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志:七十八个不正常的哲学问题

渣志:七十八个不正常的哲学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考
  • 问题
  • 怪诞
  • 趣味
  • 文化
  • 知识
  • 反思
  • 脑洞
  • 非正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渣文本的个人超小型媒体《渣志》实体书籍出刊!
  ●绝不应该错过的哲学思考入门书!
  ●七十八个想破头的哲学问题与解说,搭配谢东霖精美插画,948794狂!

  
  「如果明天早上起来你发现自己变成等身大的蟑螂,你会做的前三件事情是什么?」
  
  「你在网路上所展示的自我,佔了你真实自我的百分之几?」
  
  「电玩公司推出非常强大的虚拟实境人生游戏系列,你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人生,其中包括六十年以上的生命经历。过程完全是第一人称视角,会有五感五官的完整体验。这公司在第一波推出了两款虚拟人生的游戏,第一款是『与你所选择的偶像明星共度一生』,第二款是『郭台铭的一生』。你认为在台湾买哪一款的人会比较多呢?」
  
  「你认为是在大自然溪流里面的鱼比较快乐,还是有钱人家水族缸里面的鱼比较快乐呢?」
  
  我有一门课开了整整十年,非常受到各校学生的欢迎,他们想不欢迎也没办法,因为通常是必修。在这门课里,我透过大量的随堂作业问题来建立学生们对哲学的初步认知。
   
  这些随堂作业全是申论,而且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多数人都写得很开心,因为有来有写就有分,虽然不一定会及格,但每次都来都写却不及格,也是很困难的事。不过,还是有人写到一半会抱怨:「老师,可不可以来点正常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问题还蛮正常的,但有学生认为不正常,我就拿来当作本期的大标。至于你觉得正不正常,那要你看过之后才能判断。
  
  我实际的授课内容并没有系统规划的架构,是随机丢出问题让同学思考,因为我的目标是刺激他们的思维能力。只要你试着答题,就算是乱答,你也往前了一小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人渣文本


  是个人类。PTT帐号lidance,台湾哲学学者、作者及专栏家。现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着有《大学生不要当的28种人:写给每个人的性格补强计画》、《人渣文本的政治伦理学》、《选举,不是你想的那样!: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实战课》等书。
 

图书目录

政治
第一问
第二问
第三问
第四问
第五问
 
社会
第六问
第七问
第八问
第九问
第十问
 
规范

第十一问
第十二问
第十三问
第十四问
第十五问
 
反省
第十六问
第十七问
第十八问
第十九问
第二十问
第二十一问
 
德行
第二十二问
第二十三问
第二十四问
第二十五问
第二十六问
第二十七问
 
美学
第二十八问
第二十九问
第三十问
 
比较

第三十一问
第三十二问
第三十三问
第三十四问
第三十五问
 
价值
第三十六问
第三十七问
第三十八问
第三十九问
第四十问
第四十一问
第四十二问
第四十三问
 
人生
第四十四问
第四十五问
第四十六问
第四十七问
 
宗教
第四十八问
第四十九问
第五十问
第五十一问
第五十二问
第五十三问
 
理性
第五十四问
第五十五问
第五十六问
第五十七问
第五十八问
第五十九问
第六十问
 
语言
第六十一问
第六十二问
第六十三问
第六十四问
第六十五问
第六十六问
 
 
知识
第六十七问
第六十八问
第六十九问
第七十问
第七十一问
第七十二问
第七十三问
 
存在
第七十四问
第七十五问
第七十六问
第七十七问
 
结语

第七十八问
 

图书序言

【序&编辑室报告&发刊词&导读】
  
  这是纸本渣志第一期,主题是「七十八个不正常的哲学问题」,简称「七八哲学问题」。并没有任何谐音的意思,纯粹是七十八个问题加上序,就是出刊设定目标的八万字。
  
  好吧。如果你相信这么烂的理由,你一定是有认真病。
  
  纸本渣志并不是真的杂志,而是书系的概念,每一期的主题之间没有关系,纯粹是以「我爽」为主。在第一期中,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哲学」。非常简单的哲学。
  
  我有一门课开了整整十年,非常受到各校学生的欢迎,他们想不欢迎也没办法,因为通常是必修。在这门课里,我透过大量的随堂作业问题来建立学生们对哲学的初步认知。有些班一学期可能会写到近一百题,学年课就是两百题。
  
  这些随堂作业全是申论,而且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多数人都写得很开心,因为有来有写就有分(只要不是抄大悲咒给我就有分),虽然不一定会及格,但每次都来都写却不及格,也是很困难的事。不过,还是有人写到一半会抱怨:
  
  「老师,可不可以来点正常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问题还蛮正常的,但有学生认为不正常,我就拿来当作本期的大标。至于你觉得正不正常,那要你看过之后才能判断。
  
  我实际的授课内容并没有系统规划的架构,是随机丢出问题让同学思考,因为我的目标是刺激他们的思维能力。只要你试着答题,就算是乱答,你也往前了一小步。
  
  我认为,只要大脑跑过一次这种思考的流程,其能力就能保有一辈子。至于系统性的哲学知识,自己去翻书或google就好。
  
  但在这本书里,我还是照一定的理路排列了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由「外在」往「内心」,由「社会」到「个人」,由「简单」至「简单到不知在供三小」。
  
  这七十八题都包括问题与解说部分。理想的阅读方式是看完问题后,先拿支笔,用三分钟试着作答。啥都写不出来也没关系,至少这三分钟,你会看起来像个文青。接着再参考我的说明,想一想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没有启示,也没关系,因为我有同事说过,他根本看不懂我的问题和说明,当然也没什么进一步想法。如果你看不懂,也没想法,不就证明你和大学教授的程度一样吗?读一本书就变教授程度,这不是超爽的嘛!      
  
  接下来,就是你们的事了。希望你一觉醒来,不,一页翻开来,台湾就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个大学教授程度的人。

图书试读

第十问
 
有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晶片,它植入人体之后,你的肠胃道就会产生转变,可以直接消化腐植质和矿物。讲白点,你就可以直接吃土了,因此这晶片又被称蚯蚓晶片。有些富国决定赞助穷国人民免费植入这种晶片,以解决粮食危机。请问你认为免费植入这种晶片,让穷人得以吃土维生,会伤害到他们的人性尊严吗?
 
很多人说自己穷到要吃土了,但人是没有办法直接吃土的,这牵涉到我们的消化系统的问题,我们还是要透过正常食物来获取热量,补充必要的一些维生素。
 
的确有些人不太看重吃。他们认为如果可以吃土维生,我们就可以不需要农渔畜牧业,可以将食物费用压到最低,把钱和资源拿去做别的事情,那其他方面的人类文明就会更丰盛。有点类似宣导不打手枪,就可以避免许多无辜树木被砍伐做成卫生纸。
 
在上个世纪,曾有人想像将来会研发出「只要吃下去就可以满足人一切生理所需」的药丸。现在就算有善存等营养剂,也有各种浓缩食品,吃这些东西一时之间的确死不了,但你可能也不会太开心。因为对人来说,吃除了生理意义,还有文化意义。
 
多数人类文化的核心都是落在吃这领域。台湾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吃,所以外国人来,我们只会带他吃吃吃吃吃。吃什么决定你是什么人,客家人吃的和闽南人不同,穷人吃的和富人吃的不同,越穷的人,「吃」佔他的收入比重就越高。我们透过食物来界定自己的身分,我们也会透过食物来彼此互相歧视,或是认为人家吃的这个东西是「错误」的。
 
像我们经常在吵「你吃这个东西不是真的肉圆」,「卤肉饭不该是长这样的」,「在地人不会吃这家鸡肉饭」等等。我们对于食物的内容、食物的形式是如此的在意,代表这已超出单纯美学的层次,甚至有道德的意义,有些食物甚至已经进入宗教的神圣领域。
 
一旦成神,科技就很难去挑战它了。改变人类的用餐行为与内容,或许在经济、科学理念上,会有更高的「效率」,但可能强烈冲击现有的文化,进而破坏社会结构,甚至让人失去生命目标。
 
植入蚯蚓晶片可能解决饥荒的问题,可是这些活下来的生命,他们还算是人类吗?他们会不会因此失去尊严呢?实务一点的人认为,人没活下来,就没什么尊严可言,但也有人认为赖活不如好死,宁愿死得有尊严,不愿活得像蚯蚓。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心里五味杂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它不像市面上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畅销书,不是跌宕起伏的剧情,也不是振聋发聩的道理。更像是一次深夜独白,或是咖啡馆里邻桌不经意间瞥见的生活碎片,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不容忽视的穿透力。我尝试着去理解,去捕捉那些文字背后涌动的思绪,有时觉得豁然开朗,有时又陷入更深的迷惘。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拆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然后把那些被遮蔽的、被忽略的、甚至是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东西,摊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惊奇地发现,那些看似荒诞或琐碎的问题,一旦被用一种哲学化的视角去解剖,竟然能撬动我内心深处的一些陈旧的观念。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颗颗种子,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引发一连串的思考。你会开始质疑那些你从未质疑过的东西,审视那些你从未审视过的角度。有时候,我甚至会对着书中的某个段落发呆,脑子里回响着作者的疑问,然后忍不住拿起笔,在旁边潦草地写下自己的胡思乱想。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丢下的书,而是会像老朋友一样,在你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又被你想起,然后继续与你对话。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挑战我固有认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说教的书,反而更像是一种“软暴力”,不着痕迹地瓦解你那些坚不可摧的信念。我之前一直认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必然的逻辑和轨迹,只要遵循规则,就能走向所谓的“成功”或“幸福”。但这本书却通过一个个看似荒诞的问题,揭示了这种逻辑背后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它让我开始怀疑,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是否真的如此牢不可破?那些我们极力避免的“不正常”状态,是否也蕴含着某种独特的价值?我记得有一个关于“随机性”的讨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很多不如意都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不再那么执着于寻找原因,而是开始学着去接纳和适应。这本书也让我看到,哲学的力量并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引导我们去提出更好的问题,去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悖论的世界。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我们自己,也照出世界的荒谬,然后你会在哈哈大笑之后,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闯入”。它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你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却进入了另一个更加幽深的房间。作者的笔触极富想象力,而且非常“狡猾”,总能在你放松警惕的时候,抛出一个让你措手不及的观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被忽视的细节的捕捉,然后用一种近乎戏谑的、却又充满智慧的笔触,将其升华为一个哲学命题。比如,关于“选择恐惧症”的某个讨论,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突然能理解那些在菜单前纠结半天的人了,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每天做出的无数选择,其中有多少是真正自由的,又有多少是被惯性或者外界影响所驱使。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正常”可能只是我们为了简化生活而创造的一种幻觉,而真正的自我,可能就隐藏在那些被我们贴上“不正常”标签的角落里。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它更像是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思想火花,你需要自己去将它们串联起来,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医生,但他的工具不是药物,而是语言,用语言的雕琢,精准地触碰你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你疼,但也让你得以疗愈。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我小心翼翼地翻阅每一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有时候,我甚至能清晰地“看到”他笔下描绘的场景,听到那些对话,感受到人物的情绪。但这种画面感并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提出的那些哲学问题。他会用很具体、很生动的方式来引入一个抽象的概念,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他的“思维陷阱”。我尤其欣赏他在讨论一些比较沉重、甚至令人不安的哲学命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幽默。他不会让你感到压抑,反而会让你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去思考那些严肃的问题。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常”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缺乏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而一旦我们能跳出这个框架,就会发现,那些“不正常”的东西,可能才是更接近本质的。它像一扇窗,让你能窥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也充满未知的世界。

评分

我想说,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一本典型的书,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只是这场盛宴的菜单,是由一个个“不正常”的问题构成的。作者的文字风格多变,时而犀利如刀,时而温润如水,但核心却始终是围绕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哲学议题。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久久无法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回响着作者的某个观点,然后开始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甚至是对“真实”和“虚幻”的定义产生了动摇。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记忆”的讨论,读完之后,我突然对自己的很多回忆产生了怀疑,开始思考,那些我坚信不疑的过往,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我无意识地“修正”过的。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它更像是在引导你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让你在疑问和反思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它是一本会让你“动脑子”的书,而且一旦你开始动脑子,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可以如此奇妙和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