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5年到2016年本书作者书写《民法亲属编──理论与实务》一书之际,台湾媒体陆续有几个令人瞩目的继承法相关案件之报导,例如张荣发先生及白文正先生之遗嘱案、蔡辰洋先生与王永庆先生的继承纠纷之新闻。这些报导引发本书作者的反思并认知到继承法已经逐渐成为台湾社会重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因此,开始透过助理协助收集继承法相关资料。2016年3月《民法亲属编──理论与实务》一书出版之后,接着开始书写《民法继承编──理论与实务》一书并在今年(2017年)8月完成初稿。
台湾在过去三十年来,有关身分法(亲属法与继承法)之修法频繁。在1990年代到2010年前后,主要以民法亲属编的修法为重心。民法亲属编从1985年到2015年之间共历经十五次修法。修法主要在于将婚姻平权、未成年子女、受监护人与受辅助人最佳利益等理念融入民法亲属编的法规范内并成为基本原则与重要核心价值。
2007年前后,台湾开启继承法的修法,最重要且令人侧目的是改变原来继承法中之无限制继承原则,也就是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所有财产上之权利与义务之原则,改变成为继承人仅以被继承人遗留之遗产范围内,负担被继承人之债务之原则。这个重大修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台湾民间力量。由于无限制继承原则,使得过去台湾社会存在某些年幼继承人或女性继承人,因为不知道自己继承了被继承人大量的债务,因此没有主张限定继承或抛弃继承,而意外的继承了被继承人所有的债务,终身背负着债务无法脱离困境。
从2007年开始由当时的陈业鑫法官(现在担任律师)跟民间团体及某些立法委员们的努力,终于逐渐修改民法继承编有关无限制继承的原则,改为限定继承原则。从2007年至今(2017年8月),台湾民法继承编历经五次修法。但目前民法继承编的修法,并无法协助台湾人民好好处理因为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种跟继承相关之纠纷。从法院的裁判中,可以发现,目前实务上牵涉民法继承编的案件越来越多。透过媒体报导,可以看到许多引发社会关注的个别继承案件不断出现。
本书尝试说明继承法之历史发展脉络,从比较法观点分析台湾民法继承编跟日本、德国的继承相关规定之相同与相异之处,从社会生活与国家考试角度分析民法继承编之规定,除此之外,本书更着重分析现行之民法继承编三章之条文结构以及法院实务之裁判;希望让读者从理论与实务面向认识台湾民法继承编。本书之结构如下:第一编总论,主要探讨民法继承编之规范与沿革(第1章),比较法视野下之继承法(第2章),民法继承编之教学、国家考试与研究成果(第3章)及民法继承编与生活的关系,主要从司法实务与个案角度分析(第4章)。第二编本论,分析民法继承编各章之结构与司法实务审判情形,共有6章,分别探讨民法继承编有关遗产继承人之规定(第5章),继承之效力(第6章),遗产之分割(第7章),抛弃继承(第8章),无人承认之继承(第9章)及遗嘱(第10章)。
在本书出版之际,本书作者特别要感谢德国柯隆大学法学院教授民法继承与罗马法制史的Dr. Martin Avenarius教授。2017年7月我在德国法兰克福欧洲法制史研究中心进修之际,他特别从科隆来法兰克福大学,赠送我他所参与的继承法註释书,让我有能力了解德国继承法的理论与实务运作。
作为一个身分法学者,我很幸运的在研究过程中,跟身分法之学者如施慧玲教授、王晓丹教授、郭书琴教授、戴瑀如教授、林昀嫺教授及邓学仁教授以及外国文学研究者胡锦媛教授等进行法学、文学的专业对话与学习,这让我有能力看到法律与生命的关 连性。
长久以来台湾身分法学者之研究着重在民法亲属编之研究;但是,目前台湾司法实务上出现许多关于继承法的相关裁判。这些裁判告诉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交叉之际,传统社会的继承制度与当代民法继承编的规定,无法帮助被继承人之继承人,在其死后平和的处理被继承人留下之财产分配问题。在各式各样牵涉继承的纠纷中,读者们可以看到民法继承编规定之不足。未来如何修改民法继承编,让台湾人民(不管贫、富),在老年时受到良好的照顾并使得子女间和平相处且能妥善处理继承相关情事。
本书的出版,希望可以促成台湾的立法者、法学者以及一般人民开始注意到现行继承法规范急需修正的情境。透过本书的出版,我想向台湾各级法院负责继承案件审判的司法实务工作者们致敬与致谢。我在本书书写过程中,透过各种法学资料库系统,看到台湾各级法院各种跟民法继承编有关之司法实务见解与裁判。在这些裁判中,可以看到台湾不同审级法官们想要透过法律解释,运用民法继承编之规定,为案件当事人书写一个合理解决纠纷的裁判。但由于民法继承编法规范设计的不足,法官们的努力不当然可以满足不同立场之诉讼当事人。
本书作者也想借由本书的出版,向那些运用民法继承编,主张自己权益的当事人致敬;不管他们的主张是否受到法院支持,他们透过司法主张自己权利的努力,让民法继承编的合理性受到检验。希望未来,台湾民法继承编也跟民法亲属编一样,逐渐修改成为一个可以合理处理继承相关纠纷的法规范。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想向我在政大法学院的同事与同学们致谢,由于政治大学法学院开放的环境以及助理们、学生们认真的学习与对话,让我对于民法继承编的理解可以更为深入并因此得到进行法学研究与教学的灵感、动力及启发。本书的出版也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纪秋凤总经理的支持与编辑的协助。希望本书能让读者认识台湾民法继承编的理论与实务。
本书能够完成要感谢2013年以来,科技部所支持为期三年之「民法亲属编¾¾理论与实务」研究计画之补助。透过三年计画之补助让我有机会细致的思考如何书写民法亲属编与民法继承编之专业书籍。我要在此也感谢多年来担任我的研究助理之刘孟如硕士与林侑儒硕士。他们两人在担任助理期间认真的工作态度,协助我处理许多学术与行政之杂事,让我学习到如何运用现代数位科技,寻找各种法规范的裁判资料的能力。而在完成本书的同时,我更要感谢过去十多年来协助我处理家务的家事管理员,贵甜女士,他专业且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减轻我的家务工作负担,让我得以专注在学术研究。我同时要感谢彭婉如基金会长年来透过家事管理员的培养,对于台湾社会的职业妇女的支持。
最后,一如往常,我要以本书向我的父亲与母亲致谢与致意;父亲陈廷栋律师及母亲陈王秀菊女士(母亲在2003年因为胃癌去世)给我一个无忧虑的成长环境。他们对于子女不自私的爱,给我幸福的成长环境;让我有能力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成长并因此产生自信与创意。我因为个人生命经验,感受好的法律可以支持人们创造好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因此致力于法学研究与教学,乐在其中。我的配偶顾忠华教授,两个小孩对于我在学术研究投入的包容与支持,让我可以心无旁骛进行研究与书写工作;他们的爱让我有能力超越研究与写作困境,持续前进。
陈惠馨
2017年8月18日于涵碧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