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Q&A

公共政策分析Q&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共政策
  • 政策分析
  • Q&A
  • 问答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政府
  • 决策分析
  • 公共管理
  • 研究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本世纪以来,公共政策深受公共选择学派及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再上诠释政治学冲击,从理性主义的分析架构,朝向更复杂的,更多元的后现代论述(discourse)。但阶段论的政策过程是比较容易教学与理解,所以,本书在原则上是以政策问题、政策规画、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为直线逻辑式的安排。但是前三章将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模式做为导引,中间的第七章放民意与政治参与,提醒政策分析一定要重视公民参与的角色。在最后,我将当今公共政策的新观念及面临资讯革命、全球化的挑战,做简单的介绍。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与情感探索 一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中复杂人际关系、探寻个体情感归属的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当代都市生活的群像图。故事围绕着几组看似独立却又紧密交织的人物关系展开,探讨了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维系情感连接,又如何在疏离与亲密之间寻找平衡。 第一部分:都市浮华下的个体迷失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跟随主人公林薇,一位在金融界叱咤风云的年轻精英,进入她光鲜亮丽却又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林薇的成功建立在严格的自我约束和对情感的刻意疏离之上。她习惯于将生活中的一切都纳入精确的计算之中,包括与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的交往。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职业变动,迫使她不得不直面那些被她深埋的、关于爱与被爱的渴望。 作者通过对林薇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如她深夜加班后独自面对的空旷公寓,以及她在高端社交场合中“表演式”的微笑,精准地刻画了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连接焦虑”。她渴望真诚的交流,却又恐惧一旦敞开心扉可能带来的脆弱和失控。这种内在的矛盾,构成了小说前半段主要的张力。 第二部分:错综复杂的情感网络 小说的叙事视角开始扩展,引入了其他几位关键人物。其中之一是陈宇,一位在老城区经营着一家独立书店的自由撰稿人。陈宇代表了另一种生活哲学——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他与林薇的相遇,起初是一场基于利益的合作,但随着两人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就文学、生活意义展开的数次深入探讨,他们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陈宇的存在,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林薇成功外壳下的空洞。他们的对话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试探和灵魂的碰撞。然而,这种关系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陈宇过往的一段深刻的情感创伤,使他对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持有天然的抗拒。他担心自己会重蹈覆辙,也害怕自己的“理想主义”会成为林薇现实主义生活中的绊脚石。 与此同时,小说还穿插了林薇的同事兼竞争对手,张扬的故事。张扬是典型的“关系学”大师,他深谙职场政治的规则,擅长利用人际关系为自己铺路。他与林薇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事业上的较量,实则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关于“被认可”的渴望。张扬的家庭背景——一个对子女期望极高,却又缺乏情感交流的典型精英家庭——解释了他为何如此热衷于用外界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渴望林薇的认可,并非出于爱情,而是一种对“同类”的复杂审视和挑战。 第三部分:疏离与和解的边缘 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林薇发现,她原本清晰的生活蓝图正在被这些不确定的人际互动所打乱。她开始尝试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去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未完成”。 小说的高潮部分,设置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危机中。林薇的父亲突发疾病,这迫使她必须中断繁忙的工作,回到她曾逃离的那个充满旧有期待和未解心结的家庭环境中。在医院的走廊里,她遇到了陈宇。陈宇没有说教,只是安静地陪伴着她度过了最艰难的几个日夜。这次共同面对生命脆弱的经历,打破了他们之间最后一层关于“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隔阂。 张扬也在此时展现出不同于职场上的另一面。在目睹了林薇家庭的变故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度追求权力的意义。他主动向林薇示好,并非为了竞争,而是表达了一种同理心,这标志着他的人际交往模式开始从“利用”向“理解”转化。 第四部分:重新定义“连接” 小说的结局并未给出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圆满”。林薇没有立刻选择陈宇,张扬也没有彻底放弃他的野心,林薇与家庭的关系也只是刚刚开始愈合。然而,她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她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与脆弱,不再将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外部的成就。她与陈宇的关系,也从最初的“精神导师与学生”转变为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共同成长。他们之间的爱,是建立在对彼此真实面貌的接纳之上,而不是基于对完美形象的投射。 最终,林薇选择回归工作,但她的工作方式和心态已然不同。她开始关注那些被主流商业逻辑所忽视的群体,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推动更具人文关怀的实践。 主题的深刻性 这部小说超越了简单的都市言情或职场竞争,它深刻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当代议题: 1. 身份的流动性与固着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人如何定义“我是谁”,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受到外部关系的影响。 2. 效率与情感的张力: 现代社会对效率的推崇如何挤压了人类对深度情感连接的需求,以及两者如何寻求和解。 3. 真诚的代价: 揭示了在人际交往中,展示真实自我所必须付出的风险,以及这种风险带来的内在自由。 全书充满了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捕捉和对情感救赎的温柔期盼,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当代生活寓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怀恩


  台大政治所博士,现任世新大学新闻系教授,曾任时报杂志总编辑及社长、中国时报主笔及联合报撰述委员。

  彭怀恩虽专精于政治,但亦对房市买卖颇有研究,成为许多学生热爱谘询的优良教师,开辟多门通识课程,已在世新大学任教超过三十年。

  学历:国立湾大学政治学博士(1986年)
  现任:世新大学新闻系教授

图书目录

目录
序 13

第一章  公共政策意涵 15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意义 17
一、何谓公共政策? 17
二、试论政策科学概念? 18
三、试论政策分析的意义及特性? 18
四、试论公共政策、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三者之关系? 19
五、试论公共政策研究的内容为何? 20
六、美国巴达克(Eugene Bardach)教授所提出解决公共问题的「eight-step-path」,其主要内涵为何?  21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类型 23
七、公共政策有那些类型?试举例说明之。 23
八、试论在二十一世纪公共政策各类型之变化? 25
九、试述学者安德森(J. E. Anderson)对公共政策的分类? 26
第三节 公共政策重要概念 27
十、从唐恩(William Dunn)之政策「结构层级性」观念,申论公共政策的基本特性-层级性? 27
十一、试论公共政策的层次有哪些? 29
十二、试论史塔林(Grover Starling)的「公共连结性」概念? 30
十三、从事政策过程的研究,有学者主张总体分析、中层分析与个体分析三者的综合,就三种分析层次以相关的内涵与内容叙述之。 30
十四、何谓政策网络? 32
十五、何谓政策网络分析? 33
十六、试论政策网络的企图纠正美国学者过份偏重民主政治「黑暗面」的观察? 35
十七、试述政策网络的类型? 37
十八、试论研究公共政策的理由? 38
十九、试论研究公共政策的价值? 39
历届试题 44

第二章  政策分析 47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意义及性质 49
ㄧ、试论政策分析的典范中,实证论与后实证论的区别? 49
二、试论政策分析的性质有那些? 50
三、政策分析究竟是规范性的(normative)?或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 51
四、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与政策倡导(policy advocate)有何不同? 51
五、试论良好的政策分析应具备那些要件? 53
第二节 政策分析理论 54
六、制度主义的主要论点为何?何谓新制度论? 制度理性选择? 54
七、何谓系统理论模型?此模型的优点及限制为何? 55
八、何谓博弈(赛局)理论?零和赛局型政策与非零和赛局型政策和公共政策类型的关系? 56
第三节 政策分析家 58
九、试论政策分析人员应扮演那些角色,才能发挥功能? 58
十、试论政策分析家应具备那些条件,才能胜任其角色? 59
十一、试论政策分析人员的类型? 60
十二 、政策分析究竟是扮演政策倡导者?或是政策推荐者的角色? 61
十三、试述政策分析家的专业伦理? 63
十四、试论政策分析在民主政治所扮演的角色? 64
十五、政策论证(policy argument)的意义为何?兼论其功能? 65
十六、试论政策论证的模式有那些? 67
十七、何谓政策对谈(policy discourse)?兼论与政策论证的差异? 68
十八、政策分析是艺术或科学? 70
历届试题 75

第三章  公共政策模型 77
第一节 古典模型 79
ㄧ、试述精英决策理论的模型的主张?兼论其缺失? 79
二、何谓团体决策模型? 80
三、何谓多元主义的政策分析? 81
四、何谓统合主义(corporatism)?其表现在政策作为上又有何特征? 82
五、何谓理性模型?其优点与缺点为何?  84
六、何谓渐进主义的模型?兼论其缺点? 86
七、何谓满意决策模型? 87
八、何谓综合扫描模型? 88
九、艾里森提出三种决策模型。试说明这三种决策模型的内涵,并阐述其对政策科学发展之影响。 90
第二节 当代公共政策模型 91
十、何谓垃圾桶决策模式? 91
十一、何谓卡内基模型的决策? 92
十二、何谓政策流程途径(多元流程架构)? 93
第三节 阶段论与反阶段论 95
十三、政策制定可划分成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分析方法有何不同?各有何特性? 95
十四、何谓公共政策阶段途径? 96
十五、试论反阶段途径—垃圾桶决策模式的观点? 96
历届试题 103

第四章  政策问题 105
第一节 公共问题的发生 108
一、何谓公共问题?兼论公共问题发生的原因? 108
二、试论政策问题具有那些特性? 109
三、试从公共政策的问题层次进行分类? 110
四、试就结构程度分政策问题的种类有那些? 111
第二节 公共问题的原因 112
五、何谓市场失灵? 112
六、试论补救市场失灵的公共政策有那些? 114
七、何谓政府失灵?有那些情形可加以说明? 115
八、何谓政策失灵? 118
九、什么是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并举实例说明?其对政策分析的看法为何? 119
十、市场效率与公平如何兼顾? 121
十一、为何市场需要政府? 123
十二、什么是代理人理论? 126
十三、什么是交易成本理论? 126
第三节 公共问题的发生 127
十四、试就受问题影响人数及相互关系而论,公共问题的种类? 127
十五、公共问题的发起者有那些人?其管道如何? 128
十六、公共问题发生后,政府对公共问题所持的态度有那些种类? 130
历届试题 135

第五章  政策议程 137
第一节 政策问题认定方法 139
一、何谓「问题建构」理论? 139
二、公共问题取得议程地位的条件? 139
三、大众传播媒体政策变议程设定有何关系?高级文官应如何面对媒体过激理盲的不正之风? 140
四、试论政策议程之分类? 142
五、诊断政策问题时,可能遭遇到那些误差因素? 143
六、何谓问题认定的第三类型错误? 145
第二节 公共问题认定 146
七、试论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方法有哪些? 146
八、请说明团体决策有何的优缺点?请举出至少三种可能弥补团体决策缺点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其进行的方式。 149
九、试述议程设定过程的模式类型?  151
十、试论权力有哪三个面向? 153
历届试题 157

第六章  政策规划 161
第一节 政策规画的意义 163
一、何谓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步骤为何? 163
二、试就宏观的角度,列述政策规划的参与者? 164
三、试论政策规划的流程? 165
四、进行方案设计时,应依循那些原则,政策方案才容易被接受且易于妥善解决问题? 167
五、何谓政策设计(Policy Design)? 168
第二节 方案规画与备选方案 170
六、政策规划的方法很多,试详几项重要方法? 170
七、何谓成本效益分析? 171
八、何谓成本效能分析? 172
九、试比较成本效益分析与成本效能分析? 173
十、什么是目标方案矩阵? 174
十一、什么是多属性效用模型? 175
十二、公共政策的多元观点分析,亦即TOP观点分析法,究何所指?试以无障碍公共政策之设置为例加以说明。 176
第二节 评量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177
十三、何谓评量需求(assessment of needs)? 177
十四、政策方案的规划时,必须进行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应该顾及那些层面才恰当,试述之。 178
十五、何谓方案理论(program theory)?方案理论包含那些成分?成分的具体内容为何?并请举例说明方案理论如何使用在公共政策的实务操作。 180
十六、试论政治可行性分析的考虑因素为何? 180
十七、试述备选方案的意义及其重要内涵? 181
十八、政府施政的政策或计画规画品质影响政策绩效,请就规划的实体内容要素和程序方法面,论述如何增进规划品质? 183
十九、试论规划实务面临的挑战有那些? 184
历届试题 188

第七章  民意与公共政策 191
第一节 民意与审议民主 193
一 民意是什么?有何特性? 193
二、试论民意与公共政策之关系?  194
三、行政机关可以透过那些管道了解民意? 195
四、何谓公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其重要性如何?目前对于公民参与的主要争议点有那些?  196
五、试就公民参与的观点,论述公共政策面临的问题? 198
六、试论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形式? 199
七、面对公民要求参与公共政策的需求不断提昇,我们应以何种态度面对? 201
八、何谓审议民主?从公共政策角度阐释?  202
第二节 知识界与实务界 203
九、试论知识应用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203
十、何谓二元社群理论?兼论知识界与实务界分歧的原因? 205
十一、试问智库的意义及主要功能为何?如何彰响政府的政策运作过程?强化我国智库功能有那些作法? 207
十二、试论专家决策的有限性? 210
十三、试论知识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211
十四、何谓公民投票?其与公共政策之关系?兼论其优缺点? 212
历届试题 215

第八章  政策合法化 217
第一节 合法化的意义及策略 220
一、何谓合法性?影响合法化的因素有那些? 220
二、试述政策合法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222
三、试论政策合法化的参与者有那些? 22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公共政策分析Q&A》這本書,真的覺得台灣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本書的優點實在太多了,很難一一詳述。我特別喜歡它對「政策工具」的介紹,它不是枯燥乏味的羅列,而是會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和實際案例,來解釋不同的政策工具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適用。例如,它會用「胡蘿蔔與棍子」來比喻獎勵與懲罰,讓人在讀的過程中,會心一笑,但同時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政策失敗的原因」的探討。它沒有迴避問題,而是誠實地分析了各種可能的因素,像是資訊不對稱、利益衝突、執行層級的障礙等等。這讓我在看待社會上種種不如預期的政策時,能夠有更宏觀、更具同理心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歸咎於單一原因。我相信,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更多台灣讀者都能成為更有質量的政策參與者。

评分

這本《公共政策分析Q&A》真的超乎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公共政策分析是門很專業、很學術的領域,大概只有唸相關科系的人才懂。但這本書的出現,完全打破了我的迷思。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易懂,而且你會發現,書中討論的很多問題,其實都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像是關於「如何衡量政策的成本效益」,書中透過生活化的例子,讓我瞬間明白,原來以前我做的很多決定,其實也隱含著政策分析的思維。我尤其欣賞它在「政策制定過程」的介紹。過去我總覺得政策的誕生是個黑箱作業,但書中詳細地解釋了從問題浮現、議程設置、選項發展、政策選擇到政策執行與評估的每一個環節,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不同角色扮演的角色和影響力。這讓我對政府的運作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知道如何在這個體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聲管道。

评分

不得不說,《公共政策分析Q&A》的內容架構真的太有意思了!它避開了傳統學術書籍的生硬刻板,用一種更為對話、更具啟發性的方式來呈現。我拿到書的時候,本來想說Q&A的模式會不會有點零碎,但實際翻開後,卻發現它將不同的主題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探討「政策評估」的時候,它不會只講方法論,而是會連結到「政策執行的挑戰」,再延伸到「利益關係人的分析」。這種結構上的連貫性,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循序漸進,而不至於感到茫然。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政策倫理」的討論,這是我過去比較容易忽略的部分。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公平、正義和人權的價值。這讓我在思考政策時,不只考慮「能不能做」,更會思考「該不該做」,以及「如何做才對得起社會」。

评分

這次入手《公共政策分析Q&A》,讓我覺得,原來公共政策分析並不是只有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學者們在做的事情。身為一個關心社會發展的公民,我們都有權利去理解、去參與,甚至去影響政策的制定。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解複雜社會問題的大門。我特別讚賞它在「問題界定」這個環節的強調。很多時候,爭論之所以會陷入僵局,就是因為大家對問題的定義就不同。書中透過清晰的提問和解答,引導我們如何精準地捕捉問題的核心,而不是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我在閱讀過程中,也回想起過去一些社會運動或公聽會的經驗,常常感覺大家雞同鴨蒜,各自講自己的,這本書大概就是解答了我這個困惑!它教我們如何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問題,考慮到各種社會、經濟、政治的因素,並且理解到「最佳解」往往是不存在的,而是在各種權衡取捨下,尋求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案。這種務實的態度,是我在其他同類型書籍中比較少看到的。

评分

哇!拿到這本《公共政策分析Q&A》真的是超有感!最近台灣社會上各種議題層出不窮,從居住正義、能源轉型到少子化危機,光是看新聞報導就覺得腦袋快要打結了,更不用說要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出現,根本就是及時雨!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大家對公共政策的討論都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卻很少有人能提出有建設性、有邏輯的分析。這本書的Q&A形式,我覺得設計得太聰明了,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更貼近我們一般人可能有的疑問,然後一層一層地剝開政策分析的脈絡。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不同政策工具時,會舉出實際的台灣案例,這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不會覺得遙遠,而是能立刻聯想到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像是關於都市更新的討論,它不是空泛地講理論,而是會點出不同利益關係人的考量,以及過去有哪些成功的或失敗的經驗。光是想到未來我可以更有條理地參與這些討論,就覺得非常興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