       
不是……另一句话,跟时间有关,什么存在的地平线。
       
妳小心点,她说。       
       
妳是说钢琴?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