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7年着手写起,其间经历KSR International Co. v. Teleflex, Inc., 550 U.S. 398 (2007)、Bilski v. Kappos, 561 U.S. 593 (2010)、2013年的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AIA)、Nautilus, Inc. v. Biosig Instruments, Inc., 572 U.S. ___ (2014)、以及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 573 U.S. __, (2014) 等对于专利实务有重大改变、并影响深远的事件,而本书也就因为这些事件的相继出现,必须不断地修改。本书作者虽尽力校正,但本书的部分内容仍难免已经过时、或有所疏漏,望先进们能不吝提醒、指教。此外,本书针对各个议题所引用的判决,对于其中的论理过程会有所简化,因此,期盼读者能参考原文,以更深入和精准地了解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判决的结果。
对照之下,在In re Wagner案中,CCPA明白表示,「专利法第103条并没有提及发明与先前技术之间的差异应该是『种类』上的差异、还是『程度』上的差异,专利法第103条仅要求PTO或法院判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中具有通常技术者而言,是否为显而易知的」。在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v. Tev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案中,系争发明是关于一种治疗B型肝炎(hepatitis B)的化合物,Bristol-Myers指出,其发明相较于2’-CDG这个先前技术,具有「对于治疗B型肝炎有更高效力」这个「不可预期的性质」,并认为由于化合物之间的些许差异往往就能决定病人的生与死,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