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快樂地食指大動 美食傢友人為瞭完成一雙筷子凸全颱灣的願望,走到哪裏,都像一隻餓瞭三天三夜的棕熊,靈敏地嗅聞著哪裏有好吃的。
我們一起搭擋拍片,不時看到他總會設法挪空探問。若是撞見喜歡的小食,那更像遇著瞭上溯的鮭魚群,若不徹夜大塊朵頣,絕不會拔身離去。
有天我們去彰化二水,纔下車,他便發揮靈敏的食物嗅覺,朝不遠處,一間熱鬧的小吃攤奔去。那店麵擺設在騎樓,開設瞭六十年,吃的都是在地人。他彷彿迴鄉子弟,大剌剌便點瞭炒麵和一碗肉羹湯,坐下來享受。我很吃驚,畢竟前一刻,纔吃過早點,他居然能在塞滿食物的肚腹,硬是騰空,挪齣另一個位置。
我沒事做,乾脆去瞧他狠勁的吃樣。餐桌前擺瞭一罐辣椒醬,他看到我端詳,馬上警告,這是給外行人取用。隨手指者自己旁邊的另一罐,色澤不盡相似,「這是老闆自製的,不添加防腐劑。」
此時,一位老漢走進,點瞭相同的食物,但他挑的既非老闆自製的,或沒廠牌那種,而是選擇中部著名的東泉辣椒醬。老漢跟我們同歲數,一邊驕傲地自擂,一甲子瞭,此攤小吃內容沒改變,仍然保持小時的美味,但重點更在辣椒醬的選擇。纔說完,便倒瞭一大把,暢快地攪拌。看來,美食傢有瞭當地的老饕對手。
緊接,他又點瞭一道油豆腐,乃炒麵必搭配的內容。我們東探西問,他嫌迴答麻煩,二話不說,再請老闆多給一份,由他作東。鄉下人初見麵就這麼阿沙力,十足展現此一沒落小鎮的溫暖風情。
我抬頭看小吃攤沒掛牌子,亦無店名。探問下,老闆苦笑搖頭,當地人則因它在國小前麵,便以此為名。叫久瞭,嗯,好像這個店就稱為「國小前麵」。
很多遊客來此,必訪的是火燒麵、青草藥舖,或買三義泉的醬油,但在地人偏好這間早上的小吃攤。它是典型搦仔麵形式的炒麵,百年前即尋常生活小食。滾水煮熟的黃麵,加上肉燥和韭菜。從大安溪以南到濁水溪以北,剛好是這一款小吃的重要區域。
颱灣這類鄉鎮小店,無名無牌的還真不少,光顧者多為周遭在地熟客,尤其是中老年人。舉凡此類,都是早上推齣,勉強過午即收攤,食客彷彿在自傢享用早餐。我若非清晨到來,根本不知它的存在。
以往都是近午時抵達,看到的街景裏,就是少瞭此一味。但也因為這一迴的遭遇,我對二水有一新看法。
百年前的二水,在佐藤春夫和鹿野忠雄的遊記,我都讀到瞭它的繁榮。今日車站前荒涼的旅社、靜寂的街道騎樓,彷彿仍有當時的身影。小說傢龍瑛宗則以翔實的文筆,描述庶民百姓的貧睏生活,流露在地知識分子的苦悶和無奈。
半世紀前,二水依舊活絡,颱鐵、糖鐵和集集綫繼續在此三鐵共構,小鎮的繁榮,延續瞭日治時期的風華。二水以這樣的文學質地,讓人迷戀不去。縱使現今沒落瞭,依舊有一小吃攤,好像殘存的火苗繼續點燃,延續著這一繁華風景的生活滋味。
相信浩一也會感同深受。兩年多來,一起拍攝「浩剋慢遊」,浩一如今更是進化二‧○版的棕熊,有時品嘗快樂無比,有時吃得驚心動魄。在此迴夾吃夾史中,用其對廟寺文化的專業,爬梳齣另一番小鎮內涵。
我在旁貼近觀看,地方小吃的箇中三味,他的腦海裏絕對有一綿密而豐厚的飲食地圖。美食作傢有此磅礴實力者,真是屈指可數。那是親自造訪,跟在地人話八拉肯,纔能建構的。
這樣的小鎮旅遊,以筷子為觸須,探觸食物的美味和文化。我們若追隨,勢必得再帶這本書,方能看到更多有趣的小吃風情。
◎劉剋襄(作傢、主持人)
推薦序
在食物中,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 在「浩剋慢遊」節目中,兩位主持人各有專業。劉剋襄老師擅長人文、環境生態的觀察,所以「生」的部分由劉老師負責,而「熟」的部分則非王浩一老師莫屬,舉凡美食、曆史、古蹟等都是王老師的強項。
關於吃,學問真的很大,層次也頗有不同,如何吃得巧、吃得美味、吃齣文化內涵,是需要學習的。
王老師對於食物的領略,除瞭講究食材的特性、産地、當令著時,烹調方式也要適切妥善,再加上細緻的調味,纔能創造齣絕佳的食物風味。
除此之外,王老師對於食物背後的文化涉略頗深,不同地域産生的特色小吃,往往有其獨特的曆史背景,或和居民生活的型態息息相關。
有次到嘉義布袋外景,中午吃飯時,王老師語氣堅定:「到布袋,一定是豆菜麵!」豆菜麵是大份量的放涼麵條,加上豆芽菜,淋上少許蒜蓉油膏。
大夥開心坐定,吃瞭之後,感受不到與那個堅定相符的美味,王老師於是緩緩道來:「早期這個靠海相對貧脊的小鎮,簡單以在地平價食材料理,能吃飽纔是最重要的……。」原來,王老師這次要讓我們感受的是布袋早年生活的記憶。
小學寒暑假時,我總是會迴到南投草屯的祖母傢,那裏有我最珍貴的童年迴憶,在那裏我學會瞭抓青蛙、黏蜻蜓。除瞭感受田園小溪赤足的快意,最難忘的就是祖母總是會到處張羅不同的食物,然後笑著對我說:「吃卡慢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小小圓型、白色又有點透明像飛碟的甜食,祖母總在市場買菜後帶迴幾個給我。我會仰起頭、伸長手,將這個白色飛碟高高對著天光,晶瑩剔透的,然後慢慢讓它降落進我的嘴巴裏。那個時刻,我擁有全然的幸福。多年過去,祖母不在瞭,白色飛碟也在草屯消失,沒人賣瞭。這個白色飛碟聚集瞭我對祖母的記憶。
之後,我在颱灣各地小鎮拍片時,隻要有機會經過傳統市集,我都會試圖尋找這個不知名的甜食。很意外地,似乎沒人聽懂我的形容,我再也見不到它。直到五年前一次南投外景,在市場的小攤看到,隻能用震驚形容,原來它是南投一帶限定,其他地方很難見到,叫「綠豆粉粿」。很高興地,在王老師的《旅食小鎮:帶著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中能再見到它的蹤影。這次我得知它的材料不是綠豆直接磨成的粉,還有好幾個它會齣現的地點可追尋,真是如獲至寶。
我不知道王老師是如何能像「苦行」般,一步一腳印地吃遍颱灣,綜閤曆史、地域、人的生活,記錄下這些纍積颱灣人生活與智慧的小吃美食,像是站在一個高度俯瞰颱灣地圖,山丘河流平原、人的流動,不同的食物像繽紛的花開,一個個從地圖冒齣,豐厚我們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這片土地。
謝謝王老師為我們留下記憶,《旅食小鎮:帶著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絕對不隻有食而已。
◎林彥輝(公共電視浩剋慢遊節目製作人)
自序
用小鎮風土,取悅你的味蕾 在父親節這一天,我獨自前往恆春小鎮,聽起來有些悲情?一點兒也不!隻身前去恆春舊城旁的白羊道柴燒麻糬,吃喝,有颱東紫米、原住民黃色小米、白色糙糯米與原生種旱稻紅米,所研磨炊蒸的四色麻糬,佐著颱灣最南端的港口茶,以茶碗就口,分彆細嚼品味颱灣米及職人的專注。我坐在麻糬吧颱前,店傢認齣我的「浩剋慢遊」身分,特彆贈送雨林咖啡,也多聊瞭一陣颱灣土地的稻米故事。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颱灣漫行慢食》從桃園大溪市場的客傢刈包開始,一路往南,走食到颱灣尾的恆春。最後一道颱灣米,算是這本書的「殺青美食」,真是壓軸的好食物,也多瞭完工後的好心情。下午三點半,我該驅車北上迴颱南瞭,二十多公裏的屏鵝公路,一邊是山色,一側是海光,這是所有開車人最暢快的一段路途。過瞭車城小鎮,公路沿著瘦瘦長長的枋山鄉境,右手邊高聳的層巒疊翠就是獅子鄉。今年夏至,我從此東行,走越南橫到瞭颱東,屏鵝公路上的鄉公所旗幟「獅子好芒」,看得我大樂,風中的宣傳布旗颯颯作響。自忖,這真是好標語啊!鄉公所應該申請這個當是地方品牌,行銷小鎮觀光也販售夏日芒果。
車子到瞭枋寮小鎮,右側山脈已經雲霧籠罩,天色暗沉,但是左邊的颱灣海峽卻在偏西陽光下,依舊波光粼粼。我臆測,再一陣子可能就會下雨,颱灣島不大,天氣差異卻是多端,像是許多鄉鎮相鄰卻是風情迥異。在六都行政區政策尚未成立之前,颱灣有三一九個鄉鎮,改製後鄉鎮數量變少瞭,有些地方改稱「區」,感覺雖然少瞭小鎮浪漫風情,但是玫瑰改瞭名字,還是依然芳香。這次的五十八座小鎮「書寫與壯遊」,曆史的軸綫從日治時期一九二○年的州郡改製以降說起,地理的軸綫則有大漢溪、濁水溪到高屏溪,也有雪霸山脈、桃園颱地、颱中盆地、嘉南平原到恆春半島。可是,文化的軸綫的「理解與認識」最最有趣:
有早餐愛豬血湯的颱中山綫區域,以蘿蔔絲做筍絲肉羹湯的颱中海綫;有曾文溪分野南北的彰化肉圓與屏東肉圓地圖,一個是地瓜粉塑製,先蒸後炸,一個是在來米捏製,隻炊泡醬;有颱南新豐地區的香煎肉粿早餐;有新竹竹東地區炒米苔目早餐;也有苗栗通霄煎包早餐三傢競爭。一路南北,暢食東西,我企圖多多享受接地氣的食物:在彰化吃韭菜蒸餃,在笨港吃花生酥糖,在竹山大快朵頤筍食,在二林葡萄園喝紅酒,在旗山則是香蕉蛋糕香蕉冰,在東港大口大口生魚片等等。
到瞭苑裏市場試吃鯊魚的魚丸,到瞭鹿港老街體驗鳳眼糕。我又在玉井清晨感受芒果旺季,與果農聊有機,專程到屏東拜訪種可可樹製作巧剋力的職人,也拜訪瞭新埔製作柿餅的果園,又在西螺小鎮找尋釀製黑豆醬油的傳人。我計畫地前進,尋覓有故事的小吃,在鹽水小鎮吃瞭傳承八十多年月見紅豆牛奶冰,在岡山小鎮窄巷吃瞭颱灣第一間牛肉麵店老滋味,又走訪八掌溪流域小鎮的昔日蔗農果腹的古早涼麵店傢,還有令人感動的神父涼麵……。我嘗試追蹤有故事的地方食物。旅食小鎮,我知道要吃應該吃的,而不是吃喜歡吃的。美食故事失佚的,尋找齣來;美食傳說不詳的,挖掘齣來;美食典故混亂的,爬梳齣來。我帶著筷子、放大鏡與相機走遊小鎮,從旅行、旅食到旅讀,從街上小吃到暴飲暴食。
我的閱讀颱灣小鎮方式是不同的、有趣的也是幸福的,走在美食足跡上,探索颱灣的食物曆史與美食文化。我是學數理的人,橫嚮思考是我的專長,把不相乾的東西找到新關係是我的強項。八年前,我受邀到金門文化局說瞭一場「從金門、廈門到鹿耳門的美食之旅」,開始思索颱灣食物文化的起源與過程。近四百年的颱灣曆史,這座島嶼像是被不同顔色的復寫紙,一層一層書寫過,有重疊的,有抹去的,也有一些文化殘跡!我以為,食物文化的層層疊疊與改變過去、創新未來,這件民生大事需要被記錄,於是,我嘗試說說食物故事,也談談小鎮的風土食材。
車子到瞭萬丹、潮州之間,果然下雨瞭,風雨不大不小,但是景色模糊。繼續前行,橫越高屏溪之際,西北雨驟停,遠山近水,中間一抺墨綠新綠的田野和一些房捨,整個窗外景色突然變得非常「席德進的山水」,帶有渲染迷離效果的山嵐水湮。父親節這天的恆春獨旅過程,多瞭一個念頭:我用筷子,也在彩繪颱灣鄉土的豐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