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步驟+影音教學
最自然、簡易、有效的傳統療法,
快速學會對癥取穴,
再搭配按摩、颳痧、艾灸、拔罐等手法,
達到舒筋活血、增強體質的功效。
一學就會‧一按就靈‧一生受用 頭麵部穴位
提神醒腦、通鼻明目、養顔美膚、烏發生發,能夠疏通全身經絡,並且具有美容功能。
胸腹部穴位
調節五髒六腑功能,和胃健脾、止咳平喘、調經固經、活血化瘀、溫補肝腎,對全身健康都有利。
腰背部穴位
巧妙搭配按摩、颳痧等其他療法,能夠疏通經絡,活躍氣血,讓筋絡正常運行,維持身體陰陽平衡,告彆腰痠背痛、脊椎側彎等癥狀。
上肢部穴位
舒緩現代人因常用電腦所造成的肩頸痠痛,並能改善失眠、網球肘、闆機指、五十肩等不適。
下肢部穴位
著重腿部保養,減輕膝蓋痠痛、雙腿無力、小腿腫脹、足跟腫痛等,搭配其他穴位,還有調節經期、消除腹脹、舒緩便祕等多重功效。
本書特色
人人都能快速學會的穴位養生法
詳述十二正經、任督二脈和經外奇穴,
按照身體部位五大分類說明
圖文並茂、淺顯易懂。 將人體分為五大部位,對癥取穴,清楚詳細
將人體分為頭麵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等五大部位,並針對這些部位解說常用穴位,不僅方便讀者查詢穴位,也有利於學習與記憶穴位。
一穴多用,功效更多,美容、養生、防病、強生,通通沒問題
「一穴多用」針對每個穴位的特性,提供貼心提示,並可搭配按摩、颳痧、拔罐等其他手法,達到多重功效,例如:足三裏穴主治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等,透過按摩可以改善下肢無力;透過颳痧可以舒緩腸鳴、腹痛;透過拔罐可以治療中風和水腫。
配伍治病,穴位運用更全麵
「配伍治病」主要針對該穴位搭配某些穴位,可以讓治療效果更廣泛,例如:人中穴主治中風、昏迷,搭配上星穴和風府穴,可以治療流鼻涕;搭配百會穴、十宣穴可用來急救突然昏迷等。
特彆介紹
全書搭配QR code,隨時隨地看影片做疾病調養 全書高達300多個QR code,對於現代人常見癥狀,透過手機或平闆電腦掃一掃條碼,就能立即觀賞穴位的教學影片,指導正確的操作要領,認識各穴位的確實位置和主要療效,讓你用對方法,按對穴位,身體自然就健康。
◆輕鬆學習,自然無副作用,任何體質都適用 按摩穴位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改善病痛方法,隻要找對穴位,再加上適當的手法,就可以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理想。這種方法任何體質、從0~100歲的人都適用,是天然無副作用的傳統療法。
◆300多個常用穴位,認識功效和位置,手到病就除 按摩穴位是一種不使用藥物的綠色療法,副作用小,可以散寒祛溼、疏通經絡、消瘀化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具有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消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本書介紹常用的穴位位置和如何對癥治療的手法,針對現代人的常見疾病,都能透過穴位做預防和減緩不適。
◆五大部分,從頭到腳的對癥穴位療法,疏通經絡,增強體質 正確運用穴位療法對於各種常見癥狀都有極佳的舒緩效果,本書將全身分為五大部分,從頭麵部、胸腹部、腰背部,到下肢部,從頭到腳各種不適癥狀,例如傷風感冒、消化不良、月經失調、腰痠背痛、眩暈失眠、高血壓血脂,都能透過按壓特定穴位來找到改善的對應方法。
◆內容豐富,提供一穴多用、配伍治病等延伸資訊 書中提供多個「一穴多用」和「配伍治病」的延伸資訊,讓讀者能夠改善全身機能,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調整,讓保健養生更加麵麵俱到。
◆影音教學搭配圖解說明,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全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並搭配QR code,書中提到所有內容,隻要用手機或平闆電腦掃描書中QR code,就能觀看影片,跟著影片做,輕輕鬆鬆、好懂易學。
探索生命能量的奧秘:人體經絡與穴位調理實用指南 一、 踏入人體能量場:認識經絡係統與穴位基礎 本書並非詳述特定穴位操作手冊,而是帶領讀者深入理解人體賴以生存的能量網絡——經絡係統。我們將從宏觀角度審視經絡在生命活動中的核心地位,揭示其與髒腑、氣血之間的微妙聯係。 經絡的宏觀理論框架: 我們首先探討經絡的起源、發展及其在古代醫學中的理論地位。本書將側重於解釋“氣”在經絡中的運行規律,以及經絡如何成為連接體錶與內髒的橋梁。這部分內容旨在構建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幫助讀者理解“調理”的內在邏輯,而非僅僅停留在技能層麵。 五大主經的特徵與功能側重: 不涉及具體穴位名稱和定位,而是描繪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等主要脈絡群的宏觀走嚮和它們各自負責的主導能量流嚮及生理功能群組。例如,某條經脈群落主要負責身體的防禦和精神狀態的穩定,而另一條則側重於消化吸收和後天之精的化生。 “穴位”的本質: 穴位並非孤立的點,而是經絡能量流動的關鍵“閘門”或“樞紐”。我們將闡釋在能量運行受阻時,這些樞紐如何錶現齣特定的異常信號,以及它們作為能量匯聚點的理論意義。 辨證思維的基石: 重點闡述中醫“整體觀念”下,如何通過觀察體錶反應來推斷內部能量的失衡狀態,這是所有調理方法的基礎。 二、 氣血津液的動態平衡:理解生命活動的內在驅動力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生命的三大基本物質——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及其在經絡係統中的動態變化。我們將深入剖析它們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瞭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氣”的多種形態與功能: 探討營衛之氣、宗氣、元氣等不同層麵的氣,及其在體內的分布和作用,例如氣的推動、固攝、溫煦、防禦功能是如何通過經絡網絡實現的。 血的生成、運行與濡養: 分析血的生成過程與經絡係統的關係,如何確保“血行脈中”,以及血脈運行不暢時,體錶可能齣現的能量滯澀現象。 津液代謝與體液循環: 闡述津液在人體內的輸布路徑,以及經絡係統在調控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例如水濕停聚或水液虧虛的能量學解釋。 三、 順應天時地利:環境因素對人體能量的影響 本章節聚焦於外部環境與人體內部經絡能量係統的互動關係。這部分內容強調“天人閤一”的理念,闡述如何根據自然節律來調整自身的能量狀態,以達到順應自然、減少乾擾的目的。 四時氣候的能量特質: 詳述春、夏、長夏、鞦、鼕五季的氣候特徵如何對應於人體經絡能量的“升發、充盛、收斂、潛藏”規律。這部分著重於描述在不同季節,身體的哪一類能量係統處於主導或相對虛弱狀態,從而指導人們如何進行生活方式的宏觀調整。 地域環境的適應性: 探討地理環境(如高海拔、潮濕之地)對人體氣血運行的影響,以及機體如何通過自身的能量調節機製來適應這些變化。 作息規律與生物鍾的經絡關聯: 論述規律的睡眠和進食如何幫助維持經絡能量的穩定周期性波動,而非具體指導哪一時刻該做什麼。 四、 調和身心統一:情緒能量與經絡的交感作用 情緒是內在能量最直接的體現。本部分旨在探討人類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如何直接影響經絡能量的流動和分布,以及如何通過認知調整來反嚮作用於情緒狀態。 情誌與氣機升降: 解釋如“怒傷肝”、“思傷脾”等概念背後的能量學原理——過度的情緒波動如何導緻特定經絡區域的氣機鬱結或耗散。 正念與呼吸的整閤: 介紹如何通過穩定呼吸節奏來平復心神,從而間接疏通全身的經絡係統。這部分側重於通過內在的專注力訓練,實現情緒能量的自我穩定。 壓力下的能量防禦機製: 探討長期壓力如何使人體的能量係統進入“待命”狀態,以及如何通過適當的放鬆來解除這種長期的能量緊張。 五、 養生智慧的實踐範疇:生活方式的宏觀調整 最後一部分,本書不提供具體的穴位按壓手法或配方,而是從宏觀生活哲學的角度,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日常習慣的優化,來構建一個有利於經絡係統自我修復和強化的環境。 飲食的能量屬性: 從寒熱溫涼、升降收斂的角度審視食物的能量屬性,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自身體質和季節變化,選擇具有不同能量特性的食物來滋養和平衡經絡。 動靜相宜的能量管理: 討論適度的運動(如行走、舒展)如何促進全身氣血的流通,以及深度的休息(如靜坐)如何幫助能量迴歸髒腑進行修復和儲存。重點在於“適度”與“規律”,而非具體運動形式。 長期維護的原則: 總結養生並非針對某一病癥的短期乾預,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與自然同頻的生命狀態。強調預防性維護,使經絡係統始終保持在流暢、平衡的狀態,從而減少對特定“調理”的依賴。 本書的獨特視角: 本書專注於構建讀者對人體能量運行機製的深刻理解和宏觀把握。它緻力於提供一套理解生命健康的理論框架,幫助讀者從本質上認識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而非提供一套即時解決所有問題的“工具箱”。閱讀完本書,讀者將掌握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模式,用於指導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實現長久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