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下的训政

宪政下的训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宪政主义
  • 训政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历史
  • 法学
  • 政治学
  • 魏玛共和国
  • 德国历史
  • 权力制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目前正值司法革新之际,然而究竟该如何改革现行法制,实在不能无视于大陆时期法制所存在的影响。本书相关论述,乃学界首次以法制沿革的视角,分别就宪政、行政、立法与司法议题,探讨训政规范如何寄生于宪政法制,并指出相关问题之盲点所在,应足供司法革新相关议题参考。
《中华民国宪政之路的曲折与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华民国自成立以来,在建立和实践宪政民主道路上所经历的漫长、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历程。通过对民初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同政治势力间的角逐、宪法文本的起草与废止,以及国家权力结构的重塑等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揭示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如何艰难地平衡效率与民主、统一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第一章:民国初创:共和理念的碰撞与摇摆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告别帝制,步入共和。然而,共和的理念在实践中立即遭遇了多重挑战。本章首先回顾了辛亥革命前夕的政治思潮,重点探讨了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渐进式立宪”与“迅速共和”之间的路线分歧。民国元年,临时约法的颁布,虽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其效力在袁世凯掌握大权后受到严峻考验。 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框架、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尝试约束大总统权力,以及最终因政治局势的剧变(如“宋教仁遇刺”与“二次革命”)而名存实亡的过程。本章着重考察了“议会政治”在北洋初期的短暂尝试,以及政党政治如何被军阀割据的现实所吞噬,使得“宪政”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第二章:北洋时期的权力真空与宪政的夭折 北洋政府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军政要员之手,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日益薄弱。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宪政实践的失败原因。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军事冲突,而是深入分析了权力分散对制定和实施统一宪法文本的结构性破坏。 重点研究了 1919 年至 1923 年间,国会围绕“宪法草案”进行的激烈辩论。这些辩论不仅仅是程序问题,更是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核心争论:中央集权是走向专制,还是分权才能保障地方自治?我们考察了“府院之争”对宪政秩序的冲击,特别是曹锟贿选事件,它如何彻底摧毁了民众对议会政治的信任,使“宪法”沦为政治交易的工具,而非国家运行的基石。 第三章:国民政府的过渡时期:党治与国家统一的张力 国民革命成功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后,中国进入了以中国国民党为主导的“训政时期”。本章将分析国民党如何依据其党纲,设计了一套“党治高于一切”的政治架构,用以过渡到最终的宪政阶段。 我们详细考察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的法律地位及其与既有宪法文本(如 1923 年宪草)的冲突。理解国民政府对“党治”的强调,是理解其宪政实践的关键。这并非简单的独裁,而是一种基于“革命经验”和“救国急迫性”的制度设计。书中将辨析“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被党务机构架空,以及各地立宪运动(如西南王国的反抗)如何对中央的宪政推广构成挑战。 第四章:法律形塑下的社会控制与基层建设 本章跳出中央政治斗争的范畴,关注宪政理想在地方层面的渗透与受阻。在国民政府推行“党治”的过程中,颁布了大量旨在规范社会秩序和地方自治的法令。我们将分析这些法令如何试图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地方自治的试点、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司法体系的重塑。 同时,本章也批判性地考察了这些法律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服务于政治动员和对异议的压制,使得基层民众与宪政理念的接触,往往是通过行政命令而非宪法权利的保障来实现的。例如,城市自治的实践与乡村的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第五章:抗战时期的宪政停滞与战后重建的展望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一切政治活动都让位于国家生存的需要。本章分析了在民族存亡之际,宪政议程是如何被搁置的,以及国民政府如何通过非常时期法规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战后,中国社会对于建立一个稳定、有约束力的宪政体系的渴望达到了顶峰。本书将考察战后围绕“制宪”的各方努力:国民大会的召开、各党派(包括共产党)提出的制宪方案、以及美国等外部势力对中国宪政的介入与影响。最终,由于国共两党的尖锐对立,所有关于宪政的努力都在内战的炮火中归于沉寂,为 1949 年后的政治格局转变埋下了伏笔。 结论:对百年探索的整体评估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的宪政探索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评估。我们认为,宪政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少数政治人物的失误,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法治精神的抵触、快速现代化需求与民主化节奏的错位、以及军阀割据、外敌入侵等“非常状态”对正常政治秩序的持续干扰。本书试图展示,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宪政”是如何被不断地推迟、扭曲和异化,但其内在的追求从未彻底熄灭。 --- 本书特色: 1. 注重制度史与政治史的结合: 不仅梳理了宪法文本的更迭,更深入分析了权力机构(如国会、大总统府、国民党中常委)的实际运作对宪法权威的消解过程。 2. 多维度视角: 考察了中央精英的斗争、地方势力的反制,以及社会精英对宪政的期望与失望。 3. 史料扎实: 充分运用了民国时期的官方档案、党派文献、以及当时的法律学者的论述,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细微差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明伟


  现职
  辅仁大学法律学院专任教授

  学历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美国新罕布夏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学硕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学士

  经历
  真理大学财经法律学系专任副教授
  法官学院讲座
  司法官学院讲座
  考试院命题暨阅卷委员

  考试
  教育部公费留学
  律师
  法制
  法院公证人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行宪前司法解释之检讨
壹、前 言/1
贰、几则案例的省思/3
一、军司法审判之划分/3
二、数罪併罚之易科罚金/5
三、公务员侵占非公用私有财物/6
四、小 结/7
参、以司法解释填补法制真空之法制背景/8
一、清末变法与现代司法之滥觞/8
二、大理院时期/10
三、最高法院时期/13
四、司法院时期/15
肆、司法解释之规范定位/18
一、法制疑义/18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期/19
三、中华民国约法时期/22
四、中华民国宪法时期/23
五、中华民国训政时期/25
伍、行宪前司法解释之法效分析/28
一、法令优位原则/29
二、依附于行政权之立法程序/33
三、党治的司法/42
陆、行宪后继续援用训政命令之检讨/49
一、行宪前法律之有效性探讨/49
二、牴触宪法法律保留规定之训政命令应为无效/53
三、实务案例之检讨/55
柒、结 论/59

第二章 行宪前立法之研究
壹、前 言/63
贰、行宪前立法之疑义/65
一、惩治盗匪条例/67
二、监督寺庙条例/69
三、审查基准之疑义/70
参、行宪前立法之追认机制/75
一、制宪原意之探讨/76
二、行宪前立法之援用与限制/79
三、与宪法相牴触之判断/85
肆、逾时追认之法制困境与突破/91
一、未依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修改或废止行宪前立法悖离制宪原意/91
二、经立法院同意之法规整理并非前期立法是否有效之判断基础/99
三、宽认与延长行宪前立法规范效力之必要性/105
四、以法律现实主义之论证方法突破法制困境/111
伍、行宪前立法未于万年国会议员退职日前修正之规范效力检讨/125
一、规范转换可能性之探讨/125
二、规范转换之限制/130
陆、结 论/133

第三章 中华民国党治政治之规范发展与历史考察
壹、前 言/149
贰、行宪前的党治经验/151
一、军政时期/151
二、训政纲领时期/157
三、训政约法时期/165
四、抗战时期/171
参、战后时期的党治转型/175
一、制宪阶段的挑战/175
二、宪法本文的去党治化/179
三、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党治色彩/184
肆、党治政治的延续与检讨/193
伍、结 论/197

第四章 解构党治魅影
壹、前 言/199
贰、行宪前于国民党内部解决政治争议之党治经验/207
一、党治之军事性/207
二、训政时期之党治发展/212
参、宪政幻影下的党治复辟/215
一、以去党治为目的之制宪/215
二、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复辟党治政治/220
三、宪政外衣下的党治现实/225
肆、行宪后党治政治之规范基础/229
一、动员戡乱时期之党治模式/229
二、动员戡乱时期终止后之规范调整/235
三、冻结立法院同意权与国民大会后之党政关系/242
四、以党辅政之政治基础/247
伍、以党务运作填补府院宪政权限不明之检讨/254
一、以立法规范党政关系之必要性探讨/254
二、总统职权法制化之必要性/258
三、建构以总统为中心之行政体制/262
陆、辞职争议之法理探讨/267
一、义务性辞职之政治基础/267
二、礼貌性辞职之迷思/273
柒、结 论/277

第五章 浅论司法行政权之界线
壹、前 言/279
贰、司法院不兼理司法行政之制宪原意/282
参、审检分隶之政治决策缺乏法理基础/289
肆、司法院兼理司法行政之宪政疑虑/293
伍、结 论/300

第六章 从司法改革谈司法院与司法行政之改革
壹、前 言/305
贰、释字第五三○号解释之分析/309
一、解释背景/309
二、解释要旨/310
三、本件解释所生疑义/312
参、行宪前司法职能之发展与变迁/317
一、清末之滥觞/317
二、民初北洋政府之发展/318
三、中华民国军政府至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大本营时期之转变/327
四、国民政府前期之调整/332
五、训政时期之党治深化/340
六、制宪阶段的回顾与反省/352
肆、审判独立与司法行政/364
一、审判独立为司法权之核心价值/364
二、从审检同隶到审检分隶/368
三、司法院法律提案权/372
四、规则制定权与司法行政监督权之界线/377
伍、结 论/385

第七章 军事审判权之界限
壹、前 言/391
贰、宪政秩序下之军事审判/392
一、刑事司法二元化/392
二、军事审判制度之本质、目的/394
三、宪法第9条规范功能之探讨/396
参、军人身分与刑事司法程序/397
一、现役军人之范围/397
二、军事审判程序中现役军人身分之改变/401
三、实定法下丧失军人身分者审判权归属之疑义/401
肆、军司法审判权之划分/402
一、军司法实务之运作/402
二、军事审判权行使对象之比较/404
三、现行军司法审判实务之沿革/407
四、现行军司法审判实务之检讨/409
五、因案丧失现役军人身分不受军事审判对军事审判制度之冲击/413
伍、军事审判程序应有之新容貌――代结论/417

图书序言

自序

  还记得高中毕业刚开始接触法律的时候,一直对书本上的法律存有很大的疑惑,讲的白话一点,就是有一种「说的跟作的不一样」的割裂感觉;比方说,宪法明明写着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但是从有印象以来,总统才是大位,行政院院长不及总统重要;又比方说,宪法明明规定非现役军人不受军事审判,但是修正前的军事审判程序,却长期对许多已经退伍的备役军人继续进行。此外,虽然早自清末变法即已提倡司法独立,关于为何现行中央政府会独步全球地设置一个在法理上与之无必然关联的司法院,并倚之主导范围广泛的司法行政业务,向来除了五权宪法与审检分隶等空洞的教条解释外,似乎找不到什么有力的说理依据;讽刺的是,甚至还有不少当局者无视历史地以为这样的安排是维护审判独立之理所当然。事实上,所谓的理所当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疑义,盖在那个可以任命不具法律背景的政治官僚担任司法院院长,以监督管理司法业务的时代,司法独立恐怕也只是流于纸上谈兵而已。

  增广贤文有云:「观今宜鑑古,无古不成今。」惟有深入地了解历史,才能鑑往知来,并正确地评价现行法制。不可讳言地,前述法制框架是特有的历史产物,也正因此,如果缺乏对我国相关法制沿革发展的认识,一昧对于既有的规范与体制照单全收,则就制度理性的评价与判断,不免会陷入循环论证的谬误,毕竟在错误的命题下,不太容易发现论述本身及推论结果的矛盾,甚至没有办法搔到痒处,而导致相关的改革主张与理想,沦为制度表面的一隅观察所得。或因如此,在对部门法学进行研究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发觉法制沿革历史的重要性,进而峰回路转地踏进这些过去未曾深入关照的课题,并在不同议题的探讨与相互激盪中,逐步解开多年以来藏于心中的疑惑与困惑,并成此书。

  本书所探讨的议题,源自不同的发想,彼此间在一开始并未有整体的关联;按就实际写作历程来说,早期的研究只是个别地在探讨有关军事审判与数罪併罚易科罚金之目的下,附带地对行宪前的司法解释与判例进行整理分析而已(这也是本书纪念性地将完成于旧法时期「军事审判权之界限」乙文收录于末章的主因)。一直到回国任教数年后,才在偶然的机缘下,蓦然回首发觉先前所批判质疑的诸多问题,实质上存在共通的关联:其等均以奉行行宪前之司法院解释为主要论述基础。究竟行宪前的司法解释或判例有什么样的魔力,会让宪法的最高效力退避三舍?基于对其背后原因的好奇心,才开启了这一系列探讨行宪前法制史的奇幻之旅。而为能更宏观地检视相关问题,在释字第530号与第573号解释的连结下,有机会分别自司法制度与前期立法效力等角度,观察这百余年来的制度变迁与变化;更在释字第31号、第76号、第261号、第387号、第419号解释等与宪政发展有关的文本说明下,回顾中华民国在动盪时局中,为达民主化与法治化目标所为的尝试与努力。不论将来的法制改革方向是什么,唯有忠实地面对自己的历史,看清相关制度的实相与虚相,才有可能釐清法制上表里不一、名实不符之问题所在,并在将来理性地作出制度选择。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本书所提出的观察及建议,虽未常见于相关法制研究之中,若有所得,祈能在台湾社会讨论制度与社会转型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也希望本书所进行的历史考察,足以作为各界在探讨相关法制改革时,高唿口号以外的理性论辩基础。

张明伟
2017年6月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宪政下的训政》,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题目挺引人深思的。我们台湾社会在这条路上走过了不少弯路,经历了不少争论,从威权到民主,从一党专政到多元竞争,每一步都充满了血泪与智慧。《宪政下的训政》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概念,比如国民党时代提倡的“训政时期”,那段时期台湾的政治形态,以及它与后来宪政民主的演变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是不是会深入剖析这段历史,探讨“训政”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对现代台湾宪政发展的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从理论层面梳理“训政”与“宪政”之间的张力,甚至是冲突,然后引申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民主时代,审视我们是否还有“训政”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或许,它会借古鉴今,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巩固民主、提升公民素养的宝贵见解。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以及它能给我们这些关心台湾前途的读者带来怎样的启示。

评分

光看《宪政下的训政》这个书名,就让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画面。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转型正义的议题一直没停过,关于过去的威权体制,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被挑战、被改革,我们都有着复杂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训政”这个概念在整个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它会不会讨论,在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像“训政”这样的制度设计,尽管带有压制性,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否被认为是实现国家稳定和现代化的一种手段?我好奇作者是否会对比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平衡,特别是那种在缺乏成熟民主机制时,如何过渡到更开放体制的经验。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叙述,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分析“训政”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宪政原则发生碰撞。对我而言,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出更审慎的选择。

评分

《宪政下的训政》,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浮想联翩,它不像那种通俗的政治评论,反而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理论的深度。我们台湾社会,从戒严到解严,从一党独大到政党轮替,民主的道路并不平坦。这本《宪政下的训政》会不会回溯历史,探讨在一些国家,为了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是否曾经出现过一种介于“专制”和“完全民主”之间的过渡状态,而“训政”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分析,在这样的状态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如何被界定的,又或者说,是如何被限制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跨国界的比较研究,看看其他国家在类似的转型时期,是如何处理“训政”的遗产,以及如何构建真正的宪政体制的。对我来说,理解“训政”在历史上的存在,以及它与现代宪政的根本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台湾民主的珍贵,并警惕任何可能出现的“训政”复辟的倾向。

评分

《宪政下的训政》,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张力,仿佛是两种看似矛盾的概念被并置在一起。在我看来,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就是一部不断摆脱“训政”思维,走向真正宪政实践的史诗。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训政”这个概念在政治学上的定义,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在我们台湾,国民党时期的“训政”时期,对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否会从法理学的角度,剖析“训政”与“宪政”在理论上的根本差异?例如,“训政”往往强调自上而下的权威和指导,而“宪政”则更侧重于权力制约、法治精神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在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的过程中,“训政”的残余力量是如何被克服的,又或者,在某些方面,它是否仍然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历史案例和理论分析,来佐证这些观点,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拿到《宪政下的训政》这本厚重的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著作?台湾社会经过了那么多轮民主选举,国民大会、立法委员、总统,各种政治体制的变迁,我们都经历过了。而“训政”,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总是与那个年代的政治宣传和国家建设的口号联系在一起。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在不同国家,尤其是在亚洲一些转型中的国家,是否存在一种“宪政下的训政”的模式,或者说,这种模式是否会以各种变形的方式出现?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政治理论,甚至是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来阐述“训政”的内涵,以及它与现代民主宪政的基因差异。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去比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谓的“训政”是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以及它在促进或阻碍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我而言,一个深入的、多角度的探讨,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政治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