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选200句

黄帝内经精选200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黄帝内经
  • 健康
  • 经典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医学
  • 养生之道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插图演绎亘古医理,顶级养生方案培元固本,
简读之可含英咀华,精读实践之可安养天年。

  从《黄帝内经》的菁华中,体悟先人如何在修身中得以养生。

  生命与自然,健康与哲学,治心与养生。
 
《杏林探微: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录》 ——一部溯源古今、洞察临床脉络的医学瑰宝 引言:悬壶济世,薪火相传的医学史诗 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医学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命健康,更是维系社会安定的基石。本书《杏林探微: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录》并非对某一部经典进行精炼或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医学天地——即自先秦至民国时期,那些在临床一线磨砺出的、鲜活而珍贵的“临证经验”。 本书旨在构建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桥梁,系统梳理和展示历代著名医家,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杲、朱丹溪、叶天士乃至近现代名医(如吴鞠通、王孟英等)在实际诊疗案例中所体现的独特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精妙手法以及对复杂病机把握的深刻洞察。它强调的不是理论的抽象复述,而是理论在具体患者身上的灵活应用与创新。 --- 第一卷:雏形与奠基——先秦至汉代的经验萃集 本卷聚焦于医学从巫术色彩中独立出来,逐步建立起朴素的生命观和病理观的早期阶段。我们不再讨论《内经》的宏大体系,而是侧重于在简帛文献和早期方书中,如何体现“经验”二字。 1.1 扁鹊学派的“望、闻、问、切”实践基础: 详细剖析扁鹊如何通过切脉对不同病症做出预判,结合其“望色”的实践记录,还原其在疾病早期介入的经验性判断。重点展示他如何根据脉象的细微变化,推断疾病的传变路径。 1.2 伤寒杂病的“格经”与辨证的演化: 深入张仲景《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层面。着重分析其六经辨证是如何在面对大量外感热病时,通过有条不紊的层层递进来确定病位和病性的。例如,如何区分“太阳病中风”与“太阳病伤寒”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以及“少阳病”枢机不利的独特性处理。这并非对条文的背诵,而是对“仲景之法”在临床思维中的操作流程的复现。 1.3 妇幼医学的早期经验积累: 梳理《金匮要略》中关于妇科疾病,如妊娠呕吐、胎漏下血、月经不调等病症的经验方应用。这些经验往往建立在对女性生理特点的长期观察之上,强调“不拘泥于常法”的灵活处理。 --- 第二卷:隋唐至宋金元——地域特色与流派的形成 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地域交流的深入,不同的医学流派开始在特定区域和病种上展现出独到的经验。 2.1 孙思邈的《千金方》:医德与经验的结合: 探讨孙思邈对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系统性认识。他的经验强调“养生先于治病”,通过长期的服食与生活调护,来减缓疾病的发生。侧重分析他对脾胃虚损、肾虚衰老的经验性调护方略。 2.2 宋代温病学的萌芽与实践: 虽然成熟于明清,但宋代对疫病传播的认识已初步具备经验性观察。记录了宋代医家在处理瘟疫时,如何根据地域气候与人群体质调整治疗策略的早期尝试。 2.3 金元四大家:对病机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刘完素(火热论): 侧重其在辨识内生郁热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在皮肤病和高热病中的清热泻火的经验性应用。 张从正(攻下派): 聚焦其“汗、吐、下”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指征和剂量掌控的经验,探讨其对“实证”的判断标准。 李杲(脾胃论): 详述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临床逻辑,以及如何通过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来治疗久病体虚的经验。 朱丹溪(滋阴派): 重点分析其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悟,以及在阴虚燥证、虚火上炎等复杂情况下的滋阴降火经验。 --- 第三卷:明清至近现代——外感辨证的精细化与医案的详实记录 明清时期,医案的记录愈发详尽,温病学派的兴起标志着对外感病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层次,对辨证的精细化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1 吴有可与叶天士:温病学经验的里程碑: 吴有可(戾气学说): 探讨其对“毒邪”概念的建立,及其在治疗高热传染病时,如何以气分病为先,重用辛凉解表的独特经验。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详细剖析卫、气、营、血四层传变在具体病例中的体现,如“卫分见疹,气分见黄”等经验性指征的辨识方法,以及在不同阶段的用药差异。 3.2 薛己与喻昌:内科杂病的经验积累: 介绍薛己在治血与治伤寒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对跌打损伤和久病入络的认识。梳理喻昌对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以及其在情绪与脏腑功能相互影响方面的经验总结。 3.3 近代医家的融合与创新经验: 收录清末民初,在西医冲击下,中医名家如何将传统经验与时俱进的案例。例如,王孟英对湿热病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如何通过调整配伍,使传统方剂在应对更复杂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病变时,依然保持疗效的经验总结。 --- 结语:经验的继承与超越 《杏林探微》并非试图取代任何经典,而是提供一个“案例为王”的视角。它精选了历代医家在面对具体患者时所展现的“活的智慧”——那种不受限于书本条文,而是根据个体差异、时令变化、地域气候灵活变通的临床决策能力。全书通过对大量医案的剖析,旨在启发读者理解:真正的医学传承,是经验的积累、思辨的深化和对生命的敬畏,而非教条的固守。 这部汇编,是献给所有致力于在杏林中深耕的实践者的宝贵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钱国雄


  专栏作者,潜心研究中医多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专注于中医典籍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图书目录

第1章:素 问──人与自然的讨论
001‧形与神俱之法
002‧至人、圣人与贤人之别
003‧自然界之气
004‧春夏之气调神论
005‧秋冬之气调神论
006‧四时阴阳,万物根本
007‧阳气,若天与日
008‧阳气一日而主外
009‧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010‧八方之风
011‧黑色入肾
012‧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013‧四经十二从
014‧十二藏之相使
015‧藏气和谐论
016‧五味之所合
017‧治病论
018‧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019‧诊要之法
020‧刺法之所在
021‧诊法论
022‧脉象之梦映
023‧平人气象
024‧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025‧生病起于过用
026‧病在肝
027‧肾病之症
028‧五气所病
029‧五劳所伤
030‧背腧
031‧坏府论
032‧虚实论
033‧论消瘅虚实
034‧脾病而四肢不用
035‧温热病论
036‧肝热病论
037‧咳论
038‧痛则不通
039‧言而可知,视而可见
040‧气结论
‧《类经图冀》十四脉图
041‧鼓胀病
042‧痹病
043‧胃脘痈论
044‧人有重身,九月而喑
045‧五气之溢,名曰脾瘅
046‧胆瘅
047‧人生而有病巅疾者
048‧耳鸣
049‧刺有浅深,各至其理
050‧刺之禁数
051‧虚实之要
052‧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053‧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054‧灸寒热之法
055‧肾以聚水而病
056‧血气不和,百病乃生
057‧泻热说
058‧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059‧虚实之生
060‧阳盛生外热
061‧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062‧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063‧岁木大过
064‧岁火太过
065‧平气之名
066‧平气
067‧右热左温,左寒右冷
068‧强其内守,必同其气
069‧服有约
070‧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071‧病机
072‧调其气,使其平
073‧寿命之本
074‧高梁之变
075‧风者,百病之始
076‧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077‧人之阴阳
078‧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07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080‧怒伤肝,悲胜怒
‧《医宗金鑑》十二脉图
081‧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
082‧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083‧二阳之病
084‧至道在微,变化无穷
08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086‧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087‧五谷汤液及醪醴
088‧神去之而病不愈
089‧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090‧脉者,血之府也
091‧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092‧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093‧妊子
094‧人以水谷为本
095‧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096‧病随五味所宜
097‧五味所禁
098‧五形志
099‧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100‧不足者补之
101‧高梁之疾
102‧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
103‧治热病
104‧劳风之病
105‧肾风
106‧热而烦满
107‧水气病
108‧骨痹
109‧疟疾
110‧血枯
111‧痿
112‧痿症之别
113‧厥论
114‧刺深浅之分
115‧适其至所
116‧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第2章:灵枢──针灸疗法大成之作
117‧浊气在中
118‧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119‧面不衣之故
120‧邪之中人
‧《内照图》八脉图
121‧智者之养生
122‧刺寒痹
123‧经脉之平衡
124‧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125‧营气之道
126‧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
127‧昼精而夜瞑
128‧漏洩
129‧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130‧酒者,熟谷之液
131‧食方食
132‧邪在肺
133‧邪在肝
134‧邪在心
135‧刺之害
136‧偏枯,身偏不用
137‧耳聋无闻,取耳中
138‧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139‧人之欠者
140‧人之唏音
141‧人之嚏者
142‧人之哀而泣涕出
143‧顺之
144‧便病人
145‧津
146‧液别为五
147‧以官候五脏
148‧五色决于明堂
149‧有余不足,有形矣
150‧厥气客五脏,有形矣
151‧以人应木
152‧五脏之坚脆
153‧六腑之应
154‧五色各见其部
155‧五色决于明堂
156‧以五色命脏
157‧四时之风,其所病各不同形
158‧四时之风,病人何如
159‧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
160‧酒悖
‧《经脉图考》八脉图
161‧五脏之腧
162‧谷气有五味,分入五脏
163‧谷之五味
164‧五宜
165‧水胀
166‧巫者,因知百病之胜
167‧以色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
168‧人有肥、有膏、有肉
169‧五夺
170‧针入而气逆
171‧虫为下膈
172‧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
173‧形乐志苦,病生于脉
174‧五脏气
175‧五劳
176‧五裁
177‧人之善忘
178‧卒然多卧
179‧寒邪客于经络
180‧痈疽之别
181‧气之在脉
182‧疾虽久,犹可毕
183‧手太阴经
184‧六腑之所与合
185‧邪气之中人高也
186‧阴之与阳,异名同类
187‧相生、相胜之脉
188‧色脉与尺之相应
189‧心脉之缓急大小
190‧肺脉之缓急大小
191‧肝脉之缓急大小
192‧脾脉之缓急大小
193‧肾脉之缓急大小
194‧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195‧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196‧皮寒热
197‧衄而不止
198‧痛
199‧众痹
200‧周痹
 

图书序言

前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託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卷八十一篇,共八十余万言。《黄帝内经》中的主旨思想深受先秦经典的影响,如《周易》里面的「阴阳」哲学,《尚书》里面的「五行」学说,还有《论语》里讲的「中和」思想,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聚气养气」理念,等等。

  《黄帝内经》中所述的理论,化繁为简,无外乎四个字:「顺其自然」,书中把人体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有不同的变化,人体为了适应自然,当然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即「人与天地相应也」。

  例如: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人的五脏六腑运行规律便也是一样,从生长到生发,从收敛到收藏。只有按照这个顺序,你的身体才是健康的,生命才能得以延长。

  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的作品,事实上从古至今,它的成书年代众说不一,但这并不影响它所闪烁的耀眼光环。历代医家无不把《黄帝内经》作为必读的教科书,历代医学着作无不从中找寻自己的理论渊源。然而在一片光芒之下的,却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和拒人千里之外的深奥理论。就连专业的医学工作者都对它望而却步,更何况是普通的读者。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较为合适的解读形式,说明你用另一种方式阅读《黄帝内经》,使它离你不再遥远,不再那么艰难晦涩。

  本书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我们筛选了《黄帝内经》中比较具有普遍性与实用价值的两百句经典词语,集合而成本书。全书两百句经典名句,每句都包含有原文、注释、译文、深入浅出解经典、顶级养生之道等几个栏目。精选的原文都是富有实用性和哲理性的经典语句编者对生僻字加以注音、注释,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对原文进行现代白话文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句蕴含的意境;全面解析经典中所蕴藏的深刻哲理,并联系实际,古为今用。一些篇章后面还附有保健提醒栏目,给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常识。

  此外,我们精选中医古籍中的优秀原版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这些插图出自《经脉图考》《类经图翼》《内照图》《医宗金鑑》等中医古籍,每幅图片都有相对应的经穴歌及译文,还有相关的图表说明您解析人体的脉络、经穴和腑脏。这古朴的绘图作为本书的有益补充,将《黄帝内经》中玄奥的道理娓娓道出。尽可能地把原本枯燥的原文细致生动地加以解读,使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综上所述,我们奉献给读者的,是一本对经典做了精选和全方位解析的,融入了众多素材的佳作。我们尽力将《黄帝内经》的现代价值与魅力用最容易理解、最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方式彰显出来。只要认真去读,人人都能有所得,人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本书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更像是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培补我们智慧的元气,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和生活。
 

图书试读

◎四时阴阳,万物根本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译文:与春气相违,少阳之气就不能生,从而使肝气内郁而生病变;与夏气相违,太阳之气就不能长,就会心气中空;与秋气相违,太阴之气就不能收,就会使肺气躁闷;与冬气相违,少阴之气就不能藏,就会使肾气消沉而功能衰减。可见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深入浅出解经典

四时阴阳,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身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这也是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始终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

◎顶级养生之道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命门为原气之所系

脏各有一,肾独有两。左者为肾属水,右者为命门属火。所谓阳生于子,火实藏之。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最好的方式就是抓住其核心。而《黄帝内经精选200句》,正是做到了这一点。《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其思想的深刻性毋庸置疑。然而,原著内容庞杂,古文晦涩,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它巧妙地从原著中精选出200句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医精髓的语句,并加以提炼。每一句都如同一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宝石,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和养生智慧。我惊喜地发现,许多看似古老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例如,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加警惕过度压抑或放纵情绪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向我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和健康的真谛。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强硬的理论,而是引导我主动去思考,去感受,去实践。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也是我喜爱这本书的根本原因。

评分

这本《黄帝内经精选200句》真是一本奇书!我最近一直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偶然间翻到了它。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我被它吸引的第一个原因,是它“精选200句”的定位。要知道,《黄帝内经》原文浩如烟海,对于我这样初涉中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望而生畏。但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将那些最精华、最核心的智慧提炼出来,浓缩成200句,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那些晦涩的篇章,就能窥见中医的冰山一角,感受到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每读一句,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人体的奥秘、健康的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它的语言也相对比较精炼,虽然有些地方依旧需要反复揣摩,但整体而言,比直接阅读原著要容易接受得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养生理念的阐述,比如“顺四时而适寒暑”,让我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不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养生秘籍”。这本书让我开始真正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和谐。

评分

入手《黄帝内经精选200句》纯属偶然,但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平日里对中医养生颇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太深奥,难以入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的篇幅适中,内容精炼,尤其那“200句”的标签,简直是为像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我尝试着每天读几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有些句子虽然简短,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省。例如,“藏象”的概念,让我对身体的各个器官有了更形象的认识;“气血”的论述,更是让我明白它们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饮食、起居、情志方面的建议,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甚至可以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需要重拾这些古老的智慧。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速成”的养生指南,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引导实践的智慧之书。我常常在阅读后,会主动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调整自己的作息,尝试书中提到的食疗方法。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我感到充实而快乐,也让我对中医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

在众多关于中医的书籍中,《黄帝内经精选200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炼的内容脱颖而出。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指导生活、提升身心健康的学问。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所期待的。它没有将《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一股脑地呈现给读者,而是 carefully 挑选出200句最能代表其核心思想的语句,这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思考一句,然后尝试去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相结合。比如,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意识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春夏秋冬的变换,昼夜的交替,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状态。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孤立地看待身体的某个病症,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去理解。而且,书中的语言虽然古老,但经过精选和提炼,已经变得相对易懂。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开始更加注重身体的整体调理,而非仅仅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这种由内而外的养生理念,让我觉得更加踏实和有效。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黄帝内经》这种经典著作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了,晦涩难懂,更别提去理解和运用了。直到我遇到了《黄帝内经精选200句》。这本书就像一道桥梁,把我与古老的智慧连接起来。首先,它“精选200句”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不需要去啃厚厚的原著,只需要花点时间去品味这200句精炼的文字。这些句子,如同璀璨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中医的独特光芒。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阴阳五行”的阐释,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却让我对人体的运行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不像某些现代养生书籍那样,一味强调“吃什么补什么”,而是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来探讨健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治未病”的理念,这句话让我明白,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我们应该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养生的工作。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认识到“喜伤心,怒伤肝”并非空穴来风,情绪的波动确实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讲中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