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序 转念之后,柳暗花明 我和吴若权先生,一个是宗教界的老和尚,一个是文坛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家;我们俩人之间,说熟悉也不是,若说生疏,那还不至于。
因为若权是个多产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经常发表,而每一发表,便广受瞩目。我如果有因缘接触,也会拜读他的文章,欣赏他的才华。他的文笔行云流水,深受大众喜爱,也很容易阅读。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若权更是个全方位的天才,不仅在写作上凸显长才,更跨足于广播、电视、演说等多重领域,在各方面的成果都令人赞叹。尤其他巡回台湾各中小学校园,举办了数百场次演讲,拥有广大的群众魅力;他的受欢迎,是不分男女老少,也没有年龄、阶层之别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长荣班机上,突然有一位空服员要求我签名,她拿了护照本给我希望我在其上签名。结果我发现在我签名之前,上头已有一位名作家的签名字迹,那便是若权,可见得他受欢迎的程度。
不过,我与若权面对面直接的接触,就是这次的访谈了。从今年一月下旬开始,若权几乎每星期都到我静居的精舍来看我,每週访谈两次,每次访谈的时间一至两小时不等。前后共有八次访谈。我们谈的内容,不会涉及什么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会遭遇的阻碍、困顿、矛盾等各式各样的难题,而在面临种种难题之时,若权问我「该怎么办?」也就是听听我的看法。
一般人面对问题,往往会陷入惯性的思考模式,或者从习以为常的观点来看待,然而这对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大,甚至会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困扰。也就是被困扰缠缚,不容易得解脱。佛教所谓的「苦」,也就是指的遇到种种困扰之时不知如何处理,而落入一般常识性、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结果可能愈处理愈糟糕!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佛法的立场来看问题、来处理问题,往往就能够海阔天空。面对烦恼的处理,我的基本立场是「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正面的解读,就是遇到任何问题,不要一来就视为负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种砥砺的助缘。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顺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与不如意事,不气馁,也不垂头丧气;只要观念一转变,就能柳暗花明。我谈问题,大概都是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
当然,我这个七十八岁的老人,对于社会的世故人情和对佛法的认知体验,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深入些。因此对于若权的提问,也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间种种现象,特别是华人社会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来问我,我则尽我所知、尽我所能来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对读者们有所助益。
能跟这样一个多产的名作家对话,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若权的反应非常敏捷,有时他提出问题,当下自己已有了想法,也会回馈给我。这本书的构成,原貌是我们俩人的对话,成书以后,则以第一人称口吻呈现;由若权娓娓说来,而不是听我这个老和尚讲话,读来应是满轻松的。如果是以第三者立场记录往来的对话,虽有翔实的优点,但是亲切感可能就少些了。
我满欢喜这本书的出版,但愿本书能对我们的华人社会有一些帮助。
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法鼓山
(以上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正向的解读 逆向的思考》)
新版作者自序 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 无畏于人间苦难,而发心「乘愿再来」,是最慈悲的勇者。
想遇见未来的自己,先活出当下的自己 如果可以遇见未来的自己,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你?
更成功、更有钱、更快乐、更自信、更包容、更慈悲、更幸福……有没有可能,你不必特别花心思从中抉择,而是因为在每一个当下,做对了正确的取舍,自然而然地回归你本身该有的原厂设定,重新获得没有烦恼、没有匮乏、没有恐惧的人生。从此,自由自在。
未来,其实是每一个当下,累积而成。
《金刚经》记载佛陀的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南怀瑾老师註解《金刚经》说:「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过去与未来都没有,只有当下的一念。
观照自己,不必执着于过去与未来,唯有当下是真的。但如果可以做到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当下的一念之间,只有两种:真正认真地活在当下,最后连这一念也空了;或是,连活在当下的那一刻也错过,依然故我在黑暗中潜行,内心却没有愈来愈清明?
回首十年前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当时我正陷在人生前中年阶段的困境里。心情尚未从父丧的哀恸中走出来,还要故作坚强陪伴病中的母亲;最热爱的出版写作,因为市场急速萎靡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媒体工作原本怀抱高度的期许,却被过度充斥八卦娱乐的现实淹没……面对一连串的挫折,难免觉得自己与社会主流风气格格不入,现实与理想渐行渐远。
在那段时间能够支持我继续不忘初衷,度过无数挣扎与失望,舍下名利的追求,宁愿沉潜也要坚守正念的力量,是来自多年来静心修持的练习。我不知道未来的人生会不会更好,但我确定无论面对的状况是好、是坏,都要往能够让自己更平静的方向走去。
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意念;在顺境中拥有谨慎的态度 当自己的理想,对外不能够积极作为的时候,以沉潜的方式,回到内在去做更深度的阅读与旅行。阅读,除了书,还有眼前幻化无常的世间中,最真实的生命故事。旅行,我学会「走出去看世界的同时;是要走进内心深处看自己」,于是看到灵性中更丰富的风景。
这十年来,因为渐渐减少上电视节目的次数,街上能够因为八卦娱乐,而认出我的民众愈来愈少;反而是透过广播声音与文字作品,而辨识出我的理念,志同道合的朋友愈来愈多。取得对岸心理谘询师执照,并获聘为讲师之后,除了当地的顾问工作,我回台湾陆续开办很多心灵探索课程。为向慈悲的典范学习,除了皈依佛法,也正式拜观世音菩萨为师。
在茫茫人海中,许多与我透过心灵对望的眼神里,我深深地知道、明明地清楚:我们未必是课堂上的同窗;但绝对都是生命里的共修。
无论是透过宗教信仰或心灵课程,多数人所祈求的都是平安无灾,趋吉避凶,如果未能遂其所愿,就会信心动摇或情绪抗议,为什么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究竟是自己信仰不够虔诚、祈祷的方式不对,或老天就是不公平、不肯灵验?
当我们经历更多的悲欢离合、事业起落、病痛缠身,放弃顽强的抵抗,学会接纳与随顺,或许有机会可以慢慢体会到以下这个事实:生命中,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不同,而所有的剧本不外乎就是只有两种锻鍊:在逆境中保有积极的意念;在顺境中拥有谨慎的态度。而顺境与逆境都只是一时的幻相,唯有其间爱与宽恕的勇气,才是唯一的实相。
药山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再多的修行,不过就是练成一身「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静。没有过多的欲望,就不会被恐惧所困;没有太多的奢求,能舍能得都很自在。
以「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解决人生所有问题 过去这十年,是我人生一段丰富的积累。感谢所有的挫折,那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其中,崎岖的路上,也有很多祝福,才能造就现在的我。尤其,十年前那一场殊胜因缘,让我有机会拜访法鼓山圣严法师,开始筹备一系列的对谈,并以笔记的形式,写成《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一书,出版后得以和十万位读者一起疗癒心灵,为人生带来正向的改变。无论学生选读科系、上班族找工作、回到自己一个人情状的孤独、情侣在相爱路上的纠结、对人生种种烦恼与负担的放下、面对生死大事的困惑……都能够在这本书里得到完整的解答。
近年还是有很多民众探询:「去哪里可以买到《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后来发现无论实体通路或网路书店,都已经没有存书,甚至愿意在二手书店割爱的册数也非常稀少。
很荣幸得到天下生活出版总编辑张晓卉的青睐,愿意投人大量的人力成本与专业心思,着手重新规划,在不变动原书的架构下,以更贴近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与生活应用的原则,将《甘露与净瓶的对话》改版,并以圣严师父在原版推荐序中的这句话:「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当作新版的书名。这半年来,经过团队不断地讨论版型、研议篇幅,我花个几个月的时间改写文字内容,终于能够在原书即将届满十年的此刻,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唯书中提到的时空环境,皆维持圣严师父在世时与我谈话的当下,若有重大改动的情节,则以加註方式让读者了解。
同时我要在此特别感谢出版界好友曾文娟,对这本书的重新出版,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与指导。
如果你已经有一本《甘露与净瓶的对话》,让我邀请你重看一次《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在浏览中回头看看自己内在改变。如果你是新的读者,欢迎你以全新的观点与体验,在书中印证自己如何以「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解决人生的问题。例如:
〔真实的事件〕为升学考试准备很久,却在最后冲刺时罹患严重感冒影响成绩。
〔正面的解读〕因为这个挫折而终于体认到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逆向的思考〕或许原订的目标并不适合自己,后来考上的这所学校,对自己的学习与交友更有利。
〔真实的事件〕原本应该搭上直达车提早到达目的地;却因为临时交通状况而错过班次,改搭每站停的普通车。
〔正面的解读〕得到一次宝贵的教训,以后要预留更充裕的时间。
〔逆向的思考〕只要人平安就好!慢车反而更能欣赏沿途各站的风景。
〔真实的事件〕在公司尾牙抽到第一特奖,被同事要求请客。
〔正面的解读〕借此广结善缘,分享喜气也不错!
〔逆向的思考〕某些同事可能会忌妒,自己最近的言行要低调一点。
〔真实的事件〕鼓起勇气向心仪的对象告白,对方立刻接受。
〔正面的解读〕果然是天赐良缘,还好有主动表达爱意。
〔逆向的思考〕一定要更戒慎恐惧地珍惜这段感情,才能修成正果。
以「正面的解读」接受当下;用「逆向的思考」走出困境。问题的本身,从来就不是问题,而是你如何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圣严师父讲的佛法,其实并不限于宗教的领域,而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生活哲学。应用佛法的智慧,锻鍊放下烦恼的勇气,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
谨将全新改版后而赋予完全不同风貌的《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新书,列计为我出版的第一〇七号作品,呈现给愿意遇见更好自己的你。当木棉花开的季节,我总会想起那个料峭春寒,在台北市仁爱路口等候与圣严师父见面的心情。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每个人的肉身都有灰飞烟灭的尽头,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典范,却可以不朽。无畏于人间苦难,而发心「乘愿再来」,是最慈悲的勇者。
2016年10月于台北
(以上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正向的解读 逆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