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

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认知障碍
  • 心理健康
  • 老年护理
  • 家庭照护
  • 情绪支持
  • 应对策略
  • 沟通技巧
  • 疾病理解
  • 患者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由医疗社福机构现场与失智症者长期相处的笔者群,从许多失智症初期到逝世的个案之学习经验汇整而成。书中针对尤其难以照护的失智症行为精神症状与因应方法,特别安排篇幅讨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为专业人士及家属提供深入的洞察与实用的指导。 --- 《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图书简介 探索失智症背后的心绪迷宫,构建理解与支持的桥梁 失智症,一个逐渐侵蚀记忆、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影响远超生理层面。它深刻地重塑了患者的心理世界,也对他们的家庭成员、照护者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是一本深度聚焦于失智症患者内在体验与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机制的专业著作。本书摒弃了将失智症仅仅视为“健忘”或“衰老”的简单化认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心理健康议题,旨在揭示患者在认知功能衰退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波动、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沟通模式的转变。 第一部分:理解失智症的心理图景——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剖析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对失智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全面认识。我们深知,行为往往是无法言说的情感和未被满足需求的表象。 1. 认知衰退如何重塑自我认知? 随着海马体和皮层功能的受损,患者的叙事性记忆(即关于个人经历的记忆)逐渐瓦解。这不仅意味着忘记了“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我是谁”这一核心的自我认同感。本书详细探讨了: 身份的碎片化: 探讨失智症如何导致患者的自我叙事断裂,以及这种断裂如何引发焦虑、恐惧和“存在性危机”。 对过往的回溯与重塑: 分析在记忆缺失的情况下,患者如何利用剩余的认知资源来建构一个符合当下情绪需求的“内部现实”。这包括对“虚谈症”(Confabulation)的深入解析,视其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而非简单的谎言。 2. 情绪障碍的隐秘表达 失智症患者的情绪波动,如抑郁、焦虑、易怒或淡漠,常常被误解为病情发展或性格使然。本书强调,这些情绪是认知损害的直接结果,也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的强烈信号。 焦虑与恐惧的根源: 剖析失智症早期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对失控感的恐惧,以及在陌生或嘈杂环境中产生的情绪风暴。 退行性抑郁: 探讨与丧失能力、社交隔离和角色转变相关的失智症特有抑郁模式,以及这种抑郁如何影响其配合治疗的意愿。 漠然(Apathy)的解读: 区分由药物副作用、疲劳引起的漠然与由大脑特定区域损伤导致的动机缺乏,并讨论如何温和地重新激发患者的内在驱动力。 3. 感知世界的变异:感官与环境的交互 失智症不仅仅影响记忆,也改变了患者对外部世界的接收和处理方式。 感知觉的扭曲: 深入讨论了“视知觉障碍”(Visual Perception Disorders),如“错认综合征”(Capgras Syndrome,认为亲人被冒名顶替)和“镜像幻觉”,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大脑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引发患者的强烈反应。 环境敏感性: 分析了光线、噪音、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患者行为和情绪的放大效应,强调“环境调整”是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 第二部分:精进因应技巧——建立有效沟通与支持系统 理解了心理机制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实操层面,为专业人员、照护者和家庭成员提供一套基于同理心和尊重个体差异的应对策略。 1. 沟通的范式转变:从“内容”到“情感” 失智症的进展必然导致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下降。有效的沟通不再是信息的交换,而是情感的连接。 “验证性疗法”(Validation Therapy)的应用: 详细介绍如何倾听言语背后的“真实感受”,而非纠正事实的错误。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共情性回应,接纳患者基于其“内部现实”的表达,从而降低防御和冲突。 非语言沟通的解码: 强调肢体语言、眼神接触、语调和节奏在交流中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慢速、简单、正面”的对话指南。 管理挑战性行为: 将“打人”、“喊叫”、“游走”等行为视为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表达”。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行为评估矩阵”,指导照护者追踪诱发因素(如疼痛、饥饿、无聊、过度刺激),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替代性行为引导方案。 2. 维护尊严与自主性:赋权式照护 失智症患者最常经历的心理创伤是自主性的丧失。本书倡导“赋权式照护”模式。 选择权的回归: 探讨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患者的日常选择权,例如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即便是微小的决定也能显著提升其掌控感和自尊心。 利用残存能力: 强调“能力导向”而非“缺陷导向”的活动设计。介绍如何通过艺术疗法、音乐回顾、园艺治疗等方式,让患者在安全、熟悉的环境中体验成功与愉悦,重建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应对退化: 提供如何应对患者在病情加重后,对过去生活(如“我要回家”、“我要上班”)的强烈要求,指导照护者如何温柔地引导他们回归当下,同时承认他们表达的内在需求。 3. 照护者的心理韧性建设 失智症的长期照护是一场马拉松,照护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并未忽视照护者本身的困境。 处理“照护者的哀伤”: 探讨照护者在患者“在世时即已离去”所经历的持续性、非线性的哀伤过程,并提供应对策略。 设定健康的界限: 分析如何平衡对患者的深度投入与维护自身生活质量的需求,提供实用的时间管理和寻求外部支持的方法。 专业支持网络的构建: 指导如何有效利用支持小组、心理咨询和喘息服务,强调照护者不能孤军奋战。 结语:超越疾病的连接 《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的核心信息是:即使在记忆与理性光芒减弱之时,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连接依然存在,且是照护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富有同理心、科学严谨的工具箱,帮助每一位参与失智症照护旅程的人,学会用失智症患者能理解的“心语”进行交流,共同维护他们最后的尊严与美好。它不仅是专业指南,更是照亮理解之路的一盏明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林 敏子


  1936年 生于东京
  1963年 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
  任职西山医院、京都府立身体障碍者福利中心
  1976年 大坂市立弘济院附属医院勤务
  1979年 于大坂大学医学部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
  1997年 大坂市立弘济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兼精神 科部长)
  关西福祉大学教授
  2002年 关西福祉大学离职,转任大坂人间科学大学教授
  2005年 大坂人间科学大学离职
  平成福利会新高苑管理医,2010年起转为约聘医师。
  2010年 担任社会福指法人育德园约聘医师至今
  失智症患者与家族会会员、朝日老人家族谘商室顾问(1980∼1993)
  日本老年精神医学会专科医师、特别会员、日本失智症照护学会特别会员
  改善高龄社会女性会大坂代表(2001年∼)

  专长 老年精神医学,尤其针对失智症高龄长者或身障高龄长者之照护问题

  主要着作
  「失智老人的照护」中央法规出版 1988,
  「高龄长者智能检查入门」World Planning 1991(以上,共着)
  「阿兹海默症照护手册」日本评论社 1993(监译)
  「高龄长者照护与心理」朱鹭书房 2000(着编)
  「失智照护入门」World Planning 2003(编着)
  「与失智症患者的沟通手册」Jiho 2004(监译)
  「失智症患者的心里与因应」World Planning 2009

福永知子

  1946年 生于大坂
  1969年 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心理学科毕业
  大坂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临床心理职员

  现任 大坂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精神医学教室 助教

  专长 临床心理学

  主要着作
  「罗氏墨渍测试评量坂大法手册」金子书房 1999,
  「高龄长者照护与心理」朱鹭书房 2000,
  「现代老年精神医疗」永井书店 2005,
  「『失智症』护理最新医学讲座」中山书店 2005,
  「对高龄者之全面性医疗及复健」Medical Review社 2006(以上共着)
 

图书目录

前言………………………………………………………………………………… 3
推荐序……………………………………………………………………………… 6

第1 章 正常老化下的高龄者心理… ………………………… 13
Ⅰ . 高龄者的身心变化……………………………………………………………… 15
长寿与老化…………………………………………………………………… 15
老化的自觉与接纳老化……………………………………………………… 16
Ⅱ . 初老期、高龄期常见的心理特性……………………………………………… 18
初老期常见的心理特性……………………………………………………… 18
高龄期常见的心理特性……………………………………………………… 19

第2 章 失智症患者的一般特性………………………………… 23
Ⅰ . 失智症诊断标准与种类………………………………………………………… 25
何谓「失智症」……………………………………………………………… 25
失智症的种类………………………………………………………………… 25
失失智症高龄者罹病率与人数……………………………………………… 31
失智症治疗与因应策略……………………………………………………… 33
Ⅱ . 患者常见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38
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38
1) 认知功能障碍… ………………………………………………………… 38
2) 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 39
失智症病情发展……………………………………………………………… 40
【病例1】…………………………………………………………………… 44
Ⅲ . 常见的情感与动机障碍………………………………………………………… 47
情感障碍……………………………………………………………………… 47
动机障碍……………………………………………………………………… 48
Ⅳ . 患者常见的性格变化…………………………………………………………… 49

第3 章 常见之行为精神症状与因应方式… ………………………………………………… 51
Ⅰ.随病情进展所产生的行为与精神症状(BPSD)… ………………………… 53
失智症之行为与精神症状(BPSD)会发生在什么状况下?… …………… 53
出现行为与精神症状的患者之心理背景 … ………………………………… 55
Ⅱ . 对各种行为与精神症状的因应方式…………………………………………… 57
忧郁…………………………………………………………………………… 57
1) 失智症患者的忧郁特征… ……………………………………………… 57
2) 对忧郁的因应方式… …………………………………………………… 59
虑病症………………………………………………………………………… 62
1) 失智症初期常见的虑病现象… ………………………………………… 62
2) 虑病症的因应方法… …………………………………………………… 63
妄想………………………………………………………………………… 64
1) 被害妄想:特别是被窃妄想与因应方法… …………………………… 64
2) 嫉妒妄想;夫妻间的嫉妒妄想与因应方法… ………………………… 68
谵 妄…………………………………………………………………………… 72
1) 谵妄的类别与发展… …………………………………………………… 74
2) 对谵妄的因应方式… …………………………………………………… 76
幻 觉…………………………………………………………………………… 77
睡眠障碍、日夜颠倒………………………………………………………… 79
游 走…………………………………………………………………………… 81
失禁与不洁行为……………………………………………………………… 83
1) 血管型失智症患者的失禁特征与因应方法… ………………………… 84
2) 阿兹海默症的失禁特征与因应方法… ………………………………… 86
3) 机构内的失禁因应对策与尝试… ……………………………………… 87
吼叫、亢奋、暴力行为等…………………………………………………… 89
其他行为异常与危险举动以及因应方法…………………………………… 90

第4 章 理想照护模式及地点… ………………………………… 95
Ⅰ . 对居家照护的协助……………………………………………………………… 97
居家照护的可能极限在哪里………………………………………………… 97
居家照护者心理与对高龄者的感情……………………………………… 107
【病例1】………………………………………………………………… 110
【病例2】………………………………………………………………… 112
对居家照护的协助应以什么为重点……………………………………… 119
对家属的协助……………………………………………………………… 124
失智症患者的临终照护…………………………………………………… 129
Ⅱ . 机构中对于失智症患者的因应与协助方式………………………………… 133
安置机构中的因应与协助方式…………………………………………… 133
1) 失智症专属楼层与综合照护楼层在照护上的问题点… …………… 134
2) 改变照护方式能让失智症高龄者心情安稳… ……………………… 135
3) 机构中新缔结的家庭关系… ………………………………………… 137
4) 在机构中难以照护的例子… ………………………………………… 139
5) 如何进行医疗相关照护… …………………………………………… 141
如何因应漫长疾病进展及后续卧床状态………………………………… 143
1) 失智症末期会併发卧床状态… ……………………………………… 143
2) 机构内的临终照护应如何进行… …………………………………… 144
Ⅲ . 失智症患者的人权…………………………………………………………… 145
失智症患者的自主意识决定有多大的可能性?………………………… 145
1) 当无力自主管理财产时… …………………………………………… 145
2) 对居住地点的选择和遗嘱,能尊重失智症患者的自主意识到什么程度?… ………………………………………… 146
【病例1】………………………………………………………………… 146
如何防止高龄者虐待……………………………………………………… 150
1) 居家照护中的高龄者虐待… ………………………………………… 150
【病例2】………………………………………………………………… 151
2) 机构照护中的高龄者虐待… ………………………………………… 152
3) 顾虑照护者的人权… ………………………………………………… 155
【病例3】………………………………………………………………… 155

第5章 订定失智症患者照护计画…………………………… 159
Ⅰ . 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 161
高龄者评估量表:基本资料库(Minimum Data Set, MDS)……………… 162
全人照护与失智照护观察法(Dementia Care Mapping, DCM)… ……… 162
中心方式评估法 03 版失智症高龄者用照护管理组套…………………… 165
Ⅱ . 探讨造成照护困难的原因与可能改善的外在状态………………………… 167
Ⅲ . 协助时应以何为重?………………………………………………………… 169

第6章 高龄者的心理……………………………………………… 171
前言……………………………………………………………………………… 173
Ⅰ . 心理测验的主要目的………………………………………………………… 173
Ⅱ . 实施心理测验时的注意事项………………………………………………… 174
1) 实施时期与测验组合(Test Battery)… …………………………… 174
2) 对于整体机能、意识状态、感觉功能的考量… …………………… 174
3) 对于心情与意愿的顾虑… …………………………………………… 175
4) 避免误判假性失智症与真正失智症… ……………………………… 175
5) 对于高龄者的顾虑… ………………………………………………… 176
Ⅲ . 高龄者心理测验类型………………………………………………………… 176
Ⅳ . 高龄者智力测验……………………………………………………………… 177
改订长谷川式简易心智评估量表(HDS-R)……………………………… 178
简易心智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180
N 式认知功能检查Nishimura Dementia Test,(ND Test)… …………… 182
Ⅴ . 临床观察评估法……………………………………………………………… 187
临床失智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 187
功能性评估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Staging(FAST)… …………… 187
N 式高龄者心智量表(NM 量表)及N 式高龄者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N-ADL)…187
1) N 式高龄者心智量表(NM 量表)…………………………………… 187
2) N 式高龄者日常生活功能量表(N-ADL)…………………………… 191
Ⅵ . 性格测验……………………………………………………………………… 198
1) 问卷式性格测验… …………………………………………………… 199
老年忧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 199
2) 投影法性格测验… …………………………………………………… 200
罗夏克墨迹测试(Rorschach Test)… …………………………………… 201
主题统觉测试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 203
绘树测试(Baum Test)… ………………………………………………… 205

索 引………………………………………………………………………… 215
后记………………………………………………………………………… 22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当初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沉重的心情买回来的。我有个亲戚,年纪大了,近几年渐渐出现了一些状况,有时候会认不出人,有时候会说一些语无伦次的话,我们家人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候,市面上关于失智症的书籍真的不算多,而且很多都感觉是比较学术的,不太容易懂。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朴实却又充满关怀的设计,让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需要的那种书。 拿到手翻开来,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语言风格。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专业书籍,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温和,也很贴近生活,没有太多艰涩的医学名词,即使是我这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很快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失智症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从家属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失智症患者在经历什么,他们的感受可能是什么。书中有很多例子,都是我们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过的,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比如,它会讲到患者为什么会突然发脾气,为什么会一直重复问同一个问题,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困扰的行为,书中都给出了很人性化的解释,让我觉得,原来他们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真的发生了改变。 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看见”失智症患者。以前,我可能只看到他们行为上的“问题”,觉得他们“麻烦”、“难以沟通”。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它教我们如何用更耐心、更包容的方式去和他们互动,如何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让交流变得更顺畅。书中有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回应他们的幻觉,如何引导他们回忆,这些都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方法可以尝试,而不是只能干着急。 而且,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怎么照顾”,它还强调了“照顾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我一直觉得,照顾失智症的家人,是一件非常消耗心力的事情。这本书里,有很多章节都探讨了照顾者可能面临的压力、焦虑、内疚感,并且提供了舒缓这些情绪的方法。它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读到这些部分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心里暖暖的,仿佛有一个理解我的人在那里,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个默默支持的朋友。它让我对失智症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面对未来有了更具体的方向。我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知识和力量,让我觉得,我们有能力去应对,并且能够尽量让患者的晚年生活,过得更有尊严、更舒适。我真的很推荐给所有关心失智症的朋友们,无论你们现在是否正面临这样的困境,这本书都会让你有收获。

评分

这本书,我当初是在一本台湾的畅销书榜上看到的,当时家里刚好有人出现了类似失智症的状况,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单纯地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市面上的相关书籍虽然不少,但有些显得过于官方,有些又过于琐碎,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能够触及我们内心、给予实质性帮助的书。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它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它直接点出了“心理”和“因应”这两个关键点,这正是我们最想了解的。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看见”失智症患者。以前,我们可能只关注到他们“忘东忘西”、“行为异常”的一面,觉得他们变得“不可理喻”。但这本书,却非常深入地剖析了失智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在失智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恐惧、以及他们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的各种情感。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明白,那些我们觉得奇怪的行为,往往是他们大脑功能退化后,一种无意识的反应,或者是一种表达内心需求的方式。这种理解,真的太重要了,让我不再把他们仅仅看作是一个“病人”,而是依然保有自我、需要被尊重和理解的个体。 书中关于“因应”的部分,更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它提供了非常具体、可行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失智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比如,它会指导我们如何去引导他们回忆,如何去安抚他们突然的情绪波动,甚至是如何去理解和回应他们的幻觉。这些技巧,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且非常贴合台湾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让我觉得特别实用。我尝试了一些书中的方法,发现效果真的很不错,让我们家庭的沟通氛围变得更融洽了。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照顾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它非常坦诚地谈到了照顾者可能经历的疲惫、焦虑、内疚甚至愤怒,并且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它让我知道,照顾好自己,才是能够持续照顾好家人的前提。这种人性化的关怀,让我觉得很温暖,仿佛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在支持着我。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失智症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理解、关于如何守护亲情的书。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失智症,也让我更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身边长辈的朋友,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和实际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我最近几年来读过最触动心灵的书籍之一了。我家里有长辈,近些年状况似乎不太稳定,有时候会突然情绪失控,有时候又会陷入一种奇怪的沉默,让我们这些做晚辈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市面上有关失智症的书不少,但我总觉得那些内容要么太专业,要么太泛泛而谈,很难找到真正能解决我们燃眉之急的。直到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标题就挺吸引人的,感觉内容会很实在,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来读了。 翻开书页,最先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和同理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他/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导”,而是像一个过来人,娓娓道来,把一些可能很复杂的心理现象,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有提到,失智症患者并不是“变了一个人”,而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一些变化,导致他们无法像以前一样思考和感受。这个解释,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让我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对他们行为的看法。 书中对于失智症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描绘,真的太到位了。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属,看到他们困惑、迷失、甚至产生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想法,都会感到无助。但这本书里,通过生动的案例,解释了这些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为什么他们会否认自己生病?为什么会突然哭泣或愤怒?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在书中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让我不再觉得他们是故意的,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种理解,让我卸下了不少的心理负担。 让我觉得特别实用的是,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因应之道。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建议,教我们如何与失智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如何帮助他们保持尊严。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沟通技巧,我回去尝试用在和长辈的互动中,发现真的有效果。原本容易陷入僵局的对话,变得可以稍微缓和一些。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 最后,这本书还非常强调了照顾者的角色和心理调适。我之前一直觉得,我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顾长辈身上,却忽略了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照顾者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它提醒我要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寻求支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全方位的指南,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照顾亲人,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照顾好自己,保持一个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本救星般的指南。我的家庭里,有一位我非常敬爱的长辈,近几年慢慢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状况,有时候连家人的名字都会记不清,还会说一些我们听不太懂的话,这让我们全家人都非常焦急,也感到很无助。我们尝试找了很多资料,但很多书籍都太学术化了,或者过于笼统,很难真正帮助到我们。直到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很有吸引力,“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感觉很精准地抓住了我们的需求。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失智症患者描绘成一个“问题患者”,而是非常深入地去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解析失智症患者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它不仅仅是列举症状,更重要的是去解读这些症状背后,他们是如何感受世界,如何体验情绪的。我记得书中提到,即使是失智症患者,他们依然有情感,有需求,只是表达方式可能不同了。这个观点,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从“无法沟通”转变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 书中对于如何“因应”失智症患者的描述,是我觉得最宝贵的部分。它没有给出一些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非常多灵活、有弹性的建议。比如,当患者出现幻觉或者妄想时,这本书教我们如何以一种支持性的方式去回应,而不是直接否定他们,以免引起更大的冲突。还有,它还强调了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来传递关怀和理解。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而且充满了智慧,让我觉得,原来照顾失智症患者,也可以是一种充满爱和尊重的过程。 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全人”的概念,它不仅仅关注患者本身,也同样重视照顾者的心理健康。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长时间的照顾,确实会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让我有时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本书里,它鼓励我们要学会自我关怀,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平和的心态,如何寻求外部的支持。它让我意识到,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面对挑战。这部分内容,让我感觉非常被理解和支持。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失智症。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心灵指南。它帮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耐心、更同理心的方式去面对我的亲人,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多的信心。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可能面临失智症挑战的家庭,这本书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当初是因为在社群平台上看到有其他读者推荐,说内容非常实用且温暖,正巧家里有长辈年纪渐长,出现了一些记忆力的衰退,让我开始留意相关书籍。市面上关于失智症的书籍很多,但很多内容偏向医学科普,或者停留在非常基础的知识层面,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探讨患者心理,并且提供具体生活化因应策略的书籍。当我拿到这本《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因应》时,便被它朴实但充满关怀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后,更是爱不释手。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细腻地描绘了失智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用冰冷的医学术语去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去解析失智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惑、失落、不安,以及他们依然存在的对爱和尊重的需求。书中有许多真实案例的分享,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表现出一些在我们看来“奇怪”或“难以理解”的行为。它让我明白,这些行为并非故意,而是大脑病变后,他们认知和情感功能改变的体现。这种深刻的理解,是帮助我们与患者建立连接的关键。 在“因应”的部分,这本书更是提供了大量极其宝贵的实操性建议。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失智症患者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了详细且灵活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安抚患者的焦虑和恐慌,如何应对他们出现的非正常行为,以及如何通过一些非药物的治疗方式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这些方法都非常贴近生活,易于学习和实践,让我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而是知道如何一步步地去改善与长辈的相处模式。 而且,这本书非常重视照顾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在照顾失智症患者的过程中,照顾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它让我意识到,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照顾他人,并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对照顾者的关怀,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失智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传递爱的生活指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对失智症患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这一挑战。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照顾”,更教会了我如何“陪伴”,如何在疾病面前,依然守护亲情中的温暖与尊严。我真心向所有有类似需求的读者推荐这本书,它带来的启发和帮助,绝对是无法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