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粹义:智的追求

哲学粹义:智的追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智慧
  • 知识
  • 启迪
  • 思考
  • 人生
  • 文化
  • 学术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翻译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哲学普及化。哲学有它的难度及深度;也因为如此,哲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做终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学在台湾不是一门受重视的学科知识。

  这看起来实用价值不高的学科知识却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第一,哲学引领我们去做各种基本问题的探索,哲学的训练要求我们认识自己及认识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哲学让我们具有反思的能力,这种反思的能力对掌握人生的意义、定位及目标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学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们做一个清明、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这是民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素养。第三,哲学的态度可促使我们去反思各种人类活动的性质及目标(包括知识的追求),这种态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及人类整体发展都会有正面影响。

  我们希望透过浅显且贴近中文使用者习惯的文字,来引领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爱智之旅。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哲学的脉络:人类思维的演进》,内容涵盖了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核心议题和关键思想家,旨在系统梳理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至当代的思想发展轨迹。 --- 《哲学的脉络:人类思维的演进》 内容简介 《哲学的脉络:人类思维的演进》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构建全面、深入的西方哲学史图景的专著。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思想家罗列与理论概述,而是着重于揭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的继承与反叛,以及哲学问题在历史变迁中的演化路径。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叙述结构,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两千多年人类理性探索的史诗之旅。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时间顺序,同时兼顾主题的逻辑关联性,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早期自然哲学家到后现代思潮的演变。 第一部分:源初的追问——古希腊哲学的奠基(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西方哲学的摇篮——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关注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人对“本原”(Arche)的探索,即试图用自然而非神话来解释世界的开端。随后,笔锋转向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与和谐的重视,以及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之间关于“变动”与“永恒存在”的激烈辩论,这些辩论构成了形而上学的基础。 重点章节深入分析了苏格拉底的伦理转向。他将哲学的焦点从宇宙论转向了人类自身、德性与知识的关系,通过“产婆术”确立了对概念清晰定义的追求。紧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关于超越感官经验的永恒实在界的建构,以及其政治哲学、美学思想的全面体现。最后,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实体论)、伦理学(中道学说)和政治学的梳理,展示了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如何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为后世奠定了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基础。 第二部分:信仰与理性——希腊化、中世纪与哲学的转型(约公元前3世纪至中世纪晚期) 随着希腊城邦的衰落,哲学关注点转向了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寻求“幸福”(Eudaimonia)。本部分详述了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德性与顺应自然)和伊壁鸠鲁学派(追求无痛苦的宁静状态)在伦理学上的贡献。怀疑主义的出现,则标志着对知识确定性的初步动摇。 中世纪哲学部分,本书将重点放在基督教神学对希腊哲学的吸收、改造与冲突上。奥古斯丁对“时间”、“自由意志”和“恶的本质”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信仰的融合。随后,托马斯·阿奎那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系统地论证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其“五路论”的构建,标志着经院哲学的巅峰。本部分还探讨了唯名论的兴起,及其对中世纪统一知识体系的瓦解作用。 第三部分:理性的觉醒——近代哲学对主体性的确立(17世纪至18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欧洲文艺复兴后,科学革命如何冲击了传统宇宙观,并催生了近代哲学对知识论和主体性的根本性探索。 本书将近代哲学分为两大阵营并进行对比分析: 1. 理性主义的宏伟工程: 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对确定性基石的重建,到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实体即上帝或自然)的体系化构建,再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预定和谐。这一流派强调先天观念和逻辑推理的至高无上性。 2. 经验主义的审慎观察: 从洛克的“白板说”和感觉经验的源头论,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这一激进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最后到休谟对因果律和归纳法的彻底怀疑,这一路径质疑了理性知识的绝对性。 最后,康德的“三大批判”作为对上述论战的综合与超越,被详尽阐述。康德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知识的先验结构,划定了人类认知的界限,成功调和了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的矛盾,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序幕。 第四部分:理想与现实——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及其危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本书旨在清晰地梳理黑格尔如何将历史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展开、自我认识的过程,其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位一体的宏大体系,以及“扬弃”(Aufhebung)这一核心概念的意义。 随后,本书探讨了对黑格尔体系的反动与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转向,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在“颠倒”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的深刻分析。同时,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及其悲观主义色彩,也作为对黑格尔乐观理性主义的有力抗衡被纳入讨论。 第五部分:方法的多元化——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转向 20世纪哲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倾向,本书将重点放在两大主流的兴起上: 1. 分析哲学的兴起: 追溯弗雷格对逻辑语言的革新,罗素对数学基础的探究,以及维特根斯坦早期在《逻辑哲学论》中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清晰界定,强调哲学任务在于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2. 现象学与生命哲学的兴起: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把握事物本身”,通过悬置自然主义预设来描述意识的本质结构,强调“意向性”。同时,对生命经验的关注,如尼采对“权力意志”和“超人”的宣告,以及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性批判,展现了对传统理性结构的深刻反思。 第六部分:当代思潮的激荡——20世纪中后期至今 本书的收官部分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哲学景观: 语言学转向的深化: 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的探讨,标志着分析哲学的方向转变。奎因对分析与综合判断的挑战,以及蒯因、布特南等人对自然主义的拥护。 存在主义的世俗化影响: 萨特的自由与责任、海德格尔对“此在”(Dasein)的追问,以及他对“技术本性”的批判,探讨了人在失落的世界中的主体处境。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对文本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逻辑的瓦解,以及福柯对知识、权力和主体性之间关系的权力分析,揭示了宏大叙事的终结。 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些复杂思想脉络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哲学如何作为人类理性持续反思自身、质疑自身、并不断拓展认知边界的永恒事业。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份关于人类思维如何构建与解构世界的思考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但昭伟


  学历:英国Glasgow大学哲学博士、伦敦大学及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现职: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曾任:学生事务长、教育学系主任

  学术专长:教育哲学、道德教育
 

图书目录

第七版原作者序 v
简明版译者序 vii

第一部分 什么是哲学?
第一章 哲学活动 3
第二章 哲学史 13
第三章 哲学与经过检验的人生 25

第二部分 实在的追求(形上学)
第四章 形上学导论 39
第五章 表象与实在 55
第六章 唯物论 73
第七章 观念论 89
第八章 心物问题与人格同一性 107
第九章 自由暨决定论:人类主体的形上学 121

第三部分 知识的起源(知识论)
第十章 知识论导论 139
第十一章 确定性的追求 149
第十二章 相信你的感官 169
第十三章 折衷之计 181
第十四章 知识与人类实践:实用主义的传统 195

第四部分 道德的世界(伦理学)
第十五章 伦理推论导论 209
第十六章 自我实现的道德 227
第十七章 以结果为准的道德 245
第十八章 以动机为准的道德 261

第五部分 社会与政治哲学
第十九章 社会与政治哲学导论 279
第二十章 自由与俗世的国家 289
第二十一章 个人与国家 303
第二十二章 人权 313
第二十三章 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 327

第六部分 艺术哲学(美学)
第二十四章 艺术哲学导论 343
第二十五章 艺术的价值 355
第二十六章 艺术即理想 367
第二十七章 美学与意识型态 385
索引 401
 

图书序言

第七版原作者序

  这本哲学导论性质的书在1980年初问世,到今天(2010)已是第七版了。为了让这本书能紧跟着哲学的发展和时代的更迭,我们特别邀请James Petrik(任职于Ohio大学)加入作者行列。即使如此,本书仍然关注哲学中的一些传统议题,诸如:恶的问题、个人权利与社群价值的对立、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唯物论和观念论、人格同一性、自由与决定论等等。

  核心虽然不变,但在新的版本中,我们仍然做了一些较大的更动。我们将原来放在旧版第四部分(知识论)中的「表象与实在」一章,改置于新版的第三部分(形上学)。第三部分中新加了「自由与决定论」(第14章),原来的第13章也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变。在旧版中,第13 章的重点完全置于心物问题,还包括了Richard Taylor 的选文;但在新版中,第13章增加了人格同一性的交待,也删掉了Taylor的选文,新添了Alfred L. Lent 一篇论人格同一性的文章。总之,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第9、10两章介绍了形上学的梗概,第11、12两章分别引介了两个形上学理论(唯物论及观念论),第13、14 两章则呈现了三个重要的形上学问题(心物问题、人格同一性及决定论)。

  在新版的第四部分(知识论)中,我们新添了一章来说明古典的实用主义及其遗绪。这一章有William James的选文及Nathaniel Goldberg的文章。在Goldberg 的文章中,他援引了W. V. O. Quine 及Donald Davidson的主张,尝试发展一套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

  在第五部分(伦理学),我们删掉了T. Hobbes的选文,将他所关心的问题(道德的必要性)安置在第20章。第23 章当中,原来就有的康德选文,我们则加长了它的篇幅。

  在第六部分(宗教哲学)中,我们加重了「存有论的论证」及「恶的问题」的讨论。在第26章讨论上帝存在的先验论证中,我们增加了Spinoza及Leibniz的先验主张。第28 章讨论恶的问题中,改变的幅度也极可观,旧版当中John Hick 的选文被James Petrik 的文章取代了。

  至于第八部分(社会与政治哲学),做变更的地方有:论人权的第36 章取代了旧版当中对少数族群权利的讨论。如此的变更能反映全球时局的变化。

  第九部分(东方思想)中,讨论的重点从原有的东方宗教思想转移到东方的哲学。第41章则是全新的一章,交待的是佛教的空论。

  最后,我们要感谢帮助本书完成的人,尤其是两位编辑Maggie Barbieri及Saraswathi Muralidhar。
 
David Stewart
H. Gene Blocker
James Petrik

简明版译者序

  翻译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哲学普及化。哲学有它的难度及深度;也因为如此,哲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做终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学在台湾不是一门受重视的学科知识。之所以如此的主要理由,大致如下:(1) 哲学的实用性看起来不高,在一片教育与就业应做紧密结合的唿声下,哲学的实用价值备受质疑;(2) 华人的生活圈中本来也以实用作为价值的规准,哲学在我们各级入学考试当中从来就缺席,也不是就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因为被认定为没有就业及应试的价值,所以在教育中就不被重视;也因为不被看重,所以不会成为就业及应试的门槛。);(3) 哲学所关注的是各种人类活动及探究当中的基本问题,因为是基本问题的处理,所以经常流于抽象晦涩及不易了解;(4) 哲学的精神是思辨,但这思辨的精神却不为国人所熟悉,甚至为许多国人所排斥;(5) 今天的哲学内容以西方哲学为主,其中的专有名词与术语对许多人而言,显得陌生、奇怪及不易亲近。

  但细想之下,这看起来实用价值不高的学科知识却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第一,哲学引领我们去做各种基本问题的探索,哲学的训练要求我们认识自己及认识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哲学让我们具有反思的能力,这种反思的能力对掌握人生的意义、定位及目标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学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们做一个清明、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这是民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素养。第三,哲学的态度可促使我们去反思各种人类活动的性质及目标(包括知识的追求),这种态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及人类整体发展都会有正面影响。

  就是秉持着这种对哲学的认知,使得我们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抱持着如履薄冰的心情。我们希望透过浅显且贴近中文使用者习惯的文字,来引领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爱智之旅。

  这本书的翻译是集体合作的成果。由于哲学知识的积累,今天很少人能单枪匹马地完成一本教科书性质的哲学概论(从本书的作者有三位就可见一斑)。同理,也很难有哪位译者能单独去翻译一本体例完备的西文哲学概论。

  我的作法是依本书的各部分性质先去找学有专精的译者,在译完初稿之后(大约费时一年),由本人担任校阅补正的工作,再交予译者确认。在整个过程当中,我前后校阅过五次。其中,若碰到问题还会征询其他学者的意见与协助。我也请我的大学部学生及研究生协助阅读,务必求文字的流畅、精准及首尾一贯。书成后在民国102年出版,全书达750余页,适合大学部整学年的课程。后来考虑有些学校的「哲学概论」只有二学分一学期,所以就将原书中的部分章节予以剔除,以方便教学。在这书中,和我合作的译者有黄文定(第一及第四部分)、王嬿翔(第二部分第4-7 章)、但汉威(第三部分第10-13 章)、刘蓝芳(第14章)、陈贵正(第14 章)、张锽焜(第六部分)、李真文(第五部分)。协助我校阅的有:高梅瑄、刘蓝芳、刘意婷、蔡如雅、李誉致、钱芝萱、王禹茹、游思浩、涂宜廷、朱奕融、邱巧茹、吴峻逸、李淙基、李旻儒、张博文、林郡慧、洪韶吟、郭晏辅、李威、陈奕儒。其中,刘蓝芳尽了最大的力气,让我非常感激。在我艰困时伸出援手的有苏永明、Martin Schonfeld、陈贵正及蔡如雅。我尤其要提苏永明教授,他借我由Robert Audi担任主编的哲学辞典的中文翻译(中文翻译由林正弘教授主持),时间长达两年多,他的大方让我永难忘怀。

  最后要特别感谢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逢祺教授及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发行人于雪祥先生。没有他们的推荐及督促,我根本不会想去从事如此的工作;翻译的工作辛苦,是我最不愿意去做的一项事情。

  哲学这门知识博大精深,我才疏学浅,译文当中不免有错,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指教。
 
但昭伟
民国105 年5 月15 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充满好奇,那些关于人生意义、宇宙起源的宏大命题,总是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所以,当我看到《哲学粹义:智的追求》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就是我想要的!”。我满怀期待地把它带回家,想象着自己能因此获得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能解答那些困扰了我多年的疑惑。然而,现实似乎比我预想的要曲折一些。书中的内容,虽然字字珠玑,但总感觉像是某种古老的语言,需要我费尽心思去破译。作者提出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涉及的领域广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我尝试着去接受那些颠覆性的观点,去挑战自己固有的认知,但有时候,这种过程是痛苦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欲言又止”的困惑。我努力在字里行间寻找共鸣,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但似乎这本书更偏向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我期待着有一天,我能真正地理解那些深邃的思想,并将它们转化为指导我生活的智慧,但目前,我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话语充满渴望,那些能够挑战我的认知,能够让我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哲学粹义:智的追求》时,我感觉自己像发现了宝藏。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拿到书后,我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开始阅读,但很快就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深邃。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逻辑,但他提出的思想体系却十分庞大和复杂,这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我努力去理解那些关于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探讨,去追溯那些哲学思想的源头,但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中徘徊。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能让我瞬间明白人生的真谛,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模糊。我还在坚持阅读,希望能在这趟“智的追求”之旅中,有所收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生活”的学问,它应该能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所以,当我看到《哲学粹义:智的追求》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生活智慧。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内容。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的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似乎离日常生活有些遥远。我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些能够指导我处理人际关系、平衡工作与生活、或者寻找人生方向的线索,但这些内容并不突出。这本书更像是在探讨一些更宏大、更抽象的哲学命题,那些关于真理、道德、自由的辩论,虽然引人入胜,但却难以直接转化为我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指南。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顿悟”式的启示,能够帮助我走出迷茫,但我感觉这本书更需要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而非简单的“心灵鸡汤”。

评分

说实话,我买《哲学粹义:智的追求》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武装头脑”的心态。我总觉得,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应该对一些基础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与人交流时,显得更有深度,不至于显得浅薄。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给人一种“精英教育”的感觉。拿到书后,我快速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里面涵盖了许多我听说过但并不了解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我开始尝试阅读,但很快就遇到了困难。那些晦涩的论证,那些抽象的概念,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学者,面对着一本高级武功秘籍,虽然知道里面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揣摩他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但似乎总是抓不住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点石成金”的启发,能让我瞬间洞察事物的本质,但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细心揣摩的学术著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完成这次“智的追求”,但我愿意尝试。

评分

这本书,嗯……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它摆在哲学区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封面设计简洁,书名“哲学粹义:智的追求”也颇具吸引力,总觉得能从中汲取一些深刻的智慧。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开始就被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古老的思想所困扰,感觉像是在迷宫里行走,找不到方向。我努力去理解那些术语,去梳理作者提出的逻辑链条,但总感觉隔靴搔痒。那些关于存在、意识、知识的探讨,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显得有些高深莫测。我试图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佐证书中的观点,但往往发现自己理解得不够透彻,有些观点甚至让我产生了新的疑问。书中的一些论证过程,也让我觉得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我承认,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需要暂停,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去回味前面章节的内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线索。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清晰的思维模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目前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而非一本操作手册。我还在努力,希望能逐渐拨开云雾,领略其真正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