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跨世纪经典,威尔杜兰畅销全球鉅作)

哲学的故事(跨世纪经典,威尔杜兰畅销全球鉅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 Durant
图书标签:
  • 哲学
  • 历史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威尔杜兰
  • 经典
  • 文化
  • 人文社科
  • 通俗哲学
  • 哲学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史以来最多人读过的哲学书,
普立兹非小说奖得主威尔杜兰成名代表作,
「哲学入门必读书单」次次上榜。
哲学导读最佳读本。
出版第一年再版22次,
迅速译成18种语言席卷全球。

  杜威:「威尔杜兰首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博学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威尔杜兰以寓教于乐的文字,描述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与成果,从苏格拉底到桑塔耶那,深具无尽的启发性。

  《哲学的故事》不仅提供了读者像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法兰西斯‧培根、斯宾诺沙、康德、伏尔泰、洛克及其他类似的世界知名「心灵君王」之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更详述了他们有血有肉的生平传记。书中不止囊括了旧时代的哲学巨擘,也包含了举世闻名的现代哲学家,包括柏格森、克罗齐、罗素、杜威,都在此发光发热;同时,作者亦详加检视这些哲学家们的时空背景及其对我们现代智识遗产的影响。书页中充满了智慧之语与幽默机智,字字珠玑。对哲学的门外汉来说,这一本以威尔杜兰活泼简洁的独特风格写成之书,就宛如大学中所开设的一门完整的哲学课程。

  《哲学的故事》已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它对渴求哲学整体观点之人开启了智识冒险与成长的前景,并在万物最初与最终的恆久基本问题上,为他们向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寻求最明智、最坚不可摧的答案。

名人推荐

  作家、知名评论家 南方朔 导读推荐
  作家、知名评论家  范畴 专文推荐
  律师    吕秋远
  台湾高中哲学推广学会 吴丰维
  专栏作家、《人渣文本》作者 周伟航
  台大哲学系教授、《求真:台大最受欢迎的哲学公开课》作者 苑举正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 网站创办人    陈建守
  文化政治评论人    张铁志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叶浩
  政大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郑光明
  作家、节目主持人    谢哲青
  台中一中历史老师 王腾亿
  兰阳女中历史老师 汪栢年
  北一女中历史老师 陈惠珠
  建国高中历史老师 庄德仁
  高雄中学历史老师 戴丽桑
探寻人类心灵的史诗:《心灵的迷宫与觉醒之路》 一部横跨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理解析的宏伟著作,旨在揭示人类意识、情感与行为背后复杂而精微的运作机制。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或人物传记,而是深入挖掘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议题,构建起一座连接理性思辨、情感体验与生存意义的知识桥梁。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审视个体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构建自我认知、处理内在冲突,并最终寻求超越性的存在价值。 ---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与错觉的结构 本部分着重探讨人类心智如何构建其对世界的理解框架,以及这些框架如何同时成为我们洞察真理的工具和限制我们视野的牢笼。 一、 感知边界与经验的形塑: 我们如何确定“真实”?本书首先剖析了感觉信息转化为内在经验的生理与认知过程。从基础的感官输入,到高级的模式识别,我们发现许多看似客观的“事实”,实则是大脑为了简化复杂世界而构建的捷径。我们详细考察了“具身认知”理论,论证了身体经验如何深刻地嵌入我们的思维结构中。特别关注了“现象学还原”的必要性,即尝试剥离文化预设和语言结构,直面纯粹的意识体验。 二、 语言、符号与意义的陷阱: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最强大的限制。本章深入探讨了符号学在理解人类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分析了词汇如何固化观念、划分群体,并阻碍了超越二元对立的思考。我们考察了“不可言说之境”——那些超越语言描述范围的情感、直觉和顿悟经验,以及人类为何执着于用有限的符号去捕捉无限的实在。重点分析了概念的模糊性和情境依赖性,揭示了许多哲学争论实则源于词义的不一致。 三、 记忆的韧性与重构: 记忆并非是忠实的录像机,而是持续被修改的叙事。本部分对记忆的神经科学基础、创伤记忆的固化机制,以及“集体记忆”如何影响社会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们探讨了遗忘的积极意义——作为心智保护机制的功能,以及“怀旧”情绪背后的认知偏差。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个体如何通过重写过去来适应当前的需求和身份构建。 --- 第二部分:情感的深度与伦理的张力 本部分超越了单纯的理性分析,进入到人类经验中最丰富、也最矛盾的领域——情感世界,并探讨情感如何成为伦理判断和社会构建的核心驱动力。 四、 情绪的生物学密码与文化滤镜: 我们详细区分了情绪(Emotion)与情感(Feeling)的差异。从杏仁核的唤醒到皮层的前额叶调控,我们追溯了基本情绪的进化根源。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文化是如何“教导”我们如何体验、表达和抑制这些情绪的。例如,探讨了“羞耻感”在不同文化中作为社会粘合剂或压迫工具的双重作用。我们论述了同理心(Empathy)的局限性——它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也可能导致“偏爱圈”的形成,加剧对圈外群体的冷漠。 五、 焦虑、恐惧与存在的重量: 现代生活催生了新的焦虑形式。本章聚焦于“存在性焦虑”——面对有限性、自由选择的重负以及意义的缺失所产生的内在不安。我们分析了逃避焦虑的常见策略(如沉迷于即时满足、过度忙碌),并提出了“有意识的焦虑”——将其视为生命力未被充分释放的信号。通过对“无聊”的深入考察,揭示了其背后对“有效存在”的渴望。 六、 自由意志的悖论与责任的承担: 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梳理了决定论、自由意志与相容论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将焦点从形而上的争论转移到实践伦理层面:即使在存在决定论影响的框架下,我们仍需承担“作为人”的行动责任。我们探讨了“代理感”(Agency)的建立过程,即个体如何通过持续的选择和承诺,在看似被决定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行动空间。 --- 第三部分:自我构建与超越的渴望 最后的篇章将目光投向“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议题:身份的流动性、对永恒的追求,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背景下的位置确认。 七、 身份的浮动性与面具的层次: 我们不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自我”,而是不同情境下浮现出的多个“角色”。本部分借鉴了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身份理论,分析了职业身份、家庭角色与内在自我之间的张力。重点探讨了“真实性”(Authenticity)的追求:当我们试图剥去所有社会强加的面具时,剩下的“核心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辩证地看待了“自我接纳”——它既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借口。 八、 意义的追寻与虚无的接纳: 面对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短暂,人类为何仍需意义?本书梳理了人类历史中主要的意义构建模式(宗教信仰、艺术创造、爱与奉献),并将其置于后现代“意义消解”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意义观”:意义不是被发现的既定目标,而是个体在行动中持续创造和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会与“无意义的底色”共存,并从中汲取创造的自由。 九、 联结与孤独的永恒舞蹈: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深刻的孤独感却如影随形。本章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可穿透性”——每个人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他人无法完全抵达的“密室”。我们分析了爱、友谊和亲密关系如何试图弥合这种鸿沟,以及真正的联结(Connection)并非是消除孤独,而是在深刻理解彼此的孤独之后,依然选择共在。 ---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向内探索的严肃旅程。它要求读者挑战自己最根深蒂固的信念,审视自己情感反应的起源,并以一种更加细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来理解自身和他人。这不是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指南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成为自己心智迷宫中最勇敢的探险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William James "Will" Durant,1885.11.5-1981.11.7)


  曾获颁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1968)与自由勋章(Medal of Freedom)(1977)。他花了超过五十年的时间撰写广受好评的《世界文明史》十一卷系列丛书﹝最后数卷是与妻子爱丽儿(Ariel)合着﹞。他的《西方哲学故事》(1926)比所有其他的书籍吸引了更多的人开始探索哲学这个主题。在杜兰漫长的一生中,他始终热情不减地致力于使哲学脱离学术界的象牙塔、走进常民的生活;而在宣导博爱精神与社会改革之类的人权出版品开始普及之前,他就已经是这类出版品的倡导者。杜兰借由他寓教于乐的作品,不断带给全世界的读者启发,激励上百万的人追求拥有伟大视野、理解及宽恕的生活。

译者简介

林资香

  台北人,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学学士,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广告硕士。曾任职于广告公司与航空公司,目前为文字工作者,专职编辑、写作与翻译,曾译有《西藏禅修书》、《西藏心瑜伽2:合而为一双人篇》、《与灵共存:一位灵魂疗癒师让亡者好走、生者安心的动人故事》、《希望之翼:倖存的奇蹟,以及雨林与我的故事》、《什么样的业力轮回,造就现在的你》等书。

图书目录

导读──南方朔(作家)
推荐序:哲学思想烹饪学──范畴(作家、评论家)
再版序言
给读者的话
引言:哲学的用途

第一章 柏拉图 PLATO
I.柏拉图的时代背景 The Context of Plato
II.苏格拉底 Socrates
III.柏拉图的酝酿与准备 The Preparation
IV.道德问题 The Ethical Problem
V.政治问题 The Political Problem
VI.心理问题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
VII.心理解决方案 The Psychological Solution
VIII.政治解决方案 The Political Solution
IX.道德解决方案 The Ethical Solution
X.对柏拉图的批评 Criticism

第二章 亚里斯多德与希腊科学 ARISTOTLE AND GREEK SCIENCE
I.亚里斯多德的时代背景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I.亚里斯多德的成果 The Work of Aristotle
III.逻辑的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Logic
IV.科学的组织架构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ce
1.亚里斯多德以前的希腊科学 Greek Science before Aristotle
2.身为自然主义者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as a Naturalist
3.生物学的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Biology
V.形上学与上帝的本质 Metaphysics and the Nature of God
VI.心理学与艺术的本质 Psychology and the Nature of Art
VII.伦理学与幸福的本质 Ethics and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VIII.政治学Politics
1.共产主义与保守主义 Communism and Conservatism
2.婚姻与教育 Marriage and Education
3.民主政体与贵族政体 Democracy and Aristocracy
IX.对亚里斯多德的批评 Criticism
X.晚年及死亡 Later Life and Death

第三章 法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I.从亚里斯多德到文艺复兴 From Aristotle to the Renaissance
II.法兰西斯‧培根的政治生涯 The Political Career of Francis Bacon
III.培根散文集 The Essays
IV.伟大的复兴 The Great Reconstruction
1.学术的进展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2.新工具论 The New Organon
3.科学的乌托邦 The Utopia of Science
V.对培根的批评 Criticism
VI.结语 Epilogue

第四章 斯宾诺沙 SPINOZA
I.历史与传记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1.犹太人的奥德赛 The Odyssey of the Jews
2.斯宾诺沙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Spinoza
3.逐出教会 Excommunication
4.退隐与死亡 Retirement and Death
II.关于宗教与国家的论述the Treatise o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II.智识的提升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llect
IV.伦理学 The Ethics
1.自然与上帝 Nature and God
2.物质与心智 Matter and Mind
3.理性智慧与道德 Intelligence and Morals
4.宗教与不朽 Religion and Immortality
V.关于政治的论述 The Political Treatise
VI.斯宾诺沙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Spinoza

第五章 伏尔泰与法国启蒙运动 VOLTAIRE AND THE FRENCH ENLIGHTMENT
I.巴黎:伊底帕斯王 Paris: Oedipus
II.伦敦:英国书信集 London: Letters On The English
III.西雷:浪漫史 Cirey: The Romances
IV.波茨坦与腓特烈大帝 Potsdam And Fredrick
V.幸福园:论道德 Les Délices: The Essay On Moral
VI.费尔尼:憨第德 Ferny: Candide
VII.百科全书与哲学辞典 The Encyclopedia And The Philosophic Dictionary
VIII.摧毁不名誉者
IX.伏尔泰与卢梭Voltaire and Rousseau
X.结局

第六章 伊曼努尔‧康德与德国的唯心论 IMMNUEL KANT AND GERMAN IDEALISM
I.通往康德之路 Roads to Kant
1.从伏尔泰到康德 From Voltaire to Kant
2.从洛克到康德 From Locke to Kant
3.从卢梭到康德 From Rousseau to Kant
II.康德本尊 Kant Himself
III.纯粹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先验感性论 Transcendental Esthetic
2.先验分析论 Transcendental Analytic
3.先验辩证论 Transcendental Dialectic
IV.实践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V.关于宗教和理性 On Religion and Reason
VI.关于政治与永恆和平 On Politics and Eternal Peace
VII.对康德的批评与评价 Criticism and Estimate
VIII.简述黑格尔 A Note on Hegel

第七章 叔本华 SCHOPENHAUER
I.叔本华的时代背景 The Age
II.叔本华其人 The Man
III.表象的世界 The World as Idea
IV.意志的世界 The World as Will
1.生存的意志 The Will to Live
2.繁殖的意志 The Will to Reproduce
V.邪恶的世界 The World as Evil
VI.生命的智慧 The Wisdom of Life
1.哲学 Philosophy
2.天才 Genius
3.艺术 Art
4.宗教 Religion
VII.死亡的智慧 The Wisdom of Death
VIII.对叔本华的批评 Criticism

第八章 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I.孔德与达尔文 Comte and Darwin
II.斯宾塞的成长与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Spencer
III.第一项原则 First Principles
1.不可知者 The Unknowable
2.进化论 Evolution
IV.生物学:生命的进化 Biology: The Evolution of Life
V.心理学:心智的进化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ind
VI.社会学:社会的进化 Sociology: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VII.伦理学:道德的进化 Ethics: The Evolution of Morals
VIII.对斯宾塞的批评 Criticism
1.第一项原则 First Principles
2.生物学与心理学 Biology and Psychology
3.社会学与伦理学 Sociology and Ethics
IX.结论 Conclusion

第九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I.尼采的思想脉络 The Lineage of Nietzsche
II.青少年时期 Youth
III.尼采与华格纳 Nietzsche and Wagner
IV.查拉图斯特拉之歌 The Song of Zarathustra
V.英雄的道德 Hero-morality
VI.超人 The Superman
VII.衰败 Decadence
VIII.贵族政体 Aristocracy
IX.对尼采的批评 Criticism
X.终曲 Finale

第十章 当代欧洲哲学家:柏格森、克罗齐及伯特兰‧罗素 CONTEMPORARY EUROPEAN PHILOSOPHERS
I.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 对抗唯物论的反叛 The Revolt Against Materialism
2. 心智与大脑 Mind and Brain
3.创造进化论 Creative Evolution
4.对柏格森的批评Criticism
II.贝内德托‧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
1.克罗齐其人 The Man
2.精神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the Spirit
3.美是什么? What Is Beauty
4.对克罗齐的批评 Criticism
III.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
1. 逻辑学家 The Logician
2. 改革者 The Reformer
3.后记 Epilogue

第十一章 当代美国哲学家:桑塔耶那、詹姆斯及杜威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ILOSOPHERS
引言 Introduction
I.乔治‧桑塔耶那 George Santayana
1.生平 Biographical
2.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 Scepticism and Animal Faith
3.理性科学 Reason in Science
4.理性宗教 Reason in Religion
5.理性社会 Reason in Society
6.评论 Comment
II.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1.其人 Personal
2.实用主义 Pragmatism
3.多元论 Pluralism
4.评论 Comment
III.约翰‧杜威 John Dewey
1.教育 Education
2.工具主义 Instrumentalism
3.科学及政治 Science and Politics

结语 Conclusion
词汇表 Glossary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索引 Index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哲学思想烹饪学


  买了这本书,千万不要试图一次从头读到尾。第一、它有五百多页,犯不着如此挑战自己。第二、三千年的西方哲学思想,你如果有本领一次吸收,那你比这本书中提到的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厉害;当然这不代表不可能,但是,机会不大:-)

  杜兰把书取名为「哲学的故事」,意思就是,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因而,读这本书的最好办法,就是随便翻到某一节,找到吸引你眼球的故事或人物事蹟,因为只有当你对一个人物发生兴趣,你才会对他的哲学产生兴趣,而兴趣是一切学习之母。

  然后,你会遇到一些深奥的哲学名词和道理,但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再往前一个章节回溯,你将发现,那些深奥,其实背后有着更为朴素的渴求。一直往前推到头,这一路风光下来,你才知道,哲学的源头,原来就是最朴素的对生命的渴求。除非你对生命不渴求,对种种疑惑不好奇,否则你也可能变成哲学家。

  故事,就要有脉络。杜兰的厉害就在于,他给了你思想和环境互动的脉络。脉络就是时空,杜兰不但告诉你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有时甚至告诉你它的地理背景。例如,为什么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希腊?因为希腊所处的地理形状,就像一只打碎了的玻璃杯,碎片四散,而雅典就是联系各个碎片的那一块,吸引了各个碎片内产生的人物和思想,在雅典城邦内多元汇总沖击。

  你知道苏格拉底喜欢用辩论的方式追求真理而被判死刑,但是你知道他是被民主制度处死的吗?是的,因为他爱说别人不喜欢听的话,因而在强大的舆论下被一人一票判决死刑。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民主制度的源头在雅典,但是忘了提,单单一人一票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公义和言论自由。杜兰没忘记,这对我们是否也有些启示呢?

  读这本书,你会遭遇到所有过去你看到就头皮发麻的哲学概念,什么认识论、唯心论、唯物论、本体、属性、上帝、道德、公义、范畴、逻辑、绝对理性、存在、意识……再说下去你又得发麻了。但,杜兰给你脉络、给你人物,甚至给你幽默,让你更容易看到议题的本质。

  举一个让我看了哈哈大笑的例子。伏尔泰和卢梭被后世供奉为激起法国大革命的哲学推手,而伏尔泰本人也因为言论而被关入巴斯底监狱两次。杜兰在书中说了一个故事:有人问伏尔泰,从一千多年前的希腊时代以来,哲学家就对民主体制、权贵代议体制、君王体制这三种政府的优劣辩论不休,究竟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呢?伏尔泰回答说,这还不简单,人在穷困的时候一定赞成民主体制,而一旦有钱了就一定支持权贵代议体制,但一旦有权了就坚持君王体制,君王体制往往最后胜出,因为其他两种人都被办掉了。

  你说,这对今天你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很有启发性?
    
  杜兰花了极大的篇幅介绍伏尔泰和他同代人的哲学思想,并且和前一代、后一代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但杜兰没忘记说故事。他说伏尔泰可以用不敬的大笑声击败一切敌人,有一次伏尔泰在公开场合对某贵族不敬,贵族碍于身份,只能事后派流氓去痛打伏尔泰一顿,但是吩咐完毕后又加了一句:别打他的头,他的脑袋将来还能出点好东西。于是,伏尔泰只被打断了腿。

  东方人接触西方哲学只有两百年,还消化不了人家两千多年的累积。台湾就距离西方哲学更远了。因此,台湾社会虽然现在民主自由琅琅上口,科学精神、公平正义张口就来,但是许多时候只是「拿来主义」,对西方哲学如何从最朴素的追求真善美,一步一步严谨的走到今天的历程并不清楚。杜兰这本书,可以弥补这一段空缺。

  这本书,若换一个方式来形容,可以称之为一本「西方哲学思想的食谱」,或者「哲学思想烹饪学」,它告诉你各种哲学思想的材料是哪些概念,然后用逻辑告诉你思想的烹饪过程。台湾人好美食,但多半是到餐厅吃现成的,这本书等于是把你带进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厨房,让你有机会亲自看到大厨如何选料、如何下刀、如何烹调。但是这过程中你得用脑,才能体会出最后舌尖上产生的的那一点感觉是如何的不容易。

  请记得,这本书不要死读,要翻着读,抓到你喜欢的人物,然后在杜兰提供的时空脉络下,体会这个人物的哲学。读不懂的概念,先放一边,日后再咀嚼,杜兰写了三千年的内容,我们花三年来捕捉并不过份。

作家、知名评论家
范畴
于台北

图书试读

哲学的用途
 
即便在形上学的海市蜃楼之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哲学的乐趣与吸引力,直到肉体存在的粗俗必要性,将他们从思想的高度拖下,来到经济冲突与获取的商业现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若干生命中的黄金岁月,当时哲学正就如柏拉图所称,是一项「宝贵的乐趣」;当时对于尚不至于太过难以捉摸的真理之热爱,比之对于肉体方面以及世界无用的糟粕之渴望,似乎是一项无以伦比的光荣。早年对于智慧的这种追求,始终在我们心中残留了些许的惆怅与感伤。「生命有其意义,」对布朗宁(Browning)所言,我们感同身受:「发现它的意义是我乐趣的源泉。」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无意义之事,踌躇不决与徒劳无功的事相互抵消,与我们周遭以及内在的混乱不断搏斗;但我们始终深信,我们的内心有着某种重要而有意义的事物──只要我们能够破解自己灵魂的密码;我们渴望去了解。「生命对我们的意义,是不断地转化我们的一切成为光与火焰,或是让我们遇见光与火焰。」 我们就像《卡拉马助夫兄弟们》(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的米卡(Mitya)──「是其中一个不想要金银财宝、只想得到问题解答的人。」我们想抓住瞬间即逝的事物之价值与观点,借此将自己拉出、脱离日常境况的混乱漩涡;我们想在一切为时已晚之前,预知什么事是小事、什么事是大事;我们想在当下就看出事物永远不变的本质──「在永恆之光中」;我们想学会当面嘲笑无可避免之结果,甚至微笑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想要有完整的自我,借由谴责、协调我们的渴望以调整我们的能量,因为在伦理学与政治学中,协调一致的能量是具有决定权的结论,或许在逻辑与形上学中也是如此。「要成为哲学家,」梭罗如是说,「不是只要有精微的思想,甚至也不是要成立一个学派,而是要热爱智慧,并根据其要求,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厚、信任的生活。」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智慧,所有其他的事物都会随之而来。「你们要先寻求心灵的美好事物,」培根劝诫我们,「然后其他的一切,不是源源不绝而来,就是会让我们感受不出它的损失。」 真理不会使我们富裕,但会使我们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惊艳了!初次翻开它,我就被那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吸引。威尔·杜兰特以一种极其迷人的方式,将西方哲学史上一系列伟大的灵魂和他们的思想脉络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是在枯燥地背诵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理论,而更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探险。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光辉,再到中世纪的神学智慧,以及近代哲学史上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巨人留下的足迹,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一一领略他们独特的风景。 更重要的是,杜兰特并非仅仅罗列事实,他善于捕捉每个时代哲学的精神内核,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他解释了为何某个思想会在特定时期应运而生,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明进程。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原本抽象的哲学变得生动而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哲学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理解和同情。他不是评判者,而是倾听者,努力去呈现每个思想家最真诚的思考,哪怕是那些充满争议的观点,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试图去理解其出发点的良苦用心。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认识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与世隔绝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书中对人生意义、道德伦理、宇宙真理等根本问题的探讨,无不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普遍的困惑。杜兰特用他流畅优美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哲学命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即使是对哲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迪。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篇章后,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那些古老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适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从这些伟大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来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像是在和无数位最睿智的头脑进行对话。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再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格言,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思想的项链。我发现,许多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新”观念,其实在几千年前的哲学长河中早已被反复审视和讨论过。这让我对人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许多问题,并非独一无二,它们有着悠久的思想根源,也可能有着古老的智慧解答。 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第一次读,我可能更关注那些宏大的思想体系,第二次读,我可能会更留意作者对哲学家个人生平的描绘,第三次,我或许会从中找到某个触动我内心深处、解答了我某个长期困惑的句子。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刻,为你提供一束照亮前路的光芒。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厚重感有些畏惧,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一种充满艺术感的笔触,将哲学这一人类最古老的智慧探索,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条河流,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激流勇进,将我带入一个又一个思想的海洋。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哲学流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移情”能力。他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走进每一个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挣扎。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的观点,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在特定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例如,当他谈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时,我能感受到那种孤独的呐喊和对生命力量的极致追求;当我读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时,我似乎也能体会到那份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史,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史的史诗。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永恒命题时的不懈追问,以及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种种尝试。从宗教的束缚到科学的曙光,从启蒙的理性到存在的迷茫,作者用他宏大的视野,将这一切串联起来,展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壮丽图景。 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初读时,我会被那些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吸引,仿佛在听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讲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逐渐理解那些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并尝试将它们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甚至在读完一段时间后,那些曾经触动我的句子和思想,还会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对“智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套固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持续探索、不断反思的精神状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加入到了这场伟大的思想探索之中,成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独立的思考者。

评分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书籍,能够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剧场,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者威尔·杜兰特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他将西方哲学史上最璀璨的群星一一请上舞台,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关于智慧、关于真理、关于人生的盛大戏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孤立地呈现,而是充满了动态的互动。他描绘了他们之间的争论、辩驳、传承,甚至是情感上的联系。这种“人”的维度,让那些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格外鲜活和 relatable。当我读到某个哲学家受到另一位哲学家思想的启发,或者对其观点提出激烈反驳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现场观看辩论的观众,既紧张又兴奋。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非常注重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作者不会让你孤立地去理解某个哲学观点,而是会告诉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是怎样的思想涌现来回应这些困境。这种“时代精神”的解读,让我对哲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感受到哲学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 阅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知之欲”的冲动。它就像是一个引路人,指引我看到了更远方的风景,然后我就会渴望去探寻那片风景的更多细节。我开始主动去搜寻那些作者提到但并未深入探讨的哲学家的著作,开始对那些曾经令我望而却步的哲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明白,哲学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思想游戏。它能够启发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它是一种赋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跨世纪经典”,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了时代的界限,将人类最宝贵的智慧传承至今。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哲学史,不如说是在与一位睿智的导师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独特,他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介绍哲学家,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就像在讲述一段段引人入胜的传奇。他善于在看似零散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那些贯穿始终的线索,然后将它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宏伟的思想画卷。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哲学家们的生活和思想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温情和理解。他没有高高在上地去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知己”的姿态,去解读他们的思想,去体会他们的局限。例如,他谈到笛卡尔的那句“我思故我在”,我不仅仅是记住了这句话,更能从中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性怀疑的执着,以及对确凿无疑的真理的渴望。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连接”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下生活。作者经常会引用一些生动的生活实例,来解释抽象的哲学概念,这让我觉得哲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中,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让我们看到,那些关于自由、正义、幸福的古老追问,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的思考是多么顽强和持久。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也总会有一些人,在用他们的思想照亮世界。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自己作为一个人,能够参与到这场持续千年的思想探索中,感到一种莫大的幸运。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能够拓宽我的视野,深化我的思考,让我以一种更开阔、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人生。我真心推荐给每一个渴望理解人类思想深度的人。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机器”,瞬间就能把你带到人类思想最辉煌的殿堂。我通常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望而却步,但《哲学的故事》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恐惧。作者简直是一位魔术师,他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哲学概念,以一种极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不是在“读”哲学,而是在“经历”哲学。 书中对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的刻画尤其生动。读到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柏拉图在学院里授课,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旁观察自然,仿佛亲眼所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和细节,让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激情和智慧的鲜活个体。他们的争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困惑,都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真实。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哲学史割裂开来,而是展现出一种思想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他清晰地阐释了前一代哲学家如何影响了后一代,一个学派如何孕育了另一个学派。这种“前赴后继”的脉络,让我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了整体的把握,也更能理解每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我开始明白,那些看似独立的哲学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记忆信息,更是理解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质疑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念,开始思考事物背后的原理。它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我不再轻易接受表面化的解释,而是去探究更深层的逻辑和可能性。 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思想史是多么波澜壮阔,人类的智慧是多么令人震撼。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