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

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饶漱石
  • 重考高岗
  • 反党事件
  • 中共历史
  • 历史人物
  • 政治斗争
  • 冷战历史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存在于史家对种种历史细节的深入考据之中。1953–1954 年中共党内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所谓高饶事件,其原因和内幕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书作者将近些年陆续披露的中外相关史料条分缕析,一一梳理勘比,并结合已知史实详加考析,无疑能够使读者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研究高饶事件的学术功力,是在详尽地收集了国内外权威资料上的推陈出新。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澄清了许多学界长期模煳不清的历史疑点,史料详实,立论公允,视野开阔,是为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当代史的必读书。—王海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发生在1950年代初的「高饶事件」,是中共执掌政权后的第一轮党内高层斗争,形成了之后一系列党内斗争的最初模式,影响深远且疑点重重。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岗、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被指责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结成「反党联盟」, 最终被开除出党。高岗于1954 年8 月自杀,饶漱石被监禁直至1975年去世。

  以往的相关研究,不是按照官方结论叙事,就是摘取片断史料进行编织。本书是关于「高饶事件」的第一部系统、严谨的学术专着,是作者三十年来持续追踪探索的集大成之作。研究根据目前为止有关这一问题的几乎所有史料,包括中共领导人的年谱、文集、传记、当事人的回忆录及中苏有关档案,对当年案件的诸多事实和经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介,逐一详尽考证了颇有争议的历史疑点。

  作为资深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作者对该事件相关史料极其熟稔,考据功夫扎实,分析严谨叙述清晰。在严格的史料考辩之下逐渐显现出的历史真相令人叹息或惊讶,重重档案之中也可窥见复杂历史环境之下的复杂人性。若想要理解中共党内斗争和中国当代历史,本书是不可错过的读本。
 
《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图书简介 主题: 聚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治风暴中的高岗、饶漱石事件,深度剖析其背后的权力斗争、思想根源及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发生的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事件进行一次全面、细致且多维度的重新审视与研究。该事件不仅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洗牌,更是中共党内权力结构演变、意识形态斗争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重塑的关键转折点。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基于官方定论的叙述框架,力求通过梳理大量史料、回忆录、中央文献及相关人物档案,还原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历史的灰度。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权力格局的酝酿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详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复杂国内外环境:巩固政权、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起步。在此背景下,党内高层领导群体在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方针(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制定)、人事布局以及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等重大问题上,已开始出现明显的路线分歧与权力张力。 重点分析了高岗和饶漱石的政治崛起轨迹。高岗作为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在开国前后的国家工业化布局中占据了极其关键的位置,形成了事实上的“东北王”格局。饶漱石则以其在华东地区的长期领导经验和在党内复杂派系中的游走能力著称。本书将细致描绘他们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具体政策执行和权力分配上的早期摩擦与合作,为理解后来的冲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矛盾的激化与“定性”的形成 本部分聚焦于1953年至1955年间,党内矛盾从工作分歧逐渐转向政治路线斗争的关键阶段。书中细致梳理了“经济工作路线之争”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围绕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之间的争论。作者着重探讨了中央书记处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交锋记录,分析了高岗、饶漱石一派所主张的某些观点,如何被对手解读为挑战中央权威和“搞山头主义”的政治信号。 关键转折点是1953年中央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本书详细还原了会议上的关键发言和私下运作,揭示了批判的焦点如何从具体的政策失误,逐步转向对干部生活作风、人际关系网络及“个人野心”的揭露。饶漱石在此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他与高岗之间的关系,以及他试图在中央高层中寻求支持的尝试——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检验。 第三部分:“反党”集团的定性和后果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深入剖析1954年中央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及后续对高岗、饶漱石的处理过程。详细考察了“反党集团”这一政治定性的形成过程,分析了“搞分裂”、“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等指控的实质内容,以及这些指控在当时政治语境下的构建逻辑。 对于高岗的最终结局,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自杀结论,而是尝试从其在政治高压下的心理状态、其与毛泽东个人关系的演变,以及对其他领导人态度的变化等多个角度,重构其生命最后阶段的复杂图景。对于饶漱石,本书则着重分析了其在被审查期间的表现,以及他被宣布开除党籍的后续政治影响,特别是其在党史叙事中被长期“抹去”的现象。 第四部分:事件的深远影响与历史反思 “高饶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对两名主要人物的处理。本书的第四部分着眼于其对中国政治体制的长期塑造作用: 1. 中央集权与个人权威的强化: 事件标志着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对地方实力派(如东北、西南等地的“王”)的权力进行了根本性的切割和削弱,奠定了此后更强调“一把手负责制”和个人对中央绝对服从的政治基调。 2. 政治路线的定型: 事件清除了党内对优先发展战略的不同声音,使得以“重工业优先”为核心的计划经济模式得到更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对后来的经济发展路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3. 肃清山头主义的惯性: 对“山头主义”的批判,为随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对党内不同派系、不同意见的清洗提供了先例和理论基础。 4. 历史记忆与叙事重构: 研究事件的官方叙事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调整,以及民间和学界对该事件记忆的碎片化,探讨了特定历史事件在国家集体记忆中被“选择性遗忘”或“重塑”的机制。 研究视角与特色: 本书采取了“政治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对事件中“非正式权力运作”的还原。它强调的不是简单地重复“谁对谁错”的道德判断,而是剖析权力运作的机制、信息控制的手段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如何利用意识形态工具来实现其战略目标。通过多方史料的交叉比对,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少意识形态滤镜的“高饶事件”全景图。本书适合对中国现代政治史、中共党史、权力斗争机制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及普通读者。 --- (总字数: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蕴晖


  中共党史专家、中国当代史学者,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撰写及主编了诸多中国当代史着作。主要着作有:
  《凯歌行进的时期》 (《1949—1989年的中国》第一卷) 合着
  《奠基创业》(《中国二十世纪全史》第七卷)
  《立国兴邦》(《毛泽东之路》第三卷) 合着
  《辅助建国》(《刘少奇之路》第三卷)
  《共和国年轮— 1953》
  《人民公社狂想曲》 合着
  《走出误区—我观共和国之路》
  《国史札记 •事件篇》
  《国史札记 •史论篇》
  《国史札记 •人物篇》
  《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中 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卷•1953—1955)
  《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1958—1961)
  《风雨兼程—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 主编
 

图书目录

序 章百家   xi
引言   v

第一编 关于「高、饶事件」的原有结论   6
第一章 高岗、饶漱石:东北、华东两方「诸侯」   9
高岗:西北根据地的代表人物   9
饶漱石:从新四军政委崛起   14

第二章 1955年关于高、饶「反党联盟」的结论   17
邓小平在全国党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18
毛泽东释疑高、饶「联盟」   23
关于高、饶「反党联盟」的决议   26
1980年邓小平谈高、饶事件    28

第二编 「高饶事件」的历史真相   30
第三章 两会「倒刘」风潮的源头   33
建国之初出现的毛、刘分歧   34
高岗在毛、刘分歧中的角色   49
「新税制」提供了批判的靶子   53
毛泽东异乎寻常的重大举措   60

第四章 「批薄射刘」的真实场景   65
点燃「批薄射刘」的「引信」   65
会议氛围和高岗的发言   74
周恩来的结论和毛泽东的定性   81

第五章 「讨安伐刘」的直接诱因   89
会议重点:检查中组部工作   90
刘少奇电邀张秀山到会发言   91
高岗的真实态度   95
张秀山究竟讲了什么   97
刘少奇作自我批评的压力来自何方   104
饶漱石的错误在哪   111

第六章 高岗「轮流」说真相   117
由谁代理主持中央工作问题的提出   118
为什么没有依照惯例指定刘少奇   121
12月15日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123

第七章 授人以柄的私下活动   125
传播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言论   125
「党是军队创造的」「军党论」   130
散佈「有薄无林」的名单   134
私自谈论人事安排意见和「封官许愿」   141

第三编 由自我批评到揭发批判的转折   148
第八章 由「批刘」转向「弃高」的抉择   151
最先向毛泽东反映情况的是谁   151
陈云奉命南下「打招唿」   155
决定「弃高」「扶刘」的政治局会议   158

第九章 《决议》基调与指导方针的悖论   163
四中全会的开会方针   163
高岗求见毛泽东受阻   167
毛泽东缺席四中全会的难言之隐   172
与保高「过关」相悖的会议基调   177
刘少奇再作自我批评   183
「团结决议」埋下了定性的变数   187

第十章 「和平会议」转向面对面揭发之谜   195
高岗、饶漱石在四中全会的检讨   195
刘少奇结论讲话变调   202
找不到的书记处会议决定   205

第十一章 两个座谈会对高、饶定性   207
陈云抛出的重磅「炸弹」   207
周恩来总结讲话的定性   209
毛泽东对高岗定性的参与   213
饶漱石的再检讨   216
邓、陈、谭向中央的报告   235

第十二章 苏联档案披露的不同信息   237
1月4日,毛泽东与尤金谈党内情况   237
2月2日,刘少奇、周恩来通报高岗「反党」详情   238
3月26日,毛泽东向尤金吐露心结   240
毛泽东是何时定性高岗「阴谋反党」的   243

第四编 定性「反党联盟」导出的后果   246
第十三章 高岗之死与毛泽东的复杂心态   249
决定弃高是为了划清界限   249
毛泽东并非要彻底「倒高」   250
对座谈会既成事实的认定   251
四年后的内心真言   252

第十四章 饶漱石被开除党籍之后   255
由保留党籍到开除党籍   255
所谓「饶潘扬反革命集团」   256
1975年病逝秦城   258
未作平反的「平反」   259

第十五章 东北局株连出一个「高岗反党集团」   263
周恩来指示东北高干会重点在揭露高岗   264
张秀山的检讨发言   266
捕风捉影的高岗「五虎上将」   270
罗瑞卿对高岗「反党宗派」的论证   273
林枫赞同对高岗「反党宗派」的定性   279
中共中央批准对「五虎将」的处理   281
被重新安排却未平反的「五虎将」   285
当事人对强加罪名的申诉和答辩 / 287

第十六章 华东株连出一个「向明反党集团」   291
华东局会议并未按图索骥   291
陈毅奉命检查向明问题   293
中央认定向明「参加高饶反党联盟」   295
强加给向明的错误结论   298
迟到的平反昭雪   300

第十七章 评《党史》二卷对高、饶结论的修正   303
删去了「夺取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力」的罪名   303
「分裂党」的帽子也待商榷   305
结束语 党内斗争理论的谬误导致的恶果   307

附录   321
附一:尤金与毛泽东谈话纪要:贝利亚事件和王明问题(1954年1月4日)   323
附二:尤金与刘少奇、周恩来谈话记录:通报高岗——饶漱石事件(1954年2月2日)   326
附三:尤金与刘少奇、周恩来谈话纪要:通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情况(1954年2月13日)   334
附四:尤金与毛泽东谈话记录:高岗事件与党内团结(1954年3月26日)   338
附五:评:戴茂林《「毛泽东查刘少奇档案」真相调查》蕴晖   343
附六:对一则有争议传说的史料考证——高岗向苏联出卖过情报吗? 林蕴晖   358
附七:彭德怀辩诬「高、彭联盟」 林蕴晖   377

后记 我对「高、饶事件」的研究   387
参考文献   391
索引   399

图书序言



章百家


  高岗和饶漱石这两个名字现在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已相当陌生。 不过,对中共党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听说过「高饶事件」(当年称 「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事件)。这是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中共党内高层发生的第一起严重的政治斗争。这起公案虽已 过去六十多年,但至今余波未尽,悬疑之处不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岗似乎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他 不仅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多年担任中共大区主 要负责人,而且事发时身居高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 民政府副主席,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要 职。此案的配角饶漱石亦曾多年担负中共大区主要负责人,是中共 中央委员,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高饶事件初起于 1953 年,至 1955 年结束。1953 年 6 月和 9 月,中共中央先后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和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 会议。两会均以毛泽东提出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为指导思 想,故财经工作负责人之一的薄一波在前一次会议受到指责和批 判;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在后一次会议上也被指责。由于薄、安 二人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与刘少奇一致,且相互关系密切,故对薄、安的指责和批判或明或暗地联系到刘少奇。由于高岗、饶漱石 在两会前后和会内会外,都曾对薄一波和安子文有不满和指责,于 是两会发生的事件即被视为高岗、饶漱石向刘少奇发难。结果, 高、饶二人成为批判对象,其错误被定性为「阴谋分裂党」、「夺取党 和国家最高权力」,且结成一个「反党联盟」。1954 年 8 月,高岗于 软禁中自杀身亡。1955 年 3 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 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二人被正式罢黜官职,开 除出党。此后,饶漱石被长期关押直至 1975 年 3 月病故。由于高、 饶二人身居要职,该案当年即牵连不少高级干部,以后又在党内斗 争中多次发酵。1959 年彭德怀事件、1962 年「反党小说 —刘志 丹」案、1970 年代初林彪事件,均在不同程度上被视为同高、饶斗 争的后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不过,高、 饶一案不在平反之列。此案未翻,但受此牵连的干部均获得平反, 对这一事件的说法也逐渐有所变化。近年官方编撰的中共党史着 作不再提高、饶二人企图「篡党夺权」,也不再说二人结为「反党联 盟」,但仍维持其犯有「分裂党」的错误这一结论。这种变与不变透 露出对高、饶一案的处理至今仍有棘手之处。

  高饶事件作为反映中共高层政治和人事的一个典型案例,自然 会引起历史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不过很长时间,由于资料的缺乏和 档案的封闭,大陆的党史着述仅限于诠释官方结论,海外学者更无 法探讨其究竟。这种情况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才发生变化。 1980 年代以来,有关高饶事件的部分内情,在大陆一些教学机构和 官方研究机构所编纂的党史资料汇集和领导人的文稿、年谱、传记 中有所披露。1 这些资料虽然零星支离,但一些学者很快注意到这一事件的复杂背景和经过。高饶事件自此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最近 十几年,一些当事人或知情者陆续发表日记、回忆录等着述,加之 最新搜集到的苏联相关档案,2 更多内情也渐为人知。现在,研究者 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已不单是当年党内高层的政见分歧,而是这种 分歧背后所折射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本书作者林蕴晖教授是大陆最早研究高饶事件的学者之一。 1989 年,他在与人合着的《凯歌行进的时期》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 事件并非简单的权力斗争,它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党的战略指导发 生转变」、「党中央领导之间有不同意见」。1999 年,林氏发表《高岗 事件始末》,利用公开文献和当事人回忆,首次系统梳理了事情的经 过,是有关高饶事件新进展的代表性文章。该文最大的突破在于初 步揭示了高岗与毛泽东的关系。此后,王海光的〈政争与权争:「高 饶事件」起因再解读〉,以更开阔的视角考察了高饶事件的背景和由 来,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中共高层在「新民主主义」问题上的战略转轨 和国家大区体制变动中的分歧以及历史上累积的矛盾。这些新的研 究使得人们对高饶事件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特别是其起因并 非简单地由于高、饶个人野心和权力慾的膨胀,而是多种因素作用 的结果。

  关于高饶事件的研究虽已取得相当进展,但存疑之处仍有不 少,关键性细节尤其模煳不清。例如:当年党内高层,特别是毛、刘之间关于新民主主义的不同认识对高饶事件的发生有多大影响? 毛与高的关系密切到何种程度,高对刘发难究竟是秉承毛的意旨还 是高的误判?毛对党内高层权力的安排是以高代刘,还是高、刘分 权?从最初的批刘到后来的批高,这种转变如何发生?这一事件对 中共此后的发展有何影响?等等。由于事涉敏感,官方迄今甚少披 露相关档案,或许关键环节也并无档案记录;因此,学者的继续研 究与探讨也就更有意义。

  林蕴晖先生的新着《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恰是一部 力图从细节回答上述问题的书稿。作者积多年的研究功力,依据可 靠而丰富的史料,相当详尽地考评了该事件尚存的诸多史实疑点。 全书叙事顺畅,脉络清晰,或质疑成说提出一些独到的新见解,或 修正了人们长期被灌输的某些刻板印象。作为研究该事件的一个新 成果,这部书为中共历史、中国当代史和政治学的学者,提供了一 个足资借鉴和启示的研究文本;对于那些对中共历史有兴趣的一般 读者,特别是大陆的干部、知识界人士,亦将有相当吸引力。

  2016 年 5 月

  註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辑的《中共党史参考资 料》第 20 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4 册,《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6、7 册以及《毛泽东年谱》、《刘少奇年谱》、《周 恩来年谱》及其传记等。

  註2 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杨尚昆日记》、《邓小平年谱(1904–1974)》、 《陈云传》等;张明远着《我的回忆》、张秀山着《从西北到东北:我的 八十五年》、赵家梁和张晓霁着《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香港出 版的《饶漱石》;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5 年出版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 中苏关系》;以及张秀山、张明远等人的回忆手稿和存于国防大学的内部资 料等。

引言

  史称: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 发生的第一场党内斗争。

  最早公开发佈的信息是,1954 年 2 月 18 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阐述了全会通过的 「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文中指出:「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革命即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这是一个比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更深刻更广泛的革命,包含着极复杂极 尖锐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一方面,外国帝国主义,决不会袖手 旁观;另一方面,国内那些已经被打倒的阶级决不会甘心于自己的 死亡,那些将被消灭的阶级也决不会没有反抗,他们中的坚决反革 命分子必然要和外国帝国主义相互勾结起来,利用每一个机会来破 坏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企图使中国革命事业归于失败,使反动统 治在中国复辟。帝国主义和反革命分子破坏我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就是首先破坏我们党的团结,并在我们党内寻找他们的代理人。我 们党内产生过陈独秀、张国焘,苏联党内产生过贝利亚,这样重大 的历史教训表明,敌人不但一定要在我们党内寻找他们的代理人, 而且曾经找到过,在今后也还可能找到某些不稳定的、不忠实的、以至别有企图的分子作为他们的代理人。」1 这就暗示中共党内已经发 生了破坏党的团结的重大事件,出现了类似陈独秀、张国焘、贝利 亚式的人物,即所谓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代理人。然而,令人不 解的是,如此重要的中央全会,《公报》竟然宣称:「毛泽东同志因 在休假期间没有出席全会。」2

  正式定性「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是 1955 年 3 月召开的中 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的决议》宣佈:「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阴谋活动,以及这一活动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一九五三年达到 顶点的事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的。高 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活动是我国阶级斗争形势复杂化和深刻化的 反映……。他们的这种反党活动无疑是适应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 反革命分子的愿望。他们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在我们党内的代理 人。」3

  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罪行,邓小平在向全国代表会 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中,列举了以下事实:

  (一)在 1953 年夏季中央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期间,高岗 大大施展他的阴谋活动。他和他的追随者不但在会上为了有意制造 党内纠纷而发表种种无原则的言论,并且在会外大肆散播各种流言 蜚语破坏中央威信,特别是攻击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同志和周恩 来同志,想通过这些阴谋活动把这次会议转变为对党中央的攻击。 投机分子饶漱石也就在这时间同高岗站在一起反对中央。

  (二)高岗的合作者饶漱石在北京以中央组织部和全国组织工 作会议为中心进行新的阴谋活动。饶漱石首先在中央组织部内向中 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同志发动蛮横无理的所谓「斗争」,然后又在 九、十月间举行的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展开直接反对刘少 奇同志和反对党中央的斗争。

  (三)当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毛泽东同志依照前例提出在他休假期 间委托刘少奇同志代理中央工作的时候,高岗就出面反对,并且私 自活动,要求由他来担任党中央的总书记或副主席,要求改换政务 院总理的人选,即是说要他来担任政务院总理。这样就充分暴露了 他的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的野心。4

  有关高岗的上述「罪行」,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 回顾》中,讲述有更具体的情节:(一)关于高岗在财经会议上的活 动。薄说:「高岗利用财经会议批判新税制错误之机,利用党内存在 的分歧和矛盾,在会上进行时而隐蔽时而公开的串连、鼓动,首先 把攻击的矛头对着我,并採取含沙射影的手法,实施他的『批薄射 刘』的诡计,把矛头进一步指向少奇同志。」(二)安子文同志未经 中央授权,草拟了一份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和中央各部主要负责同 志的名单。安子文同志将这个名单给高岗看过,也向饶漱石谈过。 高岗「抓住这件事在高级干部中大做文章,编造说,政治局委员名 单中『有薄无林』(即有薄一波而无林彪),连朱总司令也没有了。」 (三)「毛主席 12 月要休假,提议由少奇同志临时主持中央领导工作 ……。少奇同志谦逊地提出,还是由书记处同志轮流负责为好。书 记处的其他同志都同意由少奇同志主持,不赞成轮流。唯独高岗表 示反对,他一再坚持说:『轮流吧,搞轮流好。』其用意就是要使少 奇同志降格。十分清楚,高岗阴谋活动的本质,就是要推倒少奇同志和周总理,而由他担任党中央的总书记或第一副主席,同时担任 政务院总理。」5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平反建国后诸多冤假错 案的过程中,人们曾对「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一案有所质疑。 1980 年,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揭露高饶的问题 没有错。」「高饶问题不揭露,不处理是不行的。现在看,处理也是 正确的。」6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一九五五年三月召开的党的全国 代表会议,总结了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 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增强了党的团结。」7

  然而,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 先后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毛 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年谱、传 记;杨尚昆日记;张明远、张秀山、赵德尊、高克亭等当事人的回 忆录,等等,渐次披露的史料,使人们对高岗、饶漱石的「反党罪 行」和处理过程产生诸多疑窦。如:

  (一)1953 年的财经会议「批薄射刘」、组织工作会议「讨安伐刘」 的由头究竟来自何方?高岗、饶漱石在这两个会中到底扮演了怎样 的角色?

  (二)刘少奇从财经会议到组织工作会议,再到中共七届四中全 会,一再做自我批评,其原因何在?

  (三)把高岗在讨论毛泽东外出休假由谁主持中央工作的中央会 议上,赞成「轮流」主持的意见,作为高岗阴谋「篡党夺权」的罪证, 其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四)毛泽东在听到邓小平、陈云反映高岗的私下活动后,採取 了那些措施,何以决心拿高岗是问?

  (五)高岗为检讨错误求见在杭州休假的毛泽东,为何遭到婉 拒?

  (六)以增强党的团结为主题的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作为中共中 央主席的毛泽东为何以休假名义缺席?

  (七)由只作自我批评的四中全会转向对高、饶面对面揭发批判 座谈会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毛泽东是否知情?

  (八)周恩来在高岗问题座谈会作的对高岗问题的定性讲话,是 否事先报毛泽东审阅?

  (九)高岗、饶漱石的真实错误在哪?

  (十)俄罗斯公佈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向苏共中央通报关 于高饶事件的档案,又向人们提供了怎样的不同信息?

  (十一)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为何又株连出东北局和山 东分局两个「反党集团」?

  (十二)由高、饶事件开启的党内斗争,动辄上纲「反党」的深 层原因何在?

  因此,根据现有可见的文献资料,对当年的结论重作考证,对 当年的误判及不实之词予以澄清,对长期被作为指导党内斗争的理 论重作思考,就十分必要,也是长期关注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的 人们所期待的。显然,历史的复杂性并非现有史料能完全展现原 貌,这本《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只能是根据现有条件 对上述种种谜团所作的考察,作为本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以来研究高饶事件的一个小结。

  註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第 20 册(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页 265–266。

  註2 同上,页 264。

  註3 同上,页 537。

  註4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0 册,页 515–516。

  註5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页 311、313、315。
 
  註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 293、 294。 註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页 19。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高岗和饶漱石,这两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已经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与那个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紧密相连。尤其“反党”这两个字,更是仿佛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印记,指向着权力结构中的一次重大动荡。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段政治史,有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求知欲。这段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博弈和思想的交锋,而高饶事件,无疑是其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这本书的“重考”二字,让我眼前一亮,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或者通过挖掘新的史料,来重新审视这一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塑造了当时中国政治的走向。我期待在书中看到对事件参与者动机的细致剖析,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入描摹,以及对事件长期影响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其中牵涉到的重要历史人物。光是“高岗、饶漱石”这几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期政治斗争的强烈好奇。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意识形态的较量颇感兴趣,而“反党”这个词,更是直接指向了权力斗争中最尖锐、最残酷的一面。我尤其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背景和原因,导致了这两位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的领导人被贴上“反党”的标签?他们的行动和思想又是如何被解读和定性的?这本书会否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揭示那些被掩盖的细节和人物动机?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那个时代的政治肌体,让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权力运作的冷酷无情。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超越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对立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引发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风云的无限遐想。高岗、饶漱石,这两个名字本身就足以唤起我对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斗争的记忆。“反党”这两个字,更是直接指向了那个时期最敏感、最激烈的一面。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段时期充满了权力斗争、路线之争以及深刻的意识形态碰撞,而高饶事件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极具影响力的事件。这本书的标题“重考”二字,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作者可能要对既有的历史叙述进行审视、修正,甚至提供全新的解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剥离掉历史的浮华,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呈现出高岗和饶漱石两人在政治舞台上的真实轨迹,以及他们与党内其他领导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希望能从中读出更多关于政治决策、权力制衡以及个人命运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深刻洞见。

评分

仅仅是看到“重考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这样的书名,我的思绪就已经被深深吸引。这几个字眼仿佛在低语着一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一段充满了政治漩涡和个人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对那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权力结构重塑和意识形态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各种政治事件层出不穷,而高岗、饶漱石的“反党”事件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也极为复杂的人物事件。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重考”这一历史事件,是会提供全新的史料,还是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从而颠覆我们过往的认知?“反党”这两个字,往往意味着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其中涉及的必然是权力、理想、人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出当时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人物群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决策机制。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激烈的角力场面。高岗和饶漱石,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分量,而“反党”二字,则更是将事件的严肃性和政治敏感性推向了极致。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建国初期那段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变革的岁月深感着迷。那段时期,无数重大事件涌现,无数人物命运沉浮,其中高饶事件无疑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扇门,邀请我进入那个充满谜团的历史迷宫。我渴望了解,在这个被称为“反党”的标签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权力斗争,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当时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去感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们所经历的起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