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刘博仁医师教您透过营养、运动、改变生活型态,扭转基因表现,及早摆脱家族病史

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刘博仁医师教您透过营养、运动、改变生活型态,扭转基因表现,及早摆脱家族病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因
  • 营养
  • 运动
  • 生活型态
  • 遗传
  • 健康
  • 预防
  • 家族病史
  • 基因表达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喝酒就脸红,是「红脸基因」在作祟?
有些孕妇无法代谢叶酸,吃再多营养品也没用?
焦虑、忧郁、抗压不足,其实是先天遗传的?
喝水也会胖,再努力都瘦不下来,都是肥胖基因惹的祸?

  家族遗传不是命运,用基因找出疾病根源
  营养医学专家、深耕基因功能研究的刘博仁医师
  倾囊相授透过饮食、运动、改变环境和压力等生活型态
  不让坏基因发作,扭转DNA缺陷
  就此改写个人疾病史!

  体质究竟是宿命,还是可以改变?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你看着迎面而来的路人,观察他们的长相、举止,忍不住的惊叹「孩子不能偷生」!基因打造你我的样貌,甚至代代相传,所幸,基因无法一手遮天,创造生命蓝图的DNA,可以透过环境、饮食、运动、营养、压力、环境毒物等模式开启或关闭,改变基因表现。
  如同一辆载满基因密码的火车,用后天的调控手法可改变DNA活性,让火车上的不良基因减速、甚至停驶。也就是说,后天的生活型态可以超越遗传因子,为家族疾病踩煞车!俗语说「歹竹出好笋,好竹出龟崙」,请不要再以遗传为借口迟滞不前,成为阻碍健康的因素!

本书三大特色

  ●解盘先天基因与8大常见疾病的关联──
  癌症、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失智、过敏、压力,深入浅出介绍常见疾病与先天基因的关系,针对常见的基因变异与各疾病的关联做详细介绍。

  ●解密基因修饰热门话题,扭转基因表现──
  哪些营养素或饮食法对基因的表现影响至深?哪些环境毒害会打开致病基因?睡眠不足对基因表现影响有多大?运动不足或过甚如何调控基因的开关?从表观遗传学的观点,解开基因密码,借由营养、睡眠、纾压、运动等后天调理,暂停或关闭遗传疾病因子,延缓老化。

  ●从传统医学的体质到精准医疗趋势──
  颠覆过往「依病治人」观念,转而「依人治病」,量身打造个人的聪明医疗模式。针对大家闻之色变的常见癌症,结合基因检测技术及保健方式,引领读者了解「精准医疗」新趋势。

诚挚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桓崇
  知名节目主持人 陈凝观
  中视健康节目主持人 张雅芳
  金仁宝集团董事长 许胜雄
  永龄慈善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刘宥彤
  台北医学大学校长暨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理事长 阎云
  澄清医院中港分院院长 钟元强
《基因的未来:突破宿命论的健康新篇章》 导言:当我们谈论健康时,我们真正指的是什么? 长久以来,“宿命论”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笼罩着现代人的健康观。我们习惯于将慢性病、遗传性疾病的风险视为祖辈传下来的“家族诅咒”,认为基因图谱已然划定了我们生命的边界。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再是基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塑造健康未来的设计者。 《基因的未来:突破宿命论的健康新篇章》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科学教科书,它是一份面向所有渴望掌控自己健康命运的普通读者的行动指南和深度思辨录。本书旨在彻底颠覆“基因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述和详尽的实践指导,揭示人类健康潜能的惊人弹性。 第一部分:解码“遗传”的真相——从线性思维到系统视角 本书开篇即深入探讨了现代遗传学与流行病学的最新前沿发现,重点阐述了“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革命性意义。 1. 基因并非剧本,而是乐谱: 我们将详细解释,DNA序列(基因型)只是潜能的蓝图,而真正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是基因表达的开关机制。环境、压力、饮食、睡眠等外部因素,是如何通过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分子机制,实时“调控”基因的开启与关闭。这种动态调控,意味着基因的表达是可以被环境信号重塑的。 2. 遗传风险的量化与误读: 书中分析了常见的遗传风险评估工具(如多基因风险评分,PRS)的局限性。我们探讨了为何高风险基因携带者依然能够保持健康,以及低风险人群为何会突然罹患疾病。核心观点是:风险分数代表的是“在缺乏干预的典型环境下的倾向性”,而非“必然性”。 3. 肠道微生物组:沉默的基因调节者: 深入剖析肠道菌群如何成为连接环境与宿主的关键中介。数万亿的微生物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这些物质直接作用于宿主的细胞核,影响免疫系统成熟和炎症反应,进而影响慢性病的发生概率。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发酵食品来优化菌群,实现对自身基因表达的积极干预的深度解析。 第二部分:环境调控的艺术——重塑身体的“内环境” 本书强调,真正的战场不在于基因本身,而在于我们为基因提供的生存环境。这一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可控的生活方式干预,最大限度地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并激活保护性基因的活性。 4. 营养的精准干预:代谢重编程: 我们不推崇单一的“超级食物”,而是构建一个全面的营养干预框架。详细讲解了抗炎饮食的分子机制,如何通过特定的营养素(如姜黄素、白藜芦醇、Omega-3脂肪酸)靶向调控炎症信号通路(如NF-κB),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同时,本书探讨了营养素与表观遗传修饰酶的相互作用,例如叶酸和胆碱在DNA甲基化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5. 运动的“基因处方”:线粒体与自噬: 运动不仅仅是燃烧卡路里。本书从细胞层面阐述了规律的有氧和无氧训练如何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细胞能量效率)和促进细胞自噬(清除受损细胞器和蛋白质聚集体)。这两种机制都是抵抗衰老和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关键保护伞,其启动效应直接受到运动强度的精确调控。 6. 压力管理与神经内分泌的平衡: 慢性压力是表观遗传改变的最强诱因之一。我们详细解析了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如何导致皮质醇长期升高,进而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和炎症状态。本书提供了基于心率变异性(HRV)监测、呼吸法、正念训练等科学方法,来量化和管理压力对基因表达的负面冲击。 第三部分:超越疾病的关注——追求卓越的健康优化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读者实现从“不生病”到“生命力旺盛”的转变。 7. 睡眠的修复性代码: 探讨了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在基因修复和记忆巩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揭示了睡眠剥夺如何干扰昼夜节律基因(如BMAL1, CLOCK)的正常周期性表达,从而加速细胞老化和代谢紊乱。提供了建立理想睡眠卫生、优化褪黑素分泌的实用策略。 8. 环境毒素的“隐性负荷”: 关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如塑化剂、农药残留、重金属)。分析这些环境污染物如何模仿或阻断内源性激素,干扰基因信号传导通路,成为“助推”疾病发生的外部压力源。提供了逐步“排毒”的家庭环境优化方案。 9. 个人化策略的建立与迭代: 强调“一刀切”的健康方案必然失败。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生活背景、已有的健康指标以及对不同干预措施的个体反应,建立一个动态、可调整的健康优化系统。这包括如何有效利用可穿戴设备数据、定期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查,来验证生活方式干预对自身基因表达的实际效果,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健康管理。 结语:掌握你健康叙事权 《基因的未来》是一本鼓舞人心的宣言,它宣告了人类对自身健康的掌控权回归个体。通过理解和巧妙地管理影响基因表达的环境因素,我们不仅能降低罹患家族性疾病的风险,更能开启一个充满活力、自主定义的健康人生。你的基因不再是你的宿命,而是你手中等待被谱写的宏伟乐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博仁  医师


  相信疾病的治疗不应只有一种方法,透过初步的医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进阶的功能营养医学调理,并将精准医疗检测纳入验证,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则。
      
  现职
  台北菁英诊所功能医学抗衰老中心营运长
  澄清综合医院中港院区营养医学门诊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台湾基因功能营养医学会理事长

  学经历
  中山医学大学营养所博士候选人
  弘光科技大学营养医学硕士
  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医务管理硕士
  国防医学院医学系
  中华民国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
  中华民国耳鼻喉科专科医师
  台湾睡眠医学会专科医师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台湾保健食品工程师考试及格
  国际进阶长寿医学认证医师(IBALM)
  国际螯合疗法学会认证医师(IBCMT)
  中华针灸医学会专科医师
  中国医药学院30届针灸研习班第二名结业
  2009年商业週刊百大良医专刊推荐医师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知己知彼,许自己的健康平安书
导读  
关于基因,你真的了解吗?

Part 1 基因的变异与疾病的蓝图
1.乳癌,从裘莉说起
  乳癌的风险只有基因异常吗?
  到底何谓BRCA1以及BRCA2?
  我们需要检测BRCA1以及BRCA2吗?
  BRCA1或是BRCA2变异,该怎么办呢?
2.癌症基因筛检
 癌症基因筛检,必要吗?
 常见的癌症筛检基因
 癌症只跟基因变异有关吗?
 聪明面对癌症基因检测的态度
3.每日一杯红酒,有益健康?
 亚洲红脸症,可爱乎?
 解酒也靠基因在运作?
 ALDH基因变异勿喝酒
 适度饮酒,非懂不可
4.糖尿病,命中註定?
 每十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
 基因变异也会造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白色恐怖
5.喝水也会胖?都是基因惹的祸!
 减不完的减重之战
 基因不对,喝水也会胖?
6.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也与基因有关?
  维生素D3也得看「他」的脸色
  维生素D的接受天线VDR
  雌激素接受器也插一脚
7.心血管疾病基因MTHFR,想长寿不只要防癌
  同半胱胺酸——心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拼图
  叶酸要发挥功效也需要基因帮忙
8.失智症,可以预防吗?
  阿兹海默症,基因也来插一脚
  预防失智有诀窍
9.抗压不足,看看基因吧!
  抗压也可能与基因有关
  掌握纾压之道,克服基因弱点
10.肝脏的解毒基因
  解毒基因也因人而异
  保肝、护肝全攻略
11.过敏、自体免疫疾病,基因是重要的推手
  先找出过敏原──ATM法则
  下背痛,居然是自体免疫疾病
  细胞表面辨识标记也被基因密切掌控
  类风湿性关节炎

Part 2 无法改变的基因,却可以这样操控
12.表观基因学
   当基因插上「甲基旗子」
   当组蛋白戴上「乙醯帽子」
   环境、饮食影响基因表现
13.营养基因体学
  营养素与基因会对话
  维生素D与细胞的良性沟通
  要与基因对话,先搭上这艘PPAR小舟
14.好的饮食带你上天堂,毒物带你地狱躺
  「油」不得你,食物影响基因表现
  亚麻仁籽油会帮你抗发炎吗?
  小心!塑化剂也会影响DNA
15.运动,只是帮助减重?
  运动会开启抑癌基因的表现
  改变脂肪细胞的基因,请运动吧!
16.良好睡眠,睡出细胞好能量
  欠「睡眠债」也会影响基因表达
  严重打唿可以导致中风?
  这样做,打造优质睡眠情境
17.肠道微生物基因与你的对话
  胖瘦也跟肠道菌有关
  肠子、脑子也有热线连接
18.抗老,就要了解染色体端粒
   老了吗?看「端粒体」就知道
   操控端粒,操控老化

Part 3  基因开启,健康新革命
19.用药,也要看基因的眼色
  药物过敏,医师与病患的痛
  台湾之光,癫痫用药的基因检测
  「痛风用药」也有风险!
20.癌症治疗,化疗或标靶,也得靠基因
   痛苦的化疗一定要做吗?
   肿瘤基因变异决定标靶药物
   肿瘤可以抽血切片吗?
21.大肠直肠癌病友,面对精准医疗之后的健康计划
   躲不过的肠癌?!
   基因决定标靶用药
   肠癌照护网
22.肺癌病友,面对精准医疗之后的健康计划
   谁是肺癌的高危险群
   标靶药物由「它」决定
   肺癌照护网
23.荷尔蒙相关肿瘤病友,面对精准医疗之后的健康计划
   为什么他们容易罹癌?
   大豆异黄酮,刺激癌细胞?
   荷尔蒙相关肿瘤照护网
24.肝癌病友,面对精准医疗之后的健康计划
   不能忽视的沉默杀手
   高C注射──改善癌后生活品质
   肝癌照护网

结语 想要健康吗?让我们迎接精准基因时代的来临

 

图书序言

导读

关于基因,你真的了解吗?


  今天的医学,已经很进步了,但是它仍在进步当中。
    
  生病时,医师会根据诊断开立处方,治疗疾病,这是合乎逻辑的,不是吗?古往今来,不管是西医、中医,这种医病模式是相当制约化的,甚至于有些医师不开立药物,还会被病人质疑。
    
  然而,这种疾病治疗法则慢慢在革命当中。举例而言,女人梦魇──「乳癌」,常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抗荷尔蒙疗法等,不过,面对有乳癌家族史而自身是无癌的女性,只能这样静静的等待,看自己会不会中签,直到「癌症」真的发生时,再来积极处理吗?其实目前已经可以检测是否带有罹患乳癌高风险的基因变异,提供家族乳癌史的朋友一个极重要的参考值。

  *案例:45岁的简小姐,因为重视养生,非常规律的在我的营养医学门诊追踪,我不但帮她检测身体氧化压力自由基的程度,也帮她注意所有健康检查报告,并给与预防医学的建议。不过从她眉宇之间,经常透露着一丝忧愁,原因无它,因为她的母亲41岁时被诊断出罹患乳癌,经过辛苦抗癌过程,在52岁时因为脑转移而过世。经过几次恳谈,她希望了解自己的癌症基因状态,读者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好像国际巨星安洁莉纳・裘莉(Angelina Jolie)故事的翻版,其实医师医人也要医心,我跟她说基因检测结果一番二瞪眼,有的话岂不是更担心,但她还是决定要检测。结果出炉,我帮她检测98组与癌症有关基因的变异完全正常,也就是说以目前所了解的常见癌症基因是没有变异的,读者知道吗?这位简小姐,高兴的像中了乐透头奖一样,从此之后,她的忧郁一扫而空。

  再举药物过敏的问题为例,当你就诊时,可能会告知医师自己的药物过敏史,但是,从没用过的药物究竟会不会过敏呢?说实在的,医师也没有把握。像是尿酸这种代谢疾病,在饮食越来越精致化的今天,实在也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如果告诉你,有一种常规常用来治疗痛风的药物──安乐普诺锭(Allopurinol)可能会造成死亡率极高的药物过敏反应,史蒂文生强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 ,SJS),你可能会吓一跳。写到这,想一想我自己过去也帮许多患者开过这种药物,还好没碰过这种严重致死性过敏反应的案例。不过医学是进步的,研究发现,如果患者带有HLA-B*5801基因,引起SJS的机率将增加580倍,所以,医师在开这药物之前如果先知道这患者的HLA-B*5801基因,然后加以避免,用药上当然会放心多了。
    
  还有其他,可能会碰过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这个小孩生下来是黑眼珠?为什么这个人是金头发?为什么这个人可以长得那么高?为什么这个人喝了酒脸马上红?为什么这个人即使吃了非常清淡的食物,血液中的胆固醇仍然相当高?为什么这位罹患癌症的朋友打了化疗的药效果相当好,而另一位朋友打了相同的化疗药物反应却相当糟糕?为什么流行病学告诉我们吸菸可能导致肺癌,可是有些老人家每天吸菸却仍然可以活到90岁?有太多的为什么是我们想知道的,不过,在近几十年的遗传分子医学发展上面,许多的『为什么』已经慢慢有了答案。这答案就是从「基因解码」上知道的。

  打开基因探索简史  
    
  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未知,所以遗传科学家一直持续努力,想要破解遗传的根本,也就是所谓「体质」是怎么来的?说白话一点,就是寻找遗传密码。说到遗传密码,那就不得不提到在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出版的《物种起源》,查尔斯主张我们人类的演化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自然淘汰的特殊设计之下,如果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就可以存活下去,最后有些个体的差异慢慢地增大,甚至会诞生新的物种。
    
  另外,大家在念到生物学的时候,一定念过所谓「孟德尔定律」,当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花了八年的时间观察豌豆的形状,最后在1865年的时候,宣布了遗传所谓显性以及隐性的差异,也奠定了「成对基因」的观念。
    
  1883年,科学家鲁克斯(W. Roux)观察到细胞核内有一种能被染色的丝状体物质,后来,一位德国学者沃尔德耶(W. Waldeyer)在1888年就将它命名为染色体(Chromosome),也就是说,这种物质是可被染色的小体,当时推论,这染色体可能跟遗传有关。
    
  当然,大家更不陌生的是,1953年,华生(James D. Watson)与克里克(Francis H. C. Crick)在《自然(Nature)》发表「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观念的确开启了人类基因体研究的大跃进,从此探索基因DNA的脚步越来越快。
    
  2000年,美国总统柯林顿与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的概要定序工程已经完成,成果还发表在《自然(Nature)》以及《科学(Science)》二份期刊,我当时确实被这新闻感动,因为这将改变医疗的治疗模式,的确,目前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医疗院所医师已经启动「个人化基因精准医疗」的模式,为患者量身打造个人化保健医疗,这真的是拜持续进步的生物科技所赐啊!
     
  2002年,解读水稻12条染色体的基因密码,这是另一件国际上许多国家一起完成的重大基因体定序工程,未来人们将根据这些密码来控制水稻的生长和结穗,有助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台湾并未缺席,由前中研院水稻基因体中心主持人周德源教授团队参与,率先完成水稻第5对染色体的基因序列分析,并将我国国旗成功挂在工程发表会象征水稻第5对染色体的图腾上,这是台湾之光。

  遗传密码究竟如何组成的?
    
  人体,可以依其生理功能,将他分为什么器官、什么组织,但是在显微镜放大下,看到的却是许多不同的细胞,而遗传密码大多数是在细胞核内,少数是在细胞质内的粒腺体当中。
    
  利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胞核这个小盒子当中有一种染色体的集合物,称作「基因体(genome)」,这是由46条(23对)染色体所组成,其中包括22对体染色体以及1对性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两两成对,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科学家将人类的体染色体编号,从1号到22号,再加上性染色体XY(男性)或是XX(女性)。如果将染色体再打开,可以看到染色质,厉害的科学家再将其拆开,又可以看到许多核小体,核小体再打开就可以看到像丝状的物质,这就是去氧核糖核酸(DNA)。
    
  DNA直径约2奈米(1奈米=百万分之一毫米),平均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拉开后长度约3.3公分,如果把所有染色体的DNA连起来的话,长度可达2公尺,生命的奥秘就在这里,而你所有的遗传密码DNA全部可以压缩在这小小的细胞核中!
    
  DNA是由硷基、去氧核糖以及磷酸构成,千唿万唤始出来的遗传密码就是硷基,硷基包括四种:腺嘌呤(Adenine, A)、鸟粪嘌呤(Guanine, G)、胸腺嘧啶(Thymine, T)以及胞嘧啶(Cytosine, C)四种,我们染色体总共有32亿硷基对所构成的一组记忆体。在DNA的世界中,A跟T是互相吸引的,G跟C也是一样紧密配合的。A、G、T、C这四个字母很重要,因为这是介绍遗传学时一定会一再用到的字母,这也是我们和所有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的共同的语言。
    
  那基因呢?各位可以把DNA想像成铁轨,铁轨上许多不同大小的车厢就是不同的基因,所以基因只是染色体DNA上的一部分,而基因才是真正能够合成身体需要的蛋白质!换言之,人体是依照数万个基因蓝图所建构而成的。
    
  基因变异造就你我的不同
    
  那么,我们的染色体DNA中有多少的基因呢?截至目前为止,已有23,000多个基因被辨识出来,当基因被启动时,会经过复杂的转录过程,变成所谓核糖核酸RNA,然后又经过繁琐但是快速转译,最后可以产生约10万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还会经过各种修饰,包括磷酸化、糖化、解离等等步骤,然后又进一步产生约100万种蛋白质,这些产生的蛋白质就在我们体内执行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包括所有的内分泌系统、神经传导系统、消化系统、心脏血管运作系统、免疫系统等。所以,如果基因有缺陷,或是在产生各种蛋白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问题,身体可能就会出现许许多多不同的疾病。
    
  简单而言,今天要盖一栋房子,建筑师必须先画出这个房子的蓝图,这个蓝图就是我们细胞内DNA上的基因。当要盖房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按照这个基因蓝图来建造出想要的房子,如果制作蓝图过程当中出现小小的差错(就像是基因的各种大小突变),可能后头工人,会依照有瑕疵的蓝图做出不合乎要求的建案(蛋白质),像是窗户的形状不一样啦,该有门的地方居然没有门,某一间房间的电路系统故障或是完全没有电路系统,防水系统没做好,甚至是少了一面墙这种重大瑕疵。所以各位读者应该就知道,了解基因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啦,如果,我们可以借由对基因密码ATCG的了解,然后知道身体疾病与基因的相关性,对于慢性病、癌症治疗及预防、抗衰老等等议题,终将找出解决方案。

  基因检测将会是医疗常规
    
  目前基因医学的进展相当快速,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DNA定序技术的相关仪器发展越趋成熟。什么是定序呢?说得简单些,我们DNA是由之前所提到的四组硷基密码—ATCG—任一排列所组成,所以要把一个人的所有DNA内硷基排列检测完并加以排列,就是定序,这是非常复杂的科学原理,专业人士可以再参考更深的分子生物教科书。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诊断母体内胎儿的先天性疾病,像是国人熟知的唐氏症,这是一种21号染色体由二条变成三条的基因异常,高龄产妇容易生出唐氏症宝宝,之前妇产科医师都是经过羊水或是绒毛膜穿刺取样来诊断胎儿是否有这种基因异常,当然风险自不在话下。后来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Dennis Lo)教授发现孕妇血浆中可以找到少量胎儿DNA片段,后来才发展到今天非侵入式唐氏症产前检查,简称NIPT、NIFTY,只要透过母亲的血液,就可以初步筛检是否怀有唐氏症宝宝,这是目前产科医院诊所应用相当多的基因检测技术。
    
  记得1990年左右,网路资讯技术刚刚兴起,我看了一位评论者说:「网路上充满了一堆无用的垃圾资讯。」可是今天看网路资讯,却是现代人知识获得相当重要的来源之一(当然还是有很多的垃圾文),这就好比基因DNA要被定序解码时,很多评论者认为,DNA解码之后的数据是无用的,不过目前看来,医学已经进入所谓的基因时代,也就是研究基因变异与遗传疾病、老化、癌症、营养、药物反应等等之间的关联,并将之应用在个人化医疗的策略中。
    
  了解自己的基因,绝对是目前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流。你,了解自己吗?接下来的章节,将带大家揭开基因科技应用在医疗端的面纱!

作者序

知己知彼,许自己的健康平安书


  体质,是宿命,还是可以改变?如果体质是来自父母的遗传,为何兄弟姊妹却可能有着不同的体质?

  记得2010年一位患者拿着她在美国做的癌症基因BRCA1以及BRCA2的检测报告找我谘询时,我还真的不知如何面对。当时基因检测在国外是相当昂贵的检测,光检测这二个基因就要花费大约一万美元,台湾并没有类似的检测,而且我认为基因是天註定的,检测之后又如何,医师也不能帮助患者改变基因、改变命运啊!

  不过,现在我对于基因精准医学却大大改观,因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可以借由基因的探索,了解各种体质,甚至是疾病发生的机率,知道基因的变异之后,可以借由生活饮食型态以及营养的调整,来降低疾病的发生,虽然基因不能被改变,却可以「被修饰」。更妙的是,面对基因叛变导致的癌症,目前已经可以检测出癌细胞的突变位置,让医师可以使用各种合适的标靶药物来打击癌症,这就是「精准医疗」的骨干精髓呀!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节介绍了常见疾病与先天基因的关系,包括癌症基因、肥胖基因、糖尿病基因、解酒基因、失智症基因、骨质疏松基因、心血管疾病风险基因等热门话题,及常见的过敏免疫疾病等,文中针对文献常出现的基因变异与各疾病的关联做一详细介绍,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士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之处,我尽量将之白话叙述,相信读来不会太吃力。

  第二章节谈到的是有关基因修饰的热门话题,也就是表观基因学的各项观点,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基因虽然是宿命,但是我们可以借由营养、睡眠、舒压、运动、肠道调理来达到改变宿命的框架,并且达到延缓老化的目的。到底哪些营养素或是饮食法对于基因的表现影响至深?哪些环境的毒害会打开致病基因的潘朵拉之盒?睡眠不足对于基因表现影响有多大?运动不足或是过于激烈运动对于基因的开关如何调控?肠子的细菌基因也会影响人的基因表现?长期压力对人的健康影响甚巨,不但影响自己的基因,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基因?如果真想抗老,有哪些诀窍可以将基因抗老端粒酶保护好?相信这一章节谈到的绝对是重视抗老养生的你急需深入了解的。

  第三章节则针对台湾之光「药物过敏基因」,及大家谈之色变的「癌症」,精确介绍癌细胞的基因突变应用,并且将常见癌症的检查及保健方式做一概略整理,带领读者了解何谓精准医疗:包括目前最热门的肿瘤基因液态切片,以及可能相对应的标靶药物选择方式做一解释,在癌症发生人数一路攀升的今日,我希望让罹患癌症的朋友以最快速的方式了解精准医疗的意义。

  倘若读者能从头耐心看完的话,必定能对基因医疗相关知识有居高空鸟瞰全图的领略。但是如果是慢性病或是癌友的话,不妨先跳过第一章,直接看第二或是第三章,寻找自己想知道的相关知识。

  《黄帝内经》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目前的医学主要以「已病」为主,而「欲病」属于亚健康,当然预防保健医学着重的就是这块,而「未病」则更难,在本书当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基因医学的进步,为「已病」、「欲病」以及「未病」都能提供最大的健康照护依据。  

  有一位医界前辈曾说过:「要害一位医师,就叫他去写书。」我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深知写书是寂寞的,为了查多如汗牛充栋的医学论文,经常弄得自己废寝忘食,搞懂一些医学新知并将之白话写出,传达给大众医学新知;书中所有文字都是我一字一敲地慢磨出来,不假他人之手,所以在每日忙于门诊业务当中,还真是苦中作乐。这就是佛法六度中提到的布施,我希望借由持续的笔耕,达到让读者快速取得新知的「法布施」,以及让得病者因了解而安心的「无畏布施」。

  最后,还是要感谢天下生活愿意在出版业不景气的今天,支持我出这本书。也要谢谢父母、太太的鼓励。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希望贡献一己之力持续敲键盘笔耕,写出为大家带来健康的「平安书」!

推荐序

基因遗传,好生活来调伏它
文/钟元强(澄清综合医院中港分院院长)


  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兄弟,有人年纪轻轻就有秃发的现象,有人到老还是头发茂密,这就是基因遗传,基因来自父母,也有可能是隔代遗传,最可怕的是癌症基因的遗传。

  现今医学已逐渐解开基因的奥祕,但大多数的人仍然无法得知自己到底承续了父母哪些基因,不论是好的基因或不好的基因,都得承受。

  基因的遗传虽说难以改变,其实也不完全正确,佛法讲求「因、缘、果」,关键在这个「缘」字,就像一粒种子,要有适当的土壤、气温、水分,才能生根萌芽,而后结果。这些都代表「缘」,有了这些触缘,「因」才会催化成「果」。在我们身体的确有某些不良的基因有可能会存在,但如能避免给它生长的条件,就比较不会有不良的后果了,这是明显易懂的道理。

  刘博仁医师写的这本书,充满「因、缘、果」的道理,要预防癌症基因被触发成可怕的癌症,就是要「断缘」,例如平常就要注意自己的营养、纾压、睡眠、运动等,与基因和平相处。尽量不要去冒犯它,尽量不要去触怒它,这也是所谓的自我健康管理。当然目前已得知一些癌症与抽菸、喝酒、嚼食槟榔、空气污染有关,这些已知的危险因子,更应避之而唯恐不及。

  非常感佩刘博仁医师在行医之余,有此发心写出这么好的一本预防医学的书,基因医学虽然深奥,刘医师能够深入浅出,分门别类写出,让读者易懂易行,基因不再那么恐怖,能从良好生活习惯来调伏它,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人在此特别推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受家族健康问题困扰的读者来说,《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健康的认知盲区。刘博仁医师的文字功底和医学专业知识完美结合,将“基因”这个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用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一直觉得,如果家族里有某种疾病,那我们似乎就只能“听天由命”,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这个想法。它让我明白了,遗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后天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运动,甚至是我们看待疾病的心态,都能够对我们的基因表现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里提供的具体建议,比如如何调整饮食结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都非常具有操作性,并且考虑到了台湾读者的实际情况。我尤其喜欢书中强调的“主动性”,它鼓励我们不要被动地接受所谓的“遗传命运”,而是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无力和焦虑,而是充满了行动的动力,想要立即开始改变,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评分

这本《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直以来都对家族里的心血管疾病史感到很担忧,每次看到长辈们被病痛折磨,心里就七上八下的,总觉得自己也逃不过宿命。翻开这本书,刘博仁医师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科学原理讲得明明白白,我才了解到,原来基因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可撼动”。书里提到的营养、运动和生活型态的改变,听起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但医师却能把这些“小事”和“大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有科学的依据支持。尤其是关于“基因表现”的说法,让我觉得很有希望。以前总觉得基因是天生的,没法改变,但这本书告诉我,我们可以透过后天的努力,去“调控”基因的运作方式,让那些不利的基因“休眠”,或者“激活”那些对我们有益的基因。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觉得这本书物超所值。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建议融入我的生活,希望也能像书名所说的那样,扭转家族的病史,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更健康美好的未来。

评分

我本身算是一个对健康议题比较关注的人,平常也看不少医学类的文章,但《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这本书还是让我耳目一新。刘博仁医师的专业度毋庸置疑,他能够将复杂的遗传学知识,用台湾读者容易理解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基因表现”的探讨,打破了我过去对于“宿命论”的刻板印象。过去总觉得,如果家族里有某种疾病,那自己就只能坐等发病,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可能性,让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健康。书中提到的营养、运动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但医师的角度和深度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老生常谈”的真正力量。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能带来什么样的具体改变”。这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知识,让我更有动力去实践。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曾经对家族病史感到焦虑,但又不知道如何着手改变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它能点燃希望,并且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我有一个亲戚,因为家族遗传,年纪轻轻就饱受某种疾病的困扰,看到他受的苦,我常常会害怕自己也会步上后尘。正因为如此,我一直积极地在寻找能够“预防”或者“延缓”疾病发生的方法。《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看到最振奋人心的一本。刘博仁医师没有贩卖焦虑,而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告诉我们人类身体强大的可塑性。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基因表达是如何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这让我明白,我们并非基因的奴隶,而是可以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书中关于营养学的讲解,不是简单的“吃这个好”或者“吃那个不好”,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细胞和基因。运动的部分,也强调了“适度”和“规律”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强度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改变,长期累积下来,能够带来多么巨大的健康效益。我真心觉得,这本书是为所有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准备的“健康宝典”。

评分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妈一直念叨着“基因问题”,她常常担心我以后会遗传到她的慢性病。虽然我一直安慰她,但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压力。结果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觉得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像是开了窍一样!刘博仁医师的论述非常扎实,他把“基因”这个抽象的概念,通过营养、运动和生活方式这些我们能触摸到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我以前以为基因就是个“固定程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基因只是一个“蓝图”,而我们日常的行为,就像是“施工队”,可以影响最终“建筑”出来的样子。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如何选择食物、如何进行适度运动的建议,都非常实用。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改善肠道健康、如何减少体内炎症的说法,让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更容易坚持。不像有些健康书,讲得天花乱坠,但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谁说疾病一定会遗传?》这本书,就是那种能让你看完之后,立刻就能开始行动,并且感受到改变的书。我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对遗传疾病感到担忧,但又想积极掌握自己健康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