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不确定的确定性
生存,是不必然的必然性
凝视死亡,是思考生命的开端
思考,则是超越自己无知而有限的生命之可能
香港中文大学—华人大学中改革通识教育最前线
一个哲学系的教授—中大改革并投资「通识教育」背后的推手,
《生死爱欲》—张灿辉的人文教育实践与真实生命的哲学思考 西方思想与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
所有人存在的问题也都须从这两大思想体系中寻。
人的存在问题包含了爱、性、幸福、死亡,种种课题合而构成一个整体,
谈论死亡问题,说的其实是生命问题;
谈论幸福问题,说的其实是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
谈论爱欲问题,说的也是人生的挣扎与意义。
「生死爱欲」尝试将其他课题结合起来,是属于整体性的讨论。
虽然其中课题亦多,但中心问题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的处境问题。
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
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Les Pensèes , Part 6, section 347. )
这段话透露了一个基本方向。
人的生命的确是脆弱的,但是思想却令生命超越自身而反省自己的生命,
不流于宇宙万化的摆佈。
正是「思想」,成为了人类「超越」的起点。
人类因为思考而提升或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