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

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u Partanen
图书标签:
  • 北欧模式
  • 幸福感
  • 生活方式
  • 文化比较
  • 社会福利
  • 价值观
  • 美国梦
  • 人本主义
  • 社会学
  • 幸福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前工党党魁米勒班(Ed Miliband):「想实现美国梦,就去芬兰吧!」
未来已经率先降临在北欧国家,学习北欧经验的国家都能受惠!

  北欧福祉vs.美国梦,何者是台湾百废待兴的终极解答?
  治国者必看,想过美好生活的公民更该看!
  本书提供洞见、建议与解方,
  主张以北欧的独立自主人本生活方式,
  打造更快乐、健全、公平的社会!


  ◆亚马逊书店人文社科畅销书。《欧普拉杂志》2016年夏季书选。《纽约时报》、《出版者週刊》、《柯克斯评论》书评力推。《Bustle》杂志2016年夏天最佳非小说类书籍。《Gizmodo》网站2016年夏天必读好书。

  ◆作者以亲身经验切入、记者犀利公允之眼和细腻深刻笔触解析北欧成功祕诀,为美国和北欧的政经文化、育儿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健保、两性关系、工作税制等政策差异优劣,提供清晰翔实的调查研究面面观和具体建议。

  ◆北欧国家向来给人「社会主义保姆国家」的刻板印象,作者破解这种迷思,揭露美国人其实远比我们所想的更陷入难以自拔的依赖心态,说明北欧生活方式反而让人民享有更多自由平等。

  我们这种福祉国家不像讨厌的福利国家,加入这个体制不需要抱持无私无我的崇高理念,不需要为了帮助不幸者而牺牲自己的发展。这种制度支持你个人的自由、自主,以及每个人决定个人命运的能力,因为我们不需要靠父母、配偶或雇主的慷慨解囊,来取得医疗、教育、急难救助等基本服务以发挥潜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没那么具体的效益:参与这种让人人机会平等的社会,还会让你产生自豪与得意感。──本书作者 安努‧帕特宁

  21世纪初,全球公认北欧国家是最成功、调适最好的地区,
  但是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他们真的是一群同质性很高的孤立小群体,无忧无虑地享用各种福利吗?
  还是事实正好相反呢?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热情洋溢,发人深省!作者安努‧帕特宁曾是芬兰记者,如今是美国公民,她以这本书恳请大家考虑以北欧的生活方式,打造更快乐、健全、公平的社会。

  2012年5月,一场有关社会流动的会议上,专家讨论世界各地的人是否过着比上一代更好的生活,英国工党党魁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语出惊人地表示:「如果你想实现美国梦,那就去芬兰吧。」数十年来,美国向来以发展机会傲视全球,但米勒班说现在榜首换人了。

  2008年,芬兰记者帕特宁移居美国后,马上从意气风发的专业人士,变成不知所措的外籍新娘,时时自我怀疑,心存戒心。她觉得在美国要搞定基本的日常生活,远比家乡来得复杂,令人备感压力,举凡申办手机、报税、教育、育儿等都令人无所适从。一开始她把自己的焦虑归因于文化冲击,以为自己只是难以适应自由的新环境罢了。但是随着她逐渐了解美国人,她发现其实美国人跟她抱持同样的深切忧虑。为了了解为什么芬兰的生活与美国如此迥异,她开始密切关注这两个国家。

  在本书中,她比较美国与北欧的生活方式,把焦点放在四种重要的关系上──亲子关系、男女关系、雇佣关系、政府和公民关系。北欧国家向来给人「社会主义保姆国家」的刻板印象,她破解了这种大众迷思,揭露美国人其实远比我们所想的更陷入难以自拔的依赖心态。她逐步说明北欧的生活方式反而让人民享有更多自由平等。

  帕特宁想让美国人了解,生活其实可以过得更好;她想让美国知道,他们可以参考其祖国的作法,重振美国梦,让人人都有机会过更健康、安稳、有经济保障、向上提升的生活。本书提供洞见、建议与解方,并以有力的论述主张,我们可以重新打造社会,唤醒热情,恢复独立自主的关系与生活。

专文推荐

  ◆李濠仲│作家,现为网路媒体《上报》主笔

  北欧国家的特异之处,某种程度主要在她竟然能以不同过往「强国」的操作,发展出在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品质、经济竞争力和政治环境上为人称羡的成果。包括他们念兹在兹的人文精神,并以平等、自由、人权、永续、包容、开放和创新,取代曾经辉煌一时,基于鼓动慾望所形塑出的资本主义竞争秩序。「美式作风」犹有待修,台湾这块岛屿的一切,也绝对可以透过来自北欧的想像让它更加美好。

  ◆陈之华│作家
  北欧国家这几十年来一直能保持思维先进、政策良善、引领潮流,成功拥有高度国家竞争力与人民幸福度,是因为她们相信人权与公平正义,不强调「竞争」和打倒他人,而是要在制度和施政上,让每个人都能追求美好生活,不论是教育、育婴假、托育政策、医疗照护,都是如此。这些种种基本生活面向,确实是目前许多国家与人民想要争取、企盼有朝一日能达成的理想目标。所以,北欧社会与先进体系的观念与模式,绝对是一个值得思索的未来式。

名家推荐

  ◆吴媛媛│瑞典达拉那大学讲师,着有《幸福是我们的义务—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

  本书作者以亲身经验为切入点,扎实的数据分析和具体建议来自她身为资深记者的新闻书写专业,呈现一个公允、务实的解读。「崇洋媚外」是分享介绍国外社会制度的人常常会面对的批评,偏偏许多世界上的知名典范,英国的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自由经济、包括北欧的社会民主模式,一开始都是先和其他国家取经,正因为可以吸取其别人的成败,所以能日臻完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家,但芬兰在许多层面上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典范。

  ◆苗博雅│YahooTV主持人

  ◆范云│台大社会系副教授、社会民主党召集人

  ◆黄益中│高中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刘毓秀│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茱蒂丝‧史拉维兹(Judith Shulevitz)│《安息世界》(The Sabbath World)的作者

  如果美国人真的了解我们的现况有多糟──育儿福利、教育、公卫政策有多么不公平、不可取──我们应该会上街抗议。安努‧帕特宁破解了大家对北欧福利国家的老旧刻板印象,带大家一窥我们错失的各种福祉。这是一本犀利的好书,千万别让它落入不轨之徒的手中。

  ◆罗伯‧列治(Robert B. Reich)│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公共政策的校长讲座教授,美国前劳工部长
  这是一本期许美国社会蜕变的好书──不是採用北欧的「社会主义」,而是採纳让北欧民众享有更多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美国梦曾是全球欣羡的目标,安努‧帕特宁教我们如何找回那个梦想。

媒体赞誉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安努‧帕特宁擅长把朋友的实例融入扎实的国家统计数据中,下笔审慎,论述明断。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热情洋溢,见解精辟的论述。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刚入籍美国的安努‧帕特宁,以公允细腻的散文解析北欧成功的祕诀,连沾沾自喜的美国菁英看了都不禁反思,想借鑑一番……这是一本值得关注的诚挚好书,精辟翔实,尤其在当前这个诡谲的政治气氛中,更值得细细品读。

  ◆《欧普拉杂志》(O, the Oprah Magazine)
  融合报导文学及回忆录的精采作品,是2016年的夏季书选。

  ◆《书单》(Booklist)
  安努‧帕特宁对家乡的自信,以及对美国中产阶级辛苦生活的真挚关怀,让全书充满引人入胜的坦率叙述,精准地反映美国生活大不易的现况。

  ◆《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
  研究细腻,安努‧帕特宁为美国和北欧的育儿、医疗、教育、税制的差异做了清晰翔实的调查。这本书可能彻底改变舆论对政府角色的观感。

  ◆《Bustle》杂志
  2016年夏天最佳非小说类书籍。

  ◆《Gizmodo》网站
  今年夏天亟需加入必读清单的好书。

  ◆《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
  这本精采好读的作品来得正是时候,美国有关贫富不均及社会福利的讨论从未如此热络过。
 
探寻现代困境:个体自由、社会结构与意义重塑 导论:现代性的迷思与选择的重负 人类文明在步入现代以来,持续进行着一场关于“如何生活得更好”的宏大实验。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颂扬,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丰裕,再到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连接,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选择权。然而,伴随这种自由而来的,却是日益加剧的焦虑、意义的消解与群体关系的疏离。本书将目光投向这一宏大背景下,个体在面对复杂社会结构时所经历的深刻张力与内在挣扎。 我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既定的生活模板,而是被迫成为自己人生的“项目经理”——必须自主设计身份、规划职业轨迹、构建人际网络,并对一切结果负全责。这种全景式的自我构建,在带来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可能性之余,也使我们深陷于“永恒的比较”与“未竟的完美”之中。本书旨在解构这种现代性状态,探讨当代人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如何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做出有价值的取舍。 第一部分:原子化的个体与“绩效人生”的铁笼 第一章:身份的流动性与真实的缺失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我是谁”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命题,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编辑和展示的叙事文本。社交媒体的崛起,加速了这种身份的表演化。人们在虚拟的舞台上精心雕琢着自己的形象,追求着“人设”的完美契合。然而,这种持续的自我展示,往往导致本体的虚弱和对外部认可的过度依赖。我们不断地优化外在的形象,却无暇深入审视内在的渴望与恐惧。本章将分析数字时代对自我认同构建的重塑,探讨“真实自我”在绩效驱动的社会中如何被边缘化,以及过度曝光如何侵蚀了私密的内心空间。 第二章:工作伦理的异化:从手段到目的 当代社会对“效率”和“成功”的推崇,使得工作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价值体系。我们被教导,投入时间的多少直接等同于个人价值的高低。这种对“忙碌”的崇拜,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催生出一种持续性的、难以卸下的“在场义务”。本书将深入剖析现代劳动伦理的异化过程,探讨零工经济、高压竞争文化如何将个体转化为生产工具,以及人们在追逐物质积累的过程中,如何集体性地放弃了对闲暇、沉思和非功利性活动的追求。 第三章:消费主义的陷阱与欲望的无限循环 消费主义构建了一套精妙的心理陷阱:它承诺通过物质占有来填补意义的空洞。从最新的电子产品到不断更新的时尚潮流,每一次购买都被赋予了提升自我、实现愿望的仪式感。然而,这种满足感是短暂的,很快就被新的“缺失感”取代。本章将梳理消费文化如何通过广告、市场细分和“预期寿命管理”,不断制造新的需求,使个体陷入永无止境的追逐循环。我们将探讨如何从这种“拥有即存在”的逻辑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真正的富足。 第二部分:社会关系的重构与疏离的景观 第四章:屏幕连接与亲密感的稀释 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社交半径,但似乎也降低了社交的深度。我们与远方的熟人保持着频繁的互动,却可能与同住一屋檐下的家人缺乏深入的对话。这种“弱连接”的泛滥,构成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孤独感。本书关注数字通讯技术对人类基本情感交流模式的冲击,分析即时通讯工具如何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却牺牲了倾听、共情和非语言线索的微妙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虚拟与实体交往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重建有质量的亲密关系。 第五章:社区的瓦解与“陌生人的同城” 传统社区作为社会支持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化和流动性的加剧下面临瓦解。我们生活在密集的居住空间中,却越来越不认识邻居。这种社区感的缺失,使得个体在面临危机或寻求归属感时,缺乏必要的社会缓冲。本章将审视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和生活节奏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陌生人的同城”现象,并探讨重建地方感和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第六章:代际鸿沟与价值体系的冲突 在全球化和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经验基础、价值取向和对未来世界的预期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老年一代可能难以理解数字时代的生存逻辑,而年轻一代则可能轻视过往历史积累的智慧。这种价值体系的冲突,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也渗透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社会舆论的形成之中。本书将分析如何建立跨越代际的有效对话机制,以期在尊重个体经验的同时,汇聚社会共识。 第三部分:意义的探寻与生活的艺术 第七章:对“宏大叙事”的怀疑与意义的碎片化 在启蒙理性遭受挑战、宗教权威退居二线之后,个体必须独自面对“生命意义何在”的终极拷问。当代文化倾向于提供无数微小、即时的满足感,却回避了对终极价值的探讨。意义的缺失感,使得人们容易转向犬儒主义、享乐主义,或是陷入无休止的自我优化循环。本章旨在探讨哲学、艺术和个人实践在重建意义体系中的作用,强调意义的创造性而非被动发现。 第八章:审视“美好生活”的多元范式 “美好生活”的定义是文化和社会建构的产物。我们必须批判性地审视当前主流社会所推崇的成功范式——高收入、高地位、高曝光率——是否真的等同于幸福和满足。本书鼓励读者超越单一的、功利性的成功标准,转向对“良善生活”(The Good Life)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涉及对简朴生活的重新肯定、对心智成熟的追求,以及对审美体验和内在宁静的珍视。 结语:回归行动与沉思的平衡 现代生活的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平衡感的重新夺回。我们既不能完全退回到前现代的集体主义中,也不能彻底沉溺于无限自由的虚无之中。真正的突破在于,在深刻理解社会结构限制的同时,有意识地、有节制地运用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本书最终呼吁一种“有边界的投入”:在投入工作和社交的同时,为自我反思、深度连接和非功利性的热爱保留足够的空间。真正的自主,不在于拥有无限的选择,而在于明智地做出选择,并对选择的后果承担起负责任的回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努‧帕特宁(Anu Partanen)


  曾在芬兰的赫尔辛基担任记者多年,任职于北欧发行量最大的《赫尔辛基新闻报》(Helsingin Sanomat),负责国内新闻版、週日版和月刊。也曾担任杂志编辑和专栏作家,写作题材多元,涵盖教育、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等。2008年起移居美国,本书即是将美国生活各个面向与北欧地区加以比较。2009年,透过史丹佛大学的创新记者协会引荐,在《财星》杂志担任客座记者。现多为《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撰稿,也是《BBC国际频道》(BBC World Service)的常驻评论员。目前与夫婿定居纽约市。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MBA,曾任职于花旗银行与西门子电讯公司,目前为专职译者,从事书籍、杂志、电脑与游戏软体的翻译工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学当一个后现代维京人──李濠仲│作家,现为网路媒体《上报》主笔
推荐序二  以人的基本需求,所创造出的北欧政策与思维──陈之华│作家
序言

1 踏上自由之地:入籍美国
2 北欧式爱的理论:长袜皮皮的魔法
3 真实的家庭价值观:坚毅的个体组成美好的团队
4 如何让孩子出类拔萃:教育卓然有成的祕诀
5 身心健康:全民健保解百忧
6 民有,民治,民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
7 机会之地:重振美国梦
8 异乎寻常的经营之道:二十一世纪的公司经营
9 幸福的追寻:重新界定成功

结语
致谢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序言

  柯林顿把身子往后一靠,从眼镜边框的上缘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前方。他一手握着麦克风,另一手张开掌心悬在半空中,爆满的会议厅顿时陷入一片沉静。

  他开口时,对着台上坐在他旁边的橙发女士说:「现在美国有一大议题争论不休。」那是二〇一〇年九月,金融危机爆发近两年后。柯林顿停了一下,把手放了下来,悬摆在一旁,「关于二十一世纪卓越的国家需要具备那些特质,许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争论。」柯林顿望向观众,「很多人的信心开始动摇。」

  台上柯林顿的对面,坐着几位美国最顶尖的影响人物,包括Google的董事长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盖兹基金会的共同主席梅琳达‧盖兹(Melinda Gates)、当时担任多国企业宝侨(P&G)执行长的麦睿博(Bob McDonald)。但柯林顿不是对着他们任一位说话,他完全是对着身旁那位橙发女士说的。

  柯林顿问她:「妳如何建议世界各地的人,不要只看过去、归咎过去,而是思考我们现在、明天醒来究竟该做什么?」

  柯林顿的焦点日益专注,他把椅子转离观众,直接面向那位女士。他一边说,一只手像空手道噼掌那样挥舞着。

  「我们怎么判断政府该做什么?民间该做什么?如何设计税制?」他又把椅子转向观众继续说,「如何规画我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如何界定我们对穷国的义务?如何经营事业?妳会怎么建议现场的各位,回去该怎么做?」

  他放下麦克风,双手交叉于胸前,从眼镜上方凝视着那位橙发女士。

  「谢谢。」她看了柯林顿一眼,「这问题很简单。」

  观众都笑了,接着她开始尽力答覆柯林顿提出的棘手问题,以回应现场每个人似乎都抱持的恐惧和忧虑。

  那是某週二上午在纽约市举行的柯林顿全球倡议大会(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 Conference),地点在时代广场的喜来登饭店。来自全球六大洲、九十国的上千位人士齐聚一堂,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公民该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进行脑力激盪。许多与会者是各国的现任或前任元首、企业领导者,或非政府组织的领袖。

  一个小时前,柯林顿上台欢迎大家莅临会场,并为大会揭开序幕。他看起来气色不错,体态比总统任内消瘦一些,看起来明显老了一圈,但蓝西装搭配白衬衫和红领带的装束显得俐落有型。他以轻松自信的风采,介绍台上的座谈成员,包括那位橙发女士。他在提到他最感兴趣的部分以前,先介绍了那位女士的职业(她也曾是总统),以及她参与过的其他活动。

  柯林顿说:「而且她的国家在教育品质、经济运作、财富分配、发展机会的全球排名中,一向名列前茅。」

  那些赞誉在不久前可能和全球最知名、最强大的国家有关,那个国家也许是美国,也许是日本,也许是德国,但这位在自由世界的前领导人邀请下,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巨擘、产业大佬、慈善大亨同台的女士是塔里娅‧哈洛宁(Tarja Halonen),她穿着简单俐落的米色裤装,来自远比前述几个强国更低调的国家,远在北极圈旁边的欧洲东北角:芬兰。

  这时芬兰博得全球赞赏已经十年了,如今更是众所瞩目的焦点,这一切是从芬兰学童的教育引起热切关注开始的。从二〇〇〇年起,在国际竞赛上,芬兰青少年在阅读、数学、科学方面的排名就一直名列前茅。各国代表纷纷前往芬兰取经,造访芬兰的学校,访问芬兰的教育专家。不久,世界各地的人都开始热切地谈论芬兰的教育奇蹟。

  接着,就在柯林顿全球倡议大会召开的前一个月,《新闻週刊》(Newsweek)发佈全球调查的结果,该杂志企图回答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如果你今天出生,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提供你健全、安稳、蓬勃、向上提升的生活?」它以五个类别来衡量国家福祉(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品质、经济竞争力、政治环境),并以那些衡量指标来比较一百个国家。调查结果令美国及其他原本预期名列前茅的强国大感意外。《新闻週刊》宣布,对二十一世纪初出生的人来说,全球最好的国家是芬兰。美国甚至没挤进前十名,排名第十一位。

  往后多年,芬兰持续获得各界的赞誉。国际生活时尚杂志《Monocle》把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列为全球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二〇一一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把芬兰列为全球竞争力第四的强国,隔年还晋升到第三位。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指出,在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全球排名中,芬兰高居第四位。欧盟的《产业创新指标》(Innovation Scoreboard)也把芬兰列为欧盟的四大创新先驱之一。

  联合国甚至测量了看似无法衡量的指标:幸福。二〇一二年春季,《全球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公布时,芬兰荣登全球第二幸福的国家。此外,高居第一和第三名的国家,也是位居北欧的芬兰邻国:丹麦和挪威。

  欧元危机席卷南欧,使大家普遍对未来陷入悲观之际,《金融时报》刊登了一篇芬兰的专题报导,标题是〈富有、快乐的撙节专家〉。在此同时,还有一个全球排名是芬兰敬陪末座的:《失败国家指数》(Failed States Index)。和平基金会(Fund for Peace)的研究指出,芬兰是全球脆弱度最低的国家。在国际声誉方面,还有一些锦上添花的成就,例如全球超人气的手机电玩《愤怒鸟》(Angry Birds)是芬兰程式设计师的创意结晶。

  不过,最令人讶异的事,或许发生在二〇一二年五月。英国政治人物在一场关于社会流动的会议上,讲出上个世纪大家可能意想不到的话。在那场会议中,专家讨论世界各地的人是否过着比上一代更好的生活。数十年来,最有机会让人靠着奋发向上提升社会地位的国家一直是美国。但那天英国工党的党魁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语出惊人地表示:「如果你想实现美国梦,那就去芬兰吧。」

  在这些竞争力与生活品质的排名中,经常名列前茅的国家不止芬兰。诚如《全球幸福报告》所示,整个北欧地区似乎拥有某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丹麦、挪威、瑞典、冰岛等等芬兰的邻国通常也雄踞榜单的前列,大家常把那几个国家统称为「斯堪地那维亚」。不过,加入芬兰和冰岛以后,比较精确的说法应该是北欧地区。

  数十年来,美国在社会流动及生活品质方面一直是全球的典范,但现在不止英国工党的政治人物觉得美国不再是表率。英国保守党的总理大卫‧卡麦隆(David Cameron)为英国寻找改善家庭、增加女性就业、促进儿童发展、创造更多全民福祉的方法时,他也不再参考美国的作法,而是往北欧国家寻找灵感和建议。不久之后,英国偏自由市场的《经济学人》杂志也刊登一篇特别报导,名为〈新超级典范〉,探索北欧国家究竟做对了什么,才创造出如此卓然的经济和社会。

  北欧文化在美国国内也备受好评,瑞典出了超人气的乐团Abba、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畅销犯罪小说《龙纹身的女孩》、平价时尚连锁店H&M、革命性的家具零售商宜家(Ikea),还有环保汽车品牌Volvo。丹麦出了行销全球的塑胶积木乐高(Lego),最近也推出《谋杀》(The Killing)之类的一流影集,哥本哈根的Noma赢得了全球最佳餐厅的美誉。二〇一二年八月,《浮华世界》杂志(Vanity Fair)正式宣布一项日益明显的趋势:全球正掀起「斯堪地那维亚风潮」。

  对我来说,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悲喜参半。二〇〇〇年,哈洛宁当上芬兰总统时,我二十五岁,是个初出茅庐的芬兰报社记者,刚获得北欧发行量最大的《赫尔辛基新闻报》(Helsingin Sanomat)录用。我是土生土长的芬兰人,从小在那个北半球顶端的国家成长。那个向来不起眼的小国竟然在一夕间爆红,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但是芬兰成为全球宠儿之际,我却反其道而行,开始前进美国。就在《新闻週刊》宣布我的祖国是全球最好的国家以前,我决定抛下芬兰的一切,远走美国,展开移民的新生活。

  我从美国的新家隔着汪洋,遥望着北欧的故乡,像球迷为家乡的球队叫好一样,自豪地看着芬兰在国际竞赛及全球排名中的优异表现。在此同时,美国新生活所面临的挑战也令我分心。更重要的是,我身边的美国人大多不太注意芬兰或北极圈附近的北欧国家,美国生活的种种挑战已让美国人疲于因应。也许柯林顿和《经济学人》编辑之类的政策专家,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芬兰的种种,但说实在的,一群无关紧要又寒冷的小国,每个人的样貌、言行、思维都差不多,他们能提供活力充沛又多元的美国哪些有意义的参考呢?

  长久以来,美国在全球一直是引领自由、独立、个人主义、机会的灯塔。相较于热爱自由、无拘无束的美国,北欧地区不仅看来无关紧要,根本就糟透了。不少美国人认为北欧国家是一群可悲的「社会主义保母国家」,以福利制度宠惯人民,那不仅无法创造幸福,还会让人依赖成性,陷入冷漠与绝望。美国对「北欧超级典范」的批评,大多提到他们忧郁、酗酒、自杀的比率很高。

  在北欧,其实很多人也不解全球到底在大惊小怪什么。尤其,我的芬兰同胞根本是以自尊低落出名。《新闻週刊》宣布芬兰是全球最好的国家时,芬兰国民几乎一致认为那个杂志应该是犯了很尴尬的错误,大家也觉得「芬兰是全球第二幸福的国家」简直是荒谬。芬兰的冬天漫长、冰冷又昏暗,很多芬兰人一年到头有好些日子都必须忍受这种天候,酗酒确实是一大问题。瑞典、丹麦、挪威通常比芬兰和冰岛更有自信,但是北欧国家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完美国家,北欧人依然深受美国的启发与鼓舞,尤其是美国的流行文化、进取精神,以及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世界级的城市。

  我在美国展开新生活时,美国经济已从金融危机的谷底反弹,芬兰的气氛反而开始阴郁了起来。全球经济衰退和欧元危机开始对芬兰产生严重的影响,减缓了众人推崇的芬兰经济。芬兰的学生表现依旧抢眼,但是在国际竞赛中不再样样名列前茅。整体来说,如果你上街访问芬兰人,他们的国家是不是全球(更遑论美国)的「超级典范」,他们可能都会暴躁地否认,尤其天气又冷又阴时,他们更有可能一口否定。

  不过,我以北欧移民的身分住在美国愈久,有个感觉却日益清晰。无论芬兰是不是全球「最好」的国家,美国多数人以及北欧家乡的多数同胞并未意识到,在二十一世纪初离开芬兰或北欧国家到美国定居,彷彿是回到过去的特别之旅,而且特别辛苦。

  身为移居美国的北欧移民,我也发现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很多人似乎没有发现,生活其实可以过得比当下更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些犹豫。我对“北欧模式”了解不多,对“美国梦”却耳熟能详。担心书中内容会过于偏向一边,或者过于学术化,难以阅读。然而,一旦翻开,我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他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却又带着严谨的逻辑,为我们讲述了北欧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书中的“人本”概念,不是那种空洞的哲学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北欧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儿童的成长环境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作者并没有回避北欧模式的挑战,比如高税收带来的潜在压力,以及集体主义可能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他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美国梦的价值观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探讨“幸福”的来源时,将目光从物质财富转移到了社群关系、社会信任和自然环境上。他认为,一个真正美好的生活,应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上。而北欧模式在这些方面似乎做得更为出色。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包括了对社会贡献,以及个人幸福感的提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社会模型,也看到了实现这个模型的具体路径。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中“万有理论”这个词吸引的。感觉作者试图要阐释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于幸福和成功的普世法则。而将北欧模式与美国梦进行对比,更是让这个主题显得更加宏大和具有探索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非在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在深入剖析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哲学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塑造了人们的生活。他对北欧“人本”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福利国家”这个概念。它不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一种基于对个体尊严和集体福祉的高度认同而构建的社会契约。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欧社会如何通过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安全感,从而释放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这与美国梦中强调的“一切皆有可能”,却可能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公平”和“机会均等”的讨论。北欧模式似乎更侧重于结果的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水准,而美国梦则更强调过程的公平,即起点相同,结果则取决于个人努力。这两种理念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哪种更好,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哪种模式更能促进个体幸福和社会整体的繁荣。他提出的“生活质量”衡量标准,也超越了传统的GDP,包含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社区的凝聚力、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或许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升级。这本书让我对北欧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也让我对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

在翻开《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之前,我其实对“北欧模式”有着模糊的印象:高福利、社会民主、圣诞老人和宜人的自然风光。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对北欧生活哲学产生了一种深刻的、系统性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或者讲述故事,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叙事,将北欧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置于一个更加普世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的笔触颇具启发性,他没有将北欧的成功简单地归因于地理位置或历史巧合,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人本”概念的阐释,它并非是一种空洞的理想主义,而是落实到社会制度、教育体系以及个体生活方式中的具体体现。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对社会整体福祉的贡献?美国梦的“个人奋斗、无限可能”固然吸引人,但当这种奋斗过度强调个体超越,而忽视了社会支持和公共利益时,是否会走向一种孤立和不确定?这本书提出的“北欧人本”是否是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具人性关怀的另一种可能?作者在对比中,运用了大量看似不经意却极为精准的例子,让我仿佛置身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宁静社区,又或者在美国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中,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的充实、社群的联结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逻辑严谨,引人入胜。即使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某些观点持有保留意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在这本书中倾注的心血和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

评分

当我捧起《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这本书时,我首先被“万有理论”这个词吸引了,它暗示了一种对普遍规律的探索。而作者将目光投向北欧和美国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模式,无疑是为了寻找关于“美好生活”的答案。书中对北欧“人本”理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个体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社会。作者并没有将北欧模式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乌托邦,而是对其潜在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公平”与“机会”的讨论。北欧模式似乎更侧重于结果的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美国梦则更强调过程的公平,即起点相同,结果由个人奋斗决定。这两种模式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弊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探讨“幸福感”时,不再局限于物质财富的衡量,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社群关系、工作意义感以及对未来的确定性。北欧模式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更为出色,它通过强大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为公民提供了安全感,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实现自我价值。这本书让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从个人层面的追求,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的构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国家模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更具人性关怀的社会本身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用抽丝剥茧的方式,为我们拆解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北欧万有理论”这个标题听起来有点“大”,但读进去之后,你会发现作者确实在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北欧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他巧妙地将北欧的“人本”理念与美国梦的“个人主义”进行对比,这种对比非常有力,并且充满了洞察力。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塑造国民价值观的关键。书中对北欧教育体系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教育模式,这与我过去理解的“填鸭式”教育有着天壤之别。而这种教育理念,又如何反哺了北欧社会的“人本”文化,作者的论述非常到位。另一方面,美国梦所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竞争”,虽然充满了吸引力,但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不平等。书中对美国社会一些问题的犀利剖析,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是否应该以牺牲个体和他人的幸福为代价。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讨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时,不仅仅是提倡减少工作时间,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工作文化和社会制度,让人们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实践相结合的分析,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北欧和美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更有人性的社会本身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觉得,“美好生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而《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北欧人如何定义“美好生活”的大门。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北欧模式与美国梦进行标签化对比,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价值观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实践。他对于“人本”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北欧的教育、医疗、工作和福利体系中的,书中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信任”在北欧社会中的作用的强调。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能够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并最终为公民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这与美国梦中强调的“个人奋斗”和“弱肉强食”的竞争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梦的吸引力在于其“无限可能”,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作者并没有批判美国梦,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审视,让我们看到,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社会整体的福祉。这本书让我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有了更丰富的维度,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北欧的经验,同时又保留美国梦的激励作用,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评分

读完《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北欧人的生活哲学与美国梦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对比。我一直对北欧国家那种既有高度的社会公平,又能保持经济活力的模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北欧“人本”理念的核心,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慷慨,更是一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一种对集体福祉的追求。这种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教育、医疗、税收、工作等方方面面,并最终塑造了北欧人的生活方式,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反观美国梦,它所代表的“个人奋斗”、“机遇无限”的价值观,在激励个体追求卓越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幸福感”的探讨,它并非仅仅来自于物质的占有,而更多地来自于社群的归属感、工作的意义感以及对未来的确定感。北欧模式似乎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它通过强大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为公民提供了坚实的安全网,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实现自我价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也让我对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在阅读之前,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怀疑的心态。期待的是作者能为我揭示北欧模式的精髓,怀疑的是“万有理论”是否有些言过其实。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论述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美好生活”的全新视角。书中对于北欧“人本”理念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个体福祉和社会责任完美结合的社会模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北欧国家如何通过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了安全感和尊严,从而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实现自我价值。而美国梦所代表的“个人奋斗、自由竞争”的价值观,虽然充满了魅力,但在实践中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固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讨论。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减少工作时间,而是要通过构建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文化,让人们能够真正地享受工作,并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这本书让我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不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而是包括了精神的满足、社群的联结以及对未来的确定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深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社会,也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这样的社会而努力。

评分

《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这本书,就像一场跨越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剖析了北欧人对“美好生活”的独特理解,并将其与美国梦的价值体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我一直对北欧国家那种看似矛盾的社会结构感到好奇:高福利、高税收,却又能保持经济的活力和国民的幸福感。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关键——“人本”理念。作者深入探讨了北欧如何将个体的发展置于社会福祉之上,通过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社保体系,为公民提供了坚实的生活保障,从而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去追求梦想。反观美国梦,它所代表的“个人奋斗、自由竞争”固然激励人心,但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个体焦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生活质量”的探讨,它不仅仅是GDP的增长,而是包含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社群的归属感、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论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美好生活”模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北欧和美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更有人性社会的指南。

评分

《北欧万有理论:北欧人本vs.美国梦,美好生活的终极探求》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将北欧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置于与美国梦的宏大对比之中。我一直对北欧国家那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既有高度的个人自由,又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作者深入挖掘了北欧“人本”理念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整体福祉的追求。这种理念是如何通过教育、医疗、福利等制度得以实现的,书中有着详细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信任”视为北欧社会高效运行的关键。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能够极大地减少社会成本,提升生活质量。这与美国梦所代表的“个人主义”和“竞争”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国梦的吸引力在于其“无限可能”,但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哪种模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哪种模式更能促进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这本书让我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实、社群的归属以及对未来的乐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