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一书是改写增补自2012年5月21日〜29日应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之邀,担任「光华杰出人文讲座」的四次演讲。这四讲是:
(1)「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
(2)想像中的「胡人」——从左衽孔子说起
(3)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
(4)他山之石——古希腊陶片流放制与罗马帝国禁卫军。
原本的演讲是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关系为主轴,综合若干自己过去的研究,作一次简单的报告。演讲虽曾增补了一些材料和想法,但基本上是旧说的重述。这回利用改写的机会,进一步作了思考和修补,甚至稍稍挪移了重点和扩大了范围,尤其是头两篇。
在原来的演讲中,我强调历史工作者应动员一切可用的文字性和非文字性的材料,也就是文字和图像或视觉性的材料。这仅仅就「材料」而说。为了更好地说明我现在的想法,加上了「立体的历史」当做总标题,希望指出文字和图像只是提供「立体历史」产生的条件。
所谓立体的历史,是三度空间整体的历史画面,由(1)文字和非文字的材料、经(2)历史研究和写作者的手,传递给(3)读者,三者互动而后产生。历史研究和写作者生产并传递画面。读者心中能有怎样的历史画面,是否生动立体,一方面取决于读者自己,一方面也取决于生产和传递者的喜好、能力、训练、眼光以及据以建构的画面。读者如果能从这本书,看到一些不同于过去,富于纵深的画面,就令我感到安慰了。
由于原本是演讲,本书保留了说话的口气,也省略了学术论文常见的附注。有兴趣进一步追索的读者,劳请阅读三年前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画为心声》等书。
这次有机会出版,首先要感谢邀请我担任讲座的文史研究院葛兆光院长。如果不是他的邀约,我大概不会在一些老问题上花心思,朝前迈步。在修改讲稿的过程里,得到许多好友和学棣的热情协助。杜正胜、洪金富、许雅惠、王辉、马怡、侯旭东、刘晓芸、黄琼仪、游逸飞或指正错误,或提供材料,衷心铭感。
本书几经修补,错漏仍难全免。一切责任,不消说,由作者自负。大家有不少期许,限于能力,一时还无法做到,只好等待来日。最后要谢谢三民书局(正体字版)和三联书店(简体字版)编辑部为这本小书付出的一切辛劳。
作者序于台北南港
20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