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产业
  • 产业转型
  • 技术创新
  • 经济发展
  • 产业政策
  • 创新生态系统
  • 区域经济
  • 数字化转型
  • 制造业升级
  • 新兴产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ICT产业应该何去何从?
当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不明白瓶颈本质,无从找出解药。
 
  本书透过集结国内学者的研究,
  试图为产业的转型与创新找出信服可行的对策。
 
  本书网罗海内外专研台湾产业的经济学者,精选出九篇论文,以全方位的视野,分析台湾最重要的ICT产业,内容包含半导体、个人电脑、电子零组件产业的转型及升级过程,以及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专利策略、生物科技产业的创新成果等,并探讨政府在创新、研发中所扮演的角色。期待透过本书的出版,能鼓励更多学者投入台湾经济议题的研究,提供台湾产业向前推进的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朝元照雄

  日本九州产业大学经济学部教授

佐藤幸人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新领域研究中心长

陈添枝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顾莹华

  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主任

杨书菲

  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林俊甫

  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研究员

李宜

  国立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张珮莹

  杏辉医药集团研发中心总监秘书

陈忠荣

  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徐志伟

  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硕士

杨志海

  国立中央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林惠玲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郑秀玲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及研究所教授

高曼蓉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硕士

李文基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

陈信宏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兼国际所所长

温蓓章

  中华经济研究院国际所研究员
 
  (依篇名次序排列)
 
主编简介
 
林惠玲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元大宝华综合经济研究院董事。曾任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台湾金控董事、土地银行董事。专长领域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等。着有《现代统计学》、《产业经济学》等多本教科书,与《家庭、社会支持与老人心理福祉》等专书。
 
陈添枝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曾任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专长领域为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等,主要研究着作对台湾经济发展及对外投资的领域有贡献;例如证明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优于进口替代的模式、网路关系在对外投资的重要性等,为常被引用之文献。

图书目录

引言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陈添枝、林惠玲)
 
壹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朝元照雄)
贰  从后进到先进的路径——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启示(佐藤幸人)
参  模组化生产的陷阱——台湾PC产业的困境(陈添枝、顾莹华、杨书菲)
肆  台商对外投资转型、国际化与企业动态能力——以两家消费性电子业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为个案(林俊甫)     
伍  研发投资与投资中国对厂商绩效的影响——以台湾电子业厂商为例 (李宜、张珮莹)
陆  研发、授权支出与专利(陈忠荣、徐志伟)
柒  提升厂商研发能量——政府研发支持政策的分析(杨志海、林惠玲)
捌  政府政策对厂商研发成效的影响——以台湾生技医药厂商为例(杨志海、林惠玲)
玖  需求导向创新、政府採购与台湾产业转型(陈信宏、温蓓章)

图书序言



  自2006年台大执行「迈向顶尖大学计画」以来,学校鼓励本校教授撰写SSCI 或SCI 论文,以提升学术水准,迈向世界顶尖大学。但就社会科学而言,若全力追求SSCI或SCI论文,而忽略了有关台湾国家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深入与有系统的研究,实为美中不足。有鑑于此,本人于担任社会科学院院长期间,除鼓励SSCI或SCI论文的撰写外,特别鼓励本学院同仁进行台湾本土议题的研究,除借此让本国及国际学者了解与重视台湾的问题,并提高我国学者对台湾研究的学术水准外,亦希望对我国国家发展与政策,提出建言。
 
  我们的构想是希望研究、出版有关台湾议题的一系列专书。初期先出版「台湾经济议题」的专书。本人邀请陈添枝教授规划、设计研究议题,并邀请国内、国际学者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研究主题为「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本专书共有九篇论文,主要讨论台湾最重要的ICT产业,包括半导体产业、个人电脑、电子零组件产业的转型级产业升级的过程、问题与作法。
 
  此外,亦讨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专利等。另外,讨论政府在创新、研发的角色与政策,再者,亦讨论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政策。希望本专书的出版能够鼓励学者对台湾本土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政策建议。更希望这是一个开始,希望后续能够有一系列关于台湾政治、社会、经济议题的研究与出版。本书在出版前,为求论文的严谨,特别举办了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一齐讨论,并进行匿名审查与修改。
 
  本专书的作者均为知名的产业经济学家,他们都在期刊发表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因此本专书除具备严谨的学术水准外,亦融合了作者长期对台湾产业的观察与研究成果,值得读者详细研读。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本专书能够提供政府决策的参考。最后感谢陈添枝教授的辛劳、论文作者的研究与撰写,与负责处理行政事务的院办同仁黄辉勐副理的协助。

林惠玲(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参  模组化生产的陷阱——台湾PC产业的困境(摘录)
(陈添枝、顾莹华、杨书菲)
 
台湾PC产业的发展概况
 
全球的PC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模组化生产系统,最早是由IBM所建构出来的(Dedrick and Kraemer, 1998)。尽管今天IBM在主架构中尚保有很多智慧财产权,但此模组化系统却逐渐被Intel及Microsoft所把持。Intel及Microsoft掌握了系统中最关键的零组件,即微处理器及作业软体,也分食了系统中大部分的利润,让它们有能力肩负起系统维护及升级的责任,也因此,这个系统被称为Wintel系统。透过定期地推出新版的处理器及作业系统,Intel及Microsoft可以不断创造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不仅促进整体产业的持续成长,也让它们可以一直保有充裕的利润。
 
这样的系统,打造了一个细致垂直分割的产业,系统内的厂商都只在一个特定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品牌厂将所有的制造流程全部委託由代工厂生产制造,而代工厂也只负责组装,所有的零组件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这样的系统给台湾PC制造厂商提供了代工的大好机会。它们从桌上型电脑代工开始,并慢慢跨足了笔记型电脑领域。模组化系统威力太过于强大,以致于原为笔记型电脑发明者的日本笔记型电脑制造商,也因为无法竞争,而不得不由整合性生产模式改採Wintel系统,并且委由台湾厂商进行生产制造。到了2011年,连日本笔记型电脑领导品牌且有自行开发作业系统能力的NEC,也将其电脑部门卖给了中国的品牌联想(Lenovo),PC市场规格从此定于一尊。
 
PC产业主要是由两家零组件厂商,Intel及Microsoft,而非品牌厂,来主导整个模组化系统。Intel/Microsoft及品牌厂间的权力斗争,让台湾代工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Kawakami, 2013)。Intel/Microsoft借由技术的分享来壮大代工厂,从而削弱品牌厂的议价能力。最后,代工厂从品牌厂手中接收了大部分产品开发的工作。尽管代工厂缺乏市场相关知识,但他们透过汇整不同品牌厂生产的相关资讯,亦可拼凑出七八分市场相关知识(Kawakami, 2013)。虽然品牌厂与代工厂共同进行产品开发,但最后是由代工厂,而非品牌厂负责整合所有的零组件,做出最终成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台湾产业的肌理。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枯燥的数据和分析,但没想到读起来却很有画面感,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得非常透彻,比如早期政府政策的引导、人才的积累、以及当时全球经济环境的配合,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到了后期,面对全球化竞争和技术变革的挑战,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以及对于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则成为了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产业聚落”的章节,看到那些看似分散的企业,其实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中,形成了协同效应,这种“台湾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此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看到了传统产业如何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它所传递的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去学习和借鉴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于对台湾产业的了解,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在地化”的创新精神。不同于一些照搬国外模式的书籍,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台湾本土的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将它们与全球化的趋势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发展路径。书中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有着非常深刻的描绘,它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如何在服务上做到极致,这些细节的展现,让我对台湾经济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以及如何留住和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这都是攸关未来的重要议题。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更关注微观的实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台湾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智慧和勇气。读完之后,我对于“创新”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技术,而是渗透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的思考和行动中。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会是又一本充斥着经济学术语的“干货”。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而且逻辑性极强,能够将复杂的产业变迁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政策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分析,台湾的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适时引导和支持,但也并非完全由政府主导,市场力量的发挥同样至关重要。这种“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模式,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此外,书中对于“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的同时,如何保留和发展自身的特色,如何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是所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台湾的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合理,从历史背景到具体案例,再到未来的展望,层层递进,让人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台湾产业的精髓。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台湾经济感兴趣,或者正在思考产业转型和创新之路的读者,它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感觉,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简洁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的作品。拿到手后,触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我一直对台湾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变迁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曾经辉煌的产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转型,又如何在这种转型中找到新的生机和创新点。从代工到品牌,从制造业到高科技,再到现在的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这中间的过程充满了故事和挑战。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某些特定产业,比如曾经叱咤风云的电子代工巨头,它们在面临全球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等压力时,是如何调整策略,投入研发,甚至发展出自身品牌和独特技术。还有像传统产业,比如纺织、机械制造,它们又是如何通过技术升级、设计创新,甚至是发展出跨界应用,重新找到市场定位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采访,比如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或者现在推动产业创新的新一代创业者,那一定会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展现出台湾产业的韧性和活力。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对台湾产业发展脉络的梳理相当清晰,像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史课。从早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到后来逐步发展壮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再到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生技医疗、绿色能源,以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作者都用相当详实的史料和数据,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隐形冠军”企业的论述,这些虽然不像大企业那样家喻户晓,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却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的企业,正是支撑台湾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书中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创新”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甚至是思维方式的创新。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能够让人看到这些创新是如何在现实中落地,又如何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对于我这种不太懂经济学理论的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台湾产业的演变,理解其中的逻辑和驱动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关心台湾经济的读者看的,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升级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