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资治通鑑(十六):晋纪三十八~四十、宋纪一~五

新译资治通鑑(十六):晋纪三十八~四十、宋纪一~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书
  • 资治通鑑
  • 晋朝
  • 宋朝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献
  • 古典文学
  • 司马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资治通鑑》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着,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鑑」。顾名思义,即史学要「鑑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在选用史料以及叙述方面,「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全书内容紧扣于「治、乱、兴、衰」四字上。《资治通鑑》吸收《左传》、《汉纪》,以及纪传史叙事的优点,在政治军事中关注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及经济、文化等面向,并极力描绘各种战争场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编年通史。

  《资治通鑑》的史学价值主要有三:(1)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鑑。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2)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3)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本书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正文以清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章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册记载晋纪三十八(西元四一一年)至宋纪五(西元四四一年)间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大可


  重庆市长寿县人,生于一九四○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有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史记研究》、《三国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近十部,并获得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

韩兆琦

  天津市静海县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二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着有《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等二十余种相关着作,为着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新译资治通鑑》序
导 读
凡 例
 
第十六册
卷第一百十六 晋纪三十八 西元四一一至四一四年   一
卷第一百十七 晋纪三十九 西元四一五至四一六年   七五
卷第一百十八 晋纪四十  西元四一七至四一九年   一三三
卷第一百十九 宋纪一  西元四二○至四二三年   二○五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西元四二四至四二七年   二七九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西元四二八至四三○年   三六一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西元四三一至四三五年   四三一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西元四三六至四四一年   五○七

图书序言

《新译资治通鑑》序
  
  唐太宗尝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具有「鑑往知来」的效果。中国人最注重历史。在儒家奉为圭臬的十三部经典中,属于历史记载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更将「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证历朝统治者对于编修史书之重视。若从文体分,又以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最为人所熟知。而编年体史书的起源最早。编年体始创于春秋,依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撰纪载,较着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而将之推上顶峰者,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鑑》。其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横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了解各朝代的兴衰更替、透析历史洪流的固定脉络,熟读《资治通鑑》,绝对有助于贯通古今、记取教训。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规划出版《新译资治通鑑》,并觅寻对此方面具有相当研究之专家学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担本书的注译工作,并从二○○六年开始陆续交稿。经过多年努力,埋首案牍、辛苦撰稿,终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齐。
  
  二位教授于点校、注译等各方面着力颇深、极富学术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实功不可没。然而此时距规划出版此书已逾十年,一则相关学术成果迭出,或有新旧争鸣;二则受社会变迁带来教育发展、思维变化等诸多影响,现今学子与社会大众的古文能力已不比从前,一般读者恐难吸收箇中菁华,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于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侯忠义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树平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尊重原稿基础上,针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期使本书汲取新意并深入浅出,以达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之目标。经过诸位学者专家齐心努力,终至圆满完成。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以下诸位专家学者:张大可、韩兆琦、侯忠义、吴树平、杨振红、赖长扬、马怡、骈宇骞、陈抗、魏连科、张文质、林嵩、汪华龙、滑裕、谢振华、孔令洁、孙秋婷、章鸿昊,共同承担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过程中,一同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无私付出,方能使本书顺利付梓,不胜感激。本书虽经细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书俾臻完善。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

图书试读

卷第一百十六(节录)

晋纪三十八起重光大渊献(辛亥西元四一一年),尽阏逢摄提格(甲寅西元四一四年),凡四年。

【题解】本卷写晋安帝义熙七年(西元四一一年)至十年共四年间的东晋与各国的大事。主要写了刘裕部将刘藩、孟怀玉破杀徐道覆于始兴,卢循南攻番禺,被孙处与沈田子内外夹攻,大破之;继而又追击大破卢循于苍梧、郁林,卢循逃入交州;交州刺史杜慧度大破卢循于龙编,卢循自杀,送首建康,多年的国内战乱从此平息;写了刘毅为荆州刺史,为报旧时受辱之仇而陵虐江州刺史庾悦至死,又打击报复刘敬宣;刘毅由不服刘裕,发展到拉帮结派,阴谋倒刘裕;刘裕先杀了刘毅一党的刘藩、谢混,以王镇恶、蒯恩为先行,统兵讨刘毅;王镇恶等假冒刘藩西上,迅速攻入了江陵城,刘毅逃到牛牧寺,自杀,荆州被刘裕所据。刘裕入江陵后,对荆州实行了一系列安民措施,荆人悦之;写了刘裕自江陵返回京城,在其亲信刘穆之等人的协助下狡猾而又极其虚伪地杀了诸葛长民与其亲属;写了朱龄石奉刘裕之命西取成都,叛贼谯纵城破自杀,部将谯道福被巴民俘获送斩于军门,西蜀遂告平定;写了荆州刺史司马休之与刘裕的矛盾尖锐,前景眼看不妙;写了秦主姚兴宠幸其子姚弼,姚弼结党于朝,以倾太子姚泓;姚弼乘姚兴生病图谋作乱,余子姚裕、姚懿、姚谌等欲起兵讨之;姚兴病好,诸子皆进言姚弼奸恶事,姚兴迟迟不予处理;写了西秦主乞伏干归被其子乞伏公府所弒,太子炽磐讨杀乞伏公府,即位称河南王;乞伏炽磐攻破休官族,多次大破吐谷浑,秦将又以陇西降之,势力强大,乘南凉主秃发傉檀出兵讨伐乙弗诸部之隙,乘虚袭破其京城乐都,灭其国;秃发傉檀所率外出之军自行溃散,秃发傉檀归降于乞伏炽磐,被乞伏炽磐所杀,南凉自此被灭,乞伏炽磐又自称秦王;此外还写了夏主赫连勃勃的势力强大,为人残暴,建筑统万城极其坚固,制造器械又极其精良,以及北凉主沮渠蒙逊迁都于姑臧,自称河西王等等。

安皇帝辛

义熙七年(辛亥西元四一一年)

春,正月己未1,刘裕还建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新譯資治通鑑(十六):晉紀三十八~四十、宋紀一~五》,老實說,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來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這段時期,有著莫名的情懷。晉朝的風流與衰敗,以及隨後而來的南北朝對峙,都是歷史上極具戲劇張力的階段。這本書的晉紀部分,涵蓋了晉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刻,那些皇室內鬥、權臣崛起、地方割據的種種情節,我想肯定不會少。更不用說,隨後接續的宋紀,那可是開啟了南北朝又一段新的篇章,了解宋朝的立國之初,對於理解之後的歷史脈絡至關重要。身為一個對歷史細節很有興趣的讀者,我特別想看看這本新譯本,在人物的刻畫上,是否能更生動,讓那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們,彷彿躍然紙上,不再只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

评分

這本《新譯資治通鑑(十六):晉紀三十八~四十、宋紀一~五》,光是書名就讓我想起當年高中唸書時,為了應付歷史考試,翻著那本厚重、密密麻麻的《資治通鑑》原著,簡直是眼神和腦力的雙重考驗。這次的新譯本,著實是給了像我這樣,對歷史充滿興趣但又對文言文望而卻步的讀者一個大大的福音。從書名來看,這次涵蓋了晉朝末年的動盪以及宋朝初期的開端,這段歷史本來就充滿了權謀、鬥爭,以及無數英雄人物的興衰起落。想到能夠用更淺顯易懂的語言,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事件,甚至能從中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政治運作,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選擇,就覺得非常令人期待。我特別好奇,新譯本在考證和解說方面會有哪些獨到之處,能否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當時人物的動機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评分

對我來說,《新譯資治通鑑(十六):晉紀三十八~四十、宋紀一~五》這個標題,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晉朝的輝煌與衰敗,以及隨之而來的宋朝,這段時期的人物輩出,事件跌宕起伏,絕對是歷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我一直覺得,《資治通鑑》的原著雖然是史學巨擘,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閱讀門檻確實不低。這次的新譯本,聽說是用更貼近現代的語言來詮釋,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晉末的社會動盪,以及宋朝的開創與發展,尤其是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有哪些重要的轉變。

评分

這次的《新譯資治通鑑(十六):晉紀三十八~四十、宋紀一~五》涵蓋的歷史片段,正是我一直以來很感興趣的。晉朝後期,那種內憂外患、四分五裂的局面,以及之後宋朝如何從亂世中崛起,建立一番新的氣象,都是充滿了學術價值和故事性。我平常閱讀歷史,總希望能夠看到更詳盡的細節,以及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希望這本新譯本,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轉譯,更能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歷史背景和解讀,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夠對當時的社會生態、人物心理,有更深入的體會。

评分

這本《新譯資治通鑑(十六):晉紀三十八~四十、宋紀一~五》,聽說內容相當紮實,包含的晉朝末期和宋朝初期這段歷史,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滿轉折與動盪的時期。晉朝的內亂不斷,權力交替如同走馬燈,而後來的宋朝,則是在亂世中尋求建立新的秩序。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歷史的演變,就不能避開這些錯綜複雜的朝代更迭和政治鬥爭。《資治通鑑》本身就是一座寶藏,而新譯本的出現,更是讓這座寶藏得以被更多人發掘。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譯本是否能清晰地梳理出當時複雜的權力關係,以及各方勢力之間的角力,這對於我這種喜歡追根究柢的讀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