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智者的零距离沟通术:第一本专为照护失智症所写的对话技巧,照着说,就能克服他偏执易怒、失控的情绪!

面对失智者的零距离沟通术:第一本专为照护失智症所写的对话技巧,照着说,就能克服他偏执易怒、失控的情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照护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偏执
  • 易怒
  • 失控
  • 家庭照护
  • 银发照护
  • 对话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即使记忆消失,依然要和他开心过生活!
 
  ◎第一本针对「如何与失智症患者沟通」的专书!
  ◎超过20年经验的失智症照护谘询师,汇整2000个以上的案例!
  ◎结合案例佐证与插图解说,让任何人都能轻易理解!
  ◎不论是在家照护的亲属或是专业照护人员都适用!

  台湾失智人数已超过26万,约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失智的人不仅会丧失记忆,情绪也变得起伏不定,他们也许会……
  ‧突然生气发怒或者口出恶言
  ‧一天到晚大喊「被偷了!」「有人要害死我!」
  ‧提出无理取闹的要求,例如刚吃完饭又嚷嚷着「我要吃饭」
  ‧反覆询问同样的事或做重复的行为

  面对他们情绪失控、行为脱轨等情况,常常让身边的人感到心力交瘁,
  想要快速安抚他们的情绪,并与他们和平共处,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减法话术」。
  这样做,也能让照护者、身边的人不再感到困扰,和他们一起安稳度过每一天。

本书特色
              
  ◎特色1:专业可靠!─失智症照护专家独创,让你简单掌握与失智症患者的沟通技巧。
  作者拥有超过20年的相关经历,不仅于照护机构担任第一线的照护工作,也提供专业谘询服务。本书内容是作者以多年来与失智症患者相处得来的教训以及谘询经历撰写而成,教你透过技巧性的话语,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即使面对瞬息万变的处境,也能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让自己不被问题困扰,也让他们心情平稳愉快。

  ◎特色2:案例说明!─引用各种真实案例,让你更容易了解失智症患者的「减法世界」。
  失智症患者与正常人不同,知识和体验都会慢慢忘却,记忆逐渐流失,因此彷彿住在一个「减法世界」,如果想要亲近他们,必须先理解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为了能让一般人更容易理解他们的世界,本书使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关于失智患者的各种症状、情绪变化、思考事情的观点、记忆力的改变过程等,即使是刚认识失智症的人也能加以掌握。

  ◎特色3:要点易记!─运用「减法话术」的10个关键词,让你迅速安抚失智症患者的情绪。
  「减法话术」是作者综合多年经验提出,最适合用来与失智症患者对话的方式。这种应对方式共有10大要点,包括:减法思考、不勉强说服、配合生活写照、以退为进、简短话语、不用蛮力、方便的谎言、斗智、表达感谢、善用遗忘。只要掌握这些关键技巧,便能快速安抚他们,排除怒气、不安、排斥等负面情绪,甚至让他们重拾笑颜。

  ◎特色4:图文速懂!─插图与文字搭配解说,让你快速阅读内容又能轻松掌握要领。
  本书不是艰涩难懂的医学专书,而是专门用来帮助照护者能更轻易地找出与失智症患者的相处之道。内容上除了以各种真实案例佐证说明,也穿插了漫画与插图形式,让人阅读时不会感到沉重,又能尽快学会应对各种场合的话术。

各界推荐              

  伊佳奇 元智大学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整合照护专家
  周丽华 台湾长期照护专业学会理事长
  郎祖筠 春河剧团教学暨艺术总监
  侯昌明 节目主持人
  陈景宁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秘书长
  (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照护者的指引:穿越迷雾的深度陪伴 核心主题: 本书旨在为所有面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失智症的照护者、家庭成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应对策略。它并非侧重于医学诊断或病理生理学的探讨,而是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探讨如何在失智症带来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中,维护尊严、建立信任,并使日常互动变得更顺畅、更有意义。 导言:看见“人”而非疾病 失智症带来的挑战,常常让照护者感到无助和孤独。当熟悉的亲人或服务对象开始出现记忆衰退、判断力下降、情绪波动甚至行为异常时,沟通的桥梁似乎正在崩塌。本书的出发点是深刻理解:失智症改变了大脑的运作方式,但并未磨灭那个人本身的需求、情感和对联结的渴望。本书致力于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从失智者的感官和情感世界出发,重新构建沟通的框架。我们相信,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是有效应对的第一步,而掌握“如何回应”则是实践关怀的基石。 第一部分:理解失智者的内在世界 章节一:认知变化的隐形墙 本部分深入剖析失智症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但着重于这些变化如何在日常互动中显现出来。我们将探讨短期记忆的丧失如何导致重复提问、时间与空间定向障碍如何引发焦虑,以及语言处理能力的退化如何造成理解障碍。重点在于,识别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而非仅仅是“症状”。例如,反复询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可能反映的是对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失落,而非单纯的记忆故障。 章节二:情感的放大镜:情绪的非理性逻辑 失智者的情绪反应往往是直接且强烈的,它们往往是环境刺激、生理需求(如疼痛、饥饿)或未能被理解的情感需求的直接表达。本书将解构常见的负面情绪——如焦躁不安、固执己见、拒绝合作——并阐明它们在失智者逻辑体系中的合理性。我们不将这些视为“捣乱”,而是视为未被满足的沟通信号。这一部分提供了情境分析工具,帮助照护者像侦探一样,找出情绪爆发的真正诱因。 第二部分:重塑沟通的基本原则 章节三:从“说服”到“接纳”的思维转变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转变之一。我们摒弃了在面对失智者时试图“纠正事实”或“讲道理”的无效沟通模式。本书详细阐述了“验证(Validation)”和“陪伴(Presence)”的艺术。验证意味着进入对方的现实,承认其感受的真实性,即使其叙述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我们将提供大量案例,说明如何用非对抗性的语言来回应失智者的错误认知,从而有效平息争执,例如,当他们坚信自己需要去工作时,如何引导他们回忆“工作的意义”而不是强调“你已经退休了”。 章节四:语言的减法与感官的加法 面对语言处理能力的下降,沟通需要极大的“精简”。本部分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语言工具箱:使用短句、清晰的发音、放慢语速,并避免使用复杂的从句或抽象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强调了“非语言沟通”的力量。通过身体语言、眼神接触、温和的触摸(在适当的情况下)以及表情的运用,可以传递安全感和理解,弥补语言上的缺失。 第三部分:化解日常的冲突场景 章节五:处理固执与抗拒的艺术 固执往往源于对失控的恐惧。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吃药”等日常抗拒行为。我们倡导使用“选择权技术”——提供有限的、可接受的选项,从而赋予失智者一种掌控感。例如,不是命令“现在去洗澡”,而是问“你想先用玫瑰香皂还是薰衣草香皂?”。同时,本章也讨论了如何利用“转移注意力”和“预先准备”来降低阻力。 章节六:应对妄想与幻觉的温和介入 当失智者出现安全感威胁的妄想(如认为有人偷东西或要伤害他们)时,照护者的反应至关重要。本书建议避免直接否认,因为这会加剧他们的不信任感。相反,我们提供如何“确认感受”后,再“引导至安全环境”的步骤。例如,如果他们担心有人闯入,可以回应“我理解你感到害怕,我们一起把门锁检查一下,确保一切安全”,将关注点从妄想内容转移到当下的安全行动上。 第四部分:维护照护者的福祉与持续学习 章节七:共情疲劳的自我救赎 长期的高强度照护极易导致照护者自身的精疲力竭和情绪耗竭。本书并未回避照护者自身的压力问题,而是提供了实用的压力管理技巧,强调“设置界限”和“请求支持”的重要性。我们讨论了如何识别共情疲劳的早期信号,并提供了一系列快速恢复精力的方法,确保照护者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去面对挑战。 章节八:生命阶段的适应与计划 随着失智症的进展,沟通方式必须不断调整。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早期、中期、晚期)来预判沟通需求的转变,并提供前瞻性的规划建议,包括如何与失智者共同商讨未来照护安排(在他们尚能理解的阶段),以及如何为不可避免的沟通障碍做准备,确保整个照护过程是连续、有尊严且充满尊重的。 总结:连接、尊重与希望 本书不是一套僵硬的脚本,而是一份灵活的指南,旨在帮助照护者建立起与失智者之间深刻、有意义的联结。它强调在看似混乱的言语和行为之下,仍有人在努力沟通,而我们的责任是学习他们的“新语言”,以爱和理解来回应。每一页内容都旨在赋能照护者,让他们从“疲于应对”转变为“积极陪伴”,在失智症的旅程中找到共同前行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右马埜节子

  
  1943年生于日本冈山。1993年起,以失智症专门谘询师的身分,开始从事照护相关工作。2003年,设立失智症机构「日间照护中心百合之木中野」,之后又为家庭照护者开设了「失智症谘询中心百合之木」。
    
  现在除了担任「日本高龄照护服务公司」的执行董事,兼任「中野区域联合失智症患者医疗中心」(东京都)的专业谘询人员以外,也从事研修、指导、演讲等活动。

译者简介

赵谊


  东吴日文系。日语教师、日文译者。富有好奇心,涉猎众多领域,热爱学习外语,喜欢从翻译中吸取新知,期盼早日达到译作等身境界。译作有《一口气读懂哲学家们》、《猫咪研究室》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1】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 与失智症共处/伊佳奇
【推荐序2】身为失智症家属的我,很能将心比心/侯昌明
【推荐序3】练习与失智家人玩「伴家家酒」/郎祖筠
【推荐序4】共同进入失智症者的「小剧场」/陈景宁
【前言】别让失智成为你们沟通的困境

第1章 失智症患者是活在「减法世界」
以「记忆之壶」来思考人的大脑
失智者的「减法」概念会反映在言行举止
「以为病」、「怠惰病」是失智的征兆
失智还会导致「不出门病」、「疑心病」
面对失智者,与其「说服」不如「信服」
我们与失智症患者是活在不同的世界

第2章 让他情绪不失控的「减法话术」
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樑
化「遗忘」为利器
借由「减法话术」与患者拉近距离
「加法运算」的话语可能会形成霸凌
减法运算是「智慧」也是「技术」
使用「减法运算」的十项要点

第3章  成为灵活使用「减法运算」的达人
配合失智症的进展,改变应对的话语
病况瞬息万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
失智者还是记得一些事,也还能够记忆
难以用减法运算应对的类型,须掌握疾病的特征
面对最初期的患者,以陪伴化解不安
以「道歉」和「搞笑」度过危机

第4章  应对各种场合的沟通指南
声称「东西不见了/被偷了!」
‧无中生「有」
‧以「送洗」为借口
‧制作「报失窃案」文件
叫嚷着「必须回哪里/非去某处不可」
‧利用「工作」和「闲聊」转移注意力
‧配合当事人的理由
‧张贴「公告」应对
拒绝必要的照护
‧以「盛装打扮」为由,诱导患者去洗澡
‧借用「试用品」、「调查」等名目
‧告知患者有「好处」
不愿意接受必须离家的照护服务
‧利用设施的高级感吸引注意力
‧拜託当事人做合适的工作
‧配合患者的幻觉
执着于危害健康与安全的行为
‧张贴有权威性的公告,禁止驾驶汽机车
‧担心患者用火
‧让患者成功戒菸
‧用拟真酒减少饮酒量
‧防止患者误食
不让照护者进入家中
‧利用信赖人物的名号,降低防备心
‧假装成患者认识的人
‧不让照护人员离去的处理方法
‧被患者赶出家门的对应方法
情绪不稳、与他人吵架或施用暴力
‧引开患者的注意力
‧假装成熟人,阻止患者失控的行动
‧借由故乡的话题缓和患者的情绪
该如何处理患者性方面的需求
‧利用「遗忘」与「安抚」,成功回避患者的性慾
‧利用自己的特征找理由
‧阻止患者脱衣服的话语

第5章  与失智症的相处之道
「三大不足」是银发族的大敌
以「安全地带」、「安心座垫」排解不安情绪
和患者相处的「三大原则」
患者说的话不要照单全收,要懂得「翻译」
失智症的「量尺」测量
不可以忘记家人的痛苦
绝对要避免的是「双方都倒下」
无论是谁都可能有「进入照护机构」的时候
超出能力负担时,觉得「这样就好」是很重要的
无法解决的事就交给「时间」解答
大家一起面对失智症家庭
自己最终也会通过的道路

【补充】 关于失智症的医学基础知识(监修‧须贝佑一医师)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 与失智症共处


  在全球尚未有药物可治癒失智症时,先进国家的最佳对策是:「与它共处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提供一友善生活环境,让失智症患者与家人同住在社区中,此刻,如何与失智症沟通是人人必修的一门课。

  高龄化社会急速发展,每个家庭都可能出现一位、甚至两位失智症患者,右马埜节子所着《面对失智者的零距离沟通术》,正提供认识因逐渐失去认知功能的失智症患者,是如何生活在他们的减法世界中,我们如何以同理心去了解他们,进而透过沟通的技巧,来支持、鼓励他们生活自立(Enablement),使他们能持续活出自我、活的有尊严。

元智大学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整合照护专家 伊佳奇

推荐序2

身为失智症家属的我,很能将心比心


  我父亲已经失智19年了,历经从健忘、焦躁、自己跑出去、幻想、认不得家人到现在脑出血中风卧床,这些过程当然也让亲朋好友对他的关心与日俱增,如果往好处想,爸爸不管遇到什么事,例如跌倒送医院缝了几针,他总是很快就忘了。开个玩笑,有时候还蛮羡慕他的「无忧无虑」,但是相对的,照顾者的辛苦就不一定会引起旁人的担心和关心了!

  有不少人就是因为找不到和失智者相处的要诀而倒下,例如,爸爸曾经在同一天问我八百次今天星期几?也曾经在10分钟内问我妈妈(他太太)去哪里了?(其实已过世好几年),如果你是用符合事实的正确答案回覆他,就只会造成他的重复创伤和自己的不耐烦,所以陪他「演戏」很重要。很高兴这本书可以写出很多的重点,让未来失智症越来越多的情形下,能够懂得相处之道,更衷心期盼能够早日找到医治失智症的根本解决之道。最后,也要跟照顾失智症的家人们说声:「辛苦了!」
 
节目主持人 侯昌明

推荐序3

练习与失智家人玩「伴家家酒」


  面对孩子千百个「为什么?」「为什么?」,父母再怎么疲累,大多都能忍着烦躁,耐心以对!当父母年迈,记忆力、行动力不如从前,甚至失智。子女常在不耐责骂后,又后悔自责;又忍不住烦躁责骂,又后悔自责……总在这样的情绪里反覆,痛苦不堪!

  跟大家分享我家的小故事。父亲失智后,常常突然关注某件事,不停反覆追问。有一天,他忽然沮丧起来,一直嘟嚷着他被骗了!母亲问他烦些什么?他说同事骗了他一个月薪水不说,连车钱都没留给他,害他走了几个小时才回到宿舍,云云!

  我回家探望双亲,母亲拉着我,说她也不清楚那段往事,因为发生在结婚前,但父亲已经烦扰了两天,心情很不好。父亲见到我,又开始诉说自己被骗的凄惨。我等他说完,就进房间躲一会儿!然后,拿了六百块钱交给父亲(是的,父亲未婚前是民国四十几年,薪水六百元)。并跟老爸说:那个骗他钱的同事被警察抓到,关起来了,六百块薪水也追回了。他心满意足地收下六百元,开心的表示,追回来就好了,还吩咐我跟警察说,放了他同事,别关了!

  书中提到「减法」、「善意的谎言」等等的沟通技巧,恰巧和我家与父亲相处沟通的方式相近。照顾失智家人,不妨把他们当成「家家酒」的玩伴,像书中所言,仔细观察、多加练习,或引导、或「诱骗」。只要气氛融洽,失智家人不丧志忧郁,照护者不愤懑、自责,就没有隔阂距离。
 
春河剧团教学暨艺术总监 郎祖筠

推荐序4

共同进入失智症者的「小剧场」


  我们的0800-507272家庭照顾者关怀专线,不时会接到失智症照顾者的来电,一是尚在失智症初期或觉得被照顾者「怪怪的」阶段,家人大多还搞不清楚发生什么事,对被照顾者反常的行为觉得伤脑筋却又莫可奈何。另一种情况则是失智症已经确诊,被照顾者一天到晚出状况,家人生活变调、疲于奔命,身心都产生极大压力。曾有家庭照顾者这样形容,「地狱也差不多是这样吧」。

  因为缺乏有效的药物与解决对策,讨论到失智症照护的书籍,大多让人觉得沉重。但这本《面对失智者的零距离沟通术》非常不同,除了累积逾两千个失智症照护个案经验,从中淬取出失智症者「减法世界」的逻辑,提供许多实用的「照顾话术」,而作者擅长与失智症者「演对手戏」与幽默的性格,也让这本书很疗癒、很阳光,对于家庭照顾者或专业工作者,都有极大助益。

  本书鼓励我们抛开「加法世界」不断学习累积、说服的思维,进入失智症者不断遗忘的「减法世界」,练习「斗智不斗气」、「求输不求赢」,甚至「说谎」都没关系的沟通话术。例如一位居家服务员为了进入案家打扫,先和强烈拒绝的失智症者闲聊松懈心防后,要求入户「借用厕所」,然后用「打扫以表达感谢」顺理成章完成工作。还有过去经营大公司的失智症者不愿到日照中心,就用「接您去开会」为理由顺利接送。过去担任公务员的失智症者,利用「签公文」而停止躁动。

  书中一个个故事,呈现失智症者内心的「小剧场」,专业工作者与家属就像侦探柯南必须抽丝剥茧,透过对失智症者过去生命经验的研究、理解、洞察与不断尝试,找出失智症者行为模式的原因,以及因应的沟通对策与话术,最后还要做好角色扮演,共同演好每一出戏。

  关于家庭照顾者,作者直言不讳「反对辞职回家照顾」,因为在工作时可以忘记照护,跟同事吐苦水,心灵上有余裕,返家后反而可以对失智症者更温柔。这跟我们近来倡议「不辞职照顾」、「工作就是喘息」有相同理念。作者也发现家属将被照顾者「留家里或送机构」的两难,他唿吁无论是哪一种照护都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都有其应该「利用设施的考量」,必须从家庭照顾者的身心负荷思考需求。

  随着高龄化,失智症将是更为普遍的疾病,照顾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家庭、专业机构与社区邻里必须共同合作。目前除了失智症照护相关团体,本会也提供家庭照顾者电话谘询、纾压活动、家属支持团体与心理协谈等服务,「照顾不孤单」,建议家庭善用社会资源,减轻照顾压力。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秘书长 陈景宁

前 言  

别让失智成为你们沟通的困境


  我是从1993年开始从事照护的工作,当时是在东京都中野区公所的高龄社会福利课,担任兼职性的失智症专业谘询人员。2000年日本实施照护保险后,我便转换跑道,来到民间的照护机构任职照护经理人。2003年,我创立了专门提供失智症患者日间照护服务的「日间照护中心」。

  之后承接了许多来自我们公司以外的照护工作者、家人的谘询,于是就在2004年,于「日间照护中心」组织下设立了「失智症谘询中心」。我现在也负责谘询师的职务,服务的对象不限于设籍在中野区的民众,对那些照顾失智症患者有疑惑的人伸出援手,就是我的工作。

  由于处理过的案件实在太多,甚至多到无法计算出一个正确的数字,不过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定超过两千件。这本书正是从为数众多的案例中诞生,写了很多平复失智症患者情绪的说话艺术、对应方法,提供大家做为参考。

  我们是生活在「加法世界」中,记忆会根据知识和经验持续累积。相对地,失智症患者因为生病的缘故,会逐渐忘记知识和体验,因此是住在「减法世界」里。

  在这个「减法世界」里,所谓的常识和道理都不适用,必须配合失智症患者选择使用的词句,才会比较容易沟通。我把「以减法的概念发展出来的对应方法」,称之为「减法运算」,而以此方法说出的话语,称之为「减法话术」。在本书中,我会尽量向大家介绍应用在许多不同状况下的「减法话术」。

  尽管日本照护保险制度的导入已经过了15年,然而为失智症所苦恼的人却是不减反增。无论是一个人独自烦恼「好像哪里有点怪」的银发族、负责照顾患者感到疲惫不堪的家属、站在第一线被失智症患者所做的无法理解的行为搞得团团转的专业照护人员等等,都不是现在才有的光景。

  为生病所苦是自然的,那么为何这种被耍得团团转的状况会一直持续呢?我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大家具有「失智症就是会失去智商的疾病、是一种很羞耻的病」这样的误解。而大多数人都是在带有误解的情况下,去接触失智症患者,才会产生问题。

  虽然这种对失智症的错误观念,已经遭到许多以失智症为主题的相关书籍彻底推翻,但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失智症才好呢?现阶段还没有在任何书籍中找到可以马上应用在照护现场的好解答。

  大家本就认为,照护失智症患者「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没有好的手段」,到现在仍旧这么认为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在照护现场,只能边看边学前辈的做法,充斥了很多「有样学样」、「直觉」、「习惯」等靠着不明所以的原因累积而成的应对方式。例如:对着在家里错把女儿当「自己母亲」的父亲、或者明明待在自己家却嚷着要「回家」的母亲,只是反覆劝说「她不是您的『母亲』而是女儿啦」、「这里不就是您的家吗」等话。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会因此累积过多压力,这样下去真的好吗?

  过去曾经有人把失智症患者比喻为「外星人」。确实,从无法沟通、行为举止以常人角度来看感到莫名其妙这点来说,这个比喻或许没错。此外,尽管很多病症都统称为「失智症」,不过其症状可说是千奇百怪,还没有出现一种对任何人都有效的「特效药」。

  可是,只要我们着眼于每个人的个性,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该如何和那个人打交道。书中介绍的方法,便是能够帮助各位把「不明确」的应对化为「明确」的技巧。

  为了让不太了解失智症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本书内容加入了漫画和插图。另外,也收录很多具体且简单明了的案例。介绍的方法,具有「无论是在家照护、白天在日间照护机构、入住在照护机构等情况,都可以直接套用」的特征。无论是家属或是照护工作者,即使立场有所不同,期盼「失智症患者能安稳生活」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在这层意义上,和照护有关系的任何人只要阅读这本书,一定会派上用场。

  虽然我现在已能对他人提供照护指导,但不代表打从一开始我就可以和失智症患者处得很好。本书所写的内容,都是失智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所教导我的一切,我想把来自那些「教训」的收获,再回馈给社会。希望我从过去至今的经验,可以对各位在今后的照护上有所帮助,这便是我提笔写下这样一本书的初衷。
 
右马埜节子

图书试读

第2章 让他情绪不失控的「减法话术」
 
◎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樑

 
所谓的「减法话术」简单来说就是「说谎」。「说谎」听起来就像是要去欺骗别人,确实是不怎么好听,但其实这是和失智症患者拉近距离的最佳方法。
 
失智症患者是活在不同于现实的「减法世界」中,由于已经生病了,所以不可能再把他们拉回我们所在的「加法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试着贴近他们的世界,找出可以沟通的桥樑,这样的「谎言(=不同于现实的话语)」正是进入减法世界的最佳途径。
 
对于失智症患者来说,把在我们所处世界中对的事物(=事实)强加在他们身上,也只会让他们更加混乱而已。当他们开始情绪混乱甚至发怒时,照护者也会在无形之中累积许多压力,于是长期陷入劳累的负面循环。
 
那么该如何断绝这个恶性循环呢?这个讲法可能有点极端,不过比起「说服」患者不要做某些事,还不如就任他去做到感觉「满足」,反而更能引导到较好的方向。
 
举例来说,对于明明就在家中却老是说要「回家」的人而言,就让他回家吧。尽管现实上不可能办到,不过仍可以运用「减法话术」让他回家。譬如,配合当时的气候,像是外头风很强的情况下,就可以这么说:「外面风很强,今天就麻烦你先暂住我这里,明天再送你回去。」失智症患者听到这段话,真的就会冷静下来。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女性患者,一直到处吵着要找一个月前过世的宠物猫,无论她的儿子、孙子再怎么告诉她「猫已经过世啰!」、「之前不是还为牠举办丧礼了吗?」等,但她还是嚷嚷着「猫咪不见了」。前来谘询的是她的媳妇,我便提供了以下建议:请告诉患者「猫咪正在住院」。后来患者似乎就接受了这项事实,渐渐不再提猫咪的事。
 
就像这样,光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这类状况的话,无论是对患者还是照护者来说,没有比这更棒的方法了。「减法话术」可以说是「方便的谎言」,「减法运算」会成为我们居中协调的最佳桥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居家照护者,每天要面对的失智症长辈,脾气变化莫测,让我身心俱疲。有时他会突然对我大吼大叫,有时又会突然哭泣,甚至有时会把我当成陌生人。我曾经因为无法应对他的情绪而感到非常挫败和无助。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及时雨。它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对话技巧,让我知道在面对不同情绪和状况时,应该如何开口,如何回应。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不反驳、不争辩”原则,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想纠正失智者的错误认知,就越容易激化矛盾。相反,用温和的态度去倾听,去接纳,再去巧妙地引导,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尝试着书中的方法,比如当他抱怨邻居偷他东西时,我不再试图去解释,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然后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忘记这件事。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至少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评分

对于失智症的照护,我一直觉得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沟通这一块。我妈妈她一开始只是记性变差,但后来出现了幻觉、妄想,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是觉得不得其法,有时越沟通越糟糕。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非常贴近实际的对话技巧,就像是教你一个“接话”的艺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失智者“偏执”和“易怒”情绪的章节,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理解他们,而是要进入他们的世界,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当妈妈又开始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时,我不再直接纠正,而是先承认她的感受,然后用温和的方式去引导她。效果真的不错,她情绪明显稳定了很多。

评分

我一直对失智症照护抱持着一种无力感,总觉得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亲人。我爸爸他以前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但现在动不动就会发脾气,说一些伤人的话,让我觉得非常受伤。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总是觉得效果甚微。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没有用很多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与失智症患者进行“零距离沟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处理他们“失控的情绪”的章节,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去“纠正”他们,而是去“理解”和“安抚”。我尝试着书里的一些对话技巧,比如在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先用平静的语气倾听,然后再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化解。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至少让我感觉有了应对的方法,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手足无措。这本书让我找回了照顾爸爸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照顾失智症的长辈,最困难的就是沟通。不是因为听不懂,而是明明在说一样的话,却好像活在两个世界。我爸爸是个很固执的人,自从失智后,他的固执更是变本加厉,常常为了芝麻小事跟我争得面红耳赤。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听别人分享经验,看网上的文章,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没有夸大其词,而是非常务实地分析了失智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急于纠正他,而忽略了他的感受。通过书中的对话示范,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有技巧的方式去回应,即使他说的完全不对,我也能找到一个不伤和气的方式来引导。现在,我跟爸爸的争吵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耐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妈妈确诊失智症后,我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她以前是个很开明的人,但现在常常胡思乱想,指责我偷她的东西,或者坚持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每次跟她沟通都像在打仗,我耗尽了心力,感觉自己也快得失智症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当时就觉得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翻开书,里面的案例跟我的生活简直一模一样,让我感到原来自己不是孤单的。书里讲的技巧,不像那些理论性的东西,而是非常具体、实操性很强。比如,当她又开始无中生有的时候,我学会了怎么不动声色地引导她,而不是直接反驳,那样只会让她更生气。还有,她半夜突然惊醒,说有人要闯进来,我也不再惊慌失措,而是用书里教的方法,让她感到安心。真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我打一针强心剂,让我找回了照顾妈妈的勇气和方法。现在,虽然情况还是有挑战,但至少我不再手足无措,能够更平和地面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