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劉博仁醫師教您透過營養、運動、改變生活型態,扭轉基因錶現,及早擺脫傢族病史

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劉博仁醫師教您透過營養、運動、改變生活型態,扭轉基因錶現,及早擺脫傢族病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基因
  • 營養
  • 運動
  • 生活型態
  • 遺傳
  • 健康
  • 預防
  • 傢族病史
  • 基因錶達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喝酒就臉紅,是「紅臉基因」在作祟?
有些孕婦無法代謝葉酸,吃再多營養品也沒用?
焦慮、憂鬱、抗壓不足,其實是先天遺傳的?
喝水也會胖,再努力都瘦不下來,都是肥胖基因惹的禍?

  傢族遺傳不是命運,用基因找齣疾病根源
  營養醫學專傢、深耕基因功能研究的劉博仁醫師
  傾囊相授透過飲食、運動、改變環境和壓力等生活型態
  不讓壞基因發作,扭轉DNA缺陷
  就此改寫個人疾病史!

  體質究竟是宿命,還是可以改變?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你看著迎麵而來的路人,觀察他們的長相、舉止,忍不住的驚嘆「孩子不能偷生」!基因打造你我的樣貌,甚至代代相傳,所幸,基因無法一手遮天,創造生命藍圖的DNA,可以透過環境、飲食、運動、營養、壓力、環境毒物等模式開啓或關閉,改變基因錶現。
  如同一輛載滿基因密碼的火車,用後天的調控手法可改變DNA活性,讓火車上的不良基因減速、甚至停駛。也就是說,後天的生活型態可以超越遺傳因子,為傢族疾病踩煞車!俗語說「歹竹齣好筍,好竹齣龜崙」,請不要再以遺傳為藉口遲滯不前,成為阻礙健康的因素!

本書三大特色

  ●解盤先天基因與8大常見疾病的關聯──
  癌癥、糖尿病、肥胖、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失智、過敏、壓力,深入淺齣介紹常見疾病與先天基因的關係,針對常見的基因變異與各疾病的關聯做詳細介紹。

  ●解密基因修飾熱門話題,扭轉基因錶現──
  哪些營養素或飲食法對基因的錶現影響至深?哪些環境毒害會打開緻病基因?睡眠不足對基因錶現影響有多大?運動不足或過甚如何調控基因的開關?從錶觀遺傳學的觀點,解開基因密碼,藉由營養、睡眠、紓壓、運動等後天調理,暫停或關閉遺傳疾病因子,延緩老化。

  ●從傳統醫學的體質到精準醫療趨勢──
  顛覆過往「依病治人」觀念,轉而「依人治病」,量身打造個人的聰明醫療模式。針對大傢聞之色變的常見癌癥,結閤基因檢測技術及保健方式,引領讀者瞭解「精準醫療」新趨勢。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桓崇
  知名節目主持人 陳凝觀
  中視健康節目主持人 張雅芳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 許勝雄
  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劉宥彤
  颱北醫學大學校長暨中華民國癌癥醫學會理事長 閻雲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院長 鍾元強
《基因的未來:突破宿命論的健康新篇章》 導言:當我們談論健康時,我們真正指的是什麼? 長久以來,“宿命論”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籠罩著現代人的健康觀。我們習慣於將慢性病、遺傳性疾病的風險視為祖輩傳下來的“傢族詛咒”,認為基因圖譜已然劃定瞭我們生命的邊界。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我們不再是基因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動塑造健康未來的設計者。 《基因的未來:突破宿命論的健康新篇章》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科學教科書,它是一份麵嚮所有渴望掌控自己健康命運的普通讀者的行動指南和深度思辨錄。本書旨在徹底顛覆“基因決定一切”的傳統觀念,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述和詳盡的實踐指導,揭示人類健康潛能的驚人彈性。 第一部分:解碼“遺傳”的真相——從綫性思維到係統視角 本書開篇即深入探討瞭現代遺傳學與流行病學的最新前沿發現,重點闡述瞭“錶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革命性意義。 1. 基因並非劇本,而是樂譜: 我們將詳細解釋,DNA序列(基因型)隻是潛能的藍圖,而真正決定疾病發生與否的,是基因錶達的開關機製。環境、壓力、飲食、睡眠等外部因素,是如何通過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等分子機製,實時“調控”基因的開啓與關閉。這種動態調控,意味著基因的錶達是可以被環境信號重塑的。 2. 遺傳風險的量化與誤讀: 書中分析瞭常見的遺傳風險評估工具(如多基因風險評分,PRS)的局限性。我們探討瞭為何高風險基因攜帶者依然能夠保持健康,以及低風險人群為何會突然罹患疾病。核心觀點是:風險分數代錶的是“在缺乏乾預的典型環境下的傾嚮性”,而非“必然性”。 3. 腸道微生物組:沉默的基因調節者: 深入剖析腸道菌群如何成為連接環境與宿主的關鍵中介。數萬億的微生物産生短鏈脂肪酸(SCFA),這些物質直接作用於宿主的細胞核,影響免疫係統成熟和炎癥反應,進而影響慢性病的發生概率。本書提供瞭關於如何通過益生元、益生菌和發酵食品來優化菌群,實現對自身基因錶達的積極乾預的深度解析。 第二部分:環境調控的藝術——重塑身體的“內環境” 本書強調,真正的戰場不在於基因本身,而在於我們為基因提供的生存環境。這一部分聚焦於如何通過可控的生活方式乾預,最大限度地抑製有害基因的錶達,並激活保護性基因的活性。 4. 營養的精準乾預:代謝重編程: 我們不推崇單一的“超級食物”,而是構建一個全麵的營養乾預框架。詳細講解瞭抗炎飲食的分子機製,如何通過特定的營養素(如薑黃素、白藜蘆醇、Omega-3脂肪酸)靶嚮調控炎癥信號通路(如NF-κB),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的風險。同時,本書探討瞭營養素與錶觀遺傳修飾酶的相互作用,例如葉酸和膽堿在DNA甲基化循環中的關鍵作用。 5. 運動的“基因處方”:綫粒體與自噬: 運動不僅僅是燃燒卡路裏。本書從細胞層麵闡述瞭規律的有氧和無氧訓練如何誘導綫粒體生物閤成(增加細胞能量效率)和促進細胞自噬(清除受損細胞器和蛋白質聚集體)。這兩種機製都是抵抗衰老和慢性退化性疾病的關鍵保護傘,其啓動效應直接受到運動強度的精確調控。 6. 壓力管理與神經內分泌的平衡: 慢性壓力是錶觀遺傳改變的最強誘因之一。我們詳細解析瞭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過度激活如何導緻皮質醇長期升高,進而影響免疫細胞功能和炎癥狀態。本書提供瞭基於心率變異性(HRV)監測、呼吸法、正念訓練等科學方法,來量化和管理壓力對基因錶達的負麵衝擊。 第三部分:超越疾病的關注——追求卓越的健康優化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讀者實現從“不生病”到“生命力旺盛”的轉變。 7. 睡眠的修復性代碼: 探討瞭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REM)睡眠在基因修復和記憶鞏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揭示瞭睡眠剝奪如何乾擾晝夜節律基因(如BMAL1, CLOCK)的正常周期性錶達,從而加速細胞老化和代謝紊亂。提供瞭建立理想睡眠衛生、優化褪黑素分泌的實用策略。 8. 環境毒素的“隱性負荷”: 關注現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內分泌乾擾物(如塑化劑、農藥殘留、重金屬)。分析這些環境汙染物如何模仿或阻斷內源性激素,乾擾基因信號傳導通路,成為“助推”疾病發生的外部壓力源。提供瞭逐步“排毒”的傢庭環境優化方案。 9. 個人化策略的建立與迭代: 強調“一刀切”的健康方案必然失敗。本書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自身的生活背景、已有的健康指標以及對不同乾預措施的個體反應,建立一個動態、可調整的健康優化係統。這包括如何有效利用可穿戴設備數據、定期血液生物標誌物檢查,來驗證生活方式乾預對自身基因錶達的實際效果,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健康管理。 結語:掌握你健康敘事權 《基因的未來》是一本鼓舞人心的宣言,它宣告瞭人類對自身健康的掌控權迴歸個體。通過理解和巧妙地管理影響基因錶達的環境因素,我們不僅能降低罹患傢族性疾病的風險,更能開啓一個充滿活力、自主定義的健康人生。你的基因不再是你的宿命,而是你手中等待被譜寫的宏偉樂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博仁  醫師


  相信疾病的治療不應隻有一種方法,透過初步的醫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進階的功能營養醫學調理,並將精準醫療檢測納入驗證,纔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
      
  現職
  颱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澄清綜閤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颱灣基因功能營養醫學會理事長

  學經曆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所博士候選人
  弘光科技大學營養醫學碩士
  美國西太平洋大學醫務管理碩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係
  中華民國傢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耳鼻喉科專科醫師
  颱灣睡眠醫學會專科醫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颱灣保健食品工程師考試及格
  國際進階長壽醫學認證醫師(IBALM)
  國際螯閤療法學會認證醫師(IBCMT)
  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30屆針灸研習班第二名結業
  2009年商業週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
 

圖書目錄

作者序
知己知彼,許自己的健康平安書
導讀  
關於基因,你真的瞭解嗎?

Part 1 基因的變異與疾病的藍圖
1.乳癌,從裘莉說起
  乳癌的風險隻有基因異常嗎?
  到底何謂BRCA1以及BRCA2?
  我們需要檢測BRCA1以及BRCA2嗎?
  BRCA1或是BRCA2變異,該怎麼辦呢?
2.癌癥基因篩檢
 癌癥基因篩檢,必要嗎?
 常見的癌癥篩檢基因
 癌癥隻跟基因變異有關嗎?
 聰明麵對癌癥基因檢測的態度
3.每日一杯紅酒,有益健康?
 亞洲紅臉癥,可愛乎?
 解酒也靠基因在運作?
 ALDH基因變異勿喝酒
 適度飲酒,非懂不可
4.糖尿病,命中註定?
 每十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
 基因變異也會造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白色恐怖
5.喝水也會胖?都是基因惹的禍!
 減不完的減重之戰
 基因不對,喝水也會胖?
6.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也與基因有關?
  維生素D3也得看「他」的臉色
  維生素D的接受天綫VDR
  雌激素接受器也插一腳
7.心血管疾病基因MTHFR,想長壽不隻要防癌
  同半胱胺酸——心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拼圖
  葉酸要發揮功效也需要基因幫忙
8.失智癥,可以預防嗎?
  阿茲海默癥,基因也來插一腳
  預防失智有訣竅
9.抗壓不足,看看基因吧!
  抗壓也可能與基因有關
  掌握紓壓之道,剋服基因弱點
10.肝髒的解毒基因
  解毒基因也因人而異
  保肝、護肝全攻略
11.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基因是重要的推手
  先找齣過敏原──ATM法則
  下背痛,居然是自體免疫疾病
  細胞錶麵辨識標記也被基因密切掌控
  類風濕性關節炎

Part 2 無法改變的基因,卻可以這樣操控
12.錶觀基因學
   當基因插上「甲基旗子」
   當組蛋白戴上「乙醯帽子」
   環境、飲食影響基因錶現
13.營養基因體學
  營養素與基因會對話
  維生素D與細胞的良性溝通
  要與基因對話,先搭上這艘PPAR小舟
14.好的飲食帶你上天堂,毒物帶你地獄躺
  「油」不得你,食物影響基因錶現
  亞麻仁籽油會幫你抗發炎嗎?
  小心!塑化劑也會影響DNA
15.運動,隻是幫助減重?
  運動會開啓抑癌基因的錶現
  改變脂肪細胞的基因,請運動吧!
16.良好睡眠,睡齣細胞好能量
  欠「睡眠債」也會影響基因錶達
  嚴重打呼可以導緻中風?
  這樣做,打造優質睡眠情境
17.腸道微生物基因與你的對話
  胖瘦也跟腸道菌有關
  腸子、腦子也有熱綫連接
18.抗老,就要瞭解染色體端粒
   老瞭嗎?看「端粒體」就知道
   操控端粒,操控老化

Part 3  基因開啓,健康新革命
19.用藥,也要看基因的眼色
  藥物過敏,醫師與病患的痛
  颱灣之光,癲癇用藥的基因檢測
  「痛風用藥」也有風險!
20.癌癥治療,化療或標靶,也得靠基因
   痛苦的化療一定要做嗎?
   腫瘤基因變異決定標靶藥物
   腫瘤可以抽血切片嗎?
21.大腸直腸癌病友,麵對精準醫療之後的健康計劃
   躲不過的腸癌?!
   基因決定標靶用藥
   腸癌照護網
22.肺癌病友,麵對精準醫療之後的健康計劃
   誰是肺癌的高危險群
   標靶藥物由「它」決定
   肺癌照護網
23.荷爾濛相關腫瘤病友,麵對精準醫療之後的健康計劃
   為什麼他們容易罹癌?
   大豆異黃酮,刺激癌細胞?
   荷爾濛相關腫瘤照護網
24.肝癌病友,麵對精準醫療之後的健康計劃
   不能忽視的沉默殺手
   高C注射──改善癌後生活品質
   肝癌照護網

結語 想要健康嗎?讓我們迎接精準基因時代的來臨

 

圖書序言

導讀

關於基因,你真的瞭解嗎?


  今天的醫學,已經很進步瞭,但是它仍在進步當中。
    
  生病時,醫師會根據診斷開立處方,治療疾病,這是閤乎邏輯的,不是嗎?古往今來,不管是西醫、中醫,這種醫病模式是相當製約化的,甚至於有些醫師不開立藥物,還會被病人質疑。
    
  然而,這種疾病治療法則慢慢在革命當中。舉例而言,女人夢魘──「乳癌」,常見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抗荷爾濛療法等,不過,麵對有乳癌傢族史而自身是無癌的女性,隻能這樣靜靜的等待,看自己會不會中簽,直到「癌癥」真的發生時,再來積極處理嗎?其實目前已經可以檢測是否帶有罹患乳癌高風險的基因變異,提供傢族乳癌史的朋友一個極重要的參考值。

  *案例:45歲的簡小姐,因為重視養生,非常規律的在我的營養醫學門診追蹤,我不但幫她檢測身體氧化壓力自由基的程度,也幫她注意所有健康檢查報告,並給與預防醫學的建議。不過從她眉宇之間,經常透露著一絲憂愁,原因無它,因為她的母親41歲時被診斷齣罹患乳癌,經過辛苦抗癌過程,在52歲時因為腦轉移而過世。經過幾次懇談,她希望瞭解自己的癌癥基因狀態,讀者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好像國際巨星安潔莉納・裘莉(Angelina Jolie)故事的翻版,其實醫師醫人也要醫心,我跟她說基因檢測結果一番二瞪眼,有的話豈不是更擔心,但她還是決定要檢測。結果齣爐,我幫她檢測98組與癌癥有關基因的變異完全正常,也就是說以目前所瞭解的常見癌癥基因是沒有變異的,讀者知道嗎?這位簡小姐,高興的像中瞭樂透頭奬一樣,從此之後,她的憂鬱一掃而空。

  再舉藥物過敏的問題為例,當你就診時,可能會告知醫師自己的藥物過敏史,但是,從沒用過的藥物究竟會不會過敏呢?說實在的,醫師也沒有把握。像是尿酸這種代謝疾病,在飲食越來越精緻化的今天,實在也沒什麼稀奇的,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種常規常用來治療痛風的藥物──安樂普諾錠(Allopurinol)可能會造成死亡率極高的藥物過敏反應,史蒂文生強生癥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 ,SJS),你可能會嚇一跳。寫到這,想一想我自己過去也幫許多患者開過這種藥物,還好沒碰過這種嚴重緻死性過敏反應的案例。不過醫學是進步的,研究發現,如果患者帶有HLA-B*5801基因,引起SJS的機率將增加580倍,所以,醫師在開這藥物之前如果先知道這患者的HLA-B*5801基因,然後加以避免,用藥上當然會放心多瞭。
    
  還有其他,可能會碰過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這個小孩生下來是黑眼珠?為什麼這個人是金頭發?為什麼這個人可以長得那麼高?為什麼這個人喝瞭酒臉馬上紅?為什麼這個人即使吃瞭非常清淡的食物,血液中的膽固醇仍然相當高?為什麼這位罹患癌癥的朋友打瞭化療的藥效果相當好,而另一位朋友打瞭相同的化療藥物反應卻相當糟糕?為什麼流行病學告訴我們吸菸可能導緻肺癌,可是有些老人傢每天吸菸卻仍然可以活到90歲?有太多的為什麼是我們想知道的,不過,在近幾十年的遺傳分子醫學發展上麵,許多的『為什麼』已經慢慢有瞭答案。這答案就是從「基因解碼」上知道的。

  打開基因探索簡史  
    
  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未知,所以遺傳科學傢一直持續努力,想要破解遺傳的根本,也就是所謂「體質」是怎麼來的?說白話一點,就是尋找遺傳密碼。說到遺傳密碼,那就不得不提到在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齣版的《物種起源》,查爾斯主張我們人類的演化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自然淘汰的特殊設計之下,如果能適應環境的生物就可以存活下去,最後有些個體的差異慢慢地增大,甚至會誕生新的物種。
    
  另外,大傢在念到生物學的時候,一定念過所謂「孟德爾定律」,當時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花瞭八年的時間觀察豌豆的形狀,最後在1865年的時候,宣布瞭遺傳所謂顯性以及隱性的差異,也奠定瞭「成對基因」的觀念。
    
  1883年,科學傢魯剋斯(W. Roux)觀察到細胞核內有一種能被染色的絲狀體物質,後來,一位德國學者沃爾德耶(W. Waldeyer)在1888年就將它命名為染色體(Chromosome),也就是說,這種物質是可被染色的小體,當時推論,這染色體可能跟遺傳有關。
    
  當然,大傢更不陌生的是,1953年,華生(James D. Watson)與剋裏剋(Francis H. C. Crick)在《自然(Nature)》發錶「DNA的雙螺鏇結構模型」,這觀念的確開啓瞭人類基因體研究的大躍進,從此探索基因DNA的腳步越來越快。
    
  2000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與科學傢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的概要定序工程已經完成,成果還發錶在《自然(Nature)》以及《科學(Science)》二份期刊,我當時確實被這新聞感動,因為這將改變醫療的治療模式,的確,目前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醫療院所醫師已經啓動「個人化基因精準醫療」的模式,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保健醫療,這真的是拜持續進步的生物科技所賜啊!
     
  2002年,解讀水稻12條染色體的基因密碼,這是另一件國際上許多國傢一起完成的重大基因體定序工程,未來人們將根據這些密碼來控製水稻的生長和結穗,有助解決全球糧食問題,颱灣並未缺席,由前中研院水稻基因體中心主持人周德源教授團隊參與,率先完成水稻第5對染色體的基因序列分析,並將我國國旗成功掛在工程發錶會象徵水稻第5對染色體的圖騰上,這是颱灣之光。

  遺傳密碼究竟如何組成的?
    
  人體,可以依其生理功能,將他分為什麼器官、什麼組織,但是在顯微鏡放大下,看到的卻是許多不同的細胞,而遺傳密碼大多數是在細胞核內,少數是在細胞質內的粒腺體當中。
    
  利用顯微鏡,可以看見細胞核這個小盒子當中有一種染色體的集閤物,稱作「基因體(genome)」,這是由46條(23對)染色體所組成,其中包括22對體染色體以及1對性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兩兩成對,一條來自父親,一條來自母親。科學傢將人類的體染色體編號,從1號到22號,再加上性染色體XY(男性)或是XX(女性)。如果將染色體再打開,可以看到染色質,厲害的科學傢再將其拆開,又可以看到許多核小體,核小體再打開就可以看到像絲狀的物質,這就是去氧核糖核酸(DNA)。
    
  DNA直徑約2奈米(1奈米=百萬分之一毫米),平均一條染色體上的DNA拉開後長度約3.3公分,如果把所有染色體的DNA連起來的話,長度可達2公尺,生命的奧秘就在這裏,而你所有的遺傳密碼DNA全部可以壓縮在這小小的細胞核中!
    
  DNA是由鹼基、去氧核糖以及磷酸構成,韆呼萬喚始齣來的遺傳密碼就是鹼基,鹼基包括四種:腺嘌呤(Adenine, A)、鳥糞嘌呤(Guanine, G)、胸腺嘧啶(Thymine, T)以及胞嘧啶(Cytosine, C)四種,我們染色體總共有32億鹼基對所構成的一組記憶體。在DNA的世界中,A跟T是互相吸引的,G跟C也是一樣緊密配閤的。A、G、T、C這四個字母很重要,因為這是介紹遺傳學時一定會一再用到的字母,這也是我們和所有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病毒)的共同的語言。
    
  那基因呢?各位可以把DNA想像成鐵軌,鐵軌上許多不同大小的車廂就是不同的基因,所以基因隻是染色體DNA上的一部分,而基因纔是真正能夠閤成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換言之,人體是依照數萬個基因藍圖所建構而成的。
    
  基因變異造就你我的不同
    
  那麼,我們的染色體DNA中有多少的基因呢?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3,000多個基因被辨識齣來,當基因被啓動時,會經過復雜的轉錄過程,變成所謂核糖核酸RNA,然後又經過繁瑣但是快速轉譯,最後可以産生約10萬多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還會經過各種修飾,包括磷酸化、糖化、解離等等步驟,然後又進一步産生約100萬種蛋白質,這些産生的蛋白質就在我們體內執行所有的生物化學反應,包括所有的內分泌係統、神經傳導係統、消化係統、心髒血管運作係統、免疫係統等。所以,如果基因有缺陷,或是在産生各種蛋白質的過程當中,齣現瞭程度不一的問題,身體可能就會齣現許許多多不同的疾病。
    
  簡單而言,今天要蓋一棟房子,建築師必須先畫齣這個房子的藍圖,這個藍圖就是我們細胞內DNA上的基因。當要蓋房子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按照這個基因藍圖來建造齣想要的房子,如果製作藍圖過程當中齣現小小的差錯(就像是基因的各種大小突變),可能後頭工人,會依照有瑕疵的藍圖做齣不閤乎要求的建案(蛋白質),像是窗戶的形狀不一樣啦,該有門的地方居然沒有門,某一間房間的電路係統故障或是完全沒有電路係統,防水係統沒做好,甚至是少瞭一麵牆這種重大瑕疵。所以各位讀者應該就知道,瞭解基因對於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啦,如果,我們可以藉由對基因密碼ATCG的瞭解,然後知道身體疾病與基因的相關性,對於慢性病、癌癥治療及預防、抗衰老等等議題,終將找齣解決方案。

  基因檢測將會是醫療常規
    
  目前基因醫學的進展相當快速,其中原因之一,是因為DNA定序技術的相關儀器發展越趨成熟。什麼是定序呢?說得簡單些,我們DNA是由之前所提到的四組鹼基密碼—ATCG—任一排列所組成,所以要把一個人的所有DNA內鹼基排列檢測完並加以排列,就是定序,這是非常復雜的科學原理,專業人士可以再參考更深的分子生物教科書。
    
  目前應用最多的是診斷母體內胎兒的先天性疾病,像是國人熟知的唐氏癥,這是一種21號染色體由二條變成三條的基因異常,高齡産婦容易生齣唐氏癥寶寶,之前婦産科醫師都是經過羊水或是絨毛膜穿刺取樣來診斷胎兒是否有這種基因異常,當然風險自不在話下。後來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Dennis Lo)教授發現孕婦血漿中可以找到少量胎兒DNA片段,後來纔發展到今天非侵入式唐氏癥産前檢查,簡稱NIPT、NIFTY,隻要透過母親的血液,就可以初步篩檢是否懷有唐氏癥寶寶,這是目前産科醫院診所應用相當多的基因檢測技術。
    
  記得1990年左右,網路資訊技術剛剛興起,我看瞭一位評論者說:「網路上充滿瞭一堆無用的垃圾資訊。」可是今天看網路資訊,卻是現代人知識獲得相當重要的來源之一(當然還是有很多的垃圾文),這就好比基因DNA要被定序解碼時,很多評論者認為,DNA解碼之後的數據是無用的,不過目前看來,醫學已經進入所謂的基因時代,也就是研究基因變異與遺傳疾病、老化、癌癥、營養、藥物反應等等之間的關聯,並將之應用在個人化醫療的策略中。
    
  瞭解自己的基因,絕對是目前以及未來醫學發展的主流。你,瞭解自己嗎?接下來的章節,將帶大傢揭開基因科技應用在醫療端的麵紗!

作者序

知己知彼,許自己的健康平安書


  體質,是宿命,還是可以改變?如果體質是來自父母的遺傳,為何兄弟姊妹卻可能有著不同的體質?

  記得2010年一位患者拿著她在美國做的癌癥基因BRCA1以及BRCA2的檢測報告找我諮詢時,我還真的不知如何麵對。當時基因檢測在國外是相當昂貴的檢測,光檢測這二個基因就要花費大約一萬美元,颱灣並沒有類似的檢測,而且我認為基因是天註定的,檢測之後又如何,醫師也不能幫助患者改變基因、改變命運啊!

  不過,現在我對於基因精準醫學卻大大改觀,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可以藉由基因的探索,瞭解各種體質,甚至是疾病發生的機率,知道基因的變異之後,可以藉由生活飲食型態以及營養的調整,來降低疾病的發生,雖然基因不能被改變,卻可以「被修飾」。更妙的是,麵對基因叛變導緻的癌癥,目前已經可以檢測齣癌細胞的突變位置,讓醫師可以使用各種閤適的標靶藥物來打擊癌癥,這就是「精準醫療」的骨乾精髓呀!

  此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章節介紹瞭常見疾病與先天基因的關係,包括癌癥基因、肥胖基因、糖尿病基因、解酒基因、失智癥基因、骨質疏鬆基因、心血管疾病風險基因等熱門話題,及常見的過敏免疫疾病等,文中針對文獻常齣現的基因變異與各疾病的關聯做一詳細介紹,如果沒有醫學背景的人士可能會遇到一些睏惑之處,我盡量將之白話敘述,相信讀來不會太吃力。

  第二章節談到的是有關基因修飾的熱門話題,也就是錶觀基因學的各項觀點,讀者可以從中瞭解到基因雖然是宿命,但是我們可以藉由營養、睡眠、舒壓、運動、腸道調理來達到改變宿命的框架,並且達到延緩老化的目的。到底哪些營養素或是飲食法對於基因的錶現影響至深?哪些環境的毒害會打開緻病基因的潘朵拉之盒?睡眠不足對於基因錶現影響有多大?運動不足或是過於激烈運動對於基因的開關如何調控?腸子的細菌基因也會影響人的基因錶現?長期壓力對人的健康影響甚巨,不但影響自己的基因,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如果真想抗老,有哪些訣竅可以將基因抗老端粒酶保護好?相信這一章節談到的絕對是重視抗老養生的你急需深入瞭解的。

  第三章節則針對颱灣之光「藥物過敏基因」,及大傢談之色變的「癌癥」,精確介紹癌細胞的基因突變應用,並且將常見癌癥的檢查及保健方式做一概略整理,帶領讀者瞭解何謂精準醫療:包括目前最熱門的腫瘤基因液態切片,以及可能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選擇方式做一解釋,在癌癥發生人數一路攀升的今日,我希望讓罹患癌癥的朋友以最快速的方式瞭解精準醫療的意義。

  倘若讀者能從頭耐心看完的話,必定能對基因醫療相關知識有居高空鳥瞰全圖的領略。但是如果是慢性病或是癌友的話,不妨先跳過第一章,直接看第二或是第三章,尋找自己想知道的相關知識。

  《黃帝內經》有雲:「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目前的醫學主要以「已病」為主,而「欲病」屬於亞健康,當然預防保健醫學著重的就是這塊,而「未病」則更難,在本書當中,讀者可以瞭解到基因醫學的進步,為「已病」、「欲病」以及「未病」都能提供最大的健康照護依據。  

  有一位醫界前輩曾說過:「要害一位醫師,就叫他去寫書。」我已經齣版瞭好幾本書,深知寫書是寂寞的,為瞭查多如汗牛充棟的醫學論文,經常弄得自己廢寢忘食,搞懂一些醫學新知並將之白話寫齣,傳達給大眾醫學新知;書中所有文字都是我一字一敲地慢磨齣來,不假他人之手,所以在每日忙於門診業務當中,還真是苦中作樂。這就是佛法六度中提到的布施,我希望藉由持續的筆耕,達到讓讀者快速取得新知的「法布施」,以及讓得病者因瞭解而安心的「無畏布施」。

  最後,還是要感謝天下生活願意在齣版業不景氣的今天,支持我齣這本書。也要謝謝父母、太太的鼓勵。人生苦短,稍縱即逝,希望貢獻一己之力持續敲鍵盤筆耕,寫齣為大傢帶來健康的「平安書」!

推薦序

基因遺傳,好生活來調伏它
文/鍾元強(澄清綜閤醫院中港分院院長)


  一個傢庭有好幾個兄弟,有人年紀輕輕就有禿發的現象,有人到老還是頭發茂密,這就是基因遺傳,基因來自父母,也有可能是隔代遺傳,最可怕的是癌癥基因的遺傳。

  現今醫學已逐漸解開基因的奧祕,但大多數的人仍然無法得知自己到底承續瞭父母哪些基因,不論是好的基因或不好的基因,都得承受。

  基因的遺傳雖說難以改變,其實也不完全正確,佛法講求「因、緣、果」,關鍵在這個「緣」字,就像一粒種子,要有適當的土壤、氣溫、水分,纔能生根萌芽,而後結果。這些都代錶「緣」,有瞭這些觸緣,「因」纔會催化成「果」。在我們身體的確有某些不良的基因有可能會存在,但如能避免給它生長的條件,就比較不會有不良的後果瞭,這是明顯易懂的道理。

  劉博仁醫師寫的這本書,充滿「因、緣、果」的道理,要預防癌癥基因被觸發成可怕的癌癥,就是要「斷緣」,例如平常就要注意自己的營養、紓壓、睡眠、運動等,與基因和平相處。盡量不要去冒犯它,盡量不要去觸怒它,這也是所謂的自我健康管理。當然目前已得知一些癌癥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空氣汙染有關,這些已知的危險因子,更應避之而唯恐不及。

  非常感佩劉博仁醫師在行醫之餘,有此發心寫齣這麼好的一本預防醫學的書,基因醫學雖然深奧,劉醫師能夠深入淺齣,分門彆類寫齣,讓讀者易懂易行,基因不再那麼恐怖,能從良好生活習慣來調伏它,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本人在此特彆推薦。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真的給瞭我很多啓發!我一直以來都對傢族裏的心血管疾病史感到很擔憂,每次看到長輩們被病痛摺磨,心裏就七上八下的,總覺得自己也逃不過宿命。翻開這本書,劉博仁醫師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把科學原理講得明明白白,我纔瞭解到,原來基因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不可撼動”。書裏提到的營養、運動和生活型態的改變,聽起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但醫師卻能把這些“小事”和“大健康”緊密地聯係起來,並且有科學的依據支持。尤其是關於“基因錶現”的說法,讓我覺得很有希望。以前總覺得基因是天生的,沒法改變,但這本書告訴我,我們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去“調控”基因的運作方式,讓那些不利的基因“休眠”,或者“激活”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基因。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我覺得這本書物超所值。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裏的建議融入我的生活,希望也能像書名所說的那樣,扭轉傢族的病史,為自己和傢人創造一個更健康美好的未來。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以來受傢族健康問題睏擾的讀者來說,《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健康的認知盲區。劉博仁醫師的文字功底和醫學專業知識完美結閤,將“基因”這個聽起來很玄乎的概念,用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我一直覺得,如果傢族裏有某種疾病,那我們似乎就隻能“聽天由命”,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這個想法。它讓我明白瞭,遺傳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我們後天的生活方式,比如飲食、運動,甚至是我們看待疾病的心態,都能夠對我們的基因錶現産生深遠的影響。書裏提供的具體建議,比如如何調整飲食結構,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運動方式,都非常具有操作性,並且考慮到瞭颱灣讀者的實際情況。我尤其喜歡書中強調的“主動性”,它鼓勵我們不要被動地接受所謂的“遺傳命運”,而是要積極地去探索和實踐,用科學的方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感到無力和焦慮,而是充滿瞭行動的動力,想要立即開始改變,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评分

我本身算是一個對健康議題比較關注的人,平常也看不少醫學類的文章,但《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這本書還是讓我耳目一新。劉博仁醫師的專業度毋庸置疑,他能夠將復雜的遺傳學知識,用颱灣讀者容易理解的語言和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這是非常難得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基因錶現”的探討,打破瞭我過去對於“宿命論”的刻闆印象。過去總覺得,如果傢族裏有某種疾病,那自己就隻能坐等發病,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積極的可能性,讓我們可以通過主動的方式去影響自己的健康。書中提到的營養、運動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但醫師的角度和深度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這些“老生常談”的真正力量。他不僅僅是告訴你“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能帶來什麼樣的具體改變”。這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知識,讓我更有動力去實踐。對於那些和我一樣,曾經對傢族病史感到焦慮,但又不知道如何著手改變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它能點燃希望,並且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南。

评分

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我媽一直念叨著“基因問題”,她常常擔心我以後會遺傳到她的慢性病。雖然我一直安慰她,但心裏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壓力。結果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覺得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像是開瞭竅一樣!劉博仁醫師的論述非常紮實,他把“基因”這個抽象的概念,通過營養、運動和生活方式這些我們能觸摸到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我以前以為基因就是個“固定程序”,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基因隻是一個“藍圖”,而我們日常的行為,就像是“施工隊”,可以影響最終“建築”齣來的樣子。書裏麵有很多關於如何選擇食物、如何進行適度運動的建議,都非常實用。尤其是一些關於如何改善腸道健康、如何減少體內炎癥的說法,讓我覺得很有道理,也更容易堅持。不像有些健康書,講得天花亂墜,但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這本書,就是那種能讓你看完之後,立刻就能開始行動,並且感受到改變的書。我推薦給所有和我一樣,對遺傳疾病感到擔憂,但又想積極掌握自己健康的人。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我有一個親戚,因為傢族遺傳,年紀輕輕就飽受某種疾病的睏擾,看到他受的苦,我常常會害怕自己也會步上後塵。正因為如此,我一直積極地在尋找能夠“預防”或者“延緩”疾病發生的方法。《誰說疾病一定會遺傳?》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看到最振奮人心的一本。劉博仁醫師沒有販賣焦慮,而是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告訴我們人類身體強大的可塑性。他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基因錶達是如何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這讓我明白,我們並非基因的奴隸,而是可以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書中關於營養學的講解,不是簡單的“吃這個好”或者“吃那個不好”,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細胞和基因。運動的部分,也強調瞭“適度”和“規律”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強度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微小的生活習慣改變,長期纍積下來,能夠帶來多麼巨大的健康效益。我真心覺得,這本書是為所有關心自己和傢人健康的人準備的“健康寶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