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Adler, Heinz L. Ansbacher, Rowena R. Ansbach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充满勇气
指出跳脱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宿命限制
培养个人生命风格与社会情怀
是强调自发性与创造力的运用心理学

  个体是嵌入于社会的,这要从个体所处的脉络中才能真正理解,
  所有重要的生活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本书以更有系统、更真实的形式,呈现阿德勒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所做出的贡献;
  主要架构皆出自阿德勒,堪称阿德勒所着之个体心理学经典教科书。

名人推荐

  吴毓莹(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陈伟任(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
  曾文志(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杨瑞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诚挚推荐(谨依姓氏笔划排序)

  阿德勒是一位走在未来的先知,他的见解超越那个时代,他的学说充满先见之明。本译作的问世,是华人世界的福音,是渴望学习阿德勒学派心理学和心理治疗者所翘首企盼的甘霖,也是教学者很需要的一本教科书。阿德勒说意义是自己的创造,相信读者们必定能各自读出对自己受用的意义。──曾端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对于研究人格和异常心理的学术人员来说,这的确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往后若有评述和评论指出某位作者的新观点似乎是从阿德勒直接延伸出来的,那么安斯巴可(Ansbacher)的研究便足以堪称为公正的准据。这本书也对阿德勒在历史上和学理上应得的地位给予最基本的肯定。我认为目前无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理论创建者,都有可能因为专精阿德勒体系理论及其主要概念而得到莫大的收获……阿德勒的许多观点已然深入当代主流思想,并且成为这个年代广为接受的一般临床常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往往不知道这些观点都出于阿德勒;而这些广为运用的实务操作,却正符合阿德勒的核心观点。──劳勃‧怀特(Robert W.White)

  阿德勒的名字至今虽已广为人知,但他的研究却尚未获得充分理解。因此我们乐见安斯巴可夫妇这本高度敏锐和令人赞赏的学术性书籍,以具有权威性而令人喜悦的方式,清楚说明了阿德勒在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葛登‧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

  这本书是一项最为出色而独具创意的贡献,它不仅使用准确的语言使我们得以接触阿德勒原本晦涩和未经翻译的文章,更将阿德勒片段和纷歧的概念, 以一种有条理、有意义且统整的方式呈现出来。安斯巴可夫妇的评论使得阿德勒心理学鲜活起来,并且在阿德勒身后各种贡献的启发之下,将他丰富的思想发扬光大。──克拉克‧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

著者信息

原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原受佛洛伊德之邀,加入精神分析学术圈,后为精神分析学派中第一个反对佛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的自我心理学,为日后西方心理学各派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译者简介

黄孟娇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任职于新北市水源国小。相信故事与绘本的力量,喜欢从事翻译工作。译有《孩子说的故事:了解童年的叙事》、《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儿童叙事治疗:严重问题的游戏取向》、《编织童年梦》等。

鲍顺聪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谘商心理组)硕士,现任台北市立建国中学专任辅导教师。自大学时代即跟随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谘系曾端真教授研习阿德勒学派的理论与实务,迄今,仍持续参加曾端真教授及杨瑞珠教授所带领的阿德勒心理学专业社群,并热中于发掘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根源及其与儒道思想的对比与旁通。曾在《谘商与辅导》月刊,发表〈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看DSM-IV〉、〈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探源〉等专论文章。

田育慈

  资深译者,台湾教牧心理研究院婚姻与家族治疗硕士、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MBA。自2011年至今应用Bowen家庭系统理论于实务工作。中国心理谘询师、正向教养训练讲师,具多年教牧辅导、社工及社区心理讲座经验。旅居国外多年,译有《给苏菲的信》、《不完美的礼物》、《基督徒家庭正面管教》等心理相关译作及其他。脸书与个人部落格搜寻:麦子发现光 Email:grnsnail@gmail.com 

周和君

  台大哲学系毕业,曾混迹于纽约与西雅图,今游牧于台北。自由文字工作者,以翻译为乐。译有《狂喜之后》、《心的导引》、《观照的奇蹟》、《佛陀的女儿》(橡树林);《千福年天书》、《平心静气》、《解读末世预言》、《女女相系》、《B的故事》 (远流);《天使学》(商周);《合作取向治疗》、《合作取向实务》、《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解锁:创伤疗癒地图》、《癌症完全缓解的九种力量》(张老师文化)等书。

江孟蓉

  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美研所毕。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译者与科大英文讲师。爱好新知,乐于搭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美丽的桥樑。译有《瞥见永恆》、《死亡晚餐派对》、《业力疗法》(生命潜能出版),《法国盛宴》、《茴香酒店》、《纽约三部曲》(皇冠文化出版),《疗癒,从创作开始》、《正念的感官觉醒》、《DBT®技巧训练手册》(张老师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审阅序  细嚼慢嚥,读出自己受用的意义/曾端真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引言  鸟瞰个体心理学

第一部    人格理论与其发展

第一章    补偿与融合
一、器官缺陷与补偿/二、驱力的融合与转化/三、攻击驱力/四、情感需求

第二章    男性钦羡与对佛洛伊德的批判
一、自卑感与男性钦羡/二、自卑感与叛逆及顺从/三、对佛洛伊德性欲概念的批判/四、对佛洛伊德其他概念的批判/五、社会性价值取代驱力/六、佛洛伊德及其他学者对阿德勒相关概念的讨论(摘录自考尔比)

第三章    虚构主义与终极目的论
一、虚构主义(选自费英格)/二、虚构的终极目标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
一、力求完美/二、力求自我提升/三、自卑感/四、驱力满足

第五章    社会情怀
一、人嵌入于社会中/二、社会情怀/三、社会情怀概念的缘起/四、天生的社会性(选自佛穆勒)/五、社会情怀与智能/六、社会情怀与调适

第六章    活动力程度
一、活动力程度/二、类型

第七章    生命风格
一、定义/二、自我的一体性与主权/三、独特性与主观性/四、生命风格的发展/五、预测与其局限/六、心理学理论与生命风格

第八章    运用的心理学
一、遗传与环境的运用/二、认知过程/三、性格特质与表达性行动/四、器官用语/五、心理历程的均质化

第二部    异常心理学与相关领域

第九章    神经质倾向
一、神经质倾向/二、夸大的自我提升目标/三、社会情怀的发展不足/四、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

第十章    精神官能症的自我保护行为
一、神经质症状的功能/二、经由攻击做为自我保护/三、以距离做为自我保护

第十一章 精神官能症的产生
一、主观因素/二、支持性因素/三、客观因素与其相关性

第十二章 心理疾患的动力一体性
一、一体性与多样性/二、焦虑型精神官能症/三、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四、心身症/五、思觉失调症/六、忧郁症与相关疾患

第十三章 了解与治疗病患
一、了解病患/二、向病患本人解释/三、治疗关系/四、治疗的特殊面向与技巧

第十四章 早期回忆与梦
一、早期回忆/二、梦

第十五章 神经质倾向的根源
一、童年负担过重/二、家庭成员的角色/三、排行(出生序)地位

第十六章 了解与治疗问题儿童
一、了解问题儿童/二、特定的行为异常/三、治疗问题儿童/四、个体心理学在学校的发展/五、个体心理学访谈手册

第十七章 犯罪与相关疾患
一、犯罪型人格/二、犯罪人格的发展/三、处遇与预防措施/四、药物成瘾与酒瘾/五、性倒错

第十八章 一般生活问题
一、职业/二、爱与婚姻/三、青春期/四、老年

第十九章 社会心理学的问题
一、团体心理学的动力/二、社会敌意/三、论政治迫害与战争心理学/四、宗教心理学

阿德勒着作的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引言(节录)

鸟瞰个体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以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摘要做为对阿德勒毕生研究的初步介绍,对读者会有极大帮助。我们以此为目的,提出下面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主张:
 
1.人类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基本动力,(让人类)从所感受到的不利处境,追求朝向有利之处境,由自卑感迈向优越、完美、整体性。
 
2.这项追求有其特定方向,取决于个人独特的目标或理想。虽然两者都受到个体的生理与环境因素影响,然而终究是个人创造出来的。由于那是一种理想,因此可以说目标是虚构的。
 
3.目标,只不过是个体「模煳想像(的东西)」。意思是,个体多半不清楚、也不了解这个目标。这正是阿德勒对「潜意识」(unconscious)的定义:目标的未知部分。
 
4.目标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最终的独立变数。在某种程度上,目标能提供我们了解个体的锁钥,对心理学家来说是工作时的假设(hypothesis)。
 
5.从目标的观点来看,所有心理历程形成了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t)的架构,就像戏剧,开头的构想是以结尾为考量(1912a, p.46)。这种自我一致的人格结构,就是阿德勒所称的生命风格(style of life),在生命早期就稳固确立,从那时起,明显矛盾的行为只是为达到相同目标的不同适应方法。
 
6.所有明显的心理特性,例如不同的驱力,或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对比,都只是相关系统一体的不同面向(1926b, p.402),而非呈现离散不连贯的实体及数量。
 
7.所有客观的决定因素,如生理因素和过往历史,都和目标概念相关。客观的决定因素的功能不同于直接因素,只提供可能性。个体运用所有的客观因素与其生命风格达成一致,「可以说它们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只是心理历程的媒介而已」(1926b, p.402)。
 
8.个体对自己及世界的观点,他的统觉基模(apperceptive schema)、他的诠释,全都是生命风格的不同面向,影响着每一个心理历程。「万事皆取决于观点」(Omnia ex opinione suspensa sunt),是阿德勒在首次呈现个体心理学的着作中出现的箴言(1912a, p.1)。
 
9.考量个体时,不能抽离其社会情境。「个体心理学认定,个体是嵌入社会的,并据此加以检视。我们拒绝承认或检视孤立的人」(1926a, p.ix)。
 
10.所有重要的生命问题,包括特定的驱力满足,都会变成社会问题。所有的价值,最终都会成为社会价值。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