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传统精要‧修身篇

中华人文传统精要‧修身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修身
  • 国学
  • 人文
  • 道德
  • 修养
  • 人生智慧
  • 经典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丛书对名着、名篇、名句进行註释和文意解说。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每个阅读单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引申出对今天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性的启示。

  中华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中华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爱幼、勤俭治家治国等等。这些美德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文”精神的结晶。
  
  丛书选取中国人文经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把传统文化中历经两千多年而依然充满生命力的诸多人文智慧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去欣赏、品味,并从中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让读者在传统文化的智慧中陶冶身心,启迪心智。
  
  修身为本:
  爱人如己 立志有恆 孝亲尊师 谦虚谨慎 悔过知耻 义利之辨 正气浩然

名人推荐    

  人文精神,它有四个侧面要同时顾及:一个是自我问题,一个是群体问题,一个是自然问题,还有一个是天道问题。――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我们这个名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么?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要讲道德、讲学问,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话,学会“做人”。――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像春雨一样沁入人的心田。――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图书简介,重点聚焦于修身养性的各个方面,但不涉及《中华人文传统精要‧修身篇》的具体内容。 --- 书名:《修身立命:中华传统智慧的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引言:探寻内在的安宁与力量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感到迷失、焦虑,追逐身外的功名利禄,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与安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哲人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安顿心灵”、“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实践。这些智慧的结晶,汇聚成一套系统而精妙的修身之学,它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指导现代人立足于世、安身立命的宝贵财富。 《修身立命:中华传统智慧的实践指南》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之作,而是一部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家哲思、佛家禅意以及民间智慧的综合性读本。它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套清晰、可行、可操作的路径图,引导我们回归本心,构建稳固的道德基石与平和的心性世界。本书不拘泥于单一学派的教条,而是取其精华,融会贯通,旨在构建一套适应现代生活情境的“修身体系”。 第一篇:立德:品格的铸就与基石的夯实 修身之首,在于立德。德行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根本尺度,也是赢得他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本篇深入剖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德”的理解与培养方式。 我们将探讨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并结合具体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场景,阐释这些看似高远的道德范畴如何在日常小事中得以践行。仁爱之心,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本书将展示如何通过体察他人的需求、保持同理心来培养这份至关重要的品质。义,则关乎是非观和担当精神,探讨如何在复杂的利益面前坚守原则,行事光明磊落。 此外,书中重点阐述了“慎独”的修养功夫。在无人监督之时,如何保持内心的纯正与自律,是衡量一个人定力深浅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古代名士的自律故事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了如何在内心构建一座永不松懈的道德审判庭,从而使修身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对于“诚信”这一现代社会尤为重要的品质,本书也结合古代“一诺千金”的传统,提供了在商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重建信任机制的具体方法。 第二篇:养心:情绪的觉察与心性的涵养 心为物役,则心劳;心不役于物,则神凝。修身的核心在于对“心”的有效管理和涵养。本书的“养心”部分,借鉴了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和佛家观照内心的法门,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 我们首先会引导读者认识现代人常见的几种心病:过度焦虑、攀比心、以及“内耗”。随后,通过解析传统中“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思想精髓,指导读者放下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静坐、内观的方法,这些方法并非追求玄妙境界,而是帮助个体拉开与自身情绪的距离,达到“心不乱于外物”的境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情绪的转化”。面对挫折与逆境,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本书引用了古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思维,教导读者以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视角看待眼前的得失,培养一种“宠辱不惊”的泰然气度。这种心性的稳定,是抵御外界风浪的最佳铠甲。 第三篇:处世: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担当 修身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即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本篇着重于将内在的修养外化为得体的处世之道。 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庸”的智慧。中庸并非和稀泥或平庸,而是一种把握平衡、恰到好处的艺术。它教导我们在处理矛盾时,避免走向两个极端,追求动态的和谐统一。对于人际交往,本书提炼了“礼”的精神内涵——尊重与界限。礼仪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敬意的体现。通过建立清晰的边界感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实现“和而不同”的社交理想。 此外,本书也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角色扮演。从孝悌之道出发,探讨如何维系家庭和睦,进而推己及人,承担起对社区、对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强调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既不逃避现实,又能坚守自我价值的实践路径。 第四篇:进修:终身学习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真正的修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终身学习的旅程。本篇聚焦于如何将终身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使生命质量不断螺旋上升。 这里阐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鼓励读者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好奇心。修身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完善,也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精进。本书提倡的“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探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深化对自身处境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环节。所有的道德感悟、心性修养,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如同空中楼阁。书中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习惯的策略,例如通过制定每日“省身”的功课,以及定期的自我复盘,确保所学的修身之道能够真正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从“修身”到“立命”的生命飞跃。 结语:回归本真,活出生命的深度 《修身立命:中华传统智慧的实践指南》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渴望心灵富足、人生有力的读者,踏上这条回归本真、探索内在力量的道路。它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潜能与缺失,指引我们以古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当下的挑战,最终活出一个人格健全、充满力量和意义的人生。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代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汤一介
 
第一章 爱人如己  博大的仁爱之心
推己及人
互敬互爱
仁慈博爱
孔子之志
 
第二章 立志有恆  精彩人生第一步
大丈夫当扫除天下
志行万里
志当存高远
功亏一篑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跬步千里
 
第三章 孝亲尊师  教养之恩不可忘
孝为德本
孝子有深爱
及时行孝
师法大宝
师道尊严
孙期为师
 
第四章 谦虚谨慎  虚怀若谷知不足
谦而受益
不足遍照
泰而不骄
君子谨于言
失人与失言
防微杜渐
 
第五章 悔过知耻  难能可贵羞耻心
师旷琴撞晋平公
辱莫大于不知耻
知耻近乎勇
桐宫悔过
负荆请罪
以人为镜
 
第六章 义利之辨  道德利益慎选择
重义轻利
努力行义
舍生取义
取财有道
视死如归
以义为荣
 
第七章 正气浩然  维护正义守气节
浩然之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
大丈夫气节
孟子三不移固守正义
临大节而不可夺
名节垂丹青

图书序言

代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汤一介
  

  中国传统中,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中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重视用人文精神来进行教化了。所谓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么人文精神从何而来?照《周易》看,它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人文精神对人们进行教化的经验,这些无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当受到珍视。例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养德性,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知、不改过,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孔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甚么?我想就是孔子说的要讲道德、讲学问,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句话: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虽然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但也可能严重地危害人类社会。今天,我们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们的发展)并不都能造福人类,例如克隆「人」的问题,生化用作战争的手段,等等。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科技的发展呢?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当前存在着严重的不顾「道义」,用非常不道德、损人利己的手段「争权夺利」,致使人们失去了「理想」,丧失了「良心」,使人类社会成为无序的、混乱不堪的社会。我想,当前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甚么是「人文精神」?这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如果从我国历史来看,也许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代表。他的「仁学」当然是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修德」、「讲学」、「徙义」、「改过」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种「爱人」的精神。
  
  那么我们何处去了解、体会孔子的「爱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读《论语》。《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他的思想),而且可以从中看到他的为人行事。这里我只想说一点我对孔子「爱人」的人文精神的体会。《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来?在《中庸》里有孔子的一段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出发点,是基础。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有一个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和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时,美国学生把父亲排在了第一,母亲排在第三;日本学生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而中国内地学生却没有一个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众多的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一点「爱心」。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应让我们深思,看来要对学生进行「仁爱」的人文教育。但「仁」的「爱人」精神不能停止于只爱自己的亲人,郭店楚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甚继之爱人,仁也。」笃实地(实实在在地)爱自己的父亲,这只是爱;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仁」。又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对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才叫「仁」。这就是说,孔子儒家的「仁学」,必须要由「亲亲」(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仁民」(对老百姓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做甚么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学者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行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慾)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解释,我认为很有意义,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是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仁」是人自身内在具有的品德,「礼」是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它是为了调节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出乎人的自觉的「仁爱」之心(内在的真诚的「爱人」之心),这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对「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制礼作乐」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可以是为了骗人的,它是虚伪的。所以,孔子认为,有了出自真诚的「仁爱」之心,并把它按照一定的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我们把《论语》中这种「仁爱」精神,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通过阅读文化典籍,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精神,而且要对孔子儒家思想「仁爱」的内在精神产生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诵读一些古典名着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诵。通过诵读,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这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和发展的趋势等等能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觉」也许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阅读或诵读文化经典才能得到。例如我上面举的孔子「仁学」的例子,我们必须读孔子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典籍才能得到「仁学」的真精神。我想,阅读我们的文化经典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决不能把它和阅读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经典分割开来。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古代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世界大环境之中,世界已经连成一片,像是一个地球村。因此,我们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且对我们自身文化精神的了解也离不开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能从「他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我们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们能够自觉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养我们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诵读我们自身文化经典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诵读一点其他民族文化的经典。我们可不可以让青年读一点柏拉图的着作,例如柏拉图《理想国》的片断。柏拉图认为:「善的生活里表现出来的特性是:一、适度;二、均衡,美,完整;三、理性与智慧,亦即真理;四、知识,技术,正确的判断;五、不伴有痛苦的纯粹快乐,以及适宜的食慾满足感。」这样的思想可能对我们有启发。我们也可以读一点《圣经》,例如耶稣的「登山训诫」(见《马太福音》第五章)。当然还可以选读其他一些西方经典片断,也可以选读一些印度经典(如《奥义书》和佛典)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片断等等。有些经典最好读英译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我们应让我们的青年眼界开阔一点,用一句套话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的繁荣富强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的青年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一定要通过对文化经典的掌握,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应是我们做老师的进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却的责任。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爱人如己
 
博大的仁爱之心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爱人如己
 
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是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提出的主张。「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其含义非常深广,表达的时候却很简约,境界非常高,又能密切联系实际。
 
那么,「仁」是甚么?这里的两句选文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希望发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不要让它在别人那里发生。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帮助别人也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合起来看,「仁」就是推己及人、爱人如己。
 
我们如果对这两句话的语言背景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就会对孔子所说的「仁」有更深的了解。第一句话当时的语言环境是这样的。孔子的弟子仲弓向自己的老师请教「仁」的问题。孔子举例子说:出门的时候要像去会见最重要的客人一样重视自己的言行;如果自己是执政者,要让老百姓感到自己受到了最高的尊敬;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希望发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不要让它在别人那里发生。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战争,那就不要把战争加在别的国家身上。
 
第二句话当时的语言环境是这样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对广大的老百姓进行救济和帮助,这算是「仁」吧。孔子说:这岂止是「仁」,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就算尧舜这样的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果自己想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帮助别人也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我们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这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同样,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我想让自己的居住环境舒适优美些,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居住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保护环境,那么这也是在实践「仁」了。
 
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从上面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不要伤害别人,至少不要故意伤害别人。第二层意思是如果可能,要尽量帮助别人。如果做不了大事,那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是可以的。如果能做到这些,就算是「仁」了。
 
互敬互爱
 
孟子曰:「爱人者,人恆爱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离娄下》)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华人文传统精要‧修身篇》,就被它严谨而又不失深度的内容所吸引。它像是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华文化中关于如何安顿身心、涵养品德的智慧。书中所引用的古籍浩如烟海,但作者的解读却格外清晰透彻,化繁为简,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精髓。我曾对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复礼”有过许多困惑,读完书中的相关章节,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并非简单的压抑欲望,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对他人的尊重。书中对不同时期文人士大夫在困境中的坚守与选择的描述,更是令人动容。它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点亮了一盏盏心灯,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评分

读完《中华人文传统精要‧修身篇》,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思考“何以为人”的绝佳文本。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读,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个体修养上所达到的高度。书中关于“君子”的理想人格描绘,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展现了一种可望而可及的境界。我曾经对“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的理解流于表面,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它教会我在待人接物中保持谦逊与尊重,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坚韧与豁达。这本书,是我在浮躁的世界里,寻找心灵依靠的一处港湾,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评分

一本厚实的著作,封面设计沉静而富有质感,隐约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初翻开,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温润的文化气息,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书斋,听他们细语古道,论说人生。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独特,并非按时间顺序或主题来划分,而是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导览,带领读者穿梭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点亮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其中关于“士”的精神探讨,以及“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不同时代被理解和践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哲学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和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思想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它 not only is a moral imperative, but also a practical guide for individuals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汲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书。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浅尝辄止的文化普及读物,《中华人文传统精要‧修身篇》以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方式,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在个体品德修养方面的独特见解。书中对“慎独”的阐释,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道德修养,在于无人监督时的自律与坚守,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非外在的约束。作者对历史上那些以身作则、垂范后世的先贤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要将道德情操落实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自己对话,反思自身的不足,并从中汲取改进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十分扎实,行文流畅,却又处处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概念,而是通过对历史典故、人物事迹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个体品德塑造方面的智慧结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立志”的论述所打动,它强调了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书中对“内省”的探讨,更是让我明白了自我反思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才能及时纠正偏差,不断进步。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接受一次精神的“考古”,发掘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从中获得力量,去应对当下的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与发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