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现代意识〔增订版〕

儒学与现代意识〔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学
  • 现代意识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增订版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现代转型
  • 价值观念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儒家思想究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阻力还是助力?
它能否在经过转化后,继续维持生命力?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有逐步崩解的危机。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儒家传统如何因应现代化之要求,并且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转化,便成为现代儒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诠释并重建儒家传统的工作,本书展现他从跨文化的视野对儒家思想之现代意义所作的省思。本书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都是作者在特殊的机缘下针对当代学者的观点而发,内容广泛涉及儒家伦理学、儒学与民主、科学的关系、内圣外王、内在超越性等重要议题。附录中讨论哈伯玛斯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与重建,间接为思考上述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架构。
 
《论语新解:当代视域下的儒家智慧》 引言: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对于精神家园与伦理规范的探寻从未停歇。传统思想的价值,在被重新审视与激活时,往往能为我们提供超越时代局限的洞察力。《论语新解:当代视域下的儒家智慧》并非对既有经典进行简单的复述或注释,而是试图以一种深植于当代语境、同时坚守儒家核心精神的姿态,重新开启孔子思想的对话。本书聚焦于儒家思想在处理现代性议题,如个体主体性、社会公平、全球伦理以及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潜力与困境。 第一部分:个体之维——“仁”在现代的重构 儒家思想的核心无疑是“仁”,但“仁”在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爆炸的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的开篇,即着力于个体层面的重塑。 一、从“克己复礼”到“自我实现”的张力: 现代社会极度推崇个体的自由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探讨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并非压抑本性,而是一种指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训练。我们通过分析“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实践路径,阐释儒家如何构建一种“负责任的自由”。这种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基于对自身责任的清晰认知后所达成的精神解放。 二、情、理、欲的平衡: 当代心理学与哲学对人的情感、理性与欲望的划分,为我们理解儒家“中庸之道”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详细考察了“喜怒不形于色”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了如何通过“义”来节制“利”,如何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和”。我们深入分析了“孝悌”在家庭结构变化中的意义,强调其作为个体情感安全基石的不可替代性,而非僵化的父权束缚。 三、君子人格的现代样本: “君子”的概念在现代语境中不再局限于政治精英或士大夫阶层。本书尝试描绘出具备现代专业素养、同时拥有深厚人文关怀的“新君子”形象。这种形象的关键在于其知识的广博性(博学于文)与道德的坚定性(约之以礼),以及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时,保持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礼”与“义”的运作机制 儒家社会秩序的建立,依赖于“礼”的规范作用和“义”的价值导向。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重建有效的社会联结与信任机制,是本书的重点探讨领域。 四、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的对话: 将西方社会契约论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进行比较分析,本书认为儒家秩序并非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层层推衍的“关系网络伦理”。这种伦理强调起点的不平等(亲疏远近),但要求最终的责任传递与扩散。我们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构建新的“社群单位”(如专业协会、兴趣小组)来模拟和重构这种有机的社会联系。 五、正名与职能伦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对现代组织管理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书探讨了在高度分工的专业化时代,如何确保每一“名”都能切实履行其社会职责。从企业治理到公共服务,恪守本分、不越位僭越,是维护社会效率与正义的基石。我们将“忠”的内涵延伸至对职业操守和契约精神的恪守。 六、治理的德性基础:从“仁政”到“善治”: 本书批判了将“仁政”简单等同于福利主义的片面解读。真正的仁政,是建立在政治家高度的道德自律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共情之上的制度设计。我们分析了如何将民本思想融入现代法治框架,实现“以德化人”与“以法治事”的有机结合,探讨了问责机制与道德感召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超越与关怀——儒家在宏大议题中的回应 儒家思想的力量,更在于其处理宏大命题时的穿透力。本书将视角转向全球伦理与人类未来。 七、对“穷理”与“格物”的科学精神解读: “格物致知”常被误解为对实证科学的排斥。本书主张,儒家的“穷理”是一种对事物本源、规律的探求,是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在认识论上具有互补性的精神活动。我们论证了儒家对“天道”的敬畏,如何能够引导科技发展走向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向,避免技术至上的伦理真空。 八、兼爱、泛爱与全球伦理的建构: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泛爱”(或曰推己及人)的异同,为构建全球伦理提供了参照系。儒家主张从亲及疏的扩展路径,保证了伦理实践的可操作性与情感基础。本书探讨了在面对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全球性危机时,如何将“仁爱”推及至跨越国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而不同”的实践价值。 九、历史感与未来的承担: 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强调“承先启后”。我们讨论了在消费主义盛行、历史记忆日益淡薄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历史智慧的继承与批判性反思,构建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为后代承担起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责任。 结论: 《论语新解:当代视域下的儒家智慧》致力于展现儒学作为一种成熟的生命哲学和实践伦理,在应对二十一世纪挑战时的生命力。它提供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构建一个有道德基础的社会的系统性思考框架。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以开放和批判的精神,回归经典,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明辉


  德国波昂(Bonn)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广州中山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孟子重探》、《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儒家人文主义──跨文化脉络》(德文)。译作有康德的《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未来形上学之序论》及《道德底形上学》等。
 

图书目录

初版序言
增订版序言
儒学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与林毓生先生商榷
当前儒家之实践问题
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
论所谓「儒家的泛道德主义」
历史与目的──评陈忠信先生的〈新儒家「民主开出论」的检讨〉一文
儒家思想与科技问题──从韦伯观点出发的省思
《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章中的伦理学问题
再论儒家思想中的「内在超越性」问题
「内圣外王」问题重探
关于「海洋文化的儒学」与「法政主体」的省思
附录:独白的伦理学抑或对话的伦理学?──论哈柏玛斯对康德伦理学的重建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图书序言

初版序言(摘录)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有逐步崩解的危机。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终于激化成全面性的反传统运动,首当其冲的便是儒家思想,传统儒学成为众矢之的。在一片「打倒孔家店」声中,梁漱溟先生首先挺身为儒家思想辩护。几乎在同时,张君劢、马一浮和熊十力三位先生也起而阐扬儒家思想,再加上抗战时期的贺麟和钱穆两位先生,一个以重建儒家思想为职志的保守主义思潮已蔚成气候,足以与当时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其他两个思想方向──鼓吹英、美议会民主的中国自由主义和以俄国革命为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鼎足而立。但自1949年中共在大陆夺得政权后,马克思主义凭借中共的势力,成为大陆上独尊的思想方向,迫使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势力转至台湾及香港两地活动。因避共祸而流亡到香港的钱穆、唐君毅、张丕介诸先生怀着顾炎武所谓「亡天下」之痛,结合同道,在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赤手空拳建立了一座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宗旨的新亚书院,并且与当时在国外讲学的张君劢先生和在台湾任教的牟宗三、徐复观两位先生相唿应,使保守主义的命脉得以在台、港及海外延续下去。我们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儒家思想还能继续维持其生命力,以至于今日。近年来,海内外的学术界多以「当代新儒家」或「现代新儒家」来称唿这个以维护儒学命脉为职志的思想方向。

  当代新儒家透过长期的学术研究,在台、港两地的学术界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也奠定了他们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但由于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其影响力大致局限于特定的学术领域(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的领域)。及至八十年代,随着台海两岸政经情势的演变,当代新儒家的观点在两岸的文化界与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与讨论。在中国大陆,随着开放政策而兴起的「文化热」使儒家思想(尤其是当代新儒学)在知识界成为争议的焦点。在台湾,经济发展的杰出表现使一向弥漫着反传统情绪的知识界开始反省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关于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的理论,而兴起一股「韦伯热」,连带地也使当代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受到知识界的特别注意。

  在这股文化反省的热潮中,传统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的若干基本观点也受到不少批评和质疑。批评者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在内部理论方面,他们质疑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在外部影响方面,他们质疑儒家思想(尤其是当代新儒学)的功效和实践力。就内部理论方面而言,他们往往强调:儒家思想的基本格局有其局限性,故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笔者并不否认传统儒学在内部理论方面有其局限性。但问题是:这种局限性是否意谓我们必须放弃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难道我们不能透过重新诠释来消除这种局限性,同时也保留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学的局限性有极深刻的反省,但是他们希望透过儒家思想的转化,使之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保留其基本精神。在此,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或本质何在?依笔者之见,儒家传统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传统者在于:它将一切文化活动视为人类精神生命之表现,而以道德价值为其他一切价值之共同根源或基础。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当代新儒家对「内圣外王」思想所作的重新诠释,为林毓生先生所谓「创造的转化」或傅伟勋先生所谓「批判的继承」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例证。传统儒家基本上要求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最明显的例子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当代新儒家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儒家的内圣之学,另一方面则要突破传统儒家在外王方面的局限性,故将由内圣通往外王的关系解释为一种间接的辩证关系,即以「曲通」取代「直通」。此即牟宗三先生所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之说。但是此说也引起不少批评和质疑。就传统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之转化而言,「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即使不是唯一可能的理论,至少是笔者迄今所见到的最适切的理论。因为只有这套理论能使「内圣外王」的思想在经过转化之后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接合,而仍保持儒学的本质。傅伟勋、林毓生等人要求放弃「内圣外王」的思想,实不足以言传统儒学之「转化」或「继承」。因为这等于放弃其本质,焉能言「转化」或「继承」?要求儒家放弃「内圣外王」的思想,无异于要求基督徒否定「三位一体」及耶稣的象征意义。

  其次,就外部影响方面而言,台湾学者常强调当代新儒学在近四十年来台湾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无显着的影响力,大陆学者则往往强调「儒家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所击败」的事实,以证明儒家思想已为历史法则所扬弃。他们也由此推断儒家思想在理论方面必有缺陷或不足。如上所述,笔者并不否认传统儒学在理论方面有其局限性。但笔者要强调:一套思想本身的真理价值无法完全决定它在现实层面上可能造成的影响,反之亦然。从理论层面评估一套思想的真理价值是一回事,而从现实层面去考察其功效和影响力则是另一回事。因此,当我们评估儒家思想的真理价值时,后一种考察顶多只有附带的意义,甚至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这个道理至为浅显,并不难明白。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中,一般学者却往往忽略这个浅显的道理,其中实有更深一层的心理背景。

  据笔者的观察,在这类批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权力崇拜」的意识。简单地说,这种权力崇拜的意识即是俗语所谓的「以成败论英雄」,在学术讨论中即是根据一套思想或理论在现实领域中的成败来衡量其价值。这种态度在今天的大陆学术界尤其常见,因为它已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所合理化。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切思想或理论的真理价值只能放在其所由形成、且为确定不移的历史法则所决定之历史情境中去衡量。按照这种逻辑,一套思想或理论在现实领域中的成功自然是其真理价值之最佳证明。大陆学者经常说:「历史实践已证明某某思想是行不通的」,即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套逻辑。姑不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在理论上能否成立,这种权力崇拜的意识将使一切学术辩论失去意义。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学术辩论必须预设:一个超乎特定历史情境的客观的真理判准可能存在(姑不论这个判准为何,亦不论我们目前是否已掌握了这个判准)。一个因接受历史唯物论而否定这项预设的学者并无必要参与学术辩论,因为历史法则已决定了一切(包括真理)。即使他参与了学术辩论,其目的亦仅在于说服对方,而非让其观点接受理性的检验;因为他自信他所掌握的历史法则可以决定真理,因而「超越真理」──亦即不必接受理性之检验。在一场学术辩论中,如果有任何参与者抱持这种态度,必然使这场辩论失去其作为沟通行为的意义。要反驳这类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我们只消按照他们的逻辑反问他们:近年来东欧各国(甚至苏俄)之迅速非共化岂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行不通的?刘述先教授曾表示:从现实上来看,孔、孟在当世均是失败者,当时谁能料到其思想会对后世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对于那些质疑当代新儒学的实践力且急于为之盖棺论定的人,这句话或许不无参考价值。笔者认为;这种权力崇拜的意识极有碍于我们思考儒学的未来命运和评估当代新儒家的成就。

  儒家思想究竟是中国现代化之阻力还是助力?它能否在经过转化之后继续维持其生命力?我们应当如何评估当代新儒家在儒学重建的工作方面的成就?这些问题均有待海崃两岸的学术界与思想界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撰写这几篇论文,不敢自许能对这些问题有所论定,只是有感于儒家思想在当前常遭受的误解与批评,心有不安,不得已而加以辩驳或澄清。开宗立说固须有正面的论述,但在今天这种价值规范日益分化、价值意识渐趋模煳的时代,为维护自己所信守的思想和价值,反面的辩驳与澄清或亦有其积极的意义。此所以笔者不辞谫陋,辑为此编。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图书试读

论所谓「儒家的泛道德主义」(摘录)

「泛道德主义」一词不知始于何时何人,一般人在使用此词时亦未必有确定的意指。在「道德主义」一词前加个「泛」字,大概是仿照「泛灵论」(“panpsychism”)、「泛神论」(“pantheism”)、「泛理性论」(“panlogism”)、「泛目的论」(“pantelism”)之例。在希腊文中,pan这个字意谓「世界」或「一切」,以「泛」字来译,兼顾音义。故泛神论是指将神视为遍于一切事物、甚至与宇宙同一的观点。泛理性论者将世界视为理性之体现。泛灵论者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视为有生命和意识。泛目的论者则依目的论的观点解释一切事物。由「泛」字的这些用法可知:它大体表示一种整体论的(holistic)世界观,原来并不含任何褒贬意味。如果我们依照这个意义而说儒家的「泛道德主义」,亦未尝不可。因为如上文所述,儒家是以道德意识为核心,来说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之意义。在这个意义之下,「泛道德主义」一词自不含任何褒贬意味,我们不妨称之为「泛道德主义之描述义」。

但是一般人在谈论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泛道德主义」时,并不限于这种意义。他们往往由「泛」字的描述义引申出「泛滥」、「越位」等贬义。据笔者所知,将这种用法表达得最清楚的莫过于韦政通先生。他有〈泛道德主义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一文,可说是对「泛道德主义」的这种贬义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

所谓「泛道德主义」,就是将道德意识越位扩张,侵犯到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政治、经济),去做它们的主人,而强迫其他文化领域的本性,降于次要又次要的地位;最终极的目的是要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变为服役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中国过去因为道德意识太强,它弥漫在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也笼罩了其他的文化领域,使各方面的思想,始终处于道德奴婢的地位,缺乏健全的发展。结果,不但使各领域的文化遭受了恶劣的影响;即是道德的本身,亦因越位的关系,一面企图以道德垄断一切,竭力作虚妄的扩伸;另一面事实上只能封闭在,甚至可以说僵化在个体上,而没有一条落实的途径,使个体的道德精神通向客观的广大面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儒学与现代意识”——这本身就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对话场景。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那些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体系,究竟还能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怎样的滋养?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清那些盘根错节的现代困惑,比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界限,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读这本书,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蕴含在《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精髓,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联系起来,给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解读。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仁”、“义”、“礼”、“智”、“信”这些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更和谐、更有意义的生活。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充满了好奇,也预示着一场深入的思考之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它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流畅的叙事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儒学领域的专家,但作者的文字并没有让我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循循善诱的长者,一步步引导我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思想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儒学与现代意识的交织之处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的眼光。他没有简单地将儒学视为陈旧的糟粕,也没有盲目地将其神化,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儒家思想中那些超越时空的普适价值,以及在面对现代社会变迁时,可能出现的适应与调整。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梳理,更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将它们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照。我喜欢作者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他没有回避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批评,但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那些依然闪耀着光芒的价值内核。尤其是在讨论如何处理好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如何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修养时,作者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启示。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并非是完全脱离了传统而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的现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深刻的文化基因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我和社会的独特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是谁”,以及“我们该走向何方”。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书斋,又同时能听到现代都市的喧嚣。作者巧妙地将儒家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让我对许多曾经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谈到“礼”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将其局限于繁文缛节,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尊重、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道,这对于理解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构建健康的社群,具有极大的启发。同样,对“信”的探讨,也让我反思了诚信在商业、政治乃至个人交往中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觉得,那些被视为“老掉牙”的儒家思想,其实蕴含着解决许多现代社会难题的智慧,只是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发掘和解读。

评分

坦白说,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儒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印象中,比如孝道、尊师重道等。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分析极其深刻,他不仅仅是罗列儒家经典中的语句,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纵深和现代的背景之下,进行多维度的考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分析“现代意识”时,所涵盖的广度,从个人主义的兴起,到民主法治的建立,再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都与儒家思想产生了复杂的互动。读到此处,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生动的儒学形象,它并非是一个固步自封的教条,而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并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进行对话的智慧体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