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济学家推理系列——《致命的均衡》《边际谋杀》《夺命曲线》
美国百所大学经济系指定课外读物
这三本经济学推理小说,是由两位美国经济学教授所合写的,他们自1978年开始合作,至今完成三本,是经济学界绝无仅有的大胆尝试。三本书共同的主角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亨利‧史匹曼,他在书中将遭遇离奇的兇杀案,而运用经济学的常识推理,漂亮破案。
年轻有为的哈佛大学经济系助教授丹尼斯‧高森,获得了系上提名,正要展开终身教职的审核,但是摆在他眼前的却是死路一条——高高在上的教评会驳回了提名,而高森自杀身亡。
一个机会成本问题: 他真的是自杀吗?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轻学者——不论是否留在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着他——竟然会认为自杀的机会成本(考量到他未来可能的发展,这成本可说相当地高),比无法获得终身职的情感成本要低,这样的计算实在是匪夷所思。
还是效用问题? 然后教评会的两位成员遭到谋杀,经济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员会成员之中,但是哪一位杰出的教授,会因为谋杀一、两个(或三个)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与快乐)呢?
媒体名家推荐 主角亨利‧史匹曼的长相和说话方式都很像傅利曼,差别只在他是在哈佛教书,而不是芝加哥大学。他总是把握每一个机会,解释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他将如何解开教评会的谋杀疑案呢?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亲爱的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MIT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是个引人入胜、构局严谨又充满趣味的悬疑故事,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这更愉快、更不费力的方法,可以吸收到充分的经济学知识。——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以低成本的方式学一点经济学,本书达到了令人愉悦的均衡。——《华尔街日报》
史匹曼总是从个体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人类的行为动机,理论与实际双管齐下,揭露人性的脆弱、贪婪,而且会抑制野蛮的行为。供需法则是他口中『基础中的基础,我亲爱的华生』,教评员就是他大展身手的贝克街寓所。除了讽喻的描述与娱乐性的内容,小说中充满了极具启发性的经济学原理解说,和作者的前一部作品《边际谋杀》一样。就算你对凯因斯的理论不甚了了,只要是会用支票簿的读者,都能够尽情享受这本小说。——《出版人週刊》
遨游在经济法则的世界里,这是一堂很轻松的经济学课。在带领读者走向最后谜底的沿路上,作者以餵小朋友吃饭的耐心,一点一滴、一匙一哄地提供了相当于大一整年课程的资讯。——《开拓视野》,经济谘商局杂志(Across the Board The Conference Board Magazine)
《致命的均衡》纤细刻画学术界的恶行丑态,佐以独到的洞见,深入浅出剖析经济学这门『忧郁的科学』(the dismal science),让我从头到尾看得津津有味。——迈可‧M‧汤玛斯(Michael M. Thomas),《绿色星期一》(Green Monday)及《硬钱》(Hard Money)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