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

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思想史
  • 德川时代
  • 政治思想
  • 文明论
  • 族群认同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幕府时代
  • 思想史
  • 社会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探究十七至十九世纪日本数个重要学派的产生与论争。作者详考原始文献,论证西学东渐与明末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异于学界通识之新说。作者指出初期水户学具有尊虚君敬幕府之深意,古学主论与发展,国学与后期水户学则日益走向极端狭隘民族主义的道路。

名人推荐

  本研究从德川古学、水户学及国学探讨日本近现代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作者使用大量原始文献及日英中文的研究成果,窥看近世日本人如何从政体、文明及族群的讨论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及定义日本的国体。对日本思想史感兴趣者值得参考。──吴伟明(香港中文大学)

  本书透过东亚历史进程的政体建设之思想史考察,揭示民族、本土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特殊形态,展现政体新思与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面相;目的在引起学术界对日本水户学、舜水学与古学、国学等相关问题的重视和讨论,进而省思近代日本激进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徐兴庆(国立台湾大学)

  作者以其西方史学基础,审视十七世纪以来受世界新势力冲击的中日思想之发展,详尽多语种史料,新说令人耳目一新。──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

  此书立于世界文明发展之视野,所讨论的德川日本虚王幕府合一政制以及民族主义建构,不但冲击了近代东亚诸国,对反思当今文明走向,也是重要的历史经验。──王键(中国社会科学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玉新


  美国圣约翰大学世界近代史博士。曾于中国、日本、美国多所大学任教,现为圣约翰大学客座副教授、越秀外语学院客座教授。在东亚政治思想史、文明史以及语言学领域发表多种中日英专着与论文。

图书目录

自序   ix
 
绪论   1
一、本书主旨   1
二、研究意义   3
三、社会思潮之背景   6
四、东亚历史进程中的政体建设   13
五、民族、本土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   20
六、政体新思与族群/民族主义思辨的兴起   31
 
第一章  天皇与执政幕府的地位:水户学和幕府御说   67
一、幕府官学:尊幕抑王   70
二、学行一元、西学东渐风来:水户学的出现、尊王敬幕之实质   75
三、对后世问学与政体思考的影响   100
 
第二章  古学的兴起   105
一、古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07
二、伊藤仁斋:摈弃旁註臆解,直读圣人之书   113
三、山鹿素行:圣人之学在日本   124
四、荻生徂徕:日本可出圣人   134
 
第三章  朱舜水与水户学、古学创始人的互动   147
一、朱舜水、德川光圀与水户学编史方针的确立   152
二、朱舜水与古学创始人的互动   167
 
第四章  曲径逸幽:国学之路   215
一、从契沖到复古神道   218
二、本居宣长的立学背景   230
三、本居宣长:神皇神国为史基的训诂释道   241
四、平田笃胤:优于世界各民族的神孙皇民   254
 
第五章  后期水户学的新创:忠孝均奉君   261
一、后期水户学兴起诸因   262
二、藤田幽谷〈正名论〉的名分论说   265
三、《大日本史.志》的新「国体」观   269
四、会泽正志斋:尊王攘夷、尚武征外   273
五、鸦片战争前后的水户学   279
 
结语   285
一、国学、后期水户学与极端民族主义   285
二、近代日本激进民族主义思潮的启示   294
 
註释   301
引用文献   375
索引   399

图书序言

自序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本书,是笔者学习思考社会秩序与政治体制关系的部分作业,也是十年前问世的《古代东亚政治环境中天皇与日本国的产生》一书之续篇。笔者对此课题有兴趣,与大环境下的个人生活体验深有关联。幼年时本应在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却亲历层叠不穷的暴力、无序的阶级斗争运动,并遭遣送至北疆僻地务农多年。本书内容主论17世纪至19世纪日本的建政问学哲思,但诸证据显示,日本思想史之发展不但与同具儒、释、道思想系统的中国及朝鲜关系密切,也与西学东渐所带来的新思想之碰撞深有关联。文明史观、政体构建以及对域内外族群的认识与相处,实为一体,并非孤立存在。儒学在数千年前就留下了以史为鑑的宝贵思想,无论《春秋》、《资治通鑑》,还是《大镜》、《今镜》(后二书均写于日本平安时代),均目的了然。如何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汲取传统文化及外域文化中的营养,摒弃糟粕,推陈出新,努力建设一个平等相处、和平发展的公民社会,是每一公民的责任。作为其中一员,笔者谨献上此方面的学习心得,抛砖引玉,以就教诸贤。

  读者从引用文献可知,先贤学人的生涯努力之结晶,是本书立论的基础;留美后执教世界史与西方史的课业,使笔者能努力以平衡观审视东亚文明。本书除绪论、第四章与第五章,其他章节中的一些内容近年来在两岸三地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参见引用文献),基本论点也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地通过讲座或讨论课程的方式和各位学人交流过。近年来,笔者通过国际会议、访学交流或私下交往,从国内外学界同仁处得到不少启发,也常常从学生的提问与讨论中获益。拙稿得以问世,实须感谢许多具体帮助过的学贤友人,虽无法在此一一枚举,但亦望日后不弃厚爱、问学讨论、多多示教。初稿完成后,与国际政治专业的退休教授James Bradley常有数小时的电话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葛大汇教授对绪论构架提出建议,对文史研究颇有心得的资深工程师郑建栋先生对用词标点作了认真的校勘。本书中的封面与插图,多蒙日本松浦史料博物馆与本居宣长博物馆授权,另感谢九州外国语学院马星华院长、国立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吴国豪主任研究员等的热心协助。最重要的是,在出版行业受到电子时代极大冲击的时候,自认与目前思想界通论多有异见的本书得以问世,实受惠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对学术出版的认真态度和匿名评审人对本稿论点的肯定、令人惭愧但深受鼓舞的誉勉,以及对章节安排、语言文字规范性方面的建议与惠示。编辑叶敏磊博士为本书问世,惠函逾百,常接于节假夜半,实为其认真折服。叶博士并与社外专聘的李金美女士,对三校三审之敬业,为拙文平易可读,贡献甚大;前期阶段,还得甘琦社长与谢茂松先生关心与肯定。总之,对笔者而言,也是一段愉悦的互动工作经历,借此深表谢意。

吕玉新
2016年11月

图书试读

二、伊藤仁斋:摈弃旁註臆解,直读圣人之书

日本学者中最先提倡古学的人,应属伊藤仁斋。23被称作古学先生的伊藤仁斋,在最终将自己的学问定位在古学之前,曾有过数次方向不同的探索与挣扎。仁斋生于文化气息浓厚的京都,出身于崇尚文化的商人家庭,当时家中藏书已有朱熹的《四书》、《语录》、《或问》、《近思录》以及《性理大全》等。11岁时,父亲给他找了个私人教授,让他通过日本传统的方法诵读、理解汉文文章,即按日语文法顺序诵读汉文文章,了解文意。24此时的仁斋,始被「授《大学》,读治国平天下章」。25

《大学》为《礼记》中一文,原作者名未定,但朱熹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留下的遗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身在福建漳州的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汇集,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名为《四书》。此后,各朝皆将《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造就了其独特的地位。朱熹自己也称「《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并另着《四书章句集註》诠释之。仁斋大约也是从那时候起,被治国平天下之类的文章所感动,立志于儒学之道。26不过在其后数年间,他自言「困于俗学,溺于诗文,不得进者,亦几岁哉。」27渐长,仁斋读到李延平的文章与朱熹的《小学》,「始大感悟」,随后又读到朱熹的《敬斋箴》,迅即为之倾倒。

儒学在仁斋的时代,并不被当作有鲜明异国烙印的舶来品。吉川幸次郎形容仁斋后来所从事的古学,也是先秦儒学的事业,是「一种存在于人类、普遍而妥当的意识,是自明自然之物」。28因此,彼时日本学人阐释和演绎儒学,只不过是学人自身对学问和真理追求而已。持此立场,仁斋对所谓的华夷观,自然以文明作基准。譬如,其说「(夫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盖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遍覆包涵无所不容,善其善而恶其恶,何有华夷之辨?」29仁斋以孔子所倡文明的普遍性为依据,却非以地域及族群/民族来分辨「华夷」,值得今人深刻反思;现今学人中有将「华夷」译为「civilization and barbarism」者,也显示出其深得传统儒学主流的精髓。30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的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对德川时代思想深层探索的强烈渴望。它点出了三个至关重要的维度:政体的建构与演变,文明的界定与认同,以及族群的互动与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政体”的论述,它是否能超越对幕藩制度的表面介绍,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合法性辩护?那些围绕着“王权”、“幕府”、“天皇”等概念的争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派那里,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而“文明”的辩论,在我看来,更是关乎日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初起之时,确立自我文化定位的关键。书中对于“日本文明”的论述,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表现出的选择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国学”等思想流派在确立日本文化主体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至于“族群”的议题,我对其有着更为具象的期待,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如武士、农民、町人等,在思想上的差异与共鸣。这些不同族群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中,共同构成了德川日本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图景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为我揭示这一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读完《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德川日本复杂性的新窗口。书中对于“政体”的论述,并非停留在对幕府体制的简单描摹,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于理想政体形态的想象与实践。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梳理了从宣扬“王政复古”的国学思想,到支持“幕府正统”的朱子学和阳明学,再到新兴的“富国强兵”思想等不同流派在政治理论上的交锋。这些论辩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了德川幕府晚期政策的制定与摇摆。关于“文明”的章节,则触及了日本人自我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作者不仅考察了早期对中华文明的“仰望与借鉴”,也分析了在锁国政策下,日本如何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日本文明”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在面对西方冲击时所产生的焦虑与反思。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国学”思潮中“复古”思想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追溯,更是对当时日本国家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性的强烈张扬。至于“族群”的议题,则让我看到了德川社会内部多元而又充满张力的现实。书中对武士阶层内部思想分化,以及对农民、町人等社会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声音的描绘,都十分生动。我之前对德川日本的认知,往往聚焦于武士阶层的视角,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展现了不同族群的思想共振与隔阂。它让我意识到,德川日本的思想图景,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评分

我对《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的期待,源于我对日本从封建时代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根源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点出了几个关键的议题:“政体”的演变与辩护,“文明”的定义与认知,以及“族群”身份的建构与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详细解读,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德川时代,日本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围绕这些核心议题展开深刻的讨论的。例如,在“政体”层面,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学派,如朱子学、阳明学、国学等,在解释幕府统治的合法性、国家治理的原则,乃至关于“忠”与“义”的伦理观等问题上,所产生的不同观点和论争?这些思想的演变,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格局的变化相互关联的?在“文明”的维度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德川日本的知识精英是如何看待自己与外部世界的“文明”水平的?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吸收来自中国、朝鲜甚至西方世界的思想、技术和文化,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日本文明”认知的?这种认知,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至于“族群”的议题,我则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德川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不同社会群体,如武士、农民、町人、手工业者,甚至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各自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这些不同族群的思想,又是如何汇聚、碰撞,最终塑造了德川日本的思想史图景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解答。

评分

《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它没有回避德川时代思想论辩的尖锐性与复杂性,反而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深刻的笔触,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在“政体”的讨论中,作者并未止步于对“幕藩制”这一政治组织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一体制背后的合法性辩护,以及各种挑战和颠覆性思想的萌芽。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天命”、“正统”以及“民心”的讨论所吸引,这些议题在当时是如何被不同的学者和政治人物所解读,又如何被用来论证或反对现有的统治秩序,这为我理解日本古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关于“文明”的辩论,则更加触及了日本人在全球化早期所面临的身份危机。书中对“唐风”、“南蛮风”等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排斥,以及“国学”在确立日本独特文化认同过程中的作用,都有着精彩的论述。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日本人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构建起自己对“进步”和“文明”的理解的?而“族群”这一维度,则为理解这一切提供了社会学的基础。书中对武士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的细致分析,对商人群体财富增长背后所孕育的崭新价值观的揭示,以及对农民在传统与变革夹缝中生存状态的描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德川社会。这些不同群体的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德川日本的思想史。

评分

初读《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的书名,我便被其宏大的叙事野心所吸引。它承诺要揭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日本社会内部在政体建构、文明认知以及族群认同等核心议题上所经历的深刻思辨。作为一名对东亚历史,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进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德川时代思想流变的著作。这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的表象,更是为了探究那些塑造了日本民族性格、政治走向以及文化基因的深层逻辑。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挖掘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碰撞与演变,例如,儒家思想如何与日本本土的神道、佛教产生复杂的互动,又如何被不同政治派别所利用和阐释?“政体”一词,在德川日本的语境下,究竟涵盖了哪些层面的含义?是单纯的统治体制,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意识形态的建构?而“文明”的辩论,又是否触及了当时日本人如何看待自己与外界,尤其是与中国、朝鲜以及后来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技术差异?“族群”的议题,则更是引人深思,在那个等级森严、身份区分明确的时代,不同族群(武士、农民、町人、边缘群体等)的自我认知和相互关系,是如何影响思想的产生的?书中对这些复杂而微妙的议题的探讨,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德川日本为何能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思想基础,又在哪些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揭示这一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波澜壮阔,填补我在这方面认知的空白。

评分

我对《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对德川时代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书中对于“政体”的阐释,我期待它能够超越对幕藩体制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剖析支撑这一体制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试图挑战这一体制的思想流派。例如,国学运动在强调“日本精神”的同时,对统治秩序的潜在影响;或者儒家思想在不同解释下,如何被用于维护或批判幕府统治。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勾勒出这些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张力。至于“文明”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呈现德川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自我认知。从早期对中华文明的“学习”和“模仿”,到锁国政策下形成的独特“日本文化”意识,再到晚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时的“文明”焦虑,这些复杂的心理和思想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入的分析。这种对“文明”的辩论,是否也包含了对科技、制度、甚至道德观念的评判?而“族群”的概念,则为理解德川社会的思想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书中是否会关注到,在武士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农民、町人、手工业者等群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是如何受到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图景?例如,商业经济发展是否催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并挑战了传统的儒家伦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这些宏观的“政体”、“文明”议题,与微观的“族群”互动相结合,从而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思想史。

评分

《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它如何处理“辩”这个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更是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展示,在德川日本,围绕着“政体”的构成与合法性,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展开论战的。例如,那些支持幕府统治的“佐幕派”思想,与主张“尊王攘夷”的“尊王派”思想,在理论上是如何相互攻讦的?这些思想的差异,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对于“文明”的讨论,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日本人如何从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者”转变为“独立思考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这种文化自觉的形成过程,是如何被历史的进程所塑造的?书中对“国学”思潮的解读,是否能够揭示出它在确立日本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族群”的议题,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细致的德川社会图景。书中对武士阶层内部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对“忠”、“义”、“名誉”等观念的不同理解,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书中对农民、町人等群体在思想上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们与统治阶层思想的互动,是否也能够得到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深度,就在于它能够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思想,通过“辩论”这一主线,串联成一个有机而富有张力的整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似乎承诺要深入探讨德川时代思想的核心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陈述。我对书中“政体”的论述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够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于幕府统治的合法性、权力运作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家治理的理想模式等问题所产生的深刻思考。例如,是否会涉及对“天命”、“正统”、“民心”等概念的讨论,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被不同政治派别所利用和解读的?关于“文明”的辩论,我尤其好奇书中如何呈现德川日本在面对外部文化冲击时的自我认知。从早期对中华文明的“仰望”与“借鉴”,到锁国政策下形成的独特“日本文明”意识,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所引发的“文明”焦虑,这些复杂的心路历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入的分析。这种对“文明”的理解,是否也包含了对科技、制度,甚至是道德价值观的评判?而“族群”的概念,则为理解德川社会的思想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书中是否会关注到,在武士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农民、町人、手工业者等群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是如何受到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图景?例如,商业经济发展是否催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并挑战了传统的儒家伦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这些宏观的“政体”、“文明”议题,与微观的“族群”互动相结合,从而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思想史。

评分

《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试图构建一种多维度的思想分析框架。首先,在“政体”层面,我期待它能超越简单的幕藩制描述,而是深入探讨支撑这一体制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挑战和颠覆性思想的萌芽。例如,国学运动在强调“日本精神”的同时,对统治秩序的潜在影响;或者儒家思想在不同解释下,如何被用于维护或批判幕府统治。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勾勒出这些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张力。其次,在“文明”的维度上,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呈现德川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自我认知。从早期对中华文明的“学习”和“模仿”,到锁国政策下形成的独特“日本文化”意识,再到晚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时的“文明”焦虑,这些复杂的心理和思想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入的分析。这种对“文明”的辩论,是否也包含了对科技、制度、甚至道德观念的评判?最后,“族群”的概念,为理解德川社会的思想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书中是否会关注到,在武士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农民、町人、手工业者等群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是如何受到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图景?例如,商业经济发展是否催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并挑战了传统的儒家伦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将这些宏观的“政体”、“文明”议题,与微观的“族群”互动相结合,从而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思想史。

评分

《政体、文明、族群之辩:德川日本思想史》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德川时代思想的“辩论性”的强调。它并没有将各种思想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着力揭示了不同学派、不同群体之间围绕着“政体”、“文明”、“族群”这些核心概念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交锋。比如,在“政体”的讨论中,作者是如何呈现不同派别对于幕府统治的合法性、权力运作的模式,以及理想国家形态的设想的?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能够看到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行动?我尤其好奇,那些在幕末时期出现的,对传统政治秩序提出挑战的思想,其思想根源是否可以追溯到德川时代早期就已经埋下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探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日本人从最初对中华文明的“崇拜”到后期形成的“日本中心”意识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是自觉的文化自觉,还是被动的文化回应?而“族群”的议题,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具象的德川社会。书中对武士群体内部不同思想流派的分析,例如“佐幕派”与“尊王派”的思想分野,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来?同时,书中对农民、町人等非统治阶层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是否也有着深入的描绘?这些不同族群的思想,在相互隔阂的同时,又是如何产生某些共鸣或冲突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将这些看似分散的思想碎片,串联成一幅宏大而生动的德川日本思想史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