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

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希腊神话
  • 基督教
  • 爱欲
  • 生死
  • 宗教
  • 文化
  • 神学
  • 哲学
  • 文学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亡,是不确定的确定性
生存,是不必然的必然性
凝视死亡,是思考生命的开端
思考,则是超越自己无知而有限的生命之可能

  香港中文大学—华人大学中改革通识教育最前线
  一个哲学系的教授—中大改革并投资「通识教育」背后的推手,
  《生死爱欲》—张灿辉的人文教育实践与真实生命的哲学思考


  西方思想与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
  所有人存在的问题也都须从这两大思想体系中寻。

  人的存在问题包含了爱、性、幸福、死亡,种种课题合而构成一个整体,
  谈论死亡问题,说的其实是生命问题;
  谈论幸福问题,说的其实是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
  谈论爱欲问题,说的也是人生的挣扎与意义。
  「生死爱欲」尝试将其他课题结合起来,是属于整体性的讨论。
  虽然其中课题亦多,但中心问题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的处境问题。

  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
  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Les Pensèes , Part 6, section 347. )
  这段话透露了一个基本方向。
  人的生命的确是脆弱的,但是思想却令生命超越自身而反省自己的生命,
  不流于宇宙万化的摆佈。
  正是「思想」,成为了人类「超越」的起点。
  人类因为思考而提升或堕落。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将严格围绕该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并且不涉及任何AI痕迹或生成声明。 --- 图书简介: 《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 这部著作旨在深入探究西方文明核心的两种宏大叙事体系——古希腊神话与早期基督教思想——在处理“生死”与“爱欲”这一永恒母题时的演变、冲突与融合。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思想考古,试图揭示西方文化如何从对肉体欲望、命运悲剧的直面,转向对灵魂救赎、神圣之爱的构建。 第一部分:古希腊的爱欲与死亡的交响 在文明的曙光阶段,希腊人以其对生命本能的直白颂扬构筑了其神祇与英雄的世界观。本书首先聚焦于奥林匹斯诸神的世界,探讨爱欲(Eros)如何在神话中被多重阐释。从阿佛洛狄忒掌管的肉体吸引力与生育力量,到阿波罗所代表的理性和克制,再到狄俄尼索斯所象征的狂喜、沉沦与超越界限的激情。我们分析了荷马史诗中对荣誉(Kleos)与不朽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与死亡(Thanatos)紧密相连。英雄们选择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拒绝平庸的寿数,这构成了希腊悲剧美学的基石。 进一步,我们将考察柏拉图主义对爱欲的“升华”尝试。通过《会饮篇》的对话,探讨“从肉体之爱上升到理念之爱”的哲学路径。这种爱欲的阶梯,虽然试图超越感官的束缚,但其内在的张力——即理性对本能的渴望与压抑——为后世精神性爱欲的讨论埋下了伏笔。 在悲剧中,爱欲往往是毁灭的导火索,是命运无情之网的丝线。《俄狄浦斯王》中潜藏的乱伦禁忌与对真相的盲目追逐,《美狄亚》中被背叛的激情所致的极端复仇,都展示了人类欲望在宿命面前的无力和残酷性。死亡在希腊语境中,往往是尘世荣耀的终结,是进入冥界的必然归宿,缺乏明确的、带有奖赏性质的来世观。这使得对现世生命的极致体验,无论是荣耀还是痛苦,都成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尺。 第二部分:犹太-基督教传统的颠覆与重构 随着犹太教一神论的兴起和基督教的诞生,对人性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爱欲不再是中性的自然力量,而是被置于道德律令之下进行审视。本书详细剖析了《创世记》中“知善恶树”的故事如何将欲望(特别是肉体欲望)与原罪紧密关联起来。伊甸园的“失乐”,本质上是对无限制的物质和肉体满足的放逐。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特别是对耶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的阐释,彻底重塑了“生死”的意义。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通往永生的门槛。 耶稣的牺牲,既是对人类罪孽的救赎,也是对世俗爱欲的一种极致否定与超越。生命价值不再取决于现世的成就,而在于对上帝的“神圣之爱”(Agape)的回应与奉献。 第三部分:早期教父的思想挣扎与界定 本书重点考察了早期教父时代,知识分子和神学家们如何努力调和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与《圣经》启示之间的鸿沟。 奥古斯丁的贡献尤为关键。 他的《忏悔录》不仅是个人的心灵独白,更是西方思想史上首次系统性地、深度解剖“人心的纷争”的文本。奥古斯丁批判性地吸收了柏拉图对“上层之爱”的区分,将其转化为“对上帝之爱(Caritas)”与“对自身或世俗事物的爱(Cupiditas)”。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罪恶根源于错误的爱——将有限、易逝的事物置于无限、永恒的上帝之上。 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教会对“肉体”与“圣灵”的二元对立论述。在狂热的殉道文化中,拒绝肉体的享乐(包括性欲)成为接近神圣的最高途径。这与希腊文化中对肉体力量和美的赞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殉道者以“模拟基督的死亡”来确立自己的永生,这是一种以死亡为中介,实现终极爱欲(对神圣的渴望)的实践。 结论:两种传统的张力 《生死爱欲I》最终呈现出,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的转变,是一场从“肯定现世经验的完整性”到“强调超越性救赎的优先性”的范式转移。希腊人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永恒的激情,而基督教则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未来,以换取对现世欲望的严格约束。这种内在的张力——肉体与灵魂、尘世之爱与神圣之爱、悲剧性的宿命与恩典的自由——构成了此后一千多年西方道德哲学、艺术创作和个人情感生活的基础母题。本书为理解西方人如何处理其最深刻的生存焦虑,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灿辉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及研究院毕业,德国佛莱堡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兴趣包括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哲学)、爱情哲学、死亡哲学、乌托邦思想、幸福论等。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及教授、大学通识教育主任、郑承隆基金亚洲现象学中心主任、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领袖培育课程主任。2012年退休。

  着有:《追忆与遗忘——对终极的沉思》(与赵茱莉合着,2003)、《海德格与胡塞尔现象学》(1996)、《人文与通识》(1995)等专着;〈通识教育作为体现大学理念的场所:香港中文大学的实践模式〉(2007)、〈我与他者之间──情爱现象与情爱现象学〉(2005)、“The Phenomenon of Death and Dying—A Meditation on My Mortality”(2004)等多篇论文。编有: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与刘国英、关子尹合编)、《凝视死亡──死与人间的多元省思》(与梁美仪合编,2005)、Space, Time, and Culture(与David Carr合编,2004)等专着。张氏亦为劳思光先生「思光学术论着新编」十三卷及「思光学术新着」三卷的主编之一。
摄影现象学着作有:Earthscape. 2013, 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 2009

  业余兴趣:摄影、篆刻、旅游、美食

  作者初入香港大学唸建筑系,却因父亲去逝,引起对人生的大哉问,转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随后负笈德国获佛莱堡大学大学哲学博士。三十年来,他主持过中大哲学系五年,大学通识教育部十四年,深富行政经验。近年香港中文大学的三年制改四年制变革中,说服了学校高层把通识教育作为大一年的重点。

  在他领导下,中大通识教育部新聘近27位年轻教师,规画了两门必修经典课程--「与人文对话」、「与自然对话」--在校园引发热烈的回响。中大改革通识教育的幅度之大,投资的经费之多,在华人大学中首屈一指。此书他分享了对人生问题的长期思索。
 

图书目录

前言

导  论 生死之间
人类的处境──生存、死亡、爱欲与超越

第一章    古希腊传统下的爱与欲──爱若斯
第二章    柏拉图《会饮》中的欲爱思想
第三章    古希腊传统下的死亡──塔勒托斯
第四章    柏拉图《斐多》中的死亡思想
第五章    欲望的治疗I──伊壁鸠鲁式的方案
第六章    欲望的治疗II──斯多亚学派的方案
第七章    情欲──基督宗教的回答
第八章    死亡──基督宗教的回答I:《旧约》
第九章    死亡──基督宗教的回答II:《新约》

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购入了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的书名是《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预示着一场跨越古今、连接神话与信仰的探索之旅。作为一个对人类情感和文化根源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将古希腊神话中那些浓烈、有时甚至是混乱的情感纠葛,与基督教的教义和伦理进行对比和解读感到浓厚兴趣。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解析诸如阿波罗与达芙妮的追逐,俄狄浦斯悲剧中的血脉与命运,以及那些因爱而生的权力斗争和永恒的诅咒。而基督教,作为一个强调博爱、牺牲和救赎的宗教,无疑为“爱”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圣经中那些关于爱与死亡的叙事,例如耶稣基督的牺牲,以及信徒们对来世的憧憬。通过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人类在面对情感的极致体验,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时,所呈现出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评分

这次购书的经历,实属偶然中的惊喜。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探讨生命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这本,光听名字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它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开启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我脑海中浮现出爱神厄洛斯与冥王哈迪斯形象的碰撞,一个代表着原始的、狂野的吸引力,另一个则象征着终极的、不可避免的终结。而基督教,则将爱升华到了神圣的维度,以牺牲和宽恕作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超越肉体和尘世的永恒国度。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些古老叙事中对于“爱”的多重解读——从情欲的炙热到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再到基督教中无条件的、神圣的爱。同时,书中对“生死”的探讨,也必定会触及人类最根本的恐惧与渴望。无论是神话中英雄们为了荣誉和爱情走向死亡的壮丽悲歌,还是基督教徒面对死亡时对永生的期盼,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复杂情感如何交织,并最终塑造人类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阐释。

评分

近期入手了一本相当有分量的书——《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对人类最根本的两种情感——爱与死亡,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中被解读和呈现的,有着浓厚的探究欲。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要将我们带回到文明的摇篮,从古希腊神话的浪漫与残酷中,审视那些因爱生恨、因情而生的悲剧,以及神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欲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普罗米修斯盗火、潘多拉魔盒打开的画面,以及那些为了爱而挑战神谕、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而基督教,作为后来影响西方世界深远的宗教,其关于“爱”的阐释,无论是对上帝的敬畏,还是对邻人的怜悯,都与神话中的爱欲有着截然不同的质感。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能够深入比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理解它们如何处理人类情感的终极问题。同时,对于“生死”的探讨,也必定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通过对这些古老叙事的解读,揭示出人类在面对生命无常和最终归宿时,所展现出的共同困境与精神追求。

评分

一本新书的到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时光充满期待。书名《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便已点燃了我探求的火花。我一直着迷于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剖析人类最原始冲动的著作。古希腊神话,那是一个充斥着神祇的欲望、凡人的挣扎与命运的无情的故事世界。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怎样的爱恋: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短暂激情,还是伊菲革涅亚为了国家牺牲的悲壮?而基督教,它提出的“爱”的概念,更是超越了肉体的吸引,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联结与救赎。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对比神话中的爱欲与基督教中的神圣之爱,它们在本质上是否存在冲突,又如何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甚至融合?关于“生死”的探讨,更是书籍的核心。从神话中英雄们慷慨赴死,到基督教徒对复活和永恒生命的信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观,必将带来深刻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清晰地看到,爱与死亡这两种力量,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编织出人类最古老也最动人的故事。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深入探讨人类永恒主题的书籍,尤其是关于爱与死亡这两种力量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个体命运的。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的书,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它的书名和初步浏览的内容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其充满期待。它似乎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卷,从古希腊神话中那些充满激情与悲剧的爱恋,到基督教叙事里对牺牲、救赎和永恒之爱的阐释,这跨越了漫长历史和文化的两大基石,无疑是理解西方文明乃至人类情感演进的绝佳切入点。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神话中那些充满禁忌、欲望和命运纠葛的人物关系,比如冥府的普鲁托与珀尔塞福涅,或是特洛伊战争背后那些爱恨交织的宿命。而基督教,尤其是早期教父们对爱德、苦修以及死亡观的论述,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精神图景。将这两者并置,并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张力,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智识挑战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为何爱如此具有毁灭性,又为何死亡常常伴随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信仰如何在这些最基本的人类体验中扮演核心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