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充满勇气
指出跳脱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宿命限制
培养个人生命风格与社会情怀
是强调自发性与创造力的运用心理学
个体是嵌入于社会的,这要从个体所处的脉络中才能真正理解,
所有重要的生活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本书以更有系统、更真实的形式,呈现阿德勒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所做出的贡献;
主要架构皆出自阿德勒,堪称阿德勒所着之个体心理学经典教科书。
名人推荐 吴毓莹(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陈伟任(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 曾文志(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杨瑞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诚挚推荐(谨依姓氏笔划排序) 阿德勒是一位走在未来的先知,他的见解超越那个时代,他的学说充满先见之明。本译作的问世,是华人世界的福音,是渴望学习阿德勒学派心理学和心理治疗者所翘首企盼的甘霖,也是教学者很需要的一本教科书。阿德勒说意义是自己的创造,相信读者们必定能各自读出对自己受用的意义。──曾端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对于研究人格和异常心理的学术人员来说,这的确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往后若有评述和评论指出某位作者的新观点似乎是从阿德勒直接延伸出来的,那么安斯巴可(Ansbacher)的研究便足以堪称为公正的准据。这本书也对阿德勒在历史上和学理上应得的地位给予最基本的肯定。我认为目前无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理论创建者,都有可能因为专精阿德勒体系理论及其主要概念而得到莫大的收获……阿德勒的许多观点已然深入当代主流思想,并且成为这个年代广为接受的一般临床常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往往不知道这些观点都出于阿德勒;而这些广为运用的实务操作,却正符合阿德勒的核心观点。──劳勃‧怀特(Robert W.White)
阿德勒的名字至今虽已广为人知,但他的研究却尚未获得充分理解。因此我们乐见安斯巴可夫妇这本高度敏锐和令人赞赏的学术性书籍,以具有权威性而令人喜悦的方式,清楚说明了阿德勒在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葛登‧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
这本书是一项最为出色而独具创意的贡献,它不仅使用准确的语言使我们得以接触阿德勒原本晦涩和未经翻译的文章,更将阿德勒片段和纷歧的概念, 以一种有条理、有意义且统整的方式呈现出来。安斯巴可夫妇的评论使得阿德勒心理学鲜活起来,并且在阿德勒身后各种贡献的启发之下,将他丰富的思想发扬光大。──克拉克‧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
探寻心智的深度:当代心理学思潮的综合考察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西方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几大流派,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相互关联的视角,审视人类心智如何被理解、被解析,以及如何被干预和引导。它并非对单一学派的深入钻研,而是一幅描绘当代心理学版图的宏大画卷。 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对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 ---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的回归与心智的建构 本部分追溯了自行为主义衰落以来,心理学如何从外部行为的观察转向内部心智过程的科学探索。我们首先探讨信息加工模型的崛起,如何将人脑类比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关注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和输出机制。这一框架如何催生了对记忆结构(如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分)、注意力机制的精细化研究,以及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的建模。 随后,我们将深入剖析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支柱——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的精妙之处。我们详细阐述了认知图式如何在经验积累中形成,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理解和预测,以及在面对新信息时,图式如何通过“同化”与“顺应”实现知识的迭代更新。这一章节特别关注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实际应用,探讨如何优化信息呈现方式,以最大化学习效率。 此外,本书对认知神经科学的早期探索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的介绍,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家如何开始将抽象的认知功能与具体的脑区活动联系起来,为理解情绪调节、语言习得等复杂过程提供了生物学基础的佐证。我们讨论了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质疑和完善早期的认知模型。 --- 第二部分:人本主义的觉醒与潜能的释放 在对早期科学主义的冷静审视之后,本书转向了对人类经验、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深刻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是对将人简化为刺激-反应链条或纯粹信息处理器的时代思潮的一种强有力回应。 我们细致地考察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个金字塔结构,而是深入分析其动态性和跨文化有效性。我们探讨了“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如何超越了对病态和缺陷的修复,转而关注人类如何达成其最佳状态(Optimal Experience)。 紧随其后的是对罗杰斯中心疗法的全面解析。本书强调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性理解”和“真诚性”这三大核心条件在促进个体成长的关键作用。我们分析了这些概念如何从治疗室扩展到人际关系、领导力培养乃至社会变革的领域。本书特别强调了人本主义对“当下体验”(Here and Now)的重视,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积极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石。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存在主义思想对心理学的渗透,例如对“自由与责任”、“意义的追寻”以及“面对死亡的焦虑”等核心人类困境的哲学探讨,这些构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深刻的内涵。 --- 第三部分:社会建构与文化的力量 当代心理学越来越认识到,个体心智并非在真空中的产物。第三部分致力于揭示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群体互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塑造作用。 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分析它们揭示的人性弱点——情境力量的巨大影响力。我们详细阐述了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探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以及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普遍性。 随后,本书转向更宏大的叙事:文化心理学。我们对比了工业化社会中的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概念、情绪表达规范和亲属关系维护上的显著差异。本书强调,理解心理现象必须将其置于其发生的文化背景之下,单一的、普世的心理规律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我们探讨了身份认同(Identity Formation)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如何影响决策质量(如群体迷思 Groupthink)。 --- 第四部分:行为的精修与环境的塑造 尽管认知和人本主义占据了舞台中央,但行为主义的严格科学方法论并未消失,而是与新的发现相结合,催生了更精细化的行为干预技术。 本部分首先重温了经典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但重点在于其现代应用。我们详细分析了应用行为分析(ABA)在特殊教育和行为管理中的复杂技术,例如强化计划的设计、塑造(Shaping)和链式化(Chaining)的步骤。 随后,本书转向了社会学习理论(或社会认知理论)的演进。我们重点分析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模型,特别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如何成为预测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坚持性和成就的关键指标。我们探讨了媒体榜样如何通过榜样学习机制深刻影响社会规范和个人行为模式。 这一部分还包括了对行为矫正技术的系统介绍,例如系统脱敏法在处理焦虑障碍中的应用,以及代币经济系统(Token Economy)在机构环境中的有效性,强调这些技术如何通过精确的环境控制和反馈机制实现持久的行为改变。 --- 第五部分:跨学科的融合与未来的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致力于展示当代心理学如何超越传统界限,与其他科学领域进行深刻的对话。 我们讨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它将焦点从“修复病态”转向“培养优势”。这包括对“心流”(Flow)体验的深入剖析、美德与优势的分类,以及幸福感(Well-being)的科学测量与干预策略。 此外,我们探讨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如何从婴儿发展领域扩展到成人亲密关系和心理治疗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与神经内分泌学(如催产素的作用)的交叉研究。 最后,本书展望了心理学在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因科学的挑战时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讨论了情感计算的潜力,以及心理学理论如何为构建更具同理心和更符合人类直觉的智能系统提供框架。本书的结尾是对理解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持续承诺,强调知识的迭代性与方法的多元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书旨在为希望全面了解当代心理学全貌的读者提供一份扎实、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