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呢?
是悲剧的主角,或是滑稽的闹剧角色。
小说所引发的笑声,隐藏着眼泪的酸辛。
作者塞万提斯嘲笑堂吉诃德,彷彿也在嘲笑自己。
全新打字、排版、校订典藏版,中国知名作家杨绛女士翻译!
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西班牙文学世界最伟大的作家。
代表作《堂吉诃德》被赞佩为西方文学经典、西班牙的文学典范、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西班牙黄金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歌德、拜伦、海涅、雨果等西方世界大文豪给予高度评价!
与莎士比亚《哈姆雷》、歌德《浮士德博士》并称文学杰出典型!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于1605和1615年分两部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是欧洲最早的长篇写实主义小说之一,至今已超过100多种文字将其译成数百种译本。
故事背景是个早没有骑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诃德是个穷乡绅,痴迷于阅读骑士小说,幻想自己是个骑士,渴望实现自己的骑士梦的故事。这股狂热导致闹了不少笑话,但无论他人如何劝阻,他都要坚持自己的骑士梦,三次出门冒险,到处闯祸,吃尽苦头,做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直到临死前才幡然醒悟,从梦幻中醒过来。
作者塞万提斯借助堂吉诃德这个极端人物的荒唐行为,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困苦,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使用犀利的讽刺笔触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结合现实与幻想,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时西班牙社会的生活,使得这部小说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作。小说中堂吉诃德与桑丘一主一仆,痴黠交糅、愚慧相因,从塞万提斯精采的笔端与充满象征的字里行间走出来,具体呈现了血肉鲜活的人性与人世间的悲喜剧。
文革、杨绛与翻译《堂吉诃德》(节录与整理) 「文革」期间,杨绛「毁尸灭迹」了很多书信、笔记,但不愿意毁掉手中正在翻译的《堂吉诃德》。那是她从1961年开始辛勤笔耕的成果。她尝试用牛皮纸包好译稿,用麻绳綑上,隐藏起来。
《堂吉诃德》原着第一、二两部各4册,共8册,杨绛刚译完第6册的一半。她每次誊清译稿,就扔掉草稿。稿子很重,她用牛皮纸包好后,再用红笔大字写上「《堂吉诃德》译稿」,然后抱着沉重的大包挤上车,抱进办公室去交给组祕书。杨绛看准他为人憨厚,从来不「左得可怕」。可是杨绛背后另一个声音说:「交给小C。」小C接过稿子抱着要走,组祕书郑重叮嘱说:「这可是人家的稿子啊,只有这一份,得好好儿保管。」小C不答,拿着稿子就走了。
1967年,杨绛心里一直惦记《堂吉诃德》翻译稿,试图把「堂吉诃德」救出来。她向没收「黑稿子」的「头头」们要求暂时发还她的「黑稿子」,让她按着「黑稿子」,检查自己的「黑思想」。他们并不驳斥她,只说没收的「黑稿子」太多,她的那一份找不到了。过年以后,有一次杨绛等人奉命打扫后楼一间储藏室。她忽然从凌乱的废纸堆里发现了那包《堂吉诃德》译稿。她好像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女,又惊又喜地告诉别人:「我的稿子在这里呢!」
杨绛打算冒险偷走稿子。无奈事与人违。波折重重。后来直到下放干校前夕,原先的组祕书当了学习组长。杨绛在晚上学习时候,递了一个条子给他。第二天早上,组祕书问明情况,立即找来,交给了她。
杨绛好像找回失散多年的儿女,连忙抱在怀里,藏回家去。她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落难的堂吉诃德居然碰到这样一位扶危济困的骑士!我的感激,远远超过了我对许多人、许多事的恼怒和失望。」
早在1959年,杨绛就选中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作为翻译的新起点,至「文革」开始已完成译稿的四分之三,「文革」中杨绛这份心爱的译稿几经周折,终于「珠还」,这耽搁的数年反倒成了她的「冷却」期。从五七干校回来之后,她不满意旧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头译起,终于将七十多万字的小说译竣。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流利酣畅,她自己说过:「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当然这样的译法非常费力,因此杨绛还说:「我翻译很慢,平均每天也不过五百字左右。」可谓字字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