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步骤+影音教学
最自然、简易、有效的传统疗法,
快速学会对症取穴,
再搭配按摩、刮痧、艾灸、拔罐等手法,
达到舒筋活血、增强体质的功效。
一学就会‧一按就灵‧一生受用 头面部穴位
提神醒脑、通鼻明目、养颜美肤、乌发生发,能够疏通全身经络,并且具有美容功能。
胸腹部穴位
调节五脏六腑功能,和胃健脾、止咳平喘、调经固经、活血化瘀、温补肝肾,对全身健康都有利。
腰背部穴位
巧妙搭配按摩、刮痧等其他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活跃气血,让筋络正常运行,维持身体阴阳平衡,告别腰痠背痛、嵴椎侧弯等症状。
上肢部穴位
舒缓现代人因常用电脑所造成的肩颈痠痛,并能改善失眠、网球肘、板机指、五十肩等不适。
下肢部穴位
着重腿部保养,减轻膝盖痠痛、双腿无力、小腿肿胀、足跟肿痛等,搭配其他穴位,还有调节经期、消除腹胀、舒缓便祕等多重功效。
本书特色
人人都能快速学会的穴位养生法
详述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和经外奇穴,
按照身体部位五大分类说明
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将人体分为五大部位,对症取穴,清楚详细
将人体分为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等五大部位,并针对这些部位解说常用穴位,不仅方便读者查询穴位,也有利于学习与记忆穴位。
一穴多用,功效更多,美容、养生、防病、强生,通通没问题
「一穴多用」针对每个穴位的特性,提供贴心提示,并可搭配按摩、刮痧、拔罐等其他手法,达到多重功效,例如:足三里穴主治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透过按摩可以改善下肢无力;透过刮痧可以舒缓肠鸣、腹痛;透过拔罐可以治疗中风和水肿。
配伍治病,穴位运用更全面
「配伍治病」主要针对该穴位搭配某些穴位,可以让治疗效果更广泛,例如:人中穴主治中风、昏迷,搭配上星穴和风府穴,可以治疗流鼻涕;搭配百会穴、十宣穴可用来急救突然昏迷等。
特别介绍
全书搭配QR code,随时随地看影片做疾病调养 全书高达300多个QR code,对于现代人常见症状,透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一扫条码,就能立即观赏穴位的教学影片,指导正确的操作要领,认识各穴位的确实位置和主要疗效,让你用对方法,按对穴位,身体自然就健康。
◆轻松学习,自然无副作用,任何体质都适用 按摩穴位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改善病痛方法,只要找对穴位,再加上适当的手法,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理想。这种方法任何体质、从0~100岁的人都适用,是天然无副作用的传统疗法。
◆300多个常用穴位,认识功效和位置,手到病就除 按摩穴位是一种不使用药物的绿色疗法,副作用小,可以散寒祛溼、疏通经络、消瘀化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具有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效。本书介绍常用的穴位位置和如何对症治疗的手法,针对现代人的常见疾病,都能透过穴位做预防和减缓不适。
◆五大部分,从头到脚的对症穴位疗法,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正确运用穴位疗法对于各种常见症状都有极佳的舒缓效果,本书将全身分为五大部分,从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到下肢部,从头到脚各种不适症状,例如伤风感冒、消化不良、月经失调、腰痠背痛、眩晕失眠、高血压血脂,都能透过按压特定穴位来找到改善的对应方法。
◆内容丰富,提供一穴多用、配伍治病等延伸资讯 书中提供多个「一穴多用」和「配伍治病」的延伸资讯,让读者能够改善全身机能,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让保健养生更加面面俱到。
◆影音教学搭配图解说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并搭配QR code,书中提到所有内容,只要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书中QR code,就能观看影片,跟着影片做,轻轻松松、好懂易学。
探索生命能量的奥秘:人体经络与穴位调理实用指南 一、 踏入人体能量场:认识经络系统与穴位基础 本书并非详述特定穴位操作手册,而是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网络——经络系统。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审视经络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揭示其与脏腑、气血之间的微妙联系。 经络的宏观理论框架: 我们首先探讨经络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医学中的理论地位。本书将侧重于解释“气”在经络中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如何成为连接体表与内脏的桥梁。这部分内容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调理”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技能层面。 五大主经的特征与功能侧重: 不涉及具体穴位名称和定位,而是描绘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主要脉络群的宏观走向和它们各自负责的主导能量流向及生理功能群组。例如,某条经脉群落主要负责身体的防御和精神状态的稳定,而另一条则侧重于消化吸收和后天之精的化生。 “穴位”的本质: 穴位并非孤立的点,而是经络能量流动的关键“闸门”或“枢纽”。我们将阐释在能量运行受阻时,这些枢纽如何表现出特定的异常信号,以及它们作为能量汇聚点的理论意义。 辨证思维的基石: 重点阐述中医“整体观念”下,如何通过观察体表反应来推断内部能量的失衡状态,这是所有调理方法的基础。 二、 气血津液的动态平衡:理解生命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生命的三大基本物质——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络系统中的动态变化。我们将深入剖析它们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的多种形态与功能: 探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等不同层面的气,及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例如气的推动、固摄、温煦、防御功能是如何通过经络网络实现的。 血的生成、运行与濡养: 分析血的生成过程与经络系统的关系,如何确保“血行脉中”,以及血脉运行不畅时,体表可能出现的能量滞涩现象。 津液代谢与体液循环: 阐述津液在人体内的输布路径,以及经络系统在调控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例如水湿停聚或水液亏虚的能量学解释。 三、 顺应天时地利:环境因素对人体能量的影响 本章节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人体内部经络能量系统的互动关系。这部分内容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阐述如何根据自然节律来调整自身的能量状态,以达到顺应自然、减少干扰的目的。 四时气候的能量特质: 详述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的气候特征如何对应于人体经络能量的“升发、充盛、收敛、潜藏”规律。这部分着重于描述在不同季节,身体的哪一类能量系统处于主导或相对虚弱状态,从而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生活方式的宏观调整。 地域环境的适应性: 探讨地理环境(如高海拔、潮湿之地)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以及机体如何通过自身的能量调节机制来适应这些变化。 作息规律与生物钟的经络关联: 论述规律的睡眠和进食如何帮助维持经络能量的稳定周期性波动,而非具体指导哪一时刻该做什么。 四、 调和身心统一:情绪能量与经络的交感作用 情绪是内在能量最直接的体现。本部分旨在探讨人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如何直接影响经络能量的流动和分布,以及如何通过认知调整来反向作用于情绪状态。 情志与气机升降: 解释如“怒伤肝”、“思伤脾”等概念背后的能量学原理——过度的情绪波动如何导致特定经络区域的气机郁结或耗散。 正念与呼吸的整合: 介绍如何通过稳定呼吸节奏来平复心神,从而间接疏通全身的经络系统。这部分侧重于通过内在的专注力训练,实现情绪能量的自我稳定。 压力下的能量防御机制: 探讨长期压力如何使人体的能量系统进入“待命”状态,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放松来解除这种长期的能量紧张。 五、 养生智慧的实践范畴:生活方式的宏观调整 最后一部分,本书不提供具体的穴位按压手法或配方,而是从宏观生活哲学的角度,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日常习惯的优化,来构建一个有利于经络系统自我修复和强化的环境。 饮食的能量属性: 从寒热温凉、升降收敛的角度审视食物的能量属性,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具有不同能量特性的食物来滋养和平衡经络。 动静相宜的能量管理: 讨论适度的运动(如行走、舒展)如何促进全身气血的流通,以及深度的休息(如静坐)如何帮助能量回归脏腑进行修复和储存。重点在于“适度”与“规律”,而非具体运动形式。 长期维护的原则: 总结养生并非针对某一病症的短期干预,而是一种持续性的、与自然同频的生命状态。强调预防性维护,使经络系统始终保持在流畅、平衡的状态,从而减少对特定“调理”的依赖。 本书的独特视角: 本书专注于构建读者对人体能量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它致力于提供一套理解生命健康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从本质上认识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非提供一套即时解决所有问题的“工具箱”。阅读完本书,读者将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模式,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实现长久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