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谁改写的?地理知道:吃麦子的总是打吃米的、沙漠反而成了人类文明加速器……地理与历史分开读,很懵懂,一起看,超有趣。

历史是谁改写的?地理知道:吃麦子的总是打吃米的、沙漠反而成了人类文明加速器……地理与历史分开读,很懵懂,一起看,超有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地理
  • 文化
  • 社会
  • 文明
  • 通俗读物
  • 知识普及
  • 颠覆认知
  • 有趣
  • 麦子与稻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希腊土地贫瘠,凭什么富强?印度半岛南边这么大,文明怎么全挤在北边?
  ◎造成朝鲜分南北的,不是三十八度线,而是洋流、树叶、和米麦——
  ◎四川联外困难,为什么秦始皇、刘邦、刘备、蒋介石非拿下这里不可?
  ◎伊斯兰建立强大王国,靠圣战和戒律只是表象,动力来自创教三诉求……


  历史是怎么被改写的?答案,只有地理知道。
  
  在学校,地理与历史都是分开读,所以不知前因后果,很无聊。
  但是,日本知名历史学者、明治大学教授武光诚认为,
  历史和地理放在一起看,故事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读起来超有趣,
  因为,地理是历史之母,地形、气候本会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人类却用尽智慧克服障碍,发展文明。
  
  ◎越过峻岭却立刻碰上沙漠,是绿洲串起亚洲和欧洲,不是中国打通绿洲丝路:  
  .中亚干燥因高山围绕,雨水进不来,人们利用来自山麓的涌泉跟绿洲,并沿着绿洲当据点,发明坎儿井发展农业。
  .人类文明的发展通常是渔猎、畜牧,然后农耕,但「这里」不是这样。
  .当许多绿洲都市连起来能贯穿沙漠,东、西方商队因此能顺利通过干燥地区。
  
  ◎为了争夺绿洲,汉朝邂逅希腊、唐朝大战阿拉伯,蒙古横扫东西,改变历史:
  .蒙古人没文明?错了。他们整顿丝路交通、建立驿站、加强贸易道路的警备,因为他们还在草原游牧时,就注意到贸易带来的好处。
  .之后成吉思汗登位,积极到处征讨,在蒙古帝国的统驭下,各地急速发展。
  
  ◎希腊土地贫瘠,如何致富?还成为西方文明起源?
  .虽然地形不适合种谷,不过人们在山坡地开辟果园,种植葡萄跟橄榄,并做成葡萄酒跟橄榄油贩售。
  .于是希腊人在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贸易用酒油换粮食,顺便建立殖民地。
  .希腊人买奴隶,让他忙工作,自己的时间不是用来耍废,而是用来念书(所以希腊哲学这么多)以及强健身体(斯巴达三百壮士是真的)。
  
  ◎中国地理太复杂,只好用「树叶」分南北最简明──哪种树叶:
  .中国人自认发源于黄河文明,但国外学者主张,其实大陆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春秋战国时代长江文明就很兴盛,还进入五霸七雄,是哪些国家呢?
  .为什么说长江文明自成体系?证据是?长江文明后来跑哪去了?
  答案提示:吃麦子老是打吃米的。
  
  ◎四川偏僻,却是最强根据地。秦始皇、刘邦、刘备、蒋介石都需要这个大粮仓:
  .四川的地形与气候适合种植稻作,当地食材丰沛。
  .标高很高,四周又有高山当天然屏障,敌人难以入侵。但,更重要的是──
  .秦国占领四川,秦始皇得天下;项羽放弃四川,等于放弃汉中掌控的绿洲贸易,项羽没读好地理,招致失败。诸葛亮拿不下汉中,鞠躬尽瘁;西夏掌握汉中,和宋辽三分天下。
  
  ◎西欧从树海下养猪,到飘洋过海殖民:
  .「西欧」是哪里?不用地理来看,你不会秒懂这段历史。读了地理才知道……
  .日耳曼人不算灭了罗马帝国,而是吸收了她,因为……
  .直到中世纪中叶,西欧一直是树海覆盖的养猪之地。
  .西欧为什么会进入大开垦时代?为什么文艺复兴之前,作者不说是黑暗时代?
  .文艺复兴末期,欧洲怎么会民族国家纷纷兴起?开始积极殖「民」。
  
  以地理角度解析历史,用历史故事统整地理,地理与历史分开看,往往一头雾水,但一起读,超有趣。

名人推荐

  阅读人主编 郑俊德
  教育部师铎奖得主、建国高中历史科教师 黄春木
  历史评论家 公孙策
  知名脸书部落客 海狮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武光诚


  西元1950年在日本山口县出生,1979年东京大学研究所国史学博士课程修毕,取得文学博士。现为明治学院大学教授,专攻日本古代史,并以历史哲学的视野进行日本思想、文化的研究。
  
  主要的着作有《藩与日本人》、《用一本书了解日本史》、《国境的日本史》、《日本神道文化图解》(商周出版)、《古代日本诞生之谜》、《用地图解读「魏志倭人传」和「邪马台国」》。

译者简介

郭凡嘉


  台湾大学文学院毕业,现为东京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关注日本外籍儿童之教育议题。译有中村地平之殖民地小说《雾之蕃社》、森见登美彦《空转小说家》、角田光代《肉记》、《成熟大人回嘴的艺术》、《小型企业的网路经营最佳实务》、《下指令用数字,凸槌部属变到位》、《听懂主管的暗示》(皆为大是文化出版)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历史,从地理找出答案/郑俊德
推荐序二 重新发现「史地不分家」的丰富与精采/黄春木
推荐序三 多开启一个视窗/公孙策
推荐序四 我们天天见到的东西,驱动了整个人类文明/海狮说
前言 文明的脚步,从绿洲之路开始加速

第一章    峻岭下去就沙漠,坎儿井文明——
先有农业才去游牧,绿洲之路早丝路几百年


东西交流的加速器──丝路 / 中亚好干!山高围绕,雨进不来 / 沙漠救星,涌泉跟绿洲 / 中亚农业与绳文时代同时兴起 / 当地人利用坎儿井发展绿洲农耕 / 草原不够,离开绿洲 / 农耕导致阶级差异,走出绿洲做游牧 / 你有,我没有,牧与农开始贸易

第二章    为了争夺绿洲,改变世界历史——
汉朝邂逅希腊,唐朝大战阿拉伯,蒙古横扫东西


匈奴掠夺中国,但保障贸易道路 / 中国与希腊在绿洲初次相遇 / 中国一衰退,游牧民族马上抄起家伙打过去 / 波斯文化由绿洲之路经中国传到日本 / 国际都市长安和日本 / 伊斯兰势力东进,辽、西夏、金掌控绿洲 / 在蒙古帝国的管辖下,绿洲之路的任务告终

第三章    多山的地中海型气候,逼希腊文明——
贫瘠的希腊土地如何致富,更成为西方文明起源?


西方文化源于希腊 /希腊文化传播到古代日本 / 地中海地形和气候,种不出谷物 / 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贸易酒油换粮食 / 贸易路上,顺便建立殖民地 / 奴隶忙工作,希腊人把时间用来念书 / 希腊衰退后的地中海社会

第四章    求知求富的坚忍伊斯兰,地理使然——
用知识和经商脱贫,以圣战和戒律走出沙漠


中东包括远东,范围不止亚洲 / 中东的地形与自然环境,让人坚忍、经商 / 伊斯兰教最初是商人的宗教 / 伊斯兰教吸收各文化优点而诞生 / 创教始祖领军推广,继起者持续圣战 / 伊斯兰教孕育的文化──求知、求富、自律

第五章    印度文明为什么挤在半岛北边?——
吹不到风的南边、高山挡住上边东边,不信佛的西边


神祕消失的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的地形与气候导致各朝代争北弃南 / 雅利安人穿山而入/ 北印度迈向统一 / 印度的古典文化输出与伊斯兰文化进驻

第六章    中国地理太复杂,用树叶分南北——
吃麦子老是统一吃米的,把原生亚洲人赶入云泰缅


中国民族创造出来的东亚文化 / 中国地形与气候太多样,用「树叶」区分文明吧!/ 文明在最长的两条河各自兴起 / 中国民族南下建立周朝,接管部分江南 / 原生亚洲人的王朝诞生于江南 / 秦推翻原生亚洲人的王朝,一统中国 / 江南地区特有的风俗

第七章    四川盆地偏僻,却是最强根据地——
秦始皇、刘邦、刘备、蒋介石都需要这个大粮仓


群山环绕的祕境──四川 / 四川省的地形与气候 / 四川自有文化,三星堆不同于中原
/ 秦国占领四川,秦始皇得天下 / 秦朝在短时间内灭亡 / 项羽放弃四川后招致失败
/ 西汉的繁荣盛世 / 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计 / 犯下大失策的刘备 / 占领关中是为了占领绿洲贸易

第八章    造成朝鲜分南北的是洋流树叶米麦——
韩的意思是?韩人濊人倭人,谁是最纯种的朝鲜半岛人?


新罗统一之前,朝鲜半岛至少三国 / 朝鲜半岛主要有两「大」平原 / 又像华北延伸,又像日本延伸 / 古代居住在朝鲜半岛南部的三种人 / 中国人在朝鲜半岛建立王朝 / 朝鲜三国的纷争到新罗统一

第九章    西欧从树海下养猪,到飘洋过海殖民——
接收罗马帝国文明,展开大开垦,垦出文艺复兴


中世纪前半,西欧还是树海覆盖的畜牧之地 / 西欧的地形与气候──从养猪到种田 /
从日本气温感受巴黎 / 西欧的大开垦时代──开发农地与思想 / 科学、艺术、思考大跃进:文艺复兴 / 民族国家兴起,所以积极殖「民」

第十章    陡峭安地斯山,怎会出现贸易王国?——
马雅人平原上研究天文,印加人云端做(古柯)贸易


拉丁美洲的地理造就马雅与印加文明 / 美洲原住民没有米麦,跨海而来 / 马雅文明太阳历超精准 / 印加帝国擅长贸易,没有文字

第十一章     洛矶山天险也挡不住拓荒者,美国何以强大?——
为自由来美国,为致富去西部,为平等而奋斗


北美的地形与气候──十三州宜人,为何西行? / 美国的拓荒精神──不怕出身低 /
狩猎、淘金、买国土,大家往西移动吧!/ 淘金潮促进西部急速发展 / 牛多、钱多、赏金猎人跟不法之徒更多 / 美国的拓荒精神打哪来?

终章 以前地理决定历史,今后你决定历史
因交通障碍而产生的多样文化,因绿洲而相连 / 西方文化的诞生──大平原上的大君主/希腊、罗马和伊斯兰帝国──君主顺着贸易路线立国 / 从中国看东西交流──超级大地主走上绿洲之路 / 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的诞生──满足肚皮后,开发脑力 / 创造出历史的力量──吸收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历史,从地理找出答案
阅读人主编/郑俊德

  
  过往我们在学校学习历史时,总是在年代、数字与各国文化的痛苦背诵中度过,更釐不清为何要背诵这些似乎用不到的东西。
  
  直读到一段有趣的故事,才打开我对于历史的兴趣。
  
  在1937年,有三名中国留学生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就学,除了精进学业之余,他们亦和许多英国学者、学生交流,其中,大名鼎鼎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和他们关系特别融洽,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随着认识越深,李约瑟对中国人的学习表现益发惊讶,凭着过去的刻板印象,西方总觉得东方落后,没想到这些中国学生的才智并不输他,李约瑟马上想到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人不输给西方,为何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出现?
  
  于是,他花了毕生的精力尝试解答,但仍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引起各界关注和讨论,其后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自从「李约瑟难题」出现后,许多学者不断从各种角度切入探索,有人从生物观点出发,例如贾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有人则从政治制度角度切入,如戴伦.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与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 Robinson)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近期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的大作《西方凭什么?》,则从历史角度出发,提出了西方之所以发展优于东方,最大因素在于「地理因素较佳」的理论。

  更令人惊奇的是,詹姆斯.费尔格里夫(James Fairgrieve)在1915年出版的大作《地理与世界霸权》,虽内容中统计数据在科技的限制下稍有误差,但仍提出历史、政治与地理对于历史的影响。

  这当中多本书都有提到的关键,是「地理」。而本书作者武光诚,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但有意思的是,他从多数人过往熟知的历史中,带我们重新理解这些文化演进,或是数据背后的含义,例如里头提到了:

  ‧为什么印加帝国会在3,400公尺的高地建立都市?这个高度几乎等同台湾玉山的高度,会在这么高的地方建立国家,竟是为了商业贸易上的地理方便!

  ‧明明希腊几乎无法种植谷物,为何能发展文明?原因也是出于地理环境,海运的便利使希腊成为贸易中枢。

  ‧四川很偏僻,为什么从刘邦、刘备到蒋介石,都把此地当大本营?原因也出在该地理环境易守难攻,成为方便养精蓄锐再出发的好环境!

  过往你读历史或是地理总是觉得很乏善可陈,但读过这本书之后,你会对于世界有新的体认,对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拥有更宽广的眼界,更佩服人类的演化智慧。

推荐序二

重新发现「史地不分家」的丰富与精采
教育部师铎奖得主、建国高中历史科教师/黄春木


  在学校里,历史和地理经常相提并论,大家总是说「史地不分家」,这个概念确实重要,因为其中蕴藏着重大的文明事实。而且这两门学问会成为学生的学习科目,同样是基于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发展的需求。民族国家需要「文明传统」和「固有疆域」才能建构起来,这就得靠历史和地理合力帮忙。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历程中,多数学生、甚至历史老师、地理老师都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史地不分家」的事实,老师无法相互征引,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就历史课而言,因为长期忽略地理因素的影响,不要说这已造成历史理解的局限,更使得我们对于文明发展的认识,因此产生偏狭或扭曲。
  
  本书作者的历史研究相当关注地理因素的作用,而且也擅长运用地图来解说历史,《历史是谁改写的?地理知道》原文版于2015年发行,可视为此一研究视野的最新力作。中文版现在引入台湾,应该可以产生提示及导正的功用。
  
  事实上,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与变迁,造就「居住」或「迁徙」的各种状态,型塑人际互动的关系和模式,更带动了思想、制度、器物、技术等革新,这既是文明发展的故事,从来也就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
  
  本书提供丰富的实例来说明,浅显易懂。依循着这个有趣课题,还可以进一步阅读贾德‧戴蒙的《枪砲、病菌与钢铁》,以及英国历史学者费南德兹—阿梅斯托的《文明的力量》,都可以让我们重新了解「史地不分家」的道理,并且掌握历史或文明变迁的轨迹。
  
  值得提醒的是,人类的抉择不可能由「地理」单一因素决定,历史或文明发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针对地理条件的突破及改造。因此,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人类在实际时空交错中的思考和行动,这才是历史、文明发展的真相。
  
  如果我们学习历史,能够从国家或政治的纠葛中解脱出来,腾出比较多的心力关注地理因素,从环境史、生态史的新视野出发,如此一来,历史才会与生活、文明、人类自身产生紧密而深远的连结。这样的连结既可以让我们有能力洞察、省思历史和文明,也才能展开「人」与「公民」更具创造力的实践。

推荐序三

多开启一个视窗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


  这肯定是头一回,讲世界史居然从坎儿井开始讲。好似开了一个新的视窗,看见了一个全新、不同角度的景象。
  
  坎儿井是草原民族发展出来的水利科技,它让人们可以不必逐水草而居。想想那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如果原始人类是单地起源(人类起源仍存在争议),那么,我前人从东非到亚洲,必定是循着一个又一个的绿洲,而坎儿井则是他们完全无法想像的东西。
  
  水,是「地理决定历史」的元素之一,其他如气候、山川、土壤……等都是。更好的例子是中国的省界,为什么不像美国的州界那样笔直?因为中国的省界多半是天然地理界线,最早可源自两、三千年前,春秋时代的国界,例如陕西和山西以黄河为界,正是秦国和晋国的国界(甚至到今天还简称秦、晋);而美国开拓中、西部的过程,山川已不成障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纪录,而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动力是「私有财产」,这个动力则源自人类异于禽兽的天赋之一:人类懂得「交易」。为了持续扩大交易的范围与规模,人类无休止的致力于重新定义「距离」。
  
  这里称「距离」,不是物理或数学的三度空间定义,而是四度空间定义,包含了时间因素,更明确来说就是甲地到乙地实际所需的时间。易言之,车、船、马、动力机械,以及道路、港口、机场等,都是人类发明来重新定义距离(克服地理障碍)的工具,那事实上构成了人类的历史。
  
  由这个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次「天下市场单一化」的过程;十八、十九世纪的全球化,是一次「全球市场单一化」的过程。而眼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波全球化,则是更进一步的「全球市场单一化」——距离又被重新定义,使数位化的产品(与服务)以光速完成交易(只需要用手机「哔」一下)。这正好印证了本书〈终章〉的意思:「今后你决定历史」,是因为你重新定义了距离。
  
  读历史的目的是鑑往知来,而我们一直被教导「历史由偶然所决定」,结果是,记了一堆事件、人名、年代,却不能鑑往知来,因为无法预测「偶然」。但是,历史还是有「必然」存在,例如地理因素,就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必然。而本书对读者的帮助就在这里:多开了一个读历史的视窗,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能够观察过去,推知未来。

推荐序四

我们天天见到的东西,驱动了整个人类文明
知名脸书部落客/海狮说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历史的进展?又是什么东西改变了历史轨迹呢?

  这个问题在历史学范畴上并不新鲜。古典的历史唯心主义表示,「理念或者大人物制造历史」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们也很难忽略马克思哲学里的历史唯物主义。此种唯物辩证法宣称:一个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可以说明一切的历史演变,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联性。用最简单直白的说法,就是一派认为是理念推动了历史,另一派则认为是资本与物质在改变历史。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呢?

  两边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然而当人们探究历史之初,探究那个理念与资本都还未诞生的时代,便会发现答案其实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简单明了──水。

  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初生型态,水资源分布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凯萨(Gaius Julius Caesar)曾经说过,如果要作为国界防线的话,最糟就是高山,其次是河流,整个自然界最好的防线,就是无水的沙漠。古代的波斯帝国也证明了横跨沙漠远征的困难度,当它在远征埃及时,是透过预先派遣无数的骆驼补给水源,才终于让整个大军横跨沙漠。

  即使是现代的高度文明,也未能脱离对有限水资源的依赖。虽然现今已有如海水淡化等技术,然而许多书籍(如《水资源战争》)则向我们揭示,人类不一定能从水资源匮乏的命运中解脱:跨国企业正企图垄断整个世界的水资源。简而言之,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天然资源,很大一部分决定了人类的资本与物质文明流向,在所有时代皆然。

  当然,除了水资源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决定人类文明的自然因素:河流的走向决定了城市变成商业的交会地。山脉的分布造成了易守难攻的地势,使得许多文明在其中休养生息。《历史是谁改写的?地理知道》这本书超越了旧有的断代历史,以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文明本身。我认为除了提供我们另一个看待历史的视角以外,还提供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认知:文明与自然,终究彼此相互依存。

  人类从来都是自然的一份子,对自然的注重与珍视,终究会茁壮我们自身。

前言
  
文明的脚步,从绿洲之路开始加速

  
  本书想要传达两点讯息。第一,世界各地因地形及气候,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化。第二,自古以来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系统交流,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如果没有和其他文化交流融合,民族文化就会停滞。
  
  我们熟知的人事物,其实都是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比方说稻米最初的种植以及栽培者,是印度阿萨姆地区的人民。其后又经过了印度、尼泊尔、中国、朝鲜半岛,接着传进日本。
  
  日本人使用的汉字,是从中国传进日本。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平假名跟片假名,逐渐发展出日语。
  
  数字、数学是古代印度的产物。印度对零的概念,经过阿拉伯、欧洲,接着传到世界各地,并让当地的科学有长足的发展。
  
  还有一个例子是猫。家猫被认为是过去居住在非洲北部到阿拉伯半岛之间广阔干燥地带,一种叫做非洲野猫的野生猫种。
  
  大约在西元前三千年,非洲野猫在埃及被驯养,并且成为宠物。最初是用来防止鼠害的家畜,但由于惹人怜爱,渐渐的成为饲主身边的伴侣。
  
  接着,猫扩及到全世界。有些猫透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国,有些猫则从地中海的航路,被运往欧洲。
  
  日本的猫是在平安时代乘着中国商人的船而来。其后,平安贵族便争先恐后养猫,并且到处炫耀。
  
  本书正是透过各种文化交流,试图描绘出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创造出这些文化的人类历史。
  
  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发明,契机都是极为罕见的偶然。有许多例子,都显示出同样的技术在同个年代,出现在世界各地。
  
  人们为了要接触自己国家没有的文化和技术,克服交通困难到各地。即使是现在,初次到海外旅行的人们,也会这么说:「能接触到完全不同的环境,改变了我对事物的看法。」我也会在不同章节当中,简单的纪录我在海外感受到的惊奇。
  
  为了要捕捉世界文化的变迁,首先要了解在十三世纪之前,有三条被称为丝路的东西向通道,而贯穿中亚洲沙漠的绿洲之路,是三条通道中,最被人重视。
  
  从中国元代开始(约西元一二七一年),逐渐开发远距离海上航线,因此绿洲之路开始衰退。但是在此之前,欧亚大陆已经发展出不同文化,而绿洲通道就成了相异事物接触的唯一场所。
  
  了解绿洲之路的历史之后,再来看看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就能够知道世界的巨大脉络了。
  
  从上述例子中,相信你能开始理解地理如何影响文化发展。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地形,来看看人类的历史吧。

图书试读

地中海地形和气候,种不出谷物
 
以希腊为中心,地中海地区包含地中海和黑海,西班牙南边的直布罗陀海崃、土耳其北边的达达尼尔海崃、博斯普鲁斯海崃和大西洋连接。
 
我们可以把地中海和黑海想成「被欧亚大陆包围的巨大内海」。古希腊的人们将黑海沿岸,视为是贸易圈的一部分。
 
地中海北岸,东从小亚细亚(土耳其),西至伊比利半岛,自然环境几乎相同──少平原、缺乏大河。土壤是石灰岩,较为贫瘠,气候属于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地中海位在西风带,因气候受到西风影响,当温度上升时,海上气流增强就会产生西风。夹带充沛水气的西风,在冬天会吹向地中海北岸,夏季则会往更北方走。
 
因此,北非撒哈拉沙漠就算到了夏天,也不会有西风吹拂,形成广阔的干燥地区。地中海的北侧,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是温带海洋型气候,冬季多雨,夏季也会降雨。而且在这些地区里有广阔的平原,也有几条河川流经。
 
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贸易酒油换粮食
 
地中海的海岸线,有许多复杂地形,如水湾、半岛跟海岬等。尤其是希腊的爱琴海一带,有着连绵不绝的半岛、海岬与无数岛屿,因此有许多海岸适合兴建港口。
 
希腊因山地和丘陵不适合种植谷物,所以人们在山坡开辟广阔的果树园。古希腊时,人们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制成葡萄酒和橄榄油贩售。
 
另一方面,古代埃及跟黑海北岸有广阔的原野,可以种植谷物。因此希腊人很早就越过海洋,到这里用葡萄酒和橄榄油交换谷物。
 
至今为止,葡萄酒和橄榄油在义大利料理等地中海料理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调味料。顺带一提,法国的农业和畜牧较发达,因此料理较常使用葡萄酒和奶油。此外,早期希腊以陶器和大理石工艺品作为商品,其后产出银矿,因此希腊人利用银跟工艺品到各地进行交易。
 
地中海北岸如义大利、伊比利半岛南部,夏天非常干燥,因此只能栽培果树、绵羊畜牧,以及小规模种植大麦与小麦。
 
当粮食不足时,希腊人就会利用地中海的航线购买谷物。希腊人在地中海北岸各地进行贸易,势力逐渐壮大。
 
地中海的夏季非常干燥,天空澄澈,视野极为良好,能看到非常远处的景象。因此希腊人与腓尼基人,不至于错失岛屿,能安心的在海上航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