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传统精要‧博学篇

中华人文传统精要‧博学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人文经典
  • 博学
  • 国学
  • 文化传承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中华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爱幼、勤俭治家治国等等。这些美德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文”精神的结晶。
  
  丛书选取中国人文经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把传统文化中历经两千多年而依然充满生命力的诸多人文智慧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去欣赏、品味,并从中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让读者在传统文化的智慧中陶冶身心,启迪心智。
  
  博学格物:
  仰观俯察万物之灵天人之际盛德日新和谐自然格物致知师法自然

名人推荐    

  人文精神,它有四个侧面要同时顾及:一个是自我问题,一个是群体问题,一个是自然问题,还有一个是天道问题。--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么?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要讲道德、讲学问,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话,学会“做人”。--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像春雨一样沁入人的心田。--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文道传承:华夏文明脉络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旨在对既有“中华人文传统精要”进行梳理或精炼,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宏大且深入的文化视野,探讨华夏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内核与演进逻辑。全书以“文道”为核心概念,深入剖析了从上古神话到近现代思潮的演变轨迹,力求揭示隐藏在典籍、艺术、制度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力学。我们关注的不是对既有知识点的复述,而是对文化现象背后逻辑的重构与阐释。 第一篇:文明的肇始与精神的奠基(上古至先秦)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最为原始而坚固的文化基石的塑造过程。我们跳脱出单纯的史实叙述,转而深入探讨“巫、史、哲”三位一体的早期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起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自身的根本认知。 神话世界与宇宙秩序的构建: 重点研究《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蕴含的地理观、神祇谱系以及“天人合一”的雏形。考察原始信仰如何通过祭祀制度演变为早期的政治合法性来源。 礼乐文明的形成与社会代码: 深入分析西周封建制度下,礼乐制度如何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维系社会结构和个体道德的“硬性代码”。探讨“敬天法祖”观念在伦理体系中的初始地位。 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与范式的确立: 本章不着眼于对儒、道、墨、法等学派的简单介绍,而是着重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危机下的“破局”尝试。例如,如何看待孔子对“周公之道”的追溯性继承与创新;老庄思想中对权力与自然的“反向操作”哲学;法家思想中对传统道德体系的激进扬弃。核心在于辨析这些思想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实践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提供了基础模型。 第二篇:帝制下的文化张力与知识的制度化(秦汉至隋唐)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巩固对多元的文化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塑造力。本篇探讨了文化权力如何被纳入国家机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的角色转变。 “独尊”背后的文化整合术: 剖析汉代如何通过对儒学的筛选、阐释和官方化,实现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派思想的有效吸收与驯化,而非简单的排他。重点考察“经学”如何成为选拔人才和维护统治的工具。 士人的身份焦虑与“修身齐家”的实践: 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体系中,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成为一个核心议题。探讨魏晋玄学如何作为一种精神逃逸的尝试,以及东晋门阀士族对“清谈”与“风度”的极致追求,反映了他们在政治失意下的自我安顿方式。 隋唐气象中的文化融合与技术扩散: 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如禅宗的兴起)如何与本土哲学进行深度对话,形成新的宗教哲学景观。同时,关注雕版印刷术等技术进步对知识传播模式的深远影响,以及盛唐文化中对异域文明的开放与吸纳态度。 第三篇:内敛与精细的时代:士大夫精神的成熟(宋元明清前期) 宋代是中国文化“内转”的关键节点,其文化特征表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入挖掘和对理性的精微构建。 宋代理学的思辨转向: 本章将“理学”视为对佛学思辨的继承与“反向继承”。重点分析“格物穷理”的认知论基础,以及程朱理学如何在宇宙论层面为社会伦理提供无可辩驳的形而上学支撑。考察陆九渊的心学如何作为对“外求”的修正,转向对“主体性”的强调。 文人的生活美学与“趣味”的诞生: 宋代“市民化”趋势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精致生活的追求相结合,催生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从茶道、园林到宋瓷的造型哲学。探讨这些“趣味”如何成为区别于权力阶层的一种文化资本。 晚明与启蒙的萌芽: 分析李贽等思想家对传统“天理”的质疑,以及他们对个体“童心”的呼唤。探讨这种对既有权威的个体化挑战,如何预示着近代思想的某些因子。 第四篇:传统在巨变中的重塑与再生(晚清至今) 本篇着眼于中华文明面对西方冲击时所经历的剧烈断裂、挣扎与重建过程。 冲击下的文化自卫与引进: 探讨“中体西用”的理论困境,分析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如何艰难地筛选和理解西方思想体系。 现代知识建构与“中国问题”的提出: 考察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批判性反思。重点分析以“五四”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具有普世性的知识框架来解释“中国何以如此”的现代困境。 当代文化的再阐释与跨越: 关注在新的社会结构下,传统文化要素如何被重新激活、选择性继承或彻底解构。探讨当代艺术、文学和哲学思辨中,对既有“人文传统”的继承与超越的具体路径与张力。 结语:文道精神的当代价值 全书最后将回归对“文道”核心精神的提炼——即一种在连续性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与深度内省的能力。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审视华夏文明的“方法论”,而非堆砌已知的知识点。它要求读者从历史的深层结构中,去发现那些未被充分言说,但却持续驱动着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内在逻辑。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穿透时空、直抵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度探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代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汤一介)
 
第一章 仰观俯察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思考
宇和宙
天地之大德曰生
变通之道
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仰观俯察
 
第二章 万物之灵  中国古人对人的认识
域中有四大
人最为天下贵
天地人相为手足
与天地合其德
天行健
 
第三章 天人之际  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天地不仁
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相类
制天命而用之
天与人交相胜
 
第四章 盛德日新  中国古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旧邦新命
盛德日新
日新又新
不法常可
新德新知
 
第五章 和谐自然  中国古代的生态观
不违农时
竭泽而渔
牛山之木
揠苗助长
日出而作
 
第六章 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
候风地动仪
麻沸散
圆周率
造纸术
指南针
 
第七章 师法自然  中国古代艺术的自然神韵
张旭善草书
别构灵奇
饮酒
伯牙学琴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图书序言

代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汤一介
  

  中国传统中,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中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重视用人文精神来进行教化了。所谓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么人文精神从何而来?照《周易》看,它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人文精神对人们进行教化的经验,这些无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当受到珍视。例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养德性,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知、不改过,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孔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甚么?我想就是孔子说的要讲道德、讲学问,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句话: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虽然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但也可能严重地危害人类社会。今天,我们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们的发展)并不都能造福人类,例如克隆「人」的问题,生化用作战争的手段,等等。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科技的发展呢?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当前存在着严重的不顾「道义」,用非常不道德、损人利己的手段「争权夺利」,致使人们失去了「理想」,丧失了「良心」,使人类社会成为无序的、混乱不堪的社会。我想,当前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甚么是「人文精神」?这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如果从我国历史来看,也许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代表。他的「仁学」当然是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修德」、「讲学」、「徙义」、「改过」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种「爱人」的精神。
  
  那么我们何处去了解、体会孔子的「爱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读《论语》。《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他的思想),而且可以从中看到他的为人行事。这里我只想说一点我对孔子「爱人」的人文精神的体会。《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来?在《中庸》里有孔子的一段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出发点,是基础。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有一个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和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时,美国学生把父亲排在了第一,母亲排在第三;日本学生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而中国内地学生却没有一个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众多的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一点「爱心」。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应让我们深思,看来要对学生进行「仁爱」的人文教育。但「仁」的「爱人」精神不能停止于只爱自己的亲人,郭店楚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甚继之爱人,仁也。」笃实地(实实在在地)爱自己的父亲,这只是爱;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仁」。又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对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才叫「仁」。这就是说,孔子儒家的「仁学」,必须要由「亲亲」(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仁民」(对老百姓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做甚么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学者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行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慾)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解释,我认为很有意义,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是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仁」是人自身内在具有的品德,「礼」是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它是为了调节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出乎人的自觉的「仁爱」之心(内在的真诚的「爱人」之心),这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对「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制礼作乐」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可以是为了骗人的,它是虚伪的。所以,孔子认为,有了出自真诚的「仁爱」之心,并把它按照一定的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我们把《论语》中这种「仁爱」精神,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通过阅读文化典籍,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精神,而且要对孔子儒家思想「仁爱」的内在精神产生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诵读一些古典名着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诵。通过诵读,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这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和发展的趋势等等能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觉」也许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阅读或诵读文化经典才能得到。例如我上面举的孔子「仁学」的例子,我们必须读孔子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典籍才能得到「仁学」的真精神。我想,阅读我们的文化经典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决不能把它和阅读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经典分割开来。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古代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世界大环境之中,世界已经连成一片,像是一个地球村。因此,我们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且对我们自身文化精神的了解也离不开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能从「他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我们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们能够自觉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养我们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诵读我们自身文化经典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诵读一点其他民族文化的经典。我们可不可以让青年读一点柏拉图的着作,例如柏拉图《理想国》的片断。柏拉图认为:「善的生活里表现出来的特性是:一、适度;二、均衡,美,完整;三、理性与智慧,亦即真理;四、知识,技术,正确的判断;五、不伴有痛苦的纯粹快乐,以及适宜的食慾满足感。」这样的思想可能对我们有启发。我们也可以读一点《圣经》,例如耶稣的「登山训诫」(见《马太福音》第五章)。当然还可以选读其他一些西方经典片断,也可以选读一些印度经典(如《奥义书》和佛典)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片断等等。有些经典最好读英译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我们应让我们的青年眼界开阔一点,用一句套话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的繁荣富强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的青年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一定要通过对文化经典的掌握,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应是我们做老师的进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却的责任。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仰观俯察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思考

 
宇和宙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佼《尸子》)
 
宇:原义是屋檐,后来引申为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
宙:原义是房屋的正樑,后来引申为久远的时间。
 
天是甚么
 
这句话出自《尸子》。《尸子》传说是战国时期的学者尸佼所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上下四方广阔的空间叫做宇,古往今来辽远的时间叫做宙。现代科学的宇宙概念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学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
 
几千年来,中国无数的学者都企图探究宇宙的奥妙,早在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就写了一首着名的诗《天问》,一口气向上天提出了174个问题。屈原在《天问》中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闇瞢,谁能极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请问最远古的时候,是谁传下了宇宙的奥秘?
天地尚未分开之前,是怎样构成了形体?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理?
高高的天宇有九重之多,是谁把它建造得如此神奇?
⋯⋯
 
宇的本意是「屋檐」,屋檐覆盖在人头顶上,用我们的眼睛看上去,天也确实像一个大屋顶罩在我们上空,所以古人很自然地认为天地就是一个上面有盖,下面有底的大空间。中国最古老的数学着作《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意思是天像斗笠一样盖在上面,中间高,四周低;地像翻过来的盘子一样,也是中间高,四周低。还有的学者把天比做伞盖、帐篷顶,这种说法叫「盖天说」,是人们对宇宙最古老的认识。宙的本意是「栋樑」,栋樑是横架在屋嵴上最大的一根木头,从房屋的这一头贯穿到那一头,但它属于房子的内部结构,又在屋顶最高处,从外面看不到。聪明的古人认为,时间也像这根大樑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贯穿于天地以及万事万物的生命之中。所以庄子说:「宇有实体,却看不到具体位置;宙有长度,却看不到两端。」
 
天坛之顶如盖笠
 
国家大剧院是穹顶建筑。
 
古人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除了「盖天说」之外,还有「浑天说」。因为「盖天说」的提法,人们相信了很多年,可是后来科学家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发现有很多天文现象「盖天说」解释不了,于是又提出了一种说法,叫「浑天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细细品味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著作,感觉这本书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中国的哲学思想,更是在讲述这些思想是如何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情感表达之中的。书中很多地方都让我拍案叫绝,感觉作者真是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生动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政治口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在儒家思想中的根源。他解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如何层层递进,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社会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从中体会到,这种情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基础之上,是一种对集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此外,书中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文化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这些只是简单的节日庆祝活动,但作者通过对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和哲学意义的阐释,让我看到了它们与宇宙观念、时令变化、人际关系的深刻联系。比如,春节的团圆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端午节的纪念屈原则体现了对忠贞不屈精神的推崇。这些解读,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并没有按照编年体的方式来叙述,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进行了一种巧妙的梳理和整合。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会看得云里雾里,毕竟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庞大复杂,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但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深奥的道理,并且会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历史故事作为佐证,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道”这个概念的探讨。我一直觉得“道”是一种非常玄妙的存在,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但作者通过对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解读,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不仅仅解释了“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阐释了“道”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感觉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宁静和智慧,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 此外,书中对“名”与“实”的辩证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名号”所裹挟,追求表面的光鲜。而这本书却引导我们去思考,真正的价值在于“实”,在于内涵的充实。这种思想上的启迪,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虚名。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了,感觉收获真的很大。一开始我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精要”和“博学”听起来就有点学术,怕太枯燥。但翻开之后,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带着你穿梭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讲述那些足以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书里提到的很多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以前听过,但总是理解得模模糊糊。这次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才真正体会到它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古人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一种追求和谐共处的东方哲学。还有关于“礼”的阐述,我之前总觉得“礼”只是繁文缛节,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束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礼”在维系社会秩序、教化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 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到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功过是非,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中闪耀着人文光辉的部分,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互作用,最终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关于孔子的一些论述,让我对“仁”和“恕”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真正融入生活、体现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精神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中国古代的智慧,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沉寂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是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选择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我们去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宝贵财富。 书中有很大篇幅都在讲述“气”这个概念。我以前对“气”的理解很有限,总觉得它是一种模糊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对不同学派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气”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多重含义,它既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更是人精神情感的载体。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解,让我对“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对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代的“乐”的观念。我之前对“乐”的理解主要停留在音乐表演层面,但作者让我看到了“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更深层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道德修养、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比如,书中提到“乐”能够“移风易俗”,能够“安人心”,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乐”的强大社会功能和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自信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视这些流传千古的宝贵遗产。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了解得不多,总觉得它们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太遥远了。但是,当我偶然翻开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是多么片面。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曾经显得遥不可及的智慧,一点点呈现在我的面前。他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辈,耐心地引导你走进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宝库。 书里对“中庸”的解读,让我尤其受益。我以前总觉得“中庸”就是一种平庸、不求进步的状态,是一种回避冲突的消极态度。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中庸”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韧性。它不是没有原则,而是懂得适时而变,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既不偏激,又不失方向。这种智慧,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持理想、在贫困中不失气节的文人墨客。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将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这种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也让我对“士”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它让我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