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台湾公司」为何不受投资人青睐?
扪心自问,假设台湾是家上市公司,你会想买它的股票吗?
相信大多数投资人会摇头,毕竟台湾近年的经济数据及社会现况,着实看不到让人雀跃期待的地方。但如果觉得这种看法太过直觉,不够理性与科学,那么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J. Tobin)于1969年提出的托宾Q比率来看看台湾吧!
所谓的托宾Q比率,就是指公司市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若用金融市场惯用的语言解释,它的分子就是公司值多少钱,分母则是指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公司所有的资产,亦即复制一家公司时所需的花费。而当托宾Q比率大于1时,投资会增加;小于1时,投资便会减少。
当 然,评估一家公司是否有前景,除了看它当下的获利多少之外,还会看其资本支出计画如何。假若一家公司有不错的获利,亦有相对积极的资本支出计画,巿场往往 会给予较高的评价。因为投资计画让外界看到企业的愿景及未来性,股价就会应声上涨。反之,如果一家企业空有不错的获利,资本支出计画却过于保守,则代表企 业缺乏未来性,股价自然就涨不动。
根据IMF预测,2015年台湾投资占GDP比仅21.4%,远低于韩国、新加坡与香港的28.6%、 26.6%及23.2%,延续2009年以来总是位居四小龙之末的窘境。若以较高频率的资料分析,台湾投资的能见度也不足。2013年工厂校正暨营运调查 亦指出,仅有8.6%。的受调查厂商认为现有厂房不足,且其中也仅有56%愿意扩充产能,显见投资动能不强。同时,2015年4月经济部调查显 示,2015年重大投资案件预计完工金额仅7,895亿新台币,比起2014年同期调查的全年预计完工金额的8,716亿新台币,硬生生地少了10%。
再 从经济学理来看,经济成长的三大动力,分别是技术进步、资本累积与劳动力成长。但台湾已逐渐脱离人口红利期,使劳工要素投入不再对刺激经济有所助益,又因 产业发展政策缺乏明确方向及海外磁吸效应,造成投资不断外流,不仅使新创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企业长期低投资及控制成本求生存的结果,更让低薪成为普遍的 现象,压迫与挣扎便成为多数民众的共同经验。
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触及债务上限及民众对执政者不信任的氛围骤增,使政府缺乏基础建设的施政空间,导致与生活相关的基础建设数十年如一日,愈发陈旧、愈显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