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哲对话录

宗哲对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宗教学
  • 对话
  • 思想
  • 文化
  • 宗教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哲学家的想法经常看似奇特怪异,这可能只是因为常人没有充分反省自己的信念,未觉察到常识中的种种错误和偏见。哲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例如宗教信念和对人生的看法,而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哲学注重讨论和交流。虽然闭门造车可能会想出一些理论,也可以建立论证来支持这些理论,可是,如果不和别人讨论,没有接受过质疑,便很容易自以为是、自圆其说,看不到自己的理论和论证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本书採用对话录的形式,比起论文式的直接论述没那么枯燥和论点密集,给读者多一些放松的空间去思考。此外,对话录可以让正反两面的观点和论证比较对等地表达出来,以便如实论述宗教信仰重要的各方面,其中对于宗教的批评,亦会更显得有力。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来回往复的对话形式让读者较清楚看到思辨的困难和复杂性,从而鞭策自己对宗教的问题想得更深入、更仔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伟雄


  柏克莱加州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哲学系教授,专研知识论及形上学,研究兴趣旁及科学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和维根斯坦哲学,论文见于Philosophical Studies、Synthese、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国际哲学期刊。

刘创馥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专研康德及黑格尔哲学,研究兴趣旁及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宗教哲学,论着有Hegels Urteilskritik和《黑格尔新释》,论文见于Review of Metaphysics、Kant-Studien、《欧美研究》、《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等期刊。
 

图书目录

「通识教育丛书」总序 沈祖尧   ix
自序 王伟雄   xi
自序 刘创馥   xv 
前言   xvii

第一章    神蹟   1
第二章    宗教与迷信   21
第三章    科学与宗教   39
第四章    设计论   61
第五章    万物起源   83
第六章    苦罪   109
第七章    宗教与道德   131
第八章    来生与人生意义   151
第九章    宗教经验   171
第十章    信心与理性   193

参考资料   217
「通识教育丛书」编者跋   225
 

图书序言

自序

王伟雄


  这本书的缘起,可以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我想跟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合作写一本书。哲学注重讨论和交流,虽然闭门造车可能会想出一些理论,也可以建立论证来支持这些理论,可是,如果不和别人讨论,没有接受过质疑,便很容易自以为是、自圆其说,看不到自己的理论和论证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讨论和交流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个就是合作写文章或着书;我曾经和一位同事合写过两篇期刊论文,除了有成果、论文被期刊接纳外,合作的过程十分愉快,我们在哲学思考上互相学习到的东西也不少。到目前为止我的哲学着作全是英文的,有一天,我忽发奇想,希望能在一两年内写出一本中文哲学书,写的是宗教哲学。我一向对宗教哲学甚有兴趣,可是,这么多年来只出版过一篇有关的期刊论文;这次希望写的是一本一般读者也看得懂的宗教哲学书,不太深奥,也不太显浅,而且不只是平铺直叙,目的是刺激读者思考宗教的各种重要问题。本来可以自己写,但我却希望能和人合作,一来可以减轻写作负担,二来可以享受哲学交流的乐趣,三来可以互相督促砥砺,也许会快一点完成。我冒昧联络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刘创馥教授,问他有没有兴趣合作;我问的时候详情欠奉,只是说想合作写一本 宗教哲学的书,创馥竟爽快答应了!当时我跟创馥只是脸书(Facebook)朋友,从没见过面,也没有其他形式的交往,不过,我看过他在脸书贴出的一些讨论宗教的文字,认为我们在宗教哲学上的见解十分接近;就这样,几乎纯粹凭直觉,我便认定他是适当的合作人选。其实,创馥的学术背景跟我的大异,虽然我们的本科都不是哲学,都是后来才转读哲学,但他本科读讯息工程学,跟我读的中国语文及文学可说风马牛不相及;就算大家后来都读哲学,他去了海德堡,我去了柏克莱,兴趣和训练亦有明显的分别,例如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黑格尔,而我则从来没读过黑格尔的着作。因此,邀请他合作,是有点冒险的,可能不是一拍即合,而是一拍即散!在我们开始讨论这本书应该包括哪些题目时,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创馥起初有点迟疑,认为未必可行,但最后还是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接纳了。于是我们立刻动笔试写了一章,只用了约三星期便完成,还是八千多字之长。我的建议是写一本对话录,而且用一个很特别的方式写:我们在每一章都扮演两个立场相反的哲学家(后来命名为「宗信」和「哲怀」),讨论一个特定的宗教哲学问题,然而,动笔前只是约略商量过该怎样写,没有谈及详细的论点;到写的时候,是真正的见招拆招,用脸书的短讯功能,一来一回地「对话」(不是每一次都能即日回覆,但会尽量不拖延),写到艰难处或不知如何续下去时,才斟酌双方的论点。这个写法很好玩,我们不是每一章都写同一角色,某一章我特别想做哲怀,另一章却想做宗信,创馥大多让我先选;无论写哪一个角色,我都会十分投入。我们各自的论点经常都在对方意料之外,有时真的要苦苦思索,才想出回应或反驳的论点;间中写到走入死胡同,难以接续下去,便要回到之前某点,重新写过。结果,完成的对话录展现了真正的哲学对谈;有些不太畅顺、甚至略嫌兀突的地方,我们也决定保留,不刻意剪裁或润饰,希望借此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真实对话的味道。虽然第一章只用了短短三星期便完成,但有几章特别难写,要两三个月才完成一章,写毕全书,已是两年后的事了。在合作了一年后,我终于和创馥在香港见面,大有一见如故之感;我们已成为好朋友,比起完成的对话录,这是更大的收获。成书之际,遥想年少时因内子玉琼(那时只是我的女朋友)的「引领」而成为基督徒,多年后我由于种种人生体验和思想上的改变而放弃宗教信仰,她不久也渐悟,跟我走同一的方向;我不知道她在多大程度上是受了我的影响,无论如何,我们能在宗教信仰上几乎同步改变,这是值得庆幸的事。玉琼对哲学无甚兴趣,没有读过我的哲学着作,但这本书是个例外,因为书内讨论的始终是她关心的问题,也许还因为这本书令她回忆起我们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感谢她细心看了定稿一遍,对文字和格式都提出了有用的意见;更要感谢的,是她一直以来支持我追求理想,同甘共苦,让我免去不少现实的烦忧,多享哲学思辨的乐趣。
 
2016年3月 美国加州奇科(Chico)

刘创馥

  倘若没有基督教,大概我也不会走上哲学之路。今天的我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不相信任何鬼神,不相信天堂地狱,不相信灵魂不朽,也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但年青的我很长时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是信奉保守的福音派基督教。二十多年前,我刚进香港中文大学,主修讯息工程学,因为宗教和人生问题开始接触哲学,修读哲学系的通识课程;后来对哲学的兴趣日益浓厚,副修哲学之余,在完成学士课程后还转读哲学硕士,再到德国攻读博士。当我开始读哲学时,大概做梦也没有想过,日后会回到中文大学教授哲学,当时我反而担心会被哲学「荼毒」,依稀记得还曾经对自己说过:「哲学读少少好了,千万不要读太多,否则会钻牛角尖。读得多会傻的!」今天回想起来,读哲学的确可以读到「傻」的,从常人的眼光看来,哲学家的想法经常天马行空,甚至奇特怪异,但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常人没有充分反省自己的信念,未觉察到常识中的种种错误和偏见。哲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而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对宗教和人生的疑惑令我进入哲学之门,虽然我后来并非主要研究宗教哲学,但结果我的宗教观还是根本地改变了,人生态度也大有不同。宗信和哲怀在书中所讨论的都是我多年来关心的课题,部份也曾是我课堂上讲授过的内容,这些年来或许我也影响了好些学生的宗教观。宗教信仰涉及根深柢固的信念,即使受到强而有力的挑战,亦不容易被理性的论据所动摇。尽管如此,我期望读者能怀着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思考相关问题,这种思维态度其实毫不简单,需要一份愿意被理性说服和启蒙的勇气,正如康德(ImmanuelKant)在1784年的〈何谓启蒙〉一文指出:「启蒙就是人离开他自己所招致的未成熟状态。未成熟状态就是缺乏在不受他人指导下运用自己知性的能力;若未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知性,而在于缺乏不受他人指导下运用知性的决心和勇气,则这种未成熟状态是自招的。勇于求知!鼓起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格言。」康德二百多年前的这段话,对今天的读者依然适用。这本对话录得以成书,绝大部份是伟雄兄的功劳。伟雄兄是我的前辈,哲学造诣和文字功力都远在我之上。我是几年前偶然看到《鱼之乐》网志才知有其人,但在我们后来成为脸书朋友之前,我已几乎把他多年的网志看过一遍,所以我对伟雄兄的哲学立场、甚至为人都已有相当的了解。当伟雄兄邀请我合着时,虽然我感到有点受宠若惊,但我已能预见我们将合作无间。结果,这本对话录的成书过程非常顺利,我自己乐在其中,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还建立了一份友谊,实属难能可贵。
 
2016年3月 香港中文大学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宗教与迷信
 
迷信是非理性的,或至少是没有理据的,因此,信徒大多会否认自己的宗教 是迷信。然而,思想或行为要符合甚么条件,才算是迷信?这不容易弄清楚。如果弄清楚这些条件,我们便较容易合理地回答以下的问题:究竟宗教有没有迷信的成份?如果有,为甚么会有?迷信是不是宗教的主要成份?宗教信仰里的迷信,和其他形式的迷信有没有甚么重要的分别?
 
哲怀| 上次跟你讨论后,我才发觉原来世上是有神蹟的!
 
宗信| 甚么?你不是相信没有神蹟的吗?你给我说服了么?
 
哲怀| 我是被休谟说服了。
 
宗信| 怎可能呢?他不是极力批评神蹟之说吗?
 
哲怀| 我回家后再认真读一读休谟,原来他曾说:「谁由信心驱使 接受神蹟,谁就在自己身上见证一个持续的神蹟,这神蹟颠覆他理智的所有原则,给他决心去相信那些最违反习惯和经验的事情。」1 世上那么多人反智地相信神蹟,真是「神蹟」处处啊!
 
註1 “[W]hoever is moved by Faith to assent to it [miracle], is conscious of a continued miracle in his own person, which subverts all the principles of his understanding, and gives him a determination to believe what is most contrary to custom and experience.” David Hume,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ed. Tom L. Beaucham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9), 186.
 
宗信| 你不是在嘲笑我吧?我不否认有些信徒的确轻信、欠缺反省,但不是所有接受有神蹟的人都是反智的。其实,说到反智,有些人全盘否定所有宗教,对宗教深刻之处视而不见,甚至将宗教和肤浅的迷信等同,也许这才是反智呢。
 
哲怀| 哈哈,我当然不是嘲笑你,相信你也知道我一向爱说调皮话吧?不过,请恕我直言,看来你心中有条刺,就是我上次说宗教和民间信仰根本没有大分别……
 
宗信| 还未到心中有条刺那么严重,只是认为你不公道。我还记得你怎么说呢!你说那些「名门正派」的主流宗教和民间信仰、甚至公认的神棍根本分别不大。这不是太离谱了嘛?神棍分明骗人,那些轻信神棍的人,是迷信;信徒有的是宗教信仰,他们的心态跟迷信是两回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