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抗战外交
  • 美国外交
  • 中国抗战
  • 外交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学
  • 1937-1941
  • 罗斯福
  • 孤立主义
  • 转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这段期间的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
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
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
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
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
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
齐钖生最新专论《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完全解答

  中华民族自从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最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顾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强在中国瓜分土地,控制中国的各种资源,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列强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主权和治权上,中国成为一个充分独立自主的国家,在战后新建立的国际秩序里,中国还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义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

  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长达53个月之间的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齐钖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一书向读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此外,《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尝试把这段期间领袖人物的形象、个性、心理状态、内心深处的盘算策划等尽量予以呈现,举凡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光甫、胡适等人的私人档案,日记等等,都提供读者极大的启示。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一个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无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寂静的王国:中古波斯萨珊王朝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遗产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公元224年至651年间,横跨近四个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Sasanian Empire)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制度演变及其对后世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萨珊王朝是古代世界最后的古典帝国,它在地理上占据了连接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军事上与强大的罗马/拜占庭帝国长期对峙,文化上则继承并重塑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辉煌遗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波斯“黄金时代”。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侧重于萨珊王室更迭和军事史的叙事框架,转而聚焦于构建这个庞大帝国运行的基层结构、社会阶层间的互动,以及宗教与世俗权力之间微妙的平衡。我们试图还原一个不仅有沙阿(Shah)和火神庙的帝国,更是一个由农奴、工匠、商人、地方贵族和虔诚的琐罗亚斯德教祭司共同构成的、充满活力的中世纪前期的社会实体。 第一部分:王权的奠基与神圣性 萨珊王朝的开创者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及其继承者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推翻帕提亚贵族割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且具有神圣合法性的统治体系。本部分将详细考察“王中之王”(Shahanshah)概念的演变,特别是琐罗亚斯德教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分析了铭文、钱币和后来的历史文献中对王权“神授”属性的阐释,以及这种神圣性如何被用来调和强大的地方世袭贵族(即“七大贵族家庭”)与中央官僚体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此外,我们还将审视萨珊行政体系的重建,包括土地税制、水利管理系统的恢复与优化,这些都是维持帝国庞大军事和官僚机构运转的基础。 第二部分:社会的分层与流动性 萨珊社会的结构被严格地划分为四个主要阶层:祭司(Atrōpātakān)、战士(Wuzurgān)、文官(Dabīrān)和人民(Bahistān)。本书通过对社会法典、教义文本以及考古学证据的交叉比对,深入探讨了这四个阶层内部的差异性和阶层间的互动壁垒。 祭司阶层的崛起: 我们特别关注琐罗亚斯德教最高领袖“大祭司长”(Mōbadān Mōbad)的权力膨胀,以及教义解释权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书中探讨了不同教派(如摩尼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在萨珊体制下的合法地位和受到的压制,揭示了宗教多样性如何成为帝国稳定性的一个潜在张力点。 武士与贵族的日常生活: 详细描绘了地方领主(如“自由人”或“地方王侯”)的城堡生活、狩猎活动(作为军事训练的象征)以及他们在地方司法和税收中的实际权力范围。 城市与商业: 萨珊的城市,如泰西封(Ctesiphon)、沙赫尔-伊·萨桑(Shahre-e Sasan)和皮鲁扎-沙普尔(Peroz-Shapur),是贸易、手工业和文化交流的枢纽。本书展示了手工业行会(如织工、金属匠)的组织形式,以及他们如何与国家进行复杂的税收和供货关系。我们关注丝绸之路沿线商业网络中的粟特商人、犹太社群和亚美尼亚商人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 第三部分:法律、知识与文化输出 萨珊王朝在知识传承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详细分析了《阿维斯塔》(Avesta)的编纂和解释工作,以及萨珊学者在医学、天文学和哲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我们探讨了位于今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希腊化学术中心(如贡德沙普尔大学)如何吸收和转化古希腊科学知识,并将其翻译成巴列维语,为后来的伊斯兰黄金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法律体系方面,书中梳理了萨珊法典的结构,特别是针对婚姻、财产继承和合同法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社会对家庭结构和财产继承权的重视。这些法律思想,通过征服和文化交流,深刻影响了早期伊斯兰教法(Sharia)的某些方面。 第四部分:帝国黄昏与遗产的播撒 本书最后部分聚焦于萨珊王朝晚期(特别是霍斯劳二世时期)的内部危机和最终的衰亡。我们分析了长期对拜占庭的战争如何耗尽了帝国的资源,以及宫廷内部的宗教派系斗争和地方贵族的反叛如何削弱了中央权威。最后,本书将着重探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穆斯林的征服,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基于萨珊社会内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疲劳。 通过对萨珊社会结构、宗教体制和知识传承的细致描绘,本书力求将萨珊波斯从一个被动地处于东西方冲突中的“缓冲地带”,重塑为一个积极塑造了古代晚期文明特征的关键主体。它不仅是罗马宿敌的记录,更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立文明范例。 目标读者: 历史学、中东研究、古代文明史、宗教史和考古学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对波斯历史和古代帝国制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齐钖生


  台湾东海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1967年开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校区)教书,1990年到香港,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工作并任教。教学研究兴趣包括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外交,和中国近当代内政外交问题。年轻时业余爱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车,爬山,射击等。老来还希望能够学会弹钢琴和说西班牙语。目前仍在做学生。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甲.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
乙.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
丙.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
丁.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
戊.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甲. 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
乙. 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
丙. 中立法和禁运事务
丁. 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
戊. 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
 
第三章 1937-1939年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甲.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乙. 陈光甫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甲. 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
乙. 国内情势的加速恶化
丙.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
丁.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甲. 宋子文任命的背景
乙.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
丙.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甲.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
乙.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张
丙.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
丁.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
戊.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甲. 内外情势
乙.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
丙.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
丁.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
戊. 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上的几个里程碑
己.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
庚.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甲. 租借法案:一个崭新的局面
乙.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
丙. 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
丁.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戊. 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
己. 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甲.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乙. 危机终于来临
丙. 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
丁. 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
戊. 危机回顾
 
第十章 结论
甲. 中国决心抗战和列强的反应
乙.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
丙.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
丁. 中日战争的历史评价
 

图书序言

前言

  中国在1930和1940年代对日本的作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改变民族命运的转捩点。当然,日本早在19世纪末期明治维新成功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参加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而且后来居上,成为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最兇狠的国家。从台湾的割让开始,继之占领东三省,再继之在华北扶植地方政权,在这数十年中,无论是中国的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纵或有抵抗的意愿,却不能展示抵抗的效果。以致日本食髓知味,最终导致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中日两国爆发全面性战争。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自从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最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顾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强在中国瓜分土地(租界、势力范围),控制中国的各种资源(工、农、矿业),僭越和分割中国的行政权(包括海关、邮政、铁路、内河航行、驻军屯兵、经济实业发展,乃至司法管辖等等)。其方法就是以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迫使后者屈服。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列强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中国在主权和治权上成为一个充分独立自主的国家。更甚于此者,中国成为亚洲的领袖国,而日本则完全成为战败国。在战后新建立的国际秩序里,中国还成为世界四强之一,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这一切发展不但将18世纪以来中国在和西方国家交往过程中所遭受的屈辱一扫而空,而且跃升为新世界的领袖,和维持世界和平发展的磐石。这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蜕变。

  如众所周知的,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义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的全局,太平洋战区、中美同盟关系等重要课题,几乎从大战刚结束,就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每隔数年就会有中外文佳作问世。本书作者在几年前也做过一些梳理的努力。战争受重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西方列强一致参与的全球性大战。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长达53个月之间的中美关系,却很少引起学术界关注。特别是在英文学术论着中,多则一笔带过,少则只字不提。造成学术上一大片空白。

  其实,就中美关系发展而论,抗战前半段四年的外交来往,正是为后半段四年的同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之内,美国政府不但极力邀约中国成为盟友,而且推崇中国是世界抵抗法西斯阵营的四个领袖国之一。

  然而在这53个月中,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

  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术界去进一步探讨,因为它们对于了解中国外交策略的构思和中美外交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努力。这也是本书希望达到的目的。

  在本书研究过程中,作者非常着意地使用原始档案,除了参考堆积成山的官方档案之外,还尽量把中美两国关系人性化,而不是引用冷冰冰的官方文献、文告或宣言。在国际关系政治学领域里,学者们经常运用「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这个概念来解释外交行为。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行之四海皆准的钥匙,可以科学客观地解释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殊不知「国家利益」的界定因人而异。这在抗战的前半段中美外交关系上极为明显。因此本书尝试把这些领袖人物的形象、个性、心理状态、内心私处的盘算策划尽量予以呈现。在这个努力中,举凡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光甫、胡适等人的私人档案、日记等等,都给了作者极大的启示。也不免影响到本书的写作风格,和分析的理数。敬候读者指教。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经过相当岁月,其间或是由于教学责任,或是由于其他研究课题占了优先,所以虽然研究目标从未转移,但是进度却时快时慢。在这漫长时段里,首先要感谢一些学术单位慷慨以经费或假期加以支援。它们包括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金,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金和研究假期,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金。它们出了钱之后多年都没有看到成果,也没有施加任何压力,真是大度。而我个人迟迟依然能够完成本书,也给我一种责任完成感。

  在这个漫长的研究岁月里,让我获益最大的是几个图书馆和典藏馆的工作人员。他们无论是高层行政人员或是基层执行人员,都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乐意助人,使得我获得完全满意的服务品质和善意指点,大大提高了我使用资料的速度和效率。这些单位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善本书和手稿收藏馆(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台湾的国史馆、台湾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和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没有那些敬业和热心的工作人员的指引和协助,本书大概难以问世。

  最后,在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作者也得到许多亲朋好友的鼓励。特别是陈永发教授看过稍早的全稿,林载爵先生协助审核全书各章,都只能在此诚挚致谢。
 

图书试读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并非仅导因于卢沟桥局部地区的军事冲突。它其实导源于一些极为复杂的背景,其中包括国际局势的剧变和中国在1930年代政治局势的持续动盪。

1931年「满洲国」事变意味着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它象征着日本完全无视于美国所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正面挑战西方国家在中国为保持其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利益所做的协调和努力。经由满洲事变,日本明确表示意图在中国满洲地区建立独霸地位,然后试图逐步推展至华北和蒙古。为此,日本向世界高调宣示它和中国具有特殊关系,而且对东亚的和平安定负有特殊责任,不容西方列强插足。为了在武力上能够和西方国家一争高下,日本首先要求在海军军备上和西方国家平等待遇。当日本此项要求受到拒绝时,它立即单方面退出1936年签订的伦敦裁军公约,以便能够解脱在亚洲地区发展受到的限制。当在满洲地区的侵略行为受到国际谴责时,又不惜悍然退出国际联盟。

当然,此时欧洲局势的变化也间接帮助了日本展开新一轮的扩张行为。纳粹德国和法西斯义大利的崛起和结盟,彻底动摇了西方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设计的和平稳定体系。希特勒的崛起,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3)和重整军备(1935),义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Abyssinia)(1935),德意两国联手干预西班牙内战(1936),这一连串发展都构成对英国和法国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使它们更不敢阻挡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行为。

而此时世界上另外两大强国──苏联和美国──在面对这些危机时又各有自己的盘算。尽管苏联为欧亚两大洲的局势感到忧心忡忡,但是仍然认为最佳对策是避免和日本及德国产生冲突。苏联此种心态在1936年德、日、义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同盟之后,益形显着。苏联政府的如意盘算,是让中国单独承受日本侵略的苦果,以帮助自己避开日本扩张的锋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這本《從舞台邊緣走向中央:美國 in 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的轉變 1937-1941》,我便被那厚實的篇幅和紮實的學術氣息所吸引。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東亞歷史的台灣讀者,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與美國的互動,一直是我心中縈繞的重要課題。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詩意與張力,彷彿描繪了一段從被動旁觀到主動介入的歷史進程。想像著在1937年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踏碎了東亞的和平,而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又是如何一步步調整其外交的焦距,將目光從過去相對疏遠的「舞台邊緣」,逐漸聚焦到中國這塊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上,甚至開始意識到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中央」意義。那段期間,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與美國進行溝通,爭取援助?羅斯福政府又面臨了哪些國內外的壓力與考量,使得其對華政策產生了關鍵性的轉變?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深入探討這些轉變的動因、具體措施以及對後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影響,絕對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點。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史料運用、論述邏輯以及作者獨到的見解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更為細緻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從舞台邊緣走向中央:美國 in 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的轉變 1937-1941》這本書的標題,一下子就點出了我想探索的歷史核心。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美國的態度,從最初的「中立」與「不干涉」,到逐漸升級的經濟援助,再到最終的全面參戰,這中間的轉變軌跡,絕非偶然。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論述美國政策轉變的驅動因素的。是單純的基於道義上的同情,還是更多地受到地緣政治現實的影響?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如何受到威脅,而這些威脅又如何促使美國政府重新評估對中國的戰略價值?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當時美國國內的輿論導向,例如媒體對中國戰事的報導,以及民眾對於援助中國的態度?而「舞台邊緣」到「中央」的轉變,又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定位發生了怎樣的根本性變化?是將中國視為遏制日本全球戰略的重要環節,還是認為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直接關係到美國自身的國家安全?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紮實的學術研究,幫助我們釐清在那個動盪時代,美國外交決策背後的複雜邏輯與深層考量。

评分

當我看到《從舞台邊緣走向中央:美國 in 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的轉變 1937-1941》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歷史畫面。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正處於大蕭條的陰影和孤立主義的思潮之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細膩地描繪出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過程的?究竟是哪些具體的事件,例如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性、日本軍隊在中國的野蠻行徑,或是美國商船和公民在中國遭受的損失,逐漸改變了美國主流社會和決策者的看法?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美國各派政治勢力對於援華的爭論,例如國會裡的孤立主義者與主張介入的國際主義者之間的角力?而「中央」的意涵,又從何而來?是因為中國的戰略地位,或是美國自身利益的考量,讓中國從一個可有可無的「舞台邊緣」地帶,躍升成為關乎全球未來格局的「中央」角色?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例如當時美國外交官在中國的觀察筆記,或是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之間關於中國問題的私下討論,這些細節都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

评分

這本《從舞台邊緣走向中央:美國 in 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的轉變 1937-1941》的光是書名就已經勾起了我滿滿的歷史想像。1937到1941年,這短短五年,中國大地遭受了日本全面侵略的三年零八個月,這期間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從最初的袖手旁觀,到後來的援助,乃至最後全面參戰,這其中必定蘊含著大量的史料與深層次的分析。我想,作者必定對當時美國的決策圈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觀察,那些關於美國國務院、財政部,甚至是軍方內部對於中國戰局的評估,對於援助規模與方式的討論,都可能被一一呈現。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美國的「轉變」是否真的源於純粹的道義支持,抑或是更多地基於其自身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利益考量?在那個孤立主義情緒高漲的美國,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部分人開始將中國的命運與美國的國家安全緊密聯繫起來?而「舞台中央」的意義,又該如何解讀?是成為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一員,還是成為美國制衡日本在亞洲勢力擴張的關鍵棋子?這本書的潛力,就在於它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這一複雜地緣政治演變的窗口。

评分

關於《從舞台邊緣走向中央:美國 in 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的轉變 1937-1941》,我對於作者如何在龐雜的歷史脈絡中梳理出美國對中國抗戰態度轉變的清晰邏輯,感到非常好奇。畢竟,在二戰爆發初期,美國奉行的是孤立主義政策,對於歐洲戰事尚且採取觀望態度,更何況是遙遠的亞洲戰場。然而,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節節勝利,以及其軍事行動對美國在亞洲利益的潛在威脅,美國政府的決策層必然經歷了一個複雜而充滿掙扎的心理與外交調適過程。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影響美國政策轉變的關鍵性事件,例如珍珠港事件前的種種暗流湧動,或是美國國內對華援助的討論有多麼激烈?作者是否能細膩地描繪出當時美國決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從最初的「遠東問題」,如何逐漸演變成「中國戰場」的重要性,乃至於將其視為遏制日本擴張的關鍵一環?還有,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舞台邊緣」的區域,在美國的戰略考量中,其地位是如何被重新評估和提升的?我期待能透過這本書,看到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的歷史圖景,理解那段關鍵時期美國外交政策背後的權衡與取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