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这段期间的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
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
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
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
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
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
齐钖生最新专论《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完全解答
中华民族自从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最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顾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强在中国瓜分土地,控制中国的各种资源,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列强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主权和治权上,中国成为一个充分独立自主的国家,在战后新建立的国际秩序里,中国还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义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
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长达53个月之间的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齐钖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一书向读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此外,《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尝试把这段期间领袖人物的形象、个性、心理状态、内心深处的盘算策划等尽量予以呈现,举凡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光甫、胡适等人的私人档案,日记等等,都提供读者极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