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圣严法师开导 吴若权笔记 108课人生智慧学习

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圣严法师开导 吴若权笔记 108课人生智慧学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圣严法师
  • 吴若权
  • 人生智慧
  • 佛教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正念
  • 思考
  • 解读
  • 笔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响超过50万人《甘露与净瓶的对话》2016年全新面貌 双书衣纪念珍藏版
面对人生的困顿,我们的反应可能既不是生气,也不是难过
多数时候,我们是感到畏惧惶恐
常不知道老天下次要在什么时候出手?

  九年前,吴若权在完成《甘露与净瓶的对话》的过程中,像保罗.科尔贺(Paulo Coelho)笔下的虔诚牧羊少年一般,历经多次探访与对话,才得以将圣严法师的智慧记录集结成书。

  千古以来,不论你的信仰是什么,智慧就是那几个——
  讲述的全都是相同的观念:宽恕、慈悲、付出、同理心

  我们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提醒!

  当世界变化愈来愈快,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顺心、关系的不和谐,人们似乎也愈来愈不快乐。这些种种不顺,都造成负面能量的累积,甚至导致身心灵的疾病……尽管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仍然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在这一场像是寻找「宝可梦」的人生学习历程中,我们要学习过关的技能、过关的态度、过关的智慧;更要学会不时把自己倒空、归零,成为一只轻盈透澈的净瓶,才能灌入哲人的智慧甘露。在面对负能量时,接受不够好的自己,更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于是,面对未知,也可以自在、可以快乐、可以满足。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曾影响华人地区读者超过50万人,帮助许多人在遇到问题时,走出困惑、哀伤。2016年,重新增订版的新风貌,以圣严法师说的「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为书名,讲述这些亘古不变对人类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智慧金句。

  圣严法师说,「正面的解读」就是遇到任何问题,不要一来就视为负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种砥砺的助缘。「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顺心的事,不要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与不如意事,不气馁,也不垂头丧气;只要观念一转变,就能柳暗花明。

  第一讲:认识自我
  第二讲:信任的爱
  第三讲:孤独的力量
  第四讲:转念与利他
  第五讲:自由与自在
  第六讲:放下的勇气
  第七讲:生命的归宿
  7讲108课人生指引,一讲一主题,一课一练习
  这一本书将提供所有人生问题的永恆解答!

  双书衣设计
  外书衣,以「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为意象,作为设计的主轴风格。
  内书衣,则是作者吴若权在农禅寺拍摄的影像,呈现「正面」与「逆向」的对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若权


  政大企管系毕业,曾任职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业。现为作家、广播节目主持人,任多家企业行销及管理顾问,拥有中国心理谘询师专业证照,并获聘为荣誉讲师。

  1995年,以艺文小说《爱一次也好》踏入文坛,清新动人的文字风格广受读者欢迎;2000年,以短篇小说集《下雨天里的松风声》获得「中兴文艺奖小说类首奖」。创作类型多元,广及两性、励志、心灵、企管,经常荣登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累积讲座超过一千场,带给无数人激励与疗癒的力量。

  他有着水瓶座的活跃聪明、企管人的敏锐精准,还有创作者的细腻善感。《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是他的第107号作品,也是《甘露与净瓶的对话》的2016新增订版。新版以圣严法师说的「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为书名,以全新的面貌、新的阅读介面、新的态度,讲述这些千古不变对人类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金句。书里的108课人生指引,是吴若权亲访圣严法师,简练地以文字笔记圣严法师的生命智慧,用日常的对话方式,为每个人生活上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解答。
 
  ◎Facebook粉丝团「吴若权好友俱乐部」:www.facebook.com/ericwu567
  ◎权心权意@吴若权幸福学院:eric567.blogspot.tw
  ◎若有似吴@幸福咖啡馆:eric128.pixnet.net/blog
  ◎联合新闻网「吴若权」部落格:blog.udn.com/eric567
  ◎媒事来哈啦 | 影音频道:www.fbwebshow.com
  ◎新浪微博,吴若权专页:weibo.com/u/1766297367

图书目录

新版自序
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

【第1讲】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
当「倾听自己心声」和「接受别人忠告」之间有落差时,如何找到智慧的力量?
找到自己之后,如何放下自己?从「自我」到「无我」,该如何转化?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需索感官的满足
第2课 努力朝最适合自己的路发展,耐心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缘具足
第3课 从探索兴趣开始发展自我,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4课 接受天生的限制,改进自己的缺点,都是自信的表现
第5课 大鸭、小鸭,各有发展,经过努力与磨练,小鸭也有变成大鸭的可能
第6课 以发展自我为目的,就能把「吃苦」当作「进补」
第7课 删除「恶」的,留下「善」的。做出「对」的决定
第8课 志向愈大,挫折和诱惑就相对地变小
第9课 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并非好大喜功,而是要分享梦想
第10课 找到生命的导师,效法成功的典范
第11课 善用危机感激发自我的力量,突破环境的障碍
第12课 利他的练习,可以从无我开始

【第2讲】信任的爱
「爱自己」和「爱他人」有冲突时该怎么办?
有时候,刻意吝惜,「不给」对方,也是一种「付出」?
爱, 必须是对等的付出吗?

第13课 慈悲,是爱的最高层次,足以跨越人心的藩篱,及于一切众生
第14课 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对象、没有条件的
第15课 亲密关系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伤害彼此的爱
第16课 亲情,必须进化;父母学会放手,亲子之间的爱才能长久
第17课 教养子女之前,父母应该先教养自己
第18课 要解决欠缺安全感的问题,不是仰赖更多的亲密关系;而是建立信任
第19课 婚姻中的伴侣关系,不是嫁鸡随鸡,而是承诺要照顾对方一辈子,彼此守护  
第20课 爱不一定要有相对的回馈;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付出
第21课 和自己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有自信就不会恐惧不安
第22课 松开心中的防线,拆除心中的城墙,学会慈悲,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第23课 唯有慈悲,才能解决因为爱而引起的冲突
第24课 「放下」心中的包袱;但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和责任
第25课 善用「爱的减法」,让亲密关系更欢喜自在
第26课 真正的「看破」,并非彻底失望;而是体认世事都是虚幻的,不再执着
第27课 勇于承担别人惠予的付出,将来才有分享出去的能力

【第3讲】孤独的力量
如何尽情享受独处,「孤独」而不「孤僻」?
修行的路一定是孤独的吗?孤独,有助于修行?
如何善用孤独的处境,面对更真实的自己,活得更幸福?

第28课 善用孤独的力量,是成就自我很重要的修行
第29课 妥善处理内心的孤独,转化成为正面的力量
第30课 像潜水般跃入最深沉的孤独里,才能浮现出最真实的自我
第31课 有心、有愿,就有定力,不会被外在环境干扰
第32课 与世隔绝,让自己孤独,对修行来说是必要的
第33课 甘于寂寞,才能安静地面对自己,思考生命
第34课 遭遇人际关系的挫折,要检讨自己;但不要否定自己
第35课 自己的想法很先进、很独到,就必须多沟通,让别人充分了解
第36课 权势的孤独,并非因为位居高处,而是不当行使权力
第37课 行动的热情,足以融化内心的孤独
第38课 共修,既可以鼓励自己,也可以约束自己
第39课 用慈悲的心,相互包容,双方才能得到共修的好处
第40课 单身的人,更有机会在孤独中,锻鍊面对生命无常的勇气
第41课 化「被动的孤独」为「主动的孤独」,就不会感觉孤独
第42课 帮助孩子化解孤独的感受,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第43课 修行自己,并非只是独善其身,而是以苍生为念,利益众生

【第4讲】转念与利他
内心最渴求的,其实正是最害怕失去的吗?
「想要」和「需要」之间有标准界线吗?还是因人而异?
情欲,是可以驯服或提升的吗?

第44课 智者畏苦,但能够深刻体认别人的苦,却是慈悲心的开始
第45课 「害怕」与「讨厌」是一线之隔;去除「傲慢」,才能面对恐惧,展现自信  
第46课 傻人有傻福,聪明的人也有聪明的好处,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就不必恐惧
第47课 满足私利的欲望,叫做「私欲」;成就公众的利益,叫做「愿心」
第48课 只要是为公共利益,不为私人成就,就不会患得患失
第49课 愿心,是来生来世、永生永世,都要继续再做下去的坚持
第50课 转念的时机,跟年龄没有绝对关系;而是要视个别的人生际遇或智慧开发而定
第51课 愈早转念愈幸福,因为转念之前,追求私欲的路程很辛苦
第52课 发愿心,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才不会力不从心
第53课 只有「舍」,没有「得」的欲望,才能够连「烦恼」都舍下
第54课 「想要」,如果超过「需要」;「消费」,就会变成「浪费」
第55课 人之所以高贵,是气质、是品格,而不是珠光宝气的价值
第56课 性冲动,可以用心理克服,也可以用运动纾解
第57课 以「愿」心而得「愿」力;发了愿心,还需要正确的方法
第58课 用宽大与坚强,消除竞争的恐惧,唤醒更大的愿心
第59课 拿自己的专长,去服务别人,就会产生「利他」的思考

【第5讲】自由与自在
修行,就是为了解脱吗?
「自由」和「随心所欲」又有什么差别?
在肩负重大「责任」或「使命」时,还有可能觉得自由、自在吗?

第60课 为了积极实践目标,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绑,是愚痴的事
第61课 尽心尽力去做就好;要保持弹性,才能应变
第62课 自由和放荡不同。前者,有目标;后者,没有目标
第63课 自由,并非不受规范;此刻若不受规范,将来可能更不自由
第64课 不要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刻意委曲求全地扭曲自己
第65课 自由的真谛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本身自愿的选择
第66课 能够摆脱诱惑,才能得到解脱,获得自由
第67课 要先放下自我为中心的念头,才能得到更多自由
第68课 觉悟,来自前世累积的善根,也要靠后天努力修行
第69课 即使,修行没有开悟,还是可以对别人有所帮助
第70课 只要持续不断地修行,终必从烦恼中解脱
第71课 自由,是不受束缚;自在,则是自己做主,没有阻碍
第72课 利益众生积极的作为,不会因为行动受限而无法发挥
第73课 在家修行,要先善尽对家庭应尽的本分
第74课 修行要持之以恆,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初发心
第75课 遵守戒律,出于自己的选择,就不会觉得苦,反而是一种快乐的解脱
第76课 世界和平,就是追求全体的自由自在

【第6讲】放下的勇气
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困境与意外?
「放下」和「放弃」,有什么不同?
「坚强」、「逞强」、「顽强」有什么差异?

第77课 多读书,多向专家请益,可以促使因缘成熟
第78课 运用勇气来落实「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第79课 不要用因果论,去解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
第80课 坚持,是用理性去评估,而不是用意气或情绪
第81课 最大的勇气是放下自我,因此而得到开悟
第82课 不论碰到多大的困境,都要有耐性,相信时间都可以将它改变
第83课 忏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必备的条件
第84课 愿意向别人忏悔,就是有勇气对自己负责
第85课 忏悔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自我反省,因为改过而得到成长
第86课 忏悔以后,除了悔过之外,还要弥补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第87课 犯错的人,必须忏悔;受伤的人,要能宽恕
第88课 忏悔和宽恕,都是勇气的表现
第89课 受害者是菩萨,用肉身的痛苦教育社会大众
第90课 学会宽恕,才能真正打开心结
第91课 勇气,并非外在的剽悍或刚强,而是内在的强韧与坚毅
第92课 真正的勇气,并非蛮力;而是精进不懈的力量

【第7讲】生命的归宿
人死后,去了哪里?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会不会也是另一种贪欲?
「积善」和「还债」,两者有何关联?如何「结缘」而不「结怨」?
人生苦短,但不如意事又十常八九,如何安顿自己的心?
  
第93课 不追问过去,不妄想未来,只需把握当下
第94课 信仰,并非靠外在印证;而是内心的感应  
第95课 神秘经验,跟个人的修行及缘分有关
第96课 极乐,是从烦恼中得解脱。每个解脱的人,都有机会成佛
第97课 相信往生的亲人,会继续他下一段的旅程,是安顿自己对生死牵挂最好的方式
第98课 超渡亡魂,是为了在往生路上助他一臂之力
第99课 消极还债;积极还愿。不再结怨;就能结缘
第100课 若想不到对方的「恩」,就用「愿」来替代。「愿」的力量,比「恩」更大
第101课 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让内心比较安定、知足
第102课 从最基本修行生活的实践做起,才能找到人生价值的核心意义
第103课 当亲友往生时,学习洞见生死的微妙,对自己而言,也是一个重生的开始
第104课 有宗教信仰,对生命的归宿才会有落实感。生离死别,虽然痛苦,却可以渐渐解脱
第105课 从积极面对死亡的态度中,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106课 体认生命很脆弱,才能学会珍惜及尊重
第107课 与其留遗产给子孙,不如佈施给真正需要的人
第108课 菩萨不怕苦,一次一次地乘愿再来;重返人间,向众生学习

附录
圣严法师推荐序:转念之后,柳暗花明
圣严法师历年亲笔手札书信
原版作者自序:净瓶常注甘露水

图书序言

圣严法师序

转念之后,柳暗花明

  我和吴若权先生,一个是宗教界的老和尚,一个是文坛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家;我们俩人之间,说熟悉也不是,若说生疏,那还不至于。

  因为若权是个多产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经常发表,而每一发表,便广受瞩目。我如果有因缘接触,也会拜读他的文章,欣赏他的才华。他的文笔行云流水,深受大众喜爱,也很容易阅读。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若权更是个全方位的天才,不仅在写作上凸显长才,更跨足于广播、电视、演说等多重领域,在各方面的成果都令人赞叹。尤其他巡回台湾各中小学校园,举办了数百场次演讲,拥有广大的群众魅力;他的受欢迎,是不分男女老少,也没有年龄、阶层之别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长荣班机上,突然有一位空服员要求我签名,她拿了护照本给我希望我在其上签名。结果我发现在我签名之前,上头已有一位名作家的签名字迹,那便是若权,可见得他受欢迎的程度。

  不过,我与若权面对面直接的接触,就是这次的访谈了。从今年一月下旬开始,若权几乎每星期都到我静居的精舍来看我,每週访谈两次,每次访谈的时间一至两小时不等。前后共有八次访谈。我们谈的内容,不会涉及什么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会遭遇的阻碍、困顿、矛盾等各式各样的难题,而在面临种种难题之时,若权问我「该怎么办?」也就是听听我的看法。

  一般人面对问题,往往会陷入惯性的思考模式,或者从习以为常的观点来看待,然而这对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大,甚至会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困扰。也就是被困扰缠缚,不容易得解脱。佛教所谓的「苦」,也就是指的遇到种种困扰之时不知如何处理,而落入一般常识性、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结果可能愈处理愈糟糕!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佛法的立场来看问题、来处理问题,往往就能够海阔天空。面对烦恼的处理,我的基本立场是「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正面的解读,就是遇到任何问题,不要一来就视为负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种砥砺的助缘。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顺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与不如意事,不气馁,也不垂头丧气;只要观念一转变,就能柳暗花明。我谈问题,大概都是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

  当然,我这个七十八岁的老人,对于社会的世故人情和对佛法的认知体验,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深入些。因此对于若权的提问,也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间种种现象,特别是华人社会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来问我,我则尽我所知、尽我所能来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对读者们有所助益。

  能跟这样一个多产的名作家对话,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若权的反应非常敏捷,有时他提出问题,当下自己已有了想法,也会回馈给我。这本书的构成,原貌是我们俩人的对话,成书以后,则以第一人称口吻呈现;由若权娓娓说来,而不是听我这个老和尚讲话,读来应是满轻松的。如果是以第三者立场记录往来的对话,虽有翔实的优点,但是亲切感可能就少些了。

  我满欢喜这本书的出版,但愿本书能对我们的华人社会有一些帮助。

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法鼓山
 
   (以上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正向的解读 逆向的思考》)

新版作者自序

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

  无畏于人间苦难,而发心「乘愿再来」,是最慈悲的勇者。
 
  想遇见未来的自己,先活出当下的自己
 
  如果可以遇见未来的自己,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你?

  更成功、更有钱、更快乐、更自信、更包容、更慈悲、更幸福……有没有可能,你不必特别花心思从中抉择,而是因为在每一个当下,做对了正确的取舍,自然而然地回归你本身该有的原厂设定,重新获得没有烦恼、没有匮乏、没有恐惧的人生。从此,自由自在。

  未来,其实是每一个当下,累积而成。

  《金刚经》记载佛陀的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南怀瑾老师註解《金刚经》说:「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过去与未来都没有,只有当下的一念。

  观照自己,不必执着于过去与未来,唯有当下是真的。但如果可以做到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当下的一念之间,只有两种:真正认真地活在当下,最后连这一念也空了;或是,连活在当下的那一刻也错过,依然故我在黑暗中潜行,内心却没有愈来愈清明?

  回首十年前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当时我正陷在人生前中年阶段的困境里。心情尚未从父丧的哀恸中走出来,还要故作坚强陪伴病中的母亲;最热爱的出版写作,因为市场急速萎靡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媒体工作原本怀抱高度的期许,却被过度充斥八卦娱乐的现实淹没……面对一连串的挫折,难免觉得自己与社会主流风气格格不入,现实与理想渐行渐远。

  在那段时间能够支持我继续不忘初衷,度过无数挣扎与失望,舍下名利的追求,宁愿沉潜也要坚守正念的力量,是来自多年来静心修持的练习。我不知道未来的人生会不会更好,但我确定无论面对的状况是好、是坏,都要往能够让自己更平静的方向走去。
 
  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意念;在顺境中拥有谨慎的态度
 
  当自己的理想,对外不能够积极作为的时候,以沉潜的方式,回到内在去做更深度的阅读与旅行。阅读,除了书,还有眼前幻化无常的世间中,最真实的生命故事。旅行,我学会「走出去看世界的同时;是要走进内心深处看自己」,于是看到灵性中更丰富的风景。

  这十年来,因为渐渐减少上电视节目的次数,街上能够因为八卦娱乐,而认出我的民众愈来愈少;反而是透过广播声音与文字作品,而辨识出我的理念,志同道合的朋友愈来愈多。取得对岸心理谘询师执照,并获聘为讲师之后,除了当地的顾问工作,我回台湾陆续开办很多心灵探索课程。为向慈悲的典范学习,除了皈依佛法,也正式拜观世音菩萨为师。

  在茫茫人海中,许多与我透过心灵对望的眼神里,我深深地知道、明明地清楚:我们未必是课堂上的同窗;但绝对都是生命里的共修。

  无论是透过宗教信仰或心灵课程,多数人所祈求的都是平安无灾,趋吉避凶,如果未能遂其所愿,就会信心动摇或情绪抗议,为什么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究竟是自己信仰不够虔诚、祈祷的方式不对,或老天就是不公平、不肯灵验?

  当我们经历更多的悲欢离合、事业起落、病痛缠身,放弃顽强的抵抗,学会接纳与随顺,或许有机会可以慢慢体会到以下这个事实:生命中,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不同,而所有的剧本不外乎就是只有两种锻鍊:在逆境中保有积极的意念;在顺境中拥有谨慎的态度。而顺境与逆境都只是一时的幻相,唯有其间爱与宽恕的勇气,才是唯一的实相。

  药山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再多的修行,不过就是练成一身「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静。没有过多的欲望,就不会被恐惧所困;没有太多的奢求,能舍能得都很自在。
 
  以「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解决人生所有问题
 
  过去这十年,是我人生一段丰富的积累。感谢所有的挫折,那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其中,崎岖的路上,也有很多祝福,才能造就现在的我。尤其,十年前那一场殊胜因缘,让我有机会拜访法鼓山圣严法师,开始筹备一系列的对谈,并以笔记的形式,写成《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一书,出版后得以和十万位读者一起疗癒心灵,为人生带来正向的改变。无论学生选读科系、上班族找工作、回到自己一个人情状的孤独、情侣在相爱路上的纠结、对人生种种烦恼与负担的放下、面对生死大事的困惑……都能够在这本书里得到完整的解答。

  近年还是有很多民众探询:「去哪里可以买到《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后来发现无论实体通路或网路书店,都已经没有存书,甚至愿意在二手书店割爱的册数也非常稀少。

  很荣幸得到天下生活出版总编辑张晓卉的青睐,愿意投人大量的人力成本与专业心思,着手重新规划,在不变动原书的架构下,以更贴近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与生活应用的原则,将《甘露与净瓶的对话》改版,并以圣严师父在原版推荐序中的这句话:「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当作新版的书名。这半年来,经过团队不断地讨论版型、研议篇幅,我花个几个月的时间改写文字内容,终于能够在原书即将届满十年的此刻,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唯书中提到的时空环境,皆维持圣严师父在世时与我谈话的当下,若有重大改动的情节,则以加註方式让读者了解。

  同时我要在此特别感谢出版界好友曾文娟,对这本书的重新出版,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与指导。

  如果你已经有一本《甘露与净瓶的对话》,让我邀请你重看一次《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在浏览中回头看看自己内在改变。如果你是新的读者,欢迎你以全新的观点与体验,在书中印证自己如何以「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解决人生的问题。例如:
 
  〔真实的事件〕为升学考试准备很久,却在最后冲刺时罹患严重感冒影响成绩。
  〔正面的解读〕因为这个挫折而终于体认到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逆向的思考〕或许原订的目标并不适合自己,后来考上的这所学校,对自己的学习与交友更有利。
 
  〔真实的事件〕原本应该搭上直达车提早到达目的地;却因为临时交通状况而错过班次,改搭每站停的普通车。
  〔正面的解读〕得到一次宝贵的教训,以后要预留更充裕的时间。
  〔逆向的思考〕只要人平安就好!慢车反而更能欣赏沿途各站的风景。
 
  〔真实的事件〕在公司尾牙抽到第一特奖,被同事要求请客。
  〔正面的解读〕借此广结善缘,分享喜气也不错!
  〔逆向的思考〕某些同事可能会忌妒,自己最近的言行要低调一点。
 
  〔真实的事件〕鼓起勇气向心仪的对象告白,对方立刻接受。
  〔正面的解读〕果然是天赐良缘,还好有主动表达爱意。
  〔逆向的思考〕一定要更戒慎恐惧地珍惜这段感情,才能修成正果。
 
  以「正面的解读」接受当下;用「逆向的思考」走出困境。问题的本身,从来就不是问题,而是你如何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圣严师父讲的佛法,其实并不限于宗教的领域,而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生活哲学。应用佛法的智慧,锻鍊放下烦恼的勇气,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

  谨将全新改版后而赋予完全不同风貌的《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新书,列计为我出版的第一〇七号作品,呈现给愿意遇见更好自己的你。当木棉花开的季节,我总会想起那个料峭春寒,在台北市仁爱路口等候与圣严师父见面的心情。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每个人的肉身都有灰飞烟灭的尽头,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典范,却可以不朽。无畏于人间苦难,而发心「乘愿再来」,是最慈悲的勇者。

2016年10月于台北
 
   (以上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正向的解读 逆向的思考》)

图书试读

【第2讲】信任的爱

●「爱自己」和「爱他人」有冲突时该怎么办?
●有时候,刻意吝惜,「不给」对方,也是一种「付出」?
●爱, 必须是对等的付出吗?

时值被气象专家称为暖冬的新年一月,寒流来袭的日子,气温仍不可预期地骤降到澈骨的程度,冰冷的街道铺满绵薄的阳光,在冷静与热情交错中,恰如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日渐黄昏,人车熙攘。下楼,过街,转角。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却都可能有新的感觉。这次和圣严法师聊天之前,曾以为自己很懂「爱」了,没想到回程路上,发现通往爱的阶梯,又更上一层楼。

过去,我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必须是双方对等的付出,有回馈的互动。其实,除此之外,这世界上还有层次更高的另一种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这个层次的爱,叫「慈悲」。即使是儿女情长、亲子相待,也该有这种爱的存在。

回顾过去阅读不同宗教的经典,感觉佛教对于爱说得比较含蓄,不像基督教讲爱时来得直接,无论是处处可见的标语「神爱世人」,或教堂婚礼中常听见的「上帝使你活在世上,你当常常以温柔端庄来照顾你的妻子,敬爱她。」「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关于情爱的说法及指导原则,佛教彷彿含蓄内敛多了。

曾以为是因为东方人比较含蓄,不愿意把「爱」挂在嘴边,所以用了一个语意近似、但解释宽广的「慈悲」来代替。经过圣严法师的引介,看到佛经讨论情爱的频率和深度其实都很足够,当红尘男女深入领悟之后,可能就不会再为情所困。

《大藏经》是一部智慧浩瀚的经典,述及爱的不同面向。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层次的爱。如果,爱像洋葱那样可以一层一层剥开,毋须担心最后会流下泪来,因为,慈悲的心,有如浩瀚的清水,当我把洋葱浸入水中,再一层一层剥开,瓣瓣分明,清纯洁净,片片都是爱。

圣严法师认为,爱,最常见的形式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夫妻或情侣的爱、朋友或师徒的爱。这种爱的形式,有个特点,就是双方都想付出关怀,不是为了自己想得到什么,其中也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牺牲、甚至占有的渴望,但基本上都还算是正常的程度,不会严重地阻碍彼此的发展。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