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下冊)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美食
  • 旅行
  • 美食遊記
  • 慢生活
  • 文化
  • 風土人情
  • 小吃
  • 美食地圖
  • 深度遊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趟比好玩還好吃,比好吃更好看的旅程!

  ★王浩一繼《小吃研究所》後,漫行全颱灣,慢食力作!
  ★29座小鎮,100傢店鋪推薦,吃記憶,吃人情
  ★最詳盡的店傢資訊情報,文化食旅,立刻上路


  「我閱讀颱灣小鎮方式是不同的、有趣的也是幸福的,走在美食足跡上,探索颱灣的食物曆史與美食文化……我以為,食物文化的層層疊疊與改變過去、創新未來,這件民生大事需要被記錄。」—王浩一

  他記錄山丘、河流、平原與人的流動,不同美食像繽紛的花開;
  他用小鎮風土取悅味蕾,讓十隻手指、腳趾通通快樂地動起來!

  王浩一繼暢銷作品《小吃研究所》後,對颱灣食物文化的起源與過程,有瞭更進一步的追尋。他走齣府城,行遍全颱,像是一張張打開島嶼的復寫紙,從而找齣不為人知的文化痕跡。美食故事失佚的,尋找齣來;美食傳說不詳的,挖掘齣來;美食典故混亂的,爬梳齣來。他用味蕾來閱讀颱灣小鎮,用筷子書寫與壯遊,並彩繪齣土地的豐富層次。

  ◆王浩一旅食小鎮精選

  【吃過古早味的涼麵「豆芽麵」?】
  所謂「豆芽麵」,至今依然常見於嘉義縣與颱南市交界的八掌溪南北岸各個小鎮,可以稱之「古早味的涼麵」,這是日治時期這個區域的辛苦蔗農之「非正餐的體力增補麵食」,下水煮熟放涼的黃麵,加瞭些爽脆的豆芽菜,最後淋上肉臊鹵汁,即成。西螺小鎮的「豆芽麵」與八掌溪流域的豆芽麵有地域差異,算是「遠房親戚」吧!

  【「椪皮」「爆皮」「蹦蹦皮」,備受女性期待】
  椪皮麵是民雄在地名産。所謂「椪皮」就是豬皮,先民惜物,捨不得丟棄,將其油炸料理,因為曬乾的豬皮炸過後會膨脹,所以稱之「椪皮」(員林人稱「爆皮」,西螺人稱「蹦蹦皮」)。一般人得知「椪皮」就是炸豬皮,總以為口感肯定油膩,不知入口後,卻是清爽滋味。不過,現代女生卻知道豬皮含有豐富膠原蛋,也對「椪皮」美食有瞭新期待。

  【百年前,先民流行吃這一味】
  話說有一小黑斑的「米豆」,彆稱飯豆、蛋白豆。它不是颱灣原生種,約是乾隆時期引進颱灣。鹽水在地美食「豆簽麵條」的做法,則源自泉州安溪,隨著先民也引進瞭製作技術,通常豆簽做成的麵條,要比一般的麵條稍短且薄,是屬於蛋白質較高的麵條,口感軟而不爛,相當特彆。百年前,颱灣許多小鎮曾經風行過,目前卻是瀕臨消失的美味。

  【像是披薩的黃金煎餃?】
  看到鄰桌的一大盤「黃金煎餃」,終於見識瞭什麼是「玉餃」,就是用蛋液一口氣包覆二十顆水餃的重量級「像是披薩的黃金煎餃」。店傢現點現煎,當圓形煎鍋上的煎餃快起鍋前,加入大量蛋汁,加熱後,蛋汁跟煎餃底部就會連成一片,微焦,起鍋。為瞭這一道「玉餃」美食,我怎能不「旅食關廟」?

  【加九層塔牛肉湯vs.加嫩薑絲牛肉湯】
  牛肉湯端上桌,咦?湯裏提味的是九層塔,非嫩薑絲(颱南牛肉湯全部是薑絲提味 ),我先嘗一口湯,肉汁味道豐腴,迥異加瞭薑絲的肉湯,這次的「初體驗」,自忖:這個味道也行!夾起肉片端看,比較厚(相較於颱南牛肉湯),肉量遠遠多於颱南(這一點,很幸福),入口慢慢咀嚼,鮮軟多汁,口感十足!

  【恆春東粉鴨學藝自何處?】
  「鼕粉鴨」是恆春「宵夜美食」之一,幾間知名度頗高的店傢,各自有擁護「粉絲」團。恆春貞好鼕粉鴨店與夥計鴨肉鼕粉兩間老店,算是恆春小鎮鼕粉鴨的先驅。話說他們的祖字輩創店者,早年都跟雲林某一間鴨肉鼕粉店學藝,之後把戰火延伸到恆春。我還很好奇,早年這兩間恆春老店的創始者,他們究竟跟雲林那間店傢學藝的?

  —更多王浩一旅食小鎮之旅,精采百分百!

名人推薦

  ★劉剋襄(作傢)林彥輝(公視浩剋慢遊節目製作人)聯手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曆史,曾經從事國際貿易,現在也是工業設計人和品牌管理人。齣生於南投,在嘉義讀國中、颱北上高中、颱南念大學,戲稱自己是島內小留學生。先在颱北工作十多年,現定居颱南。

  熱愛穿梭在舊城的大街小巷,記錄各種人文曆史和生活典故。為颱南城市作傢、文史工作者、生活考古學傢、輕曆史論述者。颱南市政府珍貴老樹保護委員、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諮詢委員、《美印颱南》專欄作傢、高雄醫學大學「經典文化領域」通識課客座講師、俠客行文創顧問公司董事長、公視「浩剋慢遊」節目主持人。

  著有《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著時:南方‧美時‧美食》《當老樹在說話:那一年,他們在颱南種下的樹》《颱南舊城魅力之旅》《慢食府城》《在廟口說書》《黑瓦與老樹》《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裏的新靈魂 》《英雄的頓挫學》《英雄的大抉擇》《英雄的十則潛智慧》《人生的十堂英雄課》。曾獲時報開捲2007年度好書美好生活奬、金鼎奬2009「最佳藝術生活類圖書奬」提名、《講義雜誌》2016年度最佳美食作傢。
 

圖書目錄

【推薦序】快樂地食指大動劉剋襄
【推薦序】在食物中,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林彥輝
【自序】用小鎮風土,取悅你的味蕾

颱南州
日治時期的「颱南州」,即是今天的雲林縣、嘉義縣市、颱南市,此區許多小鎮曆史紋理清晰,人民生活文化更是「有跡可循」。
雲林‧西螺
雲林‧虎尾
雲林‧鬥六
雲林‧北港
嘉義‧新港
嘉義‧民雄
嘉義‧樸子
嘉義‧布袋
颱南‧鹽水
颱南‧新營
颱南‧學甲
颱南‧佳裏
颱南‧麻豆
颱南‧玉井
颱南‧新化
颱南‧歸仁
颱南‧關廟

高雄州
日治時期的「高雄州」,即是今天的高雄市、屏東縣,高屏溪由北嚮南流經此區,沖積齣颱灣第二大平原,小鎮有其獨特的人文。
高雄‧茄定
高雄‧湖內
高雄‧岡山
高雄‧旗山
高雄‧美濃
高雄‧大樹
高雄‧左營
屏東‧屏東
屏東‧萬丹
屏東‧潮州
屏東‧東港
屏東‧恆春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快樂地食指大動


  美食傢友人為瞭完成一雙筷子凸全颱灣的願望,走到哪裏,都像一隻餓瞭三天三夜的棕熊,靈敏地嗅聞著哪裏有好吃的。

  我們一起搭擋拍片,不時看到他總會設法挪空探問。若是撞見喜歡的小食,那更像遇著瞭上溯的鮭魚群,若不徹夜大塊朵頣,絕不會拔身離去。

  有天我們去彰化二水,纔下車,他便發揮靈敏的食物嗅覺,朝不遠處,一間熱鬧的小吃攤奔去。那店麵擺設在騎樓,開設瞭六十年,吃的都是在地人。他彷彿迴鄉子弟,大剌剌便點瞭炒麵和一碗肉羹湯,坐下來享受。我很吃驚,畢竟前一刻,纔吃過早點,他居然能在塞滿食物的肚腹,硬是騰空,挪齣另一個位置。

  我沒事做,乾脆去瞧他狠勁的吃樣。餐桌前擺瞭一罐辣椒醬,他看到我端詳,馬上警告,這是給外行人取用。隨手指者自己旁邊的另一罐,色澤不盡相似,「這是老闆自製的,不添加防腐劑。」

  此時,一位老漢走進,點瞭相同的食物,但他挑的既非老闆自製的,或沒廠牌那種,而是選擇中部著名的東泉辣椒醬。老漢跟我們同歲數,一邊驕傲地自擂,一甲子瞭,此攤小吃內容沒改變,仍然保持小時的美味,但重點更在辣椒醬的選擇。纔說完,便倒瞭一大把,暢快地攪拌。看來,美食傢有瞭當地的老饕對手。

  緊接,他又點瞭一道油豆腐,乃炒麵必搭配的內容。我們東探西問,他嫌迴答麻煩,二話不說,再請老闆多給一份,由他作東。鄉下人初見麵就這麼阿沙力,十足展現此一沒落小鎮的溫暖風情。

  我抬頭看小吃攤沒掛牌子,亦無店名。探問下,老闆苦笑搖頭,當地人則因它在國小前麵,便以此為名。叫久瞭,嗯,好像這個店就稱為「國小前麵」。

  很多遊客來此,必訪的是火燒麵、青草藥舖,或買三義泉的醬油,但在地人偏好這間早上的小吃攤。它是典型搦仔麵形式的炒麵,百年前即尋常生活小食。滾水煮熟的黃麵,加上肉燥和韭菜。從大安溪以南到濁水溪以北,剛好是這一款小吃的重要區域。

  颱灣這類鄉鎮小店,無名無牌的還真不少,光顧者多為周遭在地熟客,尤其是中老年人。舉凡此類,都是早上推齣,勉強過午即收攤,食客彷彿在自傢享用早餐。我若非清晨到來,根本不知它的存在。

  以往都是近午時抵達,看到的街景裏,就是少瞭此一味。但也因為這一迴的遭遇,我對二水有一新看法。

  百年前的二水,在佐藤春夫和鹿野忠雄的遊記,我都讀到瞭它的繁榮。今日車站前荒涼的旅社、靜寂的街道騎樓,彷彿仍有當時的身影。小說傢龍瑛宗則以翔實的文筆,描述庶民百姓的貧睏生活,流露在地知識分子的苦悶和無奈。

  半世紀前,二水依舊活絡,颱鐵、糖鐵和集集綫繼續在此三鐵共構,小鎮的繁榮,延續瞭日治時期的風華。二水以這樣的文學質地,讓人迷戀不去。縱使現今沒落瞭,依舊有一小吃攤,好像殘存的火苗繼續點燃,延續著這一繁華風景的生活滋味。

  相信浩一也會感同深受。兩年多來,一起拍攝「浩剋慢遊」,浩一如今更是進化二‧○版的棕熊,有時品嘗快樂無比,有時吃得驚心動魄。在此迴夾吃夾史中,用其對廟寺文化的專業,爬梳齣另一番小鎮內涵。

  我在旁貼近觀看,地方小吃的箇中三味,他的腦海裏絕對有一綿密而豐厚的飲食地圖。美食作傢有此磅礴實力者,真是屈指可數。那是親自造訪,跟在地人話八拉肯,纔能建構的。

  這樣的小鎮旅遊,以筷子為觸須,探觸食物的美味和文化。我們若追隨,勢必得再帶這本書,方能看到更多有趣的小吃風情。

◎劉剋襄(作傢、主持人)

推薦序

在食物中,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


  在「浩剋慢遊」節目中,兩位主持人各有專業。劉剋襄老師擅長人文、環境生態的觀察,所以「生」的部分由劉老師負責,而「熟」的部分則非王浩一老師莫屬,舉凡美食、曆史、古蹟等都是王老師的強項。

  關於吃,學問真的很大,層次也頗有不同,如何吃得巧、吃得美味、吃齣文化內涵,是需要學習的。

  王老師對於食物的領略,除瞭講究食材的特性、産地、當令著時,烹調方式也要適切妥善,再加上細緻的調味,纔能創造齣絕佳的食物風味。

  除此之外,王老師對於食物背後的文化涉略頗深,不同地域産生的特色小吃,往往有其獨特的曆史背景,或和居民生活的型態息息相關。

  有次到嘉義布袋外景,中午吃飯時,王老師語氣堅定:「到布袋,一定是豆菜麵!」豆菜麵是大份量的放涼麵條,加上豆芽菜,淋上少許蒜蓉油膏。

  大夥開心坐定,吃瞭之後,感受不到與那個堅定相符的美味,王老師於是緩緩道來:「早期這個靠海相對貧脊的小鎮,簡單以在地平價食材料理,能吃飽纔是最重要的……。」原來,王老師這次要讓我們感受的是布袋早年生活的記憶。

  小學寒暑假時,我總是會迴到南投草屯的祖母傢,那裏有我最珍貴的童年迴憶,在那裏我學會瞭抓青蛙、黏蜻蜓。除瞭感受田園小溪赤足的快意,最難忘的就是祖母總是會到處張羅不同的食物,然後笑著對我說:「吃卡慢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小小圓型、白色又有點透明像飛碟的甜食,祖母總在市場買菜後帶迴幾個給我。我會仰起頭、伸長手,將這個白色飛碟高高對著天光,晶瑩剔透的,然後慢慢讓它降落進我的嘴巴裏。那個時刻,我擁有全然的幸福。多年過去,祖母不在瞭,白色飛碟也在草屯消失,沒人賣瞭。這個白色飛碟聚集瞭我對祖母的記憶。

  之後,我在颱灣各地小鎮拍片時,隻要有機會經過傳統市集,我都會試圖尋找這個不知名的甜食。很意外地,似乎沒人聽懂我的形容,我再也見不到它。直到五年前一次南投外景,在市場的小攤看到,隻能用震驚形容,原來它是南投一帶限定,其他地方很難見到,叫「綠豆粉粿」。很高興地,在王老師的《旅食小鎮:帶著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中能再見到它的蹤影。這次我得知它的材料不是綠豆直接磨成的粉,還有好幾個它會齣現的地點可追尋,真是如獲至寶。

  我不知道王老師是如何能像「苦行」般,一步一腳印地吃遍颱灣,綜閤曆史、地域、人的生活,記錄下這些纍積颱灣人生活與智慧的小吃美食,像是站在一個高度俯瞰颱灣地圖,山丘河流平原、人的流動,不同的食物像繽紛的花開,一個個從地圖冒齣,豐厚我們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這片土地。

  謝謝王老師為我們留下記憶,《旅食小鎮:帶著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絕對不隻有食而已。

◎林彥輝(公共電視浩剋慢遊節目製作人)

自序

用小鎮風土,取悅你的味蕾


  在父親節這一天,我獨自前往恆春小鎮,聽起來有些悲情?一點兒也不!隻身前去恆春舊城旁的白羊道柴燒麻糬,吃喝,有颱東紫米、原住民黃色小米、白色糙糯米與原生種旱稻紅米,所研磨炊蒸的四色麻糬,佐著颱灣最南端的港口茶,以茶碗就口,分彆細嚼品味颱灣米及職人的專注。我坐在麻糬吧颱前,店傢認齣我的「浩剋慢遊」身分,特彆贈送雨林咖啡,也多聊瞭一陣颱灣土地的稻米故事。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從桃園大溪市場的客傢刈包開始,一路往南,走食到颱灣尾的恆春。最後一道颱灣米,算是這本書的「殺青美食」,真是壓軸的好食物,也多瞭完工後的好心情。下午三點半,我該驅車北上迴颱南瞭,二十多公裏的屏鵝公路,一邊是山色,一側是海光,這是所有開車人最暢快的一段路途。過瞭車城小鎮,公路沿著瘦瘦長長的枋山鄉境,右手邊高聳的層巒疊翠就是獅子鄉。今年夏至,我從此東行,走越南橫到瞭颱東,屏鵝公路上的鄉公所旗幟「獅子好芒」,看得我大樂,風中的宣傳布旗颯颯作響。自忖,這真是好標語啊!鄉公所應該申請這個當是地方品牌,行銷小鎮觀光也販售夏日芒果。

  車子到瞭枋寮小鎮,右側山脈已經雲霧籠罩,天色暗沉,但是左邊的颱灣海峽卻在偏西陽光下,依舊波光粼粼。我臆測,再一陣子可能就會下雨,颱灣島不大,天氣差異卻是多端,像是許多鄉鎮相鄰卻是風情迥異。在六都行政區政策尚未成立之前,颱灣有三一九個鄉鎮,改製後鄉鎮數量變少瞭,有些地方改稱「區」,感覺雖然少瞭小鎮浪漫風情,但是玫瑰改瞭名字,還是依然芳香。這次的五十八座小鎮「書寫與壯遊」,曆史的軸綫從日治時期一九二○年的州郡改製以降說起,地理的軸綫則有大漢溪、濁水溪到高屏溪,也有雪霸山脈、桃園颱地、颱中盆地、嘉南平原到恆春半島。可是,文化的軸綫的「理解與認識」最最有趣:

  有早餐愛豬血湯的颱中山綫區域,以蘿蔔絲做筍絲肉羹湯的颱中海綫;有曾文溪分野南北的彰化肉圓與屏東肉圓地圖,一個是地瓜粉塑製,先蒸後炸,一個是在來米捏製,隻炊泡醬;有颱南新豐地區的香煎肉粿早餐;有新竹竹東地區炒米苔目早餐;也有苗栗通霄煎包早餐三傢競爭。一路南北,暢食東西,我企圖多多享受接地氣的食物:在彰化吃韭菜蒸餃,在笨港吃花生酥糖,在竹山大快朵頤筍食,在二林葡萄園喝紅酒,在旗山則是香蕉蛋糕香蕉冰,在東港大口大口生魚片等等。

  到瞭苑裏市場試吃鯊魚的魚丸,到瞭鹿港老街體驗鳳眼糕。我又在玉井清晨感受芒果旺季,與果農聊有機,專程到屏東拜訪種可可樹製作巧剋力的職人,也拜訪瞭新埔製作柿餅的果園,又在西螺小鎮找尋釀製黑豆醬油的傳人。我計畫地前進,尋覓有故事的小吃,在鹽水小鎮吃瞭傳承八十多年月見紅豆牛奶冰,在岡山小鎮窄巷吃瞭颱灣第一間牛肉麵店老滋味,又走訪八掌溪流域小鎮的昔日蔗農果腹的古早涼麵店傢,還有令人感動的神父涼麵……。我嘗試追蹤有故事的地方食物。旅食小鎮,我知道要吃應該吃的,而不是吃喜歡吃的。美食故事失佚的,尋找齣來;美食傳說不詳的,挖掘齣來;美食典故混亂的,爬梳齣來。我帶著筷子、放大鏡與相機走遊小鎮,從旅行、旅食到旅讀,從街上小吃到暴飲暴食。

  我的閱讀颱灣小鎮方式是不同的、有趣的也是幸福的,走在美食足跡上,探索颱灣的食物曆史與美食文化。我是學數理的人,橫嚮思考是我的專長,把不相乾的東西找到新關係是我的強項。八年前,我受邀到金門文化局說瞭一場「從金門、廈門到鹿耳門的美食之旅」,開始思索颱灣食物文化的起源與過程。近四百年的颱灣曆史,這座島嶼像是被不同顔色的復寫紙,一層一層書寫過,有重疊的,有抹去的,也有一些文化殘跡!我以為,食物文化的層層疊疊與改變過去、創新未來,這件民生大事需要被記錄,於是,我嘗試說說食物故事,也談談小鎮的風土食材。

  車子到瞭萬丹、潮州之間,果然下雨瞭,風雨不大不小,但是景色模糊。繼續前行,橫越高屏溪之際,西北雨驟停,遠山近水,中間一抺墨綠新綠的田野和一些房捨,整個窗外景色突然變得非常「席德進的山水」,帶有渲染迷離效果的山嵐水湮。父親節這天的恆春獨旅過程,多瞭一個念頭:我用筷子,也在彩繪颱灣鄉土的豐富層次。
 

圖書試讀

颱南州‧颱南
佳裏


佳裏舊稱「蕭壠」,是西拉雅社名的音譯,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一九二○年,日本行政區域改製,將明鄭時期古縣治所在地「佳裏興」,取用兩個字代替蕭壠。

那個稱之「颱南州」的百年前,原颱南縣分有五個郡,其中的北門郡,近百年來周遭的小鄉鎮人們,有一股風氣,「賺瞭錢,會想方設法在佳裏買一棟厝」。我們就順著這個道理,到佳裏旅行,找美食。

郡治為「佳裏街」,但以「北門」為名。這應該是一九二○年當時,佳裏、北門兩街莊因實力伯仲,總督府決定郡役所位於佳裏,考量「民心融和」的變形政策。我過去不知這段曆史緣由,一次,受邀到北門高中演講,電話中校方特彆叮嚀:「我們學校在佳裏,不在北門哦!」我想許多外地人應該也像我如此睏惑。

佳裏,是颱灣最早的西拉雅文化發源地之一,舊稱「蕭壠」,是西拉雅社名的音譯,意為「契約之地」,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蕭壠」也有「河川麯流處」的意思,說明這個區域位於曾文溪下遊,瀕臨河岸亦靠近海口。荷據時期、明鄭時期到清領時期道光年間,颱南有一片內海疆域,南邊稱之颱江內海,北邊稱之倒風內海,兩者之間有「蕭壠半島」分野南北。佳裏老街這塊老陸地,故事多。

曾文溪,大颱南最重要的溪流,颱灣第四長的河流,曆史上曾文溪頻頻改道,被居民戲稱是「青瞑蛇」(瞎蛇,到處亂竄)。地理上,曾文溪把颱南地區劃分成溪南、溪北兩地,佳裏則屬溪北。關於溪南、溪北的區分,我現在纔知道當地人很在意!

地名佳裏的稱呼,始於一九二○年,日本行政區域大改動時,將古縣治(明鄭時期)所在地「佳裏興」,取用兩個字代替蕭壠。這個地方,漢人來得早,明鄭時期已有鄭軍駐紮於此。小鎮的信仰中心是位於中山路(佳裏老街)的金唐殿,這個路段自古以來便是佳裏鎮的經濟動脈。金唐殿,是我喜歡造訪的老廟古蹟(市定),創建於一六六四年(鄭成功來颱後第三年),主祭神為代天巡狩:硃、雷、殷府韆歲(當地人尊稱三老爺)。每十二年逢子、卯、午、酉的農曆正月中旬都會舉辦「蕭壠香」,整座小鎮熱鬧非凡,值得適時旅行參加文化盛舉。廟宇有剪黏名匠何金龍的完整作品(日治時期),極具有曆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