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娟论语学堂套书(共两册)

张曼娟论语学堂套书(共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张曼娟
  • 论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经典
  • 解读
  • 文化
  • 教育
  • 两册
  • 注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20万册,上市10週年,
【张曼娟学堂】系列全新主题企划!
传承千年不坠智慧,滋养品格与思维的必备经典,
跟着曼娟老师提升中文力,让年轻的心灵充满善意。

  《论语》为什么成为经典?

  正是因为那些简单易懂的字句,仍指出我们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或疑惑。
  孔子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该如何与别人自在和谐的相处。
  这是从小到大,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课题。──张曼娟

  《梦行者》

  飞扬三岁那年,担任海洋研究员的爸爸在海上失去音讯,
  在那之后,飞扬就和妈妈两人相依为命,
  而记忆中的父亲,也只剩下那片模煳的厚实背影。

  今年暑假,飞扬因为妈妈工作的关系暂住在外婆家,
  偏僻的小镇什么都没有,唯有那间破旧的图书馆可以避避暑。
  某天,飞扬在图书馆里遇见了一个神祕的男孩,
  男孩总是来去无踪,年纪比飞扬还小,却能将整本《论语》背得滚瓜烂熟,
  向来不爱读书的飞扬,因为男孩的出现开始对《论语》感到好奇,
  也因此发现隐藏在图书馆仓库后的祕密……

  《孔胡子先生说》

  十三岁少女小芙,每日陷在课业压力和家里低迷的气压中,
  直到一张夹在母亲书中的老照片,带领她来到淡水河边的「半旧咖啡馆」。
  在这里,小芙结识了耿直木讷的阿伦,还有热情直爽的娜娜,
  原来阿伦和娜娜的母亲不是别人,正是照片中小芙母亲许久未联络的旧识。

  不过短短数日,三人就变成一起上山下海的好朋友,
  而咖啡馆的店主人孔胡子,更像三人中间的灵魂人物,
  不仅帮助他们认识彼此,也从一个个《论语》故事中更加了解自己。
  这段奇妙的缘分还会如何发展下去呢?
  三人的友谊,又将为他们的生命带来什么样的体悟?

本书特色

  特色1  由畅销作家张曼娟策划,以新编故事重新诠释在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儒家经典。

  特色2  透过贴近生活经验的有趣故事,让孩子轻松领会在经典背后的品格修养之道与处世智慧。

  特色3  每段故事后皆附有完整的原文、注音及语译,与中学国语文课程无痛接轨。

  特色4 附录「孔门十哲」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哲人风采跃于纸上。

  *有注音,适合10~15岁以上阅读
史海拾遗:宋代文人雅集与文化风貌探微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与宋代文化研究相关的虚构或真实学者姓名,例如:李明德]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学术性或文化类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文史出版社] 页数: 约 600 页 装帧: 精装 ISBN: [此处填写一组虚构的ISBN]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且充满张力的时代——宋代(960年—1279年)的文化生态,尤其聚焦于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政治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偏重政治军事叙事的窠臼,转而从“文人雅集”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入手,力求重构一幅立体、鲜活的宋代文化群像图。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文本解读为基础,辅以对出土文物、传世书画的比较研究,展现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诗词唱和、书画创作、园林建造以及对禅宗、理学的探讨,构建起一个高度精致化的精神世界,并试图以此来应对外部的军事压力和内部的社会矛盾。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二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 卷一:风雅的构建与物质基础 第一章:宋代文人的身份重塑与政治困境 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极大地提升了文官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使得文人士大夫群体在面对北伐与抗金(或抗元)时,常处于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本章详细梳理了从科举制度的成熟到“党争”频发的历史脉络,分析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核心人物的政治哲学如何影响了他们对“雅”的定义。重点探讨了“出仕”与“归隐”之间的精神拉锯战,以及“山水情结”如何在实践中被转化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自我放逐或批判姿态。 第二章:雅集的空间场域:从府邸到园林 文人雅集并非随意的聚会,而是精心设计的“空间仪式”。本章考察了宋代城市建筑美学的发展,特别是私家园林(如苏轼的“东园”、朱熹的“书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营造法式》的局部解读和传世园林图的分析,揭示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文人展示学养、交流思想、规避官场耳目的“微型宇宙”。着重分析了“曲径通幽”和“移步换景”的哲学内涵,探究其与道家“虚静”思想的关联。 第三章:诗酒之乐:雅集中的即兴创作与文本生产 诗歌是宋代文人社交的核心媒介。本章细致考察了“以诗取士”、“以诗交友”的传统如何演变为复杂的酬唱系统。内容不仅限于北宋的“西昆体”到苏轼“尚意”的风格变迁,更深入到雅集现场的“限题”、“点景”等游戏规则。通过对现存雅集诗集(如《湖海后集》)的统计分析,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派系文人对某一主题(如咏物、怀古)的集体回应,揭示了集体创作中的隐性规范和创新张力。 第四章:器物之道:宋瓷、文玩与审美等级 宋代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集中体现在精美的陶瓷、漆器和金银器皿上。本章聚焦于“案头清玩”——文房四宝的升级与普及。重点分析了定窑、汝窑、哥窑等名窑的艺术特征,并论证了这些器物如何从单纯的实用工具,演变为承载文人哲学思想和个体品味的符号系统。例如,对“雨过天青”的执着追求,象征着对纯粹、未被污染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 卷二:精神的深潜与文化的辐射 第五章:理学与禅宗的渗透:文人精神世界的重塑 宋代是儒学复兴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盛行的时代。本章探讨了理学(程朱理学)如何通过“格物穷理”为文人提供了一套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论,同时,禅宗的“顿悟”思想又如何缓解了士大夫在僵化礼教下的精神压力。通过分析周敦颐、邵雍的理学思想与苏轼、陆游的诗歌之间的互文关系,展示了宋代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内圣外王”之间寻求平衡。 第六章:书画的革命:从匠人到士人 宋代艺术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在于“尚意书画”的确立。本章不再关注画技的精妙,而是侧重于“书卷气”的诞生。详细论述了米芾“刷字”的叛逆性,以及文同、苏轼等倡导的“以诗入画”理念,如何彻底颠覆了唐代“赋体画”的传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生活与文人所描绘的“高逸”景象的对比,凸显了文人阶层在文化再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第七章:笔记与小说的兴起:世俗化叙事的张力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笔记小说(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兴盛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市井生活的珍贵材料。本章分析了文人是如何记录和描绘他们所不完全认同的世俗繁华,其中既有批判,亦有难以掩饰的迷恋。同时,探讨了话本和戏文的早期形态,揭示了精英文化向民间传播的路径和受到的民间趣味的转化影响。 第八章:南渡后的坚守与转型:流亡时代的文化遗产 靖康之变是宋代文人精神的巨大断裂。本章聚焦于南宋时期,文人的应对策略。面对国土沦丧,部分文人如陆游选择了激烈的爱国主义叙事,而另一些如姜夔则转向了更为内敛、哀婉的感伤美学。分析了“遗民”心态如何催生出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刻反思,以及这种反思如何为后来的元代文化积累了深厚的精神资源。 --- 结语:未竟的“理想国”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宋代文人雅集文化在历史上的独特意义。它既是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世界的巅峰体现,也预示着其内在的局限性——对现实政治危机的过度内省和对精致生活的执着追求,最终未能有效转化为抵御外侮的强大合力。然而,宋代文人所构建的关于审美、道德和精神自由的讨论,却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反复研习的范本。 本书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文化实践的细致考察,旨在向读者呈现一个复杂、矛盾而又极富魅力的宋代文化图景。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研究视角: 融合了艺术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提供多维度的分析。 2. 文本与物证结合: 对一手史料(诗文、笔记)的深入挖掘,并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进行印证。 3. 焦点集中: 将宏大的宋代历史浓缩于“文人雅集”这一微观文化形态之中,避免了泛泛而谈。 4. 叙事流畅: 尽管学术性强,但语言力求清晰雅正,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旨在吸引对传统文化有深入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系列策划/张曼娟


  知名作家与中文系教授,已出版文学作品近四十种,创办【张曼娟小学堂】,致力推广少儿中文力、创作力,关注于人格之培养,企图将经典转化为生活化的实用手册。2006年企划创作【张曼娟奇幻学堂】,2008~2009年策划出版【张曼娟成语学堂I、II】, 2010年策划出版【张曼娟唐诗学堂】,2017年策划出版【张曼娟论语学堂】,借由好看的故事,将经典带入日常生活,为孩子们的人生打好坚实基础。

撰写/高培耘

  东吴中文系毕业,小时候的愿望是文字和海洋,长大后很幸运的悠游其间,从事出版行业,并拥有潜水教练执照。出版过小说、诗集与童书《火里来,水里去》、《寻兽记》、《胖嘟嘟》、《诗无敌》等作品。总认为好听动人的故事才能永恆。

撰写/黄羿瓅

  张曼娟小学堂资深教师,教授读经、读诗与写作多年。《国语日报》、《国语週刊》专栏作家,撰写童话连载、修辞及阅读专题。新加坡南洋女高「华文阅读教材」写作者、该校华文资优生来台之「创意写作暨深广课程」授课教师;香港「台湾童书节」演讲者,赴两校讲授华文阅读及语文创意运用。台湾各级校园「阅读导引暨多元文化、语文创意」等课程授课教师。曾获「东吴双溪文学奖」、「九歌儿童文学奖」等,着有《唐诗乐游园》(与张曼娟合着)、《麻烦小姐》、《山米和浪花的夏天》、《我是光芒!》、《光明小天使──王芃》、《永远小孩》等,余作散见各报刊。秉「爱与创意学习」理念,持续授课、写作中。

绘者简介

江小A(江蕙如)


  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在广告媒体业从事插画及美编多年,喜欢大自然与小动物。

  绘画风格多元,作品散见在各杂志广告等平面媒体,书本绘图有《太阳的神奇力量》、《河童礼》、《雪地和雪泥》。

六十九

  本名王家麒,一九八五年生,现居台北,以自己的生日六月九号当作笔名「六十九」。自小听不见声音,也因此对影像颜色比较敏感,画图是喜欢的事情之一。从求学阶段开始即不断创作,到现在插画接案维生,纸与笔彷彿已成为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一部分。

  个人作品网页:www.facebook.com/popnbox69/
 

图书目录

《梦行者》

第一章 夏天的逃亡
0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03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04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0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0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07吾日三省吾身

第二章 遇见哥吉拉
0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0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义不为,无勇也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色难
1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三章 永恆的印记
14愿无伐善,无施劳
15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6道不同,不相为谋
17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附录 四科十哲

《孔胡子先生说》

第一章 也许不是巧合
0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04德不孤,必有邻
0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第二章 交朋友跟做学问
06友直,友谅,友多闻
0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0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10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第三章 选择的高度与深度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4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5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第四章 缘起不灭半旧情
17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附录 四科十哲
 

图书序言

系列总序

十年一瞬间


  常常在演讲的时候,遇见一些年轻的读者,他们从容自在的聆听,意会的颔首,耐心等待着我为他们的书签名,而后,像是要倾诉一个祕密那样的靠近我,微笑着对我说:「曼娟老师,我是读着【○○学堂】长大的。」【奇幻学堂】、【成语学堂】或是【唐诗学堂】就这样被说出来,说的时候,带着对于童年与成长的温柔依恋。

  啊!这一批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啊,他们看起来,都是很好的成年人了。也许不是念文学相关科系的,可是,他们一直保持着对于文字的敏感度,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

  「老师什么时候要为我们这些小孩子写书呢?」到现在,我依然能听见最初提出这个请求的那个女孩,对我说话的声音。

  而我确实是唿应了她的愿望,开始创作并企划一个又一个学堂系列。

  以【奇幻学堂】为起点,我和几位优秀的创作者:张维中、孙梓评、高培耘与黄羿瓅反覆的开会讨论着,除了将古代经典的宝库传承给孩子,更想与他们一同走在成长的路上,不管是喜悦或失落;不管是相聚与离别,都是生命的课题,都那么贵重,应该要被了解着、陪伴着,成为孩子心灵中恆常的暖色调。

  这样的发想和作品,获得了许多家长、老师的认同,更令我们感到欣喜莫名的是,孩子们的真心喜爱。于是,接着而来的【成语学堂Ⅰ】、【成语学堂Ⅱ】和【唐诗学堂】也都获得了热烈回响。

  十年之后,那个最初提议的女孩,化成许多个大孩子与小孩子,来到我的面前,与我微笑相认。让我们知道,当初不只是古典新诠,更是探讨孩子成长中各种情境的系列作品,有着这样深刻的意义。

  也是在演讲的时候,常有家长询问:「我的孩子考数学,演算题全对,但是一到应用题就完蛋了,他根本看不懂题目呀。到底该怎么办?」这是发生在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的悲剧。

  「中文力」不仅能提升国语文程度,而是提升一切学科的基础,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了。中文力,不仅是阅读力,还有理解力与表达力。能不能看懂考题,在考试时拿高分,固然重要。然而,更大的隐忧却是,应付考试,得到高分的岁月,只占了短短几年,孩子们未来长长的人生,假若没有足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他们将如何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担忧与期望,才是我们十年来投入许多心血与时间,为孩子创作的初衷。

  我们感知到孩子无边无际的想像力,在成长中不断消失,于是创作了【奇幻学堂】;察觉到孩子对成语的无感,只是机械式的运用,于是创作了【成语学堂】;发现到孩子对于美感和情感的领受,变得浮夸而浅薄,于是创作了【唐诗学堂】。

  十年,彷彿只在一瞬之间,许多孩子长大了,许多孩子正在成长,我们仍在创作的路上,以珍爱的心情,成为孩子最知心的陪伴。  
 
文/张曼娟

创作缘起

永恆的传唱


  我在二○○五年创办了「张曼娟小学堂」,虽然原本是以教导写作为出发点,却觉得孩子们的可塑性那么大,只传授他们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没有其他,似乎是不够的。于是,又规划了经典阅读和诗词欣赏的课程,为孩子的品格及美感教育打基础。经典的阅读与理解,可以增加孩子的思考力,尤其以儒家思想为入门,更能让孩子学会人际关系,应对进退的合宜。

  我们不像传统的读经班,要求学生死背硬记,并且期望他们长大以后自然能够明白。我们将《论语》中的句子挑选出来,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并且用他们生活中会遇见的情境来理解,孩子总是热烈讨论,参与感很强,他们甚至觉得孔子爷爷好厉害,怎么这么了解他们?

  有一年,秋光营十三次课程结束,家长很激动的跟我分享,她说八岁的哥哥和五岁的弟弟常在家里抢玩具,甚至大打出手。哥哥来小学堂上课后,和弟弟的冲突变少了,前两天弟弟又蛮横的抢哥哥手上的玩具,眼见一场大战即将开打,没想到哥哥放开了手,指着弟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抢你的玩具,你会不会很生气?」弟弟想了想说:「会。」哥哥又问:「我先玩一下,再给你玩,好不好?」弟弟说:「好吧。」家长说她不可置信的看着这一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就是阅读经典的潜移默化吧。

  因为陈义太高,不符合春秋时代国君的功利心态,因此,孔子在政治上无法一展抱负,竟然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在他的种种理念中,最令我折服的就是「因材施教」四个字,他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必须用最适合的方式去引导,如此一来,教育者就成了人类心灵的艺术家了。

  这是个网路引领思考的世代,人与人的关系并没有更靠近,反而渐行渐远。从众与盲目让我们感到焦虑,经典的阅读能让我们沉淀自省,「沉静的思考」成为难得的成功力量。

  自从与亲子天下合作出版「学堂系列」以来,就一直想将《论语》用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给孩子们认识。酝酿许多年,终于推出了【张曼娟论语学堂】,用有声书和故事叙写的方式,为孩子们展现如浩浩荡荡的长河那样,滋养着我们民族品格与思维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怎么样的一部经典。

  这一回,我想用说话的方式,制作一部有声书,引领孩子认识孔子这位从失败的境地中走入永恆,成为巨大力量的导师。他说的话为什么成为经典?正是因为那些简单易懂的字句,仍指出我们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或疑惑。孔子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该如何与别人自在和谐的相处。这是从小到大,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课题。

  延续着【成语学堂】和【唐诗学堂】系列,总能将故事说得令人欲罢不能的两位作家:高培耘创作了《梦行者》,黄羿瓅创作了《孔胡子先生说》。将《论语》中特别精要或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名句揉合进故事里。或带着孩子们穿越到春秋时代,带着好奇心去冒险,看见孔子与门生围坐在一起,谈论每个人不同的志向。又或是因为一段往昔的情谊,牵引着几个孩子,偶遇在淡水河边,吟咏着《论语》歌谣。

  两、三千年来,世界上人数最众多的中华民族,不管经历过一些什么,《论语》中许多格言,不都像是歌谣一样的,一代一代,悠扬的传唱下去?歌声里有着谦逊与慷慨;良善与正义;自尊与包容。

  在成长的过程中,聆听《论语》的歌谣,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坦荡荡的君子,永不放弃光明磊落的追求。

文/张曼娟
谨序于二○一七夏至 台北

图书试读

《梦行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是没办法做好任何事的。

这么好的艳阳天,如果可以去游泳,泡在凉凉的水里,像一尾鱼一样的翻腾潜游,那该有多好。

可是,飞扬哪里也去不了,在完成今天的毛笔字之前,只能乖乖坐在外婆的杂货店里,坐在好旧好旧的木桌面前,左手扶着砚台,右手握着墨条,就着砚台里少少的水,慢慢的磨啊磨,磨出带点臭味的黑水,磨到飞扬都觉得自己快要变成化石了。

明明外婆的杂货店就有卖墨汁,爱怎么蘸就怎么蘸,不是挺方便吗?但妈妈不准,说什么磨墨的过程才能感受平心静气的美好,说这样写出来的毛笔字才会有生命……

拜託!飞扬在心里翻了一百万次的白眼,写毛笔字就已经够无聊了,再加上更无聊的磨墨过程,飞扬确实感受到一股聚积在胸口的气,但,根本就和平心静气差了十万八千里远,只有怨气,而且跟吹气球一样,就快要爆炸。

「飞扬,小心一点,外婆不想洗沾上墨汁的衣服。」外婆一边整理货物,一边提醒他。

飞扬叹了一口气,努力放慢磨墨的速度。

那一天回到外婆家之后,妈妈兴沖沖的从二楼房间床底下,翻出一个不知已尘封多久的喜饼铁盒。她一边打喷嚏,一边打开生锈的盒盖,慎重的拿出一只镶满仿钻的粉红色布袋,里面装着一个滚了荷叶边,还立着一只可爱小青蛙的石头砚台,以及底部早已磨成斜边的黑色墨条。

「这是妈妈小时候写毛笔字的工具,现在就交给你,一定要好好保护它,知不知道!」妈妈小心翼翼的将宝物递给飞扬,就好像在移交千年古物似的。

飞扬觉得困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给他这些东西?

「等一下请外婆给你一支毛笔,和一叠书法练习纸,趁暑假把五年级背过的《论语》句子重抄一遍。」   

蛤?飞扬大惊,「为什么要抄《论语》?《论语》很无聊耶,而且我都背过了。」

「但也都忘光光了吧。」妈妈看着他。

母子俩对峙着,就像独木桥上互不相让的黑羊与白羊,最后,妈妈说:「好吧,那就不勉强,我们还是回去上安亲班好了。」

安、亲、班!听到这三个字,飞扬立刻背嵴发凉,暑假前一天班级聚餐才发生的糗事,绝对是他永远的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古色古香的封面,精致的内页设计,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但真正翻开阅读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外观。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学术研究方式,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解读《论语》。这种解读方式,有时会让我感到有些惊讶,甚至有些质疑,但同时也让我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理解?《论语》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作者的解读,或许不是最权威的,但却是最真诚的,最能引发思考的。书中对于“学而时习之”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作者鼓励我们,要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这种思想,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论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思考的书。

评分

读完这套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我一直对《论语》抱持着敬畏之心,觉得它高深莫测,难以真正理解。以往读《论语》,总觉得像在背诵一些道德条文,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贴近生活的笔触,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训,转化成我们现代人可以感悟的智慧。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解读”孔子,而是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场景和人物关系中,让我们看到,原来《论语》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自我修养的实践指南。书中对于“仁”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一种对他人真诚的关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是否真正做到“仁”?是否真正尊重他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们内心的不足,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

我买这本书之前,其实已经读过几本关于《论语》的注译本,但都觉得晦涩难懂,读了几页就放下了。这本不同,它不是那种传统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读本。作者用一种非常幽默风趣的语言,将《论语》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书中对于“过犹不及”的阐释,让我忍俊不禁。作者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说如果吃饭太饱了,就会消化不良;如果吃饭太少,就会营养不良。所以,凡事都要适度,不能过犹不及。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过犹不及”的含义。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做到道理又是另一回事。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书中还提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可以向任何人学习。这种开放的心态,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论语》,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位长辈讲故事。作者的语气平和而温和,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教导自己的孩子。他没有采用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阐释《论语》的道理。书中对于“君子”的定义,让我深思。君子不是指身份高贵的人,而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君子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要以身作则,要为人民服务。作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君子”精神。我们需要有道德底线,需要有责任感,需要有担当。书中还提到了“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指平庸,而是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作者认为,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这种中庸之道,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实现和谐。这本书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却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在于追求精神的富足。

评分

我原本对这类“古籍新解”的书籍抱持着怀疑态度,总觉得作者们为了迎合市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原意。但读完这本后,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功力确实不凡。他并没有试图将《论语》“现代化”,而是用一种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论语》的精髓。他善于从细节入手,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挖掘出隐藏的意义。书中对于孔子与弟子们之间关系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孔子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他会因为弟子的错误而生气,也会因为弟子的进步而欣慰。他与弟子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甚至是父子关系。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真实一面。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论语》的“实用性”。他认为,《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的书。它教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修身养性。这种实用性,是《论语》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