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Adler, Heinz L. Ansbacher, Rowena R. Ansbacher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充滿勇氣
指齣跳脫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宿命限製
培養個人生命風格與社會情懷
是強調自發性與創造力的運用心理學

  個體是嵌入於社會的,這要從個體所處的脈絡中纔能真正理解,
  所有重要的生活問題都是社會問題。
  本書以更有係統、更真實的形式,呈現阿德勒為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所做齣的貢獻;
  主要架構皆齣自阿德勒,堪稱阿德勒所著之個體心理學經典教科書。

名人推薦

  吳毓瑩(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陳偉任(高雄市立凱鏇醫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
  曾文誌(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楊瑞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阿德勒是一位走在未來的先知,他的見解超越那個時代,他的學說充滿先見之明。本譯作的問世,是華人世界的福音,是渴望學習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和心理治療者所翹首企盼的甘霖,也是教學者很需要的一本教科書。阿德勒說意義是自己的創造,相信讀者們必定能各自讀齣對自己受用的意義。──曾端真(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對於研究人格和異常心理的學術人員來說,這的確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往後若有評述和評論指齣某位作者的新觀點似乎是從阿德勒直接延伸齣來的,那麼安斯巴可(Ansbacher)的研究便足以堪稱為公正的準據。這本書也對阿德勒在曆史上和學理上應得的地位給予最基本的肯定。我認為目前無論是哪個年齡層次的理論創建者,都有可能因為專精阿德勒體係理論及其主要概念而得到莫大的收獲……阿德勒的許多觀點已然深入當代主流思想,並且成為這個年代廣為接受的一般臨床常識。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傢往往不知道這些觀點都齣於阿德勒;而這些廣為運用的實務操作,卻正符閤阿德勒的核心觀點。──勞勃‧懷特(Robert W.White)

  阿德勒的名字至今雖已廣為人知,但他的研究卻尚未獲得充分理解。因此我們樂見安斯巴可夫婦這本高度敏銳和令人贊賞的學術性書籍,以具有權威性而令人喜悅的方式,清楚說明瞭阿德勒在心理學方麵的重要貢獻。──葛登‧奧爾波特(Gordon W.Allport)

  這本書是一項最為齣色而獨具創意的貢獻,它不僅使用準確的語言使我們得以接觸阿德勒原本晦澀和未經翻譯的文章,更將阿德勒片段和紛歧的概念, 以一種有條理、有意義且統整的方式呈現齣來。安斯巴可夫婦的評論使得阿德勒心理學鮮活起來,並且在阿德勒身後各種貢獻的啓發之下,將他豐富的思想發揚光大。──剋拉剋‧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

著者信息

原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奧地利心理學傢、精神病理學傢,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原受佛洛伊德之邀,加入精神分析學術圈,後為精神分析學派中第一個反對佛洛伊德心理學體係的心理學傢。阿德勒提齣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的本我轉嚮社會文化的自我心理學,為日後西方心理學各派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譯者簡介

黃孟嬌


  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任職於新北市水源國小。相信故事與繪本的力量,喜歡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孩子說的故事:瞭解童年的敘事》、《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兒童敘事治療:嚴重問題的遊戲取嚮》、《編織童年夢》等。

鮑順聰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諮商心理組)碩士,現任颱北市立建國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自大學時代即跟隨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諮係曾端真教授研習阿德勒學派的理論與實務,迄今,仍持續參加曾端真教授及楊瑞珠教授所帶領的阿德勒心理學專業社群,並熱中於發掘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根源及其與儒道思想的對比與旁通。曾在《諮商與輔導》月刊,發錶〈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看DSM-IV〉、〈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探源〉等專論文章。

田育慈

  資深譯者,颱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婚姻與傢族治療碩士、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MBA。自2011年至今應用Bowen傢庭係統理論於實務工作。中國心理諮詢師、正嚮教養訓練講師,具多年教牧輔導、社工及社區心理講座經驗。旅居國外多年,譯有《給蘇菲的信》、《不完美的禮物》、《基督徒傢庭正麵管教》等心理相關譯作及其他。臉書與個人部落格搜尋:麥子發現光 Email:grnsnail@gmail.com 

周和君

  颱大哲學係畢業,曾混跡於紐約與西雅圖,今遊牧於颱北。自由文字工作者,以翻譯為樂。譯有《狂喜之後》、《心的導引》、《觀照的奇蹟》、《佛陀的女兒》(橡樹林);《韆福年天書》、《平心靜氣》、《解讀末世預言》、《女女相係》、《B的故事》 (遠流);《天使學》(商周);《閤作取嚮治療》、《閤作取嚮實務》、《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癌癥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張老師文化)等書。

江孟蓉

  中央大學英文係、淡江大學美研所畢。曾任齣版社編輯,現為譯者與科大英文講師。愛好新知,樂於搭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美麗的橋樑。譯有《瞥見永恆》、《死亡晚餐派對》、《業力療法》(生命潛能齣版),《法國盛宴》、《茴香酒店》、《紐約三部麯》(皇冠文化齣版),《療癒,從創作開始》、《正念的感官覺醒》、《DBT®技巧訓練手冊》(張老師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審閱序  細嚼慢嚥,讀齣自己受用的意義/曾端真

緻謝
參考文獻說明
引言  鳥瞰個體心理學

第一部    人格理論與其發展

第一章    補償與融閤
一、器官缺陷與補償/二、驅力的融閤與轉化/三、攻擊驅力/四、情感需求

第二章    男性欽羨與對佛洛伊德的批判
一、自卑感與男性欽羨/二、自卑感與叛逆及順從/三、對佛洛伊德性欲概念的批判/四、對佛洛伊德其他概念的批判/五、社會性價值取代驅力/六、佛洛伊德及其他學者對阿德勒相關概念的討論(摘錄自考爾比)

第三章    虛構主義與終極目的論
一、虛構主義(選自費英格)/二、虛構的終極目標

第四章    追求優越感
一、力求完美/二、力求自我提升/三、自卑感/四、驅力滿足

第五章    社會情懷
一、人嵌入於社會中/二、社會情懷/三、社會情懷概念的緣起/四、天生的社會性(選自佛穆勒)/五、社會情懷與智能/六、社會情懷與調適

第六章    活動力程度
一、活動力程度/二、類型

第七章    生命風格
一、定義/二、自我的一體性與主權/三、獨特性與主觀性/四、生命風格的發展/五、預測與其局限/六、心理學理論與生命風格

第八章    運用的心理學
一、遺傳與環境的運用/二、認知過程/三、性格特質與錶達性行動/四、器官用語/五、心理曆程的均質化

第二部    異常心理學與相關領域

第九章    神經質傾嚮
一、神經質傾嚮/二、誇大的自我提升目標/三、社會情懷的發展不足/四、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

第十章    精神官能癥的自我保護行為
一、神經質癥狀的功能/二、經由攻擊做為自我保護/三、以距離做為自我保護

第十一章 精神官能癥的産生
一、主觀因素/二、支持性因素/三、客觀因素與其相關性

第十二章 心理疾患的動力一體性
一、一體性與多樣性/二、焦慮型精神官能癥/三、強迫型精神官能癥/四、心身癥/五、思覺失調癥/六、憂鬱癥與相關疾患

第十三章 瞭解與治療病患
一、瞭解病患/二、嚮病患本人解釋/三、治療關係/四、治療的特殊麵嚮與技巧

第十四章 早期迴憶與夢
一、早期迴憶/二、夢

第十五章 神經質傾嚮的根源
一、童年負擔過重/二、傢庭成員的角色/三、排行(齣生序)地位

第十六章 瞭解與治療問題兒童
一、瞭解問題兒童/二、特定的行為異常/三、治療問題兒童/四、個體心理學在學校的發展/五、個體心理學訪談手冊

第十七章 犯罪與相關疾患
一、犯罪型人格/二、犯罪人格的發展/三、處遇與預防措施/四、藥物成癮與酒癮/五、性倒錯

第十八章 一般生活問題
一、職業/二、愛與婚姻/三、青春期/四、老年

第十九章 社會心理學的問題
一、團體心理學的動力/二、社會敵意/三、論政治迫害與戰爭心理學/四、宗教心理學

阿德勒著作的參考文獻
一般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引言(節錄)

鳥瞰個體心理學
 
一、個體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以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摘要做為對阿德勒畢生研究的初步介紹,對讀者會有極大幫助。我們以此為目的,提齣下麵一係列顯而易見的主張:
 
1.人類所有行動的背後都有一種基本動力,(讓人類)從所感受到的不利處境,追求朝嚮有利之處境,由自卑感邁嚮優越、完美、整體性。
 
2.這項追求有其特定方嚮,取決於個人獨特的目標或理想。雖然兩者都受到個體的生理與環境因素影響,然而終究是個人創造齣來的。由於那是一種理想,因此可以說目標是虛構的。
 
3.目標,隻不過是個體「模糊想像(的東西)」。意思是,個體多半不清楚、也不瞭解這個目標。這正是阿德勒對「潛意識」(unconscious)的定義:目標的未知部分。
 
4.目標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最終的獨立變數。在某種程度上,目標能提供我們瞭解個體的鎖鑰,對心理學傢來說是工作時的假設(hypothesis)。
 
5.從目標的觀點來看,所有心理曆程形成瞭自我一緻(self-consistent)的架構,就像戲劇,開頭的構想是以結尾為考量(1912a, p.46)。這種自我一緻的人格結構,就是阿德勒所稱的生命風格(style of life),在生命早期就穩固確立,從那時起,明顯矛盾的行為隻是為達到相同目標的不同適應方法。
 
6.所有明顯的心理特性,例如不同的驅力,或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對比,都隻是相關係統一體的不同麵嚮(1926b, p.402),而非呈現離散不連貫的實體及數量。
 
7.所有客觀的決定因素,如生理因素和過往曆史,都和目標概念相關。客觀的決定因素的功能不同於直接因素,隻提供可能性。個體運用所有的客觀因素與其生命風格達成一緻,「可以說它們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隻是心理曆程的媒介而已」(1926b, p.402)。
 
8.個體對自己及世界的觀點,他的統覺基模(apperceptive schema)、他的詮釋,全都是生命風格的不同麵嚮,影響著每一個心理曆程。「萬事皆取決於觀點」(Omnia ex opinione suspensa sunt),是阿德勒在首次呈現個體心理學的著作中齣現的箴言(1912a, p.1)。
 
9.考量個體時,不能抽離其社會情境。「個體心理學認定,個體是嵌入社會的,並據此加以檢視。我們拒絕承認或檢視孤立的人」(1926a, p.ix)。
 
10.所有重要的生命問題,包括特定的驅力滿足,都會變成社會問題。所有的價值,最終都會成為社會價值。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