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文傳統精要‧博學篇

中華人文傳統精要‧博學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 人文經典
  • 博學
  • 國學
  • 文化傳承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華人文精神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視禮儀,提倡德治,力求使社會各個等級和睦相處。中華人文精神培育瞭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愛幼、勤儉治傢治國等等。這些美德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文”精神的結晶。
  
  叢書選取中國人文經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把傳統文化中曆經兩韆多年而依然充滿生命力的諸多人文智慧展示給讀者:讓讀者去欣賞、品味,並從中找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讓讀者在傳統文化的智慧中陶冶身心,啓迪心智。
  
  博學格物:
  仰觀俯察萬物之靈天人之際盛德日新和諧自然格物緻知師法自然

名人推薦    

  人文精神,它有四個側麵要同時顧及:一個是自我問題,一個是群體問題,一個是自然問題,還有一個是天道問題。--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曆史和哲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麼?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閤道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弘揚傳統文化應當落實到提高人的素質上,讓傳統文化的營養像春雨一樣沁入人的心田。--袁行霈(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主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一介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代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湯一介)
 
第一章 仰觀俯察  中國古人對天地的思考
宇和宙
天地之大德曰生
變通之道
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仰觀俯察
 
第二章 萬物之靈  中國古人對人的認識
域中有四大
人最為天下貴
天地人相為手足
與天地閤其德
天行健
 
第三章 天人之際  中國古人對天人關係的探討
天地不仁
萬物與我為一
天人相類
製天命而用之
天與人交相勝
 
第四章 盛德日新  中國古人的積極進取精神
舊邦新命
盛德日新
日新又新
不法常可
新德新知
 
第五章 和諧自然  中國古代的生態觀
不違農時
竭澤而漁
牛山之木
揠苗助長
日齣而作
 
第六章 格物緻知  中國古代的發明與發現
候風地動儀
麻沸散
圓周率
造紙術
指南針
 
第七章 師法自然  中國古代藝術的自然神韻
張旭善草書
彆構靈奇
飲酒
伯牙學琴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圖書序言

代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湯一介
  

  中國傳統中,對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彆重視。中國古老的經典《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意思是說,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非常重視用人文精神來進行教化瞭。所謂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麼人文精神從何而來?照《周易》看,它是在人類曆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積纍起來的。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積纍瞭許多寶貴人文精神對人們進行教化的經驗,這些無疑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應當受到珍視。例如中國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不修養德性,不講究學習,聽到符閤道義的話而不能跟著做,有瞭過錯而不知、不改過,這些都是孔子所憂慮的。孔子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總結。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是甚麼?我想就是孔子說的要講道德、講學問,要使自己的行為符閤道義,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一句話:受教育,學知識,首先要學會「做人」。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注意到,科學技術雖然可以造福人類社會,但也可能嚴重地危害人類社會。今天,我們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們的發展)並不都能造福人類,例如剋隆「人」的問題,生化用作戰爭的手段,等等。那麼,我們應如何引導科技的發展呢?這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由於金錢和權利的誘惑,當前存在著嚴重的不顧「道義」,用非常不道德、損人利己的手段「爭權奪利」,緻使人們失去瞭「理想」,喪失瞭「良心」,使人類社會成為無序的、混亂不堪的社會。我想,當前我們必須用「人文精神」來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那麼甚麼是「人文精神」?這可能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想,如果從我國曆史來看,也許孔子的「仁學」可以說是一種「人文精神」的代錶。他的「仁學」當然是包含瞭上麵所說的「修德」、「講學」、「徙義」、「改過」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種「愛人」的精神。
  
  那麼我們何處去瞭解、體會孔子的「愛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讀《論語》。《論語》不僅記載瞭孔子的言論(他的思想),而且可以從中看到他的為人行事。這裏我隻想說一點我對孔子「愛人」的人文精神的體會。《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孔子迴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從何而來?在《中庸》裏有孔子的一段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愛自己的親人是齣發點,是基礎。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還會愛彆人嗎?有一個調查報告,調查對象是美國13所高中的1005名學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學生和中國內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學生。在迴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誰」這個問題時,美國學生把父親排在瞭第一,母親排在第三;日本學生排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而中國內地學生卻沒有一個人將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這裏說明瞭兩個問題,一是確實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眾多的中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沒有一點「愛心」。這兩方麵的問題都應讓我們深思,看來要對學生進行「仁愛」的人文教育。但「仁」的「愛人」精神不能停止於隻愛自己的親人,郭店楚簡中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甚繼之愛人,仁也。」篤實地(實實在在地)愛自己的父親,這隻是愛;擴大到愛彆人,這纔叫「仁」。又說:「孝之放,愛天下之民。」對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愛天下的老百姓,纔叫「仁」。這就是說,孔子儒傢的「仁學」,必須要由「親親」(愛自己的親人)擴大到「仁民」(對老百姓有「仁愛」之心)。也就是說,做甚麼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纔叫「仁」。做到「推己及人」並不容易,必須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愛精神」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剋己復禮曰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學者把「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行的兩個方麵,我認為這不是好的解釋。所謂「剋己復禮曰仁」,是說隻有在「剋己」(剋製自己的私慾)基礎上的「復禮」纔叫「仁」。
  
  費孝通先生對此有一解釋,我認為很有意義,他說:「剋己纔能復禮,復禮是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剋己也許是東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關鍵。」「仁」是人自身內在具有的品德,「禮」是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製度,它是為瞭調節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製度,必須齣乎人的自覺的「仁愛」之心(內在的真誠的「愛人」之心),這纔符閤「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其由人乎?」對「仁」與「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愛」之心,「製禮作樂」隻是一種形式,甚至可以是為瞭騙人的,它是虛僞的。所以,孔子認為,有瞭齣自真誠的「仁愛」之心,並把它按照一定的規範實現於日常社會生活之中,這樣社會就會和諧安寜瞭,「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如果我們把《論語》中這種「仁愛」精神,結閤現實存在的問題,通過閱讀文化典籍,使讀者瞭解中國文化精神,而且要對孔子儒傢思想「仁愛」的內在精神産生一種感情上的共鳴,誦讀一些古典名著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誦。通過誦讀,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準則,這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費孝通先生提齣「文化自覺」的問題。這就是說我們應該對自身文化的來曆、形成的過程以及其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和發展的趨勢等等能作齣認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認為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覺」也許最主要的就是通過閱讀或誦讀文化經典纔能得到。例如我上麵舉的孔子「仁學」的例子,我們必須讀孔子的《論語》以及其他一些儒傢典籍纔能得到「仁學」的真精神。我想,閱讀我們的文化經典以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決不能把它和閱讀其他民族和國傢的重要經典分割開來。我們知道,今天的中國已不是古代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是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世界大環境之中,世界已經連成一片,像是一個地球村。因此,我們也不能不瞭解其他民族和國傢的文化,而且對我們自身文化精神的瞭解也離不開對其他民族和國傢文化的瞭解,「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能從「他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一方麵,可以加深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麵,也可以在比較中發現我們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們能夠自覺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養我們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誦讀我們自身文化經典的同時,也應該引導青年誦讀一點其他民族文化的經典。我們可不可以讓青年讀一點柏拉圖的著作,例如柏拉圖《理想國》的片斷。柏拉圖認為:「善的生活裏錶現齣來的特性是:一、適度;二、均衡,美,完整;三、理性與智慧,亦即真理;四、知識,技術,正確的判斷;五、不伴有痛苦的純粹快樂,以及適宜的食慾滿足感。」這樣的思想可能對我們有啓發。我們也可以讀一點《聖經》,例如耶穌的「登山訓誡」(見《馬太福音》第五章)。當然還可以選讀其他一些西方經典片斷,也可以選讀一些印度經典(如《奧義書》和佛典)和伊斯蘭教《古蘭經》的片斷等等。有些經典最好讀英譯本,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我們應讓我們的青年眼界開闊一點,用一句套話就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祖國的繁榮富強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這些都要求我們的青年有「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一定要通過對文化經典的掌握,纔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這應是我們做老師的進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卻的責任。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仰觀俯察
中國古人對天地的思考

 
宇和宙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屍佼《屍子》)
 
宇:原義是屋簷,後來引申為天地之間的廣闊空間。
宙:原義是房屋的正樑,後來引申為久遠的時間。
 
天是甚麼
 
這句話齣自《屍子》。《屍子》傳說是戰國時期的學者屍佼所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稱,上下四方廣闊的空間叫做宇,古往今來遼遠的時間叫做宙。現代科學的宇宙概念基本上也是這樣的。兩韆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學者能有這樣的認識,是非常瞭不起的。
 
幾韆年來,中國無數的學者都企圖探究宇宙的奧妙,早在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就寫瞭一首著名的詩《天問》,一口氣嚮上天提齣瞭174個問題。屈原在《天問》中說:「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闇瞢,誰能極之?」「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
請問最遠古的時候,是誰傳下瞭宇宙的奧秘?
天地尚未分開之前,是怎樣構成瞭形體?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理?
高高的天宇有九重之多,是誰把它建造得如此神奇?
⋯⋯
 
宇的本意是「屋簷」,屋簷覆蓋在人頭頂上,用我們的眼睛看上去,天也確實像一個大屋頂罩在我們上空,所以古人很自然地認為天地就是一個上麵有蓋,下麵有底的大空間。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說:「天象蓋笠,地法覆盤。」意思是天像鬥笠一樣蓋在上麵,中間高,四周低;地像翻過來的盤子一樣,也是中間高,四周低。還有的學者把天比做傘蓋、帳篷頂,這種說法叫「蓋天說」,是人們對宇宙最古老的認識。宙的本意是「棟樑」,棟樑是橫架在屋脊上最大的一根木頭,從房屋的這一頭貫穿到那一頭,但它屬於房子的內部結構,又在屋頂最高處,從外麵看不到。聰明的古人認為,時間也像這根大樑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貫穿於天地以及萬事萬物的生命之中。所以莊子說:「宇有實體,卻看不到具體位置;宙有長度,卻看不到兩端。」
 
天壇之頂如蓋笠
 
國傢大劇院是穹頂建築。
 
古人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除瞭「蓋天說」之外,還有「渾天說」。因為「蓋天說」的提法,人們相信瞭很多年,可是後來科學傢做瞭各種各樣的實驗,發現有很多天文現象「蓋天說」解釋不瞭,於是又提齣瞭一種說法,叫「渾天說」。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中國古代的智慧,並沒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沉寂在曆史的塵埃裏,而是以一種更加鮮活、更加深刻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現在。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沒有選擇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帶領我們去探尋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寶貴財富。 書中有很大篇幅都在講述“氣”這個概念。我以前對“氣”的理解很有限,總覺得它是一種模糊的、虛無縹緲的東西。但作者通過對不同學派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氣”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多重含義,它既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活動的內在動力,更是人精神情感的載體。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理解,讓我對“氣”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中國人對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視。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中國古代的“樂”的觀念。我之前對“樂”的理解主要停留在音樂錶演層麵,但作者讓我看到瞭“樂”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更深層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道德修養、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比如,書中提到“樂”能夠“移風易俗”,能夠“安人心”,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樂”的強大社會功能和精神力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更加自信地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視這些流傳韆古的寶貴遺産。

评分

這本書我讀完瞭,感覺收獲真的很大。一開始我隻是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畢竟“精要”和“博學”聽起來就有點學術,怕太枯燥。但翻開之後,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帶著你穿梭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一點點講述那些足以塑造我們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書裏提到的很多概念,比如“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我以前聽過,但總是理解得模模糊糊。這次通過作者深入淺齣的講解,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我纔真正體會到它所蘊含的深刻智慧。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古人對待自然、對待生命的一種態度,一種追求和諧共處的東方哲學。還有關於“禮”的闡述,我之前總覺得“禮”隻是繁文縟節,是古代社會的一種束縛。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禮”在維係社會秩序、教化人心方麵的積極作用,它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內在道德修養的體現。 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講到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功過是非,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思想中閃耀著人文光輝的部分,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互作用,最終對中華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比如,關於孔子的一些論述,讓我對“仁”和“恕”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口號,而是真正融入生活、體現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精神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看到瞭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精神世界。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化瞭解得不多,總覺得它們離我們的現代生活太遙遠瞭。但是,當我偶然翻開瞭這本書,我發現自己過去的認識是多麼片麵。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顯得遙不可及的智慧,一點點呈現在我的麵前。他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輩,耐心地引導你走進中國幾韆年的思想寶庫。 書裏對“中庸”的解讀,讓我尤其受益。我以前總覺得“中庸”就是一種平庸、不求進步的狀態,是一種迴避衝突的消極態度。但作者通過大量的例子,讓我看到瞭“中庸”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韌性。它不是沒有原則,而是懂得適時而變,在復雜的環境中找到最恰當的平衡點,既不偏激,又不失方嚮。這種智慧,在如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很多關於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描繪。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亂世中依然堅持理想、在貧睏中不失氣節的文人墨客。他們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將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傢民族的責任感,融入到瞭他們的一言一行之中。這種精神,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也讓我對“士”這個群體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精神的感召,它讓我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瞭一份內心的寜靜和力量。

评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思想的書,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內容著實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並沒有按照編年體的方式來敘述,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進行瞭一種巧妙的梳理和整閤。一開始我還有些擔心會看得雲裏霧裏,畢竟中國古代思想體係龐大復雜,很多概念都比較抽象。但作者的寫作方式非常獨特,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釋深奧的道理,並且會引用大量的經典文獻和曆史故事作為佐證,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道”這個概念的探討。我一直覺得“道”是一種非常玄妙的存在,很難用語言去描述。但作者通過對老子、莊子等思想傢的解讀,為我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他不僅僅解釋瞭“道”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他闡釋瞭“道”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對“道”的理解,讓我感覺到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寜靜和智慧,仿佛心靈得到瞭淨化。 此外,書中對“名”與“實”的辯證關係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名號”所裹挾,追求錶麵的光鮮。而這本書卻引導我們去思考,真正的價值在於“實”,在於內涵的充實。這種思想上的啓迪,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更加注重內在的修養和精神的富足,而不是僅僅追求外在的虛名。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洗禮。

评分

我最近正在細細品味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著作,感覺這本書真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中國的哲學思想,更是在講述這些思想是如何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以及情感錶達之中的。書中很多地方都讓我拍案叫絕,感覺作者真是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智慧,生動地呈現在瞭我的眼前。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討中國人的“傢國情懷”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一種政治口號,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在儒傢思想中的根源。他解釋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如何層層遞進,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國傢社會的福祉緊密聯係在一起。我從中體會到,這種情懷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倫理基礎之上,是一種對集體命運的深切關懷。 此外,書中對中國傳統節日和民俗的文化解讀,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這些隻是簡單的節日慶祝活動,但作者通過對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和哲學意義的闡釋,讓我看到瞭它們與宇宙觀念、時令變化、人際關係的深刻聯係。比如,春節的團圓象徵著“天人閤一”的和諧,端午節的紀念屈原則體現瞭對忠貞不屈精神的推崇。這些解讀,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