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集(二版)

地图集(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图集
  • 地图
  • 地理
  • 世界地图
  • 中国地图
  • 人文地理
  • 自然地理
  • 图鉴
  • 第二版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不是一本地图
它是90年代以来重要的城市论述
在空间与权力中
它让我们认识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启章┼画家杨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图模仿世界,还是世界模仿地图?
  地图是埋藏在时间之下的地方,
  地图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时间。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后,
  故事已经开始,故事还未结束。
  考古学家是下一个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备忘录零余者,
  用文字绘画香港的地图,建构一段被遗忘的V城历史。

  彷彿波特莱尔笔下所描述的城市漫游者般,
  或者卡尔维诺的马可波罗,
  考古学家凭借上一个千年残存下来的维多利亚城地图,
  通过想像,解读和重构一个湮没城市的面貌,
  开发地图这种地理测绘形式中的历史、文化和权力暗示,
  把地图重新读成一种小说、一种虚构、一种伪严肃,伪学术风格,看似正经,实则荒诞。
  有如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用解读地图的方式
  把一座实实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数十节神祕而虚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画家杨智恆,特别为本书绘制四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页插画,
  小说家VS.画家,是对昔日香港的沉思,对香港未来的推想;
  更是小说谐仿理论论述的有趣实验。

  《地图集》分为理论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号篇,全书成于1997年前夕,作者董启章尝试在这历史性时刻重绘香港地图:
  ‧理论篇发掘或发明各种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词,带出阅读城市的理论;
  ‧城市篇与街道篇结合虚构与地方掌故,重写历史,审视当下的香港;
  ‧符号篇是对香港城市透过书写想像的空间刺探一个实体城市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史实的基础上铺排虚构的情节,虚实之间,令读者着迷。

  从理论篇→城市篇→街道篇→符号篇,
  从消失到重建,
  香港,这个名字,
  从文字到画面跃然纸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地理大发现与新世界构建》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地理大发现与新世界构建:跨越海洋的文明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地理大发现(The Age of Exploration)的复杂进程、深远影响及其对全球格局的重塑。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航海志或探险记录,而是一部旨在探讨技术革新、经济驱动力、政治野心与文化碰撞如何共同塑造现代世界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酝酿与起航——旧世界的回响与新大陆的召唤 在十五世纪末叶,欧洲大陆内部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长久以来,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得传统东西方贸易路线充满了不确定性。本书首先聚焦于这一历史背景:地中海商业体系的衰落与大西洋经济的兴起。 我们将详细考察驱动航海事业发展的多重因素:首先是技术进步,特别是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的成熟、指南针和星盘的改良,以及更精确的制图学知识的积累。这些工具的结合,使得远洋航行从近乎赌博的冒险,转变为可计算风险的商业行为。 随后,我们深入探讨“黄金、荣耀与上帝”这一经典的探险驱动力。黄金代表了对贵金属的极度渴望,这是欧洲商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核心需求;荣耀关乎民族国家的崛起和君主声望的提升;而传播基督教信仰,特别是天主教的扩张意志,构成了精神层面的合法性基础。 葡萄牙在亨利王(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推动下,开辟了绕非洲的航线,这是对既有世界观的第一次系统性挑战。本书详尽描绘了迪亚士(Bartolomeu Dias)穿越好望角和达·伽马(Vasco da Gama)抵达印度西海岸的艰险历程。这些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里程碑,更是欧洲海洋霸权理念的萌芽。 第二部分:哥伦布的“误判”与美洲大陆的意外揭示 本书用大量篇幅审视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航行。不同于流行的浪漫化叙事,我们着重分析了西班牙王室在完成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后,亟需通过海外扩张来巩固其新生的统一国家地位的政治动机。 哥伦布的航行,被西方历史传统视为“发现”新大陆的开端,但本书更侧重于描述两种文明的偶然相遇。我们仔细梳理了哥伦布早期在加勒比群岛的活动,以及他与泰诺人(Taíno)之间的早期互动与冲突。这些记录揭示了早期殖民活动的残酷本质:对资源的掠夺、对原住民劳动力和土地的强占,以及早期疾病传播的毁灭性后果。 紧接着,我们转向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那次史诗般的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尽管以麦哲伦本人的牺牲告终,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彻底颠覆了托勒密体系下的宇宙观,并在地理认知上完成了对旧世界的终极否定。 第三部分:新旧世界的“哥伦布大交换”:生态、人口与经济的重塑 地理大发现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一场持续了数个世纪的生态、人口和经济的剧烈互动,即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 在生态层面,我们详述了物种的双向流动:旧世界引入了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烟草和可可,这些高产作物极大地缓解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人口压力,成为了全球人口爆炸的基础。新世界则接收了小麦、葡萄、牲畜(马、牛、猪)以及致命的病原体。 人口学部分,本书重点剖析了疾病的冲击。天花、麻疹等对美洲原住民具有极高致死率的疾病,造成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崩溃,这直接为欧洲殖民者提供了劳动力替代方案,并加速了对美洲腹地的控制。同时,为了弥补劳动力短缺,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被系统化和工业化,我们必须直面这一历史伤痕及其对西非社会结构和经济的长期破坏。 第四部分: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与权力中心的转移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经济的重心开始从地中海流域向大西洋沿岸转移。本书分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如何建立起早期的殖民帝国,并聚焦于其“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更重要的是,我们考察了随之而来的价格革命——美洲白银(尤其是波托西银矿的白银)的大量涌入,如何影响了欧洲的通货膨胀,刺激了商业发展,同时也对遥远的中国明朝的财政体系产生了连锁反应。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后来的荷兰、英国和法国。这些国家通过更灵活的股份制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和更先进的海军力量,挑战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早期霸权,最终确立了以“贸易殖民地”和“战略据点”为核心的全球商业网络。 结语:现代世界的奠基石 《地理大发现与新世界构建》旨在说明,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其政治版图、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乃至文化认同,都深刻地植根于十六世纪那场跨越海洋的伟大运动之中。它是一部关于扩张、发现、冲突与融合的史诗,它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知识与财富的极致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促使读者思考:“发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建构与重塑?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董启章


  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现专事写作及兼职教学。1994年以〈安卓珍尼〉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同时以〈少年神农〉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1995年以《双身》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1997年获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2005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出版后,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诚品好读杂志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设计、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2006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荣获第一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2008年再以《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获第二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2009年获颁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2007/2008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2010年《学习年代》荣获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2009年秋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画。

  着有《纪念册》、《小冬校园》、《安卓珍尼: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家课册》、《说书人:阅读与评论合集》、《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双身》、《名字的玫瑰》、《讲话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访谈与评介》、《V城繁胜录》、《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贝贝的文字冒险:植物咒语的奥祕》、《衣鱼简史》、《练习簿》、《第一千零二夜》、《体育时期》、《东京‧丰饶之海‧奥多摩》、《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对角艺术》、《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致同代人》、《学习年代》(《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等。

绘者简介

杨智恆


  2006年开始从事插画,作品见香港报章杂志。
 

图书目录

V城系列总序/为未来而作的考古学 安维真
V城系列出版说明 董启章

理论篇
对应地 counterplace
共同地 commonplace
错置地 misplace
取替地 displace
对反地 antiplace
非地方 nonplace
外领属性 extraterritoriality
界限 boundary
无何有之地 utopia
地上地 supertopia
地下地 subtopia
转易地 transtopia
多元地/复地 multitopia
独立地/统一地 unitopia
完全地 omnitopia

城市篇
海市 mirage—city in the sea
蜃楼 mirage—towers in the air
砵甸乍的颠倒视觉 Pottinger’s inverted vision
戈登的监狱 Gordon’s gaol
维多利亚之虚构一八八九 “plan of the City of Victoria,”1889
四环九约 the four wan and nine yeuk
东方半人马 the Centaur of the East
闲话角与兵房 Scandal Point and the military cantonment
史密夫先生的一日游  Mr. Smith’s one-day trip
总督府的景观 the view from Government House
卑路乍梦中的蛤蟆   the toad of Belcher’s dream
裙带路的回归 the return of Kwan Tai Loo
太平山的诅咒 the curse of Tai Ping Shan
攻略游戏 war game

街道篇
春园街 Spring Garden Lane
雪厂街 Ice House Street
糖街 Sugar Street
七姊妹道 Tsat Tsz Mui Road
坚拿道东与坚拿道西 Canal Road East and Canal Road West
爱秩序街 Aldrich Street
水坑口街 Possession Street
诗歌舞街 Sycamore Street
通菜街与西洋菜街 Tung Choi Street and Sai Yeung Choi Street
洗衣街 Sai Yee Street
众坊街 Public Square Street
柏树街 Cedar Street

符号篇
图例之堕落 the decline of the legend
暴风之眼 the eye of the typhoon
赤鱲角空港 Chek Lap Kok Air Port
换喻之系谱 the metonymic spectrum
想像之高程 the elevation of imagination
地质种类分歧 geological discrimination
北进偏差 north-oriented declination
数目字之旅 the travel of numbers
符号之墓穴 the tomb of signs
时间之轨迹 the orbit of time

后记/真诚的游戏 董启章
 

图书序言

V城系列总序

为未来而作的考古学
安维真


  把《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和《博物志》四本书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系列」重新出版,引出了好几个问题:一、文体的问题;二、作者的问题;三、内容的问题。我将环绕这三方面作出简单的阐述。

  第一,这四本书在文体上并不一致,当中《地图集》是论说体和记叙体的结合;《繁胜录》交替使用了记录、叙事和抒情三种文体;《梦华录》和《博物志》两者比较相似,都是较纯粹的故事体。从《梦华录》和《繁胜录》的书名,我们可以上溯至中国南宋的城市笔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的《武林旧事》和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这些笔记或追怀北宋首府汴梁的风貌,或记述南宋首府杭州的胜景,风格和用意也非常接近。根据这个宽松的标准,我们可以把「V城系列」的四本书归入宋代以降的「城市笔记」这个类型。

  不过,此四书的立意和写法,又非传统的「城市笔记」能完全涵盖。其中《梦华录》和《博物志》的叙事性,近似于笔记小说或微型小说,而《地图集》和《繁胜录》则有强烈的论述成分。这些都是旧式「城市笔记」所无的。后两者的考古论述,又特别强调当中的虚构性。于是,此四书除「城市笔记」之外,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小说的笔法。这里所谓的「小说」,糅合了古典义和现代义。古典者,小说作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民间及非正统的知识载体和叙述形式;现代者,小说作为想像性的、虚构的文艺创作。结合此二者观之,便得此四书的真义。

  第二,这四本书所设定的作者或叙述者均具有多重和多变的特征。当中《梦华录》和《博物志》的情况看似较为简单,皆出于叙事者并不现身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但「城市笔记」的故事採集和编撰成分(录和志),又暗示了一层第二度呈现的存在,即非一般意义下的「作者与作品」的直接关系了。在《繁胜录》的序言里,便记述了《梦华录》的出处。据此《梦华录》实为「V城大回归时期」刘华生所撰之「本地城市风物纪录」,而《繁胜录》则为后起之书,即于「大回归五十年」由「V城风物志修复工作合写者」、「大回归时期新生代」维多利亚、维朗尼加、维奥娜、维慧安、维纳斯、维真尼亚及维安娜七人,「于文献堆填区发掘出刘华生的稿件,经过重组和校正」,整理出「第三代的梦华录」,也即是《V城繁胜录》了。是以《繁胜录》中的每一章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风物志修复者「维某」的个人化抒情及论述;第二部分为经过整理及摘取的刘华生城市观察及记述;第三部分则是刘华生所记之第一人称生活小故事。据称刘华生的《V城梦华录》从未出版,原稿亦已散佚,但我们有理由认为,现在这个系列中包含九十九个小故事的《梦华录》,就是刘华生的作品。

  《地图集》的作者问题也比表面看来复杂。只要细心分析书中篇章的叙述语言的差异,便可以看出它是出自一群而非一位考古学者的叙述角度的作品,而他们的叙述时空位于不特定的未来。这种时间设定和《繁胜录》有相似之处。这群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并不一致,距离之远近和涉入的程度也有差别,当中有的严肃说理,有的感物抒情,有的冷嘲热讽,有的挥洒想像。就地图这种「求真」的制作而言,《地图集》处处彰显「作假」的意图,表现的却是文学想像的极致。而从制图到读图再而到说图的过程,也突出了「作者作为读者」和「阅读作为创作」的方法,构造了多层次的发声位置。此特点也一定程度见于《繁胜录》中V城风物志修复者对前代人刘华生的文本的阅读。

  第三,所谓「内容问题」,特指此四书所共写的「V城」及其涵义。V城实指香港,乃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以V代之,正是建构一层虚构的距离,由此可远可近,可显可隐,可真可假,可虚可实。更重要的问题是:这是以何种方式建构和呈现的V城?此中的建造或拆解方式,才是此四书的要旨。从根本上说,当然是以小说的方式,但小说的方式的妙处,就是可以容纳或借用非小说的文类。《地图集》是当中走得最远,想像最疯狂的。地图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运作当然与文字大为不同,但也不是没有可以互涉互用的地方。至于《繁胜录》,则最全面和直接採用古代「城市笔记」的体裁,构造出多层次的城市景观。《梦华录》和《博物志》同样通过人和物的关系来写城市,前者是人和人为物∕消费品的互相界定,后者是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为物)的交感并生,并借此开展出变化无数的「人—物」关系。而「城市」作为一巨大的人为物,及其中的物的总体呈现,又必然通过人的生存其中才能确立及延续其存在及其价值意义。V城就是这样的城市演化的标记。

  这个系列不但以城市为书写对象和内容,也是以城市为认知及理解世界的定位。所以,我们不应只着眼于书中如何描写城市景观,而应反过来把城市视为观看的方法。上面虽然提到此四书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的渊源,但以城市为观看视界这一点,却又接近西方传统。城市作为世界模式,在西方发源甚早。希腊以城邦为政治单位自不待言,罗马帝国是由罗马城所统治的帝国,而圣奥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实为天国的隐喻,与「世俗之城」(人类世界)成为对照。城市除了是建构世界的模式,也是人作为一个群体栖居于地上的模式,这在现代都市文明出现后更为显着。而V城,历来就是以「城」的方式存在。此「城」实是中西两种城市观的合体显像。这是V城的独特之处,珍贵之处。

  对应「城」的空间特质,V城书写者在时间上採用了「未来的考古学」的方法,让证据与假设互为表里,事实与想像互相增益。「未来的考古学」是一种瞻前顾后的方法。它把未来当成已然的事实,把过去变成未发生的可能。在期待和怀想的双重运动中,时间去除了那单向的、无可逆转的、无法挽回的定局性,成为了潜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经验世界。「未来的考古学」并非预早宣佈结局的宿命论,它是把结局当成新的创造起点的辩证法。由是观之,V城四书是为未来而作的考古学。此「未来」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也不会有一天成为「现在」或者「过去」,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实现的过程。

  让我这样总结:这四本书的题旨,原以《梦华录》中的「梦华」为首。「梦华」二字,应是世界上所有曾经光辉一时的城市的终极归结。梦之必破,华之必衰,似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可是,当时间在写作中成为永恆的运动,过去与未来即成就于当下。梦未必虚,华未必堕,一切经验,一切存在,一经集之、录之、志之,就可以脱离单一的时空,成为无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V城系列出版说明

  这个系列里的四本书,写于1997年至2000年,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其一致和相通的地方。当时考虑到的问题有几方面:

  一、在传统的写法之外,小说这个文类还有甚么可能性?小说如何吸纳非小说的元素,开拓它在知识内涵和情感经验的包容性?也即是说,小说如何能成为建构世界的模式?

  二、如何利用上述所说的这种「小说」的体裁,来书写香港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生存状况?小说如何超越描写城市和记录城市的局限,成为想像城市的一种方法?

  三、如何在香港不利于写作的环境里,发展出一种可持续和可适应的创作形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写出较具规模和连贯性的作品。

  结果就是《地图集》、《繁胜录》、《梦华录》和《博物志》四部以独特的文体概念为统合原理,以众多短小的篇章为结构单元的「类小说」。

  这四本书的原出版资料如下:

  《地图集》(原名《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台北:联合文学,1997年6月。

  《繁胜录》(原名《V城繁胜录》),香港:香港艺术中心,1998年10。

  《梦华录》(原名The Catalog,作者Kai),香港:三人出版,1999年7月。

  《博物志》中之篇章原刊于香港《星岛日报》副刊,1999年11月10日至2000年7月29日,隔天刊登,从未结集出版。

  这次这四本书重新出版,我邀请了李智海、杨智恆、林智恆和梁伟恩四位香港年轻插画家,分别为文本创作插图。他们各自的独特风格和触觉,为这四合为一的V城繁华图增添了灵感与想像的奇笔。
 

图书试读

史密夫先生的一日游/Mr. Smith’s one-day trip
 
英人约翰‧史密夫(John Smith, 1850-1914)在《日出号环游世界》(Round the World on the Sunrise)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二十世纪初维多利亚城中区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一幅一九○五年的中区地图。此图由私人印制,称为〈卑利公司的马氏指南〉(“Massey’s Directory of W. S. Bailey & Co.”),所载区域西起于德忌笠街与皇后大道交界,东止于皇后大道与遮打道间之木球会,南面是雪厂街、炮台里,北面是刚填海完工之干诺道新海旁。图中有趣之处,在于标明某些建筑物的用途和名称,让读图者能重新构想当时的生活面貌。
 
邮轮日出号从英国本土出发,取道地中海,经印度、新加坡等英国殖民地,于一九○七年八月九日到达维多利亚城。因先前在马六甲海崃遇台风延误行程,日出号只于维多利亚城停泊一天,便继续前往中国东北沿岸和日本的行程。据史密夫记载,他是转乘「古怪、污秽而又富东方风情」的舢板(sampan)由卜公码头(Blake Pier)登岸的。下船之后,他和一行人便朝正对着码头的毕打街(Pedder Street)方向走去。在毕打街和德辅道(Des Voeux Road)交界处,充当导游的一个「瘦削,眼神不定,英语如塘鹅唱歌」的中国男子,向大家指出着名英商渣甸和马地臣的怡和公司建筑物(Jardine Matheson & Co.)。在毕打街近皇后大道交界,他们进入香港大酒店(Hong Kong Hotel)吃午饭。同行人士认为这市内有名的酒店过于陈旧,填海后又失去原先的海景,加上「酒店的中国侍应生总显得紧张兮兮的,令人不太畅快」,唯是大堂的水力升降机颇见气派。
 
午饭后史密夫太太和一些女士们决定留在香港大酒店楼下的甘宝摩尔理发店(Campbell, Moore & Co.),修整她们多天海上旅程饱历风浪的发饰。史密夫亦由于对华人导游的英语不胜其烦,以及「一种蠢蠢欲动的探险精神」,决定独自离队。他形容自己「像拿着猎枪走进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的探险家一样」,以锐利的目光扫视街道上一切异于常人的生物,例如「千人一面的中国轿夫和苦力」,以及少数「像猴子穿衣一样的作西式打扮的本地人」。史密夫机警地越过繁忙的马路,窜进对面的邮局,投寄一封在船上写的字迹歪斜的私人信件,给在老家的子女讲述他在途中各种充满英国式机智的观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重读《地图集(二版)》,我才真正体会到“二版”二字的重量。它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更是智慧的沉淀与视野的拓展。相较于初版,我惊喜地发现,它在细节的处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例如,在描述一些区域时,不再仅仅是罗列地形地貌,而是加入了更多关于当地人文风俗、历史事件的简要介绍,这让原本只是冰冷地理信息的地图,顿时变得有温度、有故事。尤其是在一些我曾经去过或计划前往的地方,我能从中找到许多有趣的背景知识,让我对那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让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本地图集,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浓缩的地理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却又不失深度。

评分

我对《地图集(二版)》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所展现的地球之美。那些不同色块勾勒出的国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高低起伏的山脉,以及大片大片的蓝色海洋,都充满了视觉上的冲击力。甚至是一些偏远地区,在地图上也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些标记着“无人区”或“原始森林”的区域时,你更容易激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对这片未被驯服的土地充满了好奇。

评分

《地图集(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无言的导师,默默地引导着我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世界之大,远超我想象。每次翻开它,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我只是随意翻到某一页,就会被某个地方所吸引,然后开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种由地图引发的求知欲,是如此纯粹而美好。它让我明白,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瞬间,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去发现。

评分

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地图集(二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会拿着它,在某个夜晚,点上一杯茶,然后将目光游移于不同的大陆。我会去想象,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如何蜿蜒曲折,连接起东西方的文明;我会去思考,那些壮阔的洋流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气候,影响了人类的迁徙和发展;我也会去探究,那些边界的变迁,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王朝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存的这颗星球,并非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一个充满动态、不断演变、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生命体。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拿到《地图集(二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望,可能觉得地图集就是地图集,无非是把世界各国画出来。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思考地理和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当我看到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我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物产丰富,而有些地方却资源匮乏;当我看到交通网络的分布,我就能明白为何有些城市会发展壮大,而有些则相对沉寂。这本书,让我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要说,《地图集(二版)》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即使对于不常接触地图集的人来说,也能很快上手。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信息的书,而是有条理地将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宏观的大洲分布,到细致的国家和地区,再到具体的城市和地理特征,层层递进,非常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而且,它的索引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当我想要查找某个特定地点时,总能迅速定位,节省了很多时间。这种严谨细致的编撰方式,让我觉得作者和编辑们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尊敬。

评分

我不得不赞叹《地图集(二版)》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质感。翻阅起来非常舒适,每一次指尖划过地图上的线条,都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良好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的愉悦度。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在于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在细节之处所体现的匠心。这本书,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满足感,仿佛在与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交流。

评分

老实说,《地图集(二版)》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实在的“世界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而这本书,却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清晰、完整的地理框架。当我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位置关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国际时事,也能更客观地看待世界格局。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在的台湾,在全球地图上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却又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对“世界公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地图集(二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座宝藏。我常常会对照着地图,去阅读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比如某个国家的疆域是如何扩张和收缩,某个战役的地理位置如何影响了其最终的走向。地图,就像是一张巨大的历史画布,它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也见证了无数的冲突与融合。这本书,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发生在地图上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立体的场景。

评分

这份《地图集(二版)》真的是翻开了我记忆的许多扇门,也打开了许多我未曾想过的新世界。记得第一次翻阅它时,大概是我还在唸高中的时候,那时的我,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就像是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满了对未知的一切渴望。我翻着那些精美的插图,细细描摹着每一条河流的走向,每一座山脉的轮廓,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名小小探险家,正踏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当然,那时候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的,更多的是被视觉的冲击所吸引,惊叹于地球的壮丽和多样。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再次拿起《地图集(二版)》,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地图的形貌,更是地图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变迁以及人类的足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