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研究 (第三册)

刑事诉讼法研究 (第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事诉讼法
  • 诉讼法学
  • 法律研究
  • 法学教材
  • 诉讼程序
  • 证据法
  • 辩护
  • 控诉
  • 司法实践
  • 法律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缘于作者留学美日两国之背景,本书对于英美的刑事诉讼制度着墨甚深,从刑事审判询问证人之方式,乃至于英美刑事辩护与检察官的职业培养等,以数篇专文的方式建构起完整的理论基础。

  .另从日本刑事诉讼法的角度,重新剖析如单一性与同一性等启发自日本法学,而长期被实务奉为圭臬的刑事诉讼法理论,希望透过坚实的理论耙梳,呈现给读者们一个完整且详实的刑事诉讼法体系研究成果。
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图书简介 核心议题: 审判程序、证据规则的深度剖析与未来展望 作者团队: 汇集国内资深刑法学、诉讼法学专家及一线司法实务工作者,历经多年潜心研究与反复打磨。 本书定位: 本书作为《刑事诉讼法研究》系列的第三卷,聚焦于刑事诉讼活动中最为复杂、技术性最强,且直接关乎公民权利保障与司法公正实现的核心环节——审判程序运行机制与证据采纳的实体和程序法理。本书不仅是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下称《刑诉法》)在审判阶段条款的系统性解读,更着眼于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力图从历史沿革、比较法视野和前沿理论探索三个维度,为构建更科学、更公正的现代刑事司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 第一编:庭审实质化与控辩对抗的深化 本篇集中探讨庭审中心主义理念在我国的落地与深化,分析其对传统庭审模式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1. 审判中心的结构重塑: 详细分析了自“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以来,证据展示、质证的法定程序如何重构了审判人员(包括法官、检察官、辩护人)的角色定位与职权边界。深入辨析了“庭前准备程序”与“法庭调查”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程序衔接,特别关注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庭审程序如何适应和简化,同时保证实体正义不被牺牲。 2. 辩护权的全面保障与有效行使: 本书对辩护权在审判阶段的实践困境进行了细致考察。重点分析了辩护律师在法庭调查阶段的提问权、申请调查权、以及对关键证据进行全面质证的程序保障。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有效克服阅卷难、会见难等长期制约辩护有效性的瓶颈,尤其是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敏感信息的案件中,如何平衡信息获取与国家利益保护的关系。 3. 证据开示制度的本土化探索: 借鉴英美法系经验,本书对我国在证据开示方面的进展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详细论述了控辩双方相互提供证据材料的义务、范围界限,以及违反开示义务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如证据排除)。分析了在特定案件类型中,如金融犯罪、职务犯罪中,实施有限度证据开示的可行性研究。 --- 第二编:证据法定原则与证据排除的精细化研究 证据法是刑事诉讼的心脏。本卷将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力置于核心地位,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解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边界。 1. 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基准与瑕疵识别: 系统梳理了我国《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搜查、扣押、讯问、技术侦查等强制措施的法定程序要求。着重构建了一套可操作的“瑕疵证据识别与分类”模型,明确区分了程序性瑕疵和实体性瑕疵的法律后果差异。 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深度适用: 本书对“毒树之果”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推演和案例分析。核心探讨了“必然性检验”、“污染源头认定”、“主动发现的例外”等关键要素的司法认定标准。特别关注了在技术侦查信息转化为书面证据过程中,如何确保信息采集行为本身的合规性,以避免间接证据被排除的风险。 3. 证人、鉴定人出庭与交叉询问的实效性: 鉴于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率偏低的问题,本书深入分析了强制证人出庭的程序机制,以及对拒绝出庭证人的证言如何予以证明力评价。此外,对鉴定意见的质证环节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探讨了如何通过“双重鉴定”、“随机抽样鉴定人”等机制,提升鉴定结论的客观性与抗辩性。 --- 第三编:裁判的有效性与救济途径的完善 本部分聚焦于裁判文书的制作规范、判决的执行效率以及对生效裁判的后续救济。 1. 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逻辑统一性: 分析了在疑难复杂案件中,审判机关如何构建完整、无矛盾的“内心确信”链条。强调裁判理由的说理逻辑必须清晰地回应控辩双方提出的主要争议焦点,特别是对“存疑利于被告”原则在具体事实认定中的量化应用进行了探讨。 2. 上诉与抗诉的程序价值重估: 针对二审程序的定位,本书探讨了二审法院是应进行“全面审查”还是“上诉(抗诉)理由审查”的争议。详细分析了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法律要件和撤回抗诉的程序限制,旨在保障二审的实质性审查功能,避免程序空转。 3. 再审程序的启动与程序正义的最后防线: 本书对再审启动的严格性与必要性进行了权衡。重点研究了《刑诉法》规定的“新证据发现”与“原判事实认定基本错误”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国际人权公约的最新要求,提出了完善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外的其他刑事案件再审启动标准的建议,以期构建更加可靠的司法错误纠正机制。 --- 总结与展望 《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以严谨的法学论证、丰富的案例支撑和前瞻性的制度构建为特色,是法律实务工作者、高校研究人员及法学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刑事审判前沿问题的必备参考书。本书旨在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保障效率与坚守人权之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东熊

  学 历
  东京大学法学博士

  经 历
  前国立中兴大学校长

图书目录

自 序/i

.从传闻法则之基础知识谈起
壹、序 言/1
贰、何谓传闻证据/2
参、为何传闻证据不能作为证据/3
肆、承认传闻法则有例外之理由/5
伍、于实务上之运作/6
陆、结 语/8
柒、参考资料/9

.谈传闻法则
壹、前 言/11
贰、传闻证据/13
参、传闻法则/14
肆、我国刑事诉讼法是否採传闻法则/16
伍、结 语/17

.当事人主义的神话与美国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
前 言/19
壹、序 说/20
贰、当事人主义的神话/22
一、当事人主义的原理/22
二、当事人主义的神话──发见事实真相功能/27
参、美国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33
一、在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制度下所形成的
两相对立思想/33
二、改革事业的推行/39
三、改革方策──在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程序创设中间程序/49
肆、结 语/52

.最高法院刑庭法官之素质
壹、序 言/55
贰、最高法院刑庭法官完全分不清楚何谓
「严格规定」、何谓「注意规定」/56
参、最高法院刑庭法官完全分不清楚第三审上诉,
上诉人之上诉理由有无附合法之上诉理由/60
肆、最高法院刑庭法官因不了解传闻法则,
以致分不清楚何谓「原则规定」、
何谓「例外规定」/62
伍、最高法院刑庭法官连逻辑思考能力亦有问题/65
陆、最高法院刑庭法官对刑法亦有须勐加
用功之空间/69
一、例如,最高法院刑庭法官不了解何谓
「集合犯」、何谓「接续犯」/69
二、最高法院刑庭法官有滥用「共谋共同正犯」
概念之倾向/82
柒、结 语/85

.最高法院刑庭法官之素质(续篇)
壹、序 言/89
贰、最高法院刑庭法官明显欠缺理性逻辑思考能力/90
参、最高法院刑庭法官普遍不了解何谓
「直接、言词审理」/100
肆、最高法院刑庭法官对所谓「共谋共同正犯」
之概念,只有一知半解之知识/103
伍、结 语/110

.我国近十几年来公诉权运作之回顾与展望
壹、前 言/113
贰、我国近十几年来公诉权运作之回顾/114
一、修法之走向/114
二、运作之走向/117
三、判例之走向/125
四、学说之走向/129
参、将来之展望/132
肆、结 语/134

.我国检、警、调实施搜索现况的检讨及改革
壹、前 言/137
贰、搜索票有关「应扣押之物」之记载,
甚抽象、含煳,而不具体、特定/139
参、实务上不承认有业务上拒绝扣押权/141
肆、于侦查阶段之搜索、扣押,辩护人并无在场权/143
伍、结 语/144

.我国羁押制度之检讨
壹、羁押之目的何在?/147
贰、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01条第1项规定
所隐含之问题/148
参、曲解「逮捕前置主义」,而使白色恐怖时代
之刑事诉讼还在运作/149
肆、我国侦查阶段之羁押期间过长/151
伍、结 语/152

.检察官之起诉裁量权
壹、前 言/155
贰、应否扩大我国检察官之起诉裁量权/156
参、扩大检察官起诉裁量权后之措施/161
肆、结 语/162

.参审制度概说
壹、前 言/165
贰、沿革概略/165
参、嗣后之变迁/169
肆、德国现行参审制度/170
伍、对参审制度之管见/171

.美国陪审制度
壹、概 说/173
贰、陪审员之选任/175
一、资格与抽签/175
二、传唤与得免除陪审义务人员/176
三、陪审员之适格审查/176
四、陪审员之回避/177
五、补充陪审员/178
六、陪审员之宣誓/179
参、对陪审之管理/179
一、陪审员与证人之接触/179
二、陪审员与当事人或辩护人之接触/179
三、陪审员与第三人之接触/180
四、于退庭评议前陪审员相互间之交谈/180
五、陪审员阅读有关该案件之新闻报导或评论/180
六、陪审员在审判中之意见表示/180
七、陪审员在审判中书写笔记或备忘录/180
八、陪审员之隔离/181
九、得带进评议室之文件/181
十、评议中之监视/181
十一、评议中之不当行为/181
肆、陪审员之表决(verdict)/182
一、一般表决/182
二、特别表决/182
三、对特别询问之回答/183
四、对各个陪审员之意见调查(polling)/183

.审判独立与言论自由
壹、前 言/185
贰、关于程序问题,不在不得评论之范围/186
参、对被告有利之评论,即使关于实体问题,
亦得为之/186
肆、结 语/190

.漫谈司法独立/193

.法学教育与国家考试
壹、前 言/199
贰、法学教育应有之型态/200
参、有关司法官与律师之国家考试/203
肆、结 语/205

.证据能力之问题
壹、前 言/207
贰、对证据加以限制之理由/207
一、自然性关联性/207
二、法律性关联性/208
三、可靠性之担保/209
四、证据之禁止/209
参、证据能力之作用/210
肆、结 语/210

.资讯时代的隐私权观念
壹、前 言/213
贰、隐私权之沿革/214
参、隐私权内容以后之发展/216
一、对私生活之干扰/218
二、对个人秘密之公开或揭发/220
三、歪曲渲染个人之私事/221
四、以营利为目的而利用专属于个人之事项/222
五、支配有关其本身之个人情报/223
肆、结 语/227

.英美法学资料之使用方法
壹、前 言/229
一、美国之法院制度/229
二、英国之法院制度/231
贰、判例集之体裁/232
参、判例集之种类与应用/234
一、美国判例集之种类/234
二、美国判例集之引用方法/238
三、英国判例集之种类/240
四、英国判例集之引用方法/241
肆、法典集之种类与应用/242
一、美国法典集之种类/242
二、美国联邦法典集之引用方法/244
三、英国法典集之种类/246
四、英国法典集之引用方法/246
伍、英美法律辞典之种类/248
一、Words & Phrases/248
二、Encyclopedia/248
陆、判例集之补助资料/251
一、Digest/251
二、附带介绍National Reporter Blue Book/253
柒、结 语/253

图书序言



  大学教授对社会之使命有三。亦即,(1)教学,(2)研究,与(3)批评。此三使命为推动社会进步之动力,故大学教授如不善尽此三使命,则社会之进步将甚缓慢,甚至停顿。然而,社会人士(尤其,只顾私利,而不顾公益之人士),往往,对大学教授在尽其第三使命(亦即,批评)时,抱持反感。笔者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常遭遇此种窘态。例如,在本书中所收录之「审判独立与言论自由」、「漫谈司法独立」、「法学教育与国家考试」,与「证据能力之问题」之四篇论文,虽在二十六年前至三十多年前之间,应邀稿单位之邀稿而写,但仍不被刊载。又,在本书所收录之「最高法院刑庭法官之素质(续篇)」系在约一年前所写,但至今仍投稿无门。因此,趁此次出版本书之际,将上揭五篇论文收录于本书问世,如对推动我国刑事审判之进步,有稍微贡献,则幸甚。
黄东熊 谨识
 民国106年8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坐在你对面,循循善诱地为你讲解复杂的法律问题。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卖弄,它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将最深刻的学术思考呈现出来。我一直觉得,刑事诉讼法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以及它在具体实践中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 书中关于“排除合理怀疑”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衡量证据才能达到这一标准,是我一直都很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释,并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如何判断一个案件中的证据是否能够充分证明被告人有罪,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开始更审慎地去对待每一个案件中的证据。

评分

这部《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光是翻开扉页,那种厚重的学术气息就扑面而来。我一直以来都对刑事诉讼法的动态发展抱有高度的关注,毕竟它直接关系到司法正义的实现和人权保障的基石。这本第三册,我感觉它在继承前两册的严谨学术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当前台湾刑事诉讼法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证据法则的最新解释与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证据、远程作证等新形式的证据层出不穷,如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有效地收集、固定、审查和运用这些证据,一直是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本书的作者似乎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仅梳理了相关判例,还结合了最新的学说,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法则”在电子证据领域的适用边界的探讨,感到非常受教。它不像一些理论文章那样空洞,而是能够紧密结合实际案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法庭的辩论之中。

评分

阅读《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深入的对话。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但内容却绝不简单,它引导我一步步去思考刑事诉讼中的核心问题。我一直觉得,刑事诉讼法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回应社会变迁和挑战的能力。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在探讨一些基础性的概念时,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引入了许多前沿性的议题。 特别是关于羁押制度的改革与人权保障的平衡,这是本书非常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台湾社会对于羁押的合理性、期限、以及在羁押期间被告知权利的保障,一直都有着非常普遍的关注。书中对于近年来一些重要判决的剖析,以及对国际人权公约在台湾刑事诉讼实践中应用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更是对法条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我对“无罪推定”这一原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实在太多了。然而,这本书的质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深入到刑事诉讼法的骨髓,去剖析其运行的内在逻辑和潜在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正当法律程序”这一概念的探讨,它贯穿了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从侦查、起诉到审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才能保障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检察官的角色定位和权力边界的讨论。在刑事诉讼中,检察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追诉犯罪的公权力主体,又肩负着维护司法公正的责任。如何界定其侦查权、起诉权以及在庭审中的辩论权,并使其在不偏不倚地行使权力的同时,又能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点。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检察官制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对于我这种在法律实务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一本好的法律参考书,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刑事诉讼法研究(第三册)》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行文风格并不晦涩,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证人保护机制的论述尤其感兴趣,现实中,证人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拒绝出庭,或者在作证时有所顾虑,这极大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本书在这方面,既回顾了过往的制度设计,也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对照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文献资料也十分扎实,看得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读到后面,甚至在一些案件的思考上,都开始借鉴书中提出的方法论,感觉自己的办案思路因此变得更加开阔和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