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地图
它是90年代以来重要的城市论述
在空间与权力中
它让我们认识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启章┼画家杨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图模仿世界,还是世界模仿地图? 地图是埋藏在时间之下的地方, 地图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时间。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后, 故事已经开始,故事还未结束。 考古学家是下一个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备忘录零余者, 用文字绘画香港的地图,建构一段被遗忘的V城历史。 彷彿波特莱尔笔下所描述的城市漫游者般,
或者卡尔维诺的马可波罗,
考古学家凭借上一个千年残存下来的维多利亚城地图,
通过想像,解读和重构一个湮没城市的面貌,
开发地图这种地理测绘形式中的历史、文化和权力暗示,
把地图重新读成一种小说、一种虚构、一种伪严肃,伪学术风格,看似正经,实则荒诞。
有如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用解读地图的方式
把一座实实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数十节神祕而虚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画家杨智恆,特别为本书绘制四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页插画,
小说家VS.画家,是对昔日香港的沉思,对香港未来的推想;
更是小说谐仿理论论述的有趣实验。
《地图集》分为理论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号篇,全书成于1997年前夕,作者董启章尝试在这历史性时刻重绘香港地图:
‧理论篇发掘或发明各种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词,带出阅读城市的理论;
‧城市篇与街道篇结合虚构与地方掌故,重写历史,审视当下的香港;
‧符号篇是对香港城市透过书写想像的空间刺探一个实体城市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史实的基础上铺排虚构的情节,虚实之间,令读者着迷。
从理论篇→城市篇→街道篇→符号篇,
从消失到重建,
香港,这个名字,
从文字到画面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