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建筑界最高荣誉
2012普立兹克奖得主王澍的文化美学随笔
这本书不只关乎建筑,更连接东方美学的深邃空间。
「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王澍
随书附名家《谈王澍》别册 阮庆岳(建筑师、小说家 ) | 房慧真(资深记者、作家) | 谢英俊(建筑师) | 谢佩霓(策展人、艺评家)
特别收录 王澍 2012年普立兹克建筑奖获奖感言
王澍的地位,2012年拿下建筑界最高荣誉普立兹克奖,《造房子》是他获奖后的第一本文化美学随笔,本书从建筑观点出发,却不只关乎建筑本身,更连接东方美学的深邃空间。
王澍的建筑,从叛逆的愤青时代说起,他所代表的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清楚知道自己要做走什么道路,做到百折不挠还保持理想的最初纯度,没有半分减损,甚至更加地坚硬,也更加底气十足。
王澍的文字,意境深远,所读到的是一种文人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审美情趣之间,探索东方哲学与思想的价值,提炼出一股极为醇厚的文化底蕴。
王澍的素朴,是对存在、对真理、对人性的一种追求,这力量支持他从年轻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旅程,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坚持内心,并努力地去实现它。
本书特色 10篇东方文化思索 ——从宋代山水古画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王澍以建筑和人文思考角度,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中的东方哲学与美学,勾勒出他心灵深处的建筑理想国。
3篇建筑设计书写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杭州中山路街区改造计画,王澍从设计思考开端、建造过程,到完工之后,还原这些「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作品的思考过程。
6篇人生散文随笔 ——王澍漫谈青春时代的养成、叛逆自学的成长历程、自我实现与锤炼的牛气,他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他人生中所遭遇的挑战、艰鉅、困惑,更有感动,对于这位大师的人文情怀可说一览无遗。
1篇空间美学对谈 ——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王澍首度触及现代人关心的居住议题、空间与尺度、生活的痕迹、公共建筑、违章建筑、城市与园林……种种对于人与建筑的深刻关注。
4篇名家专文分享 ——随书附精美别册,收录四大领域名家专文分享:阮庆岳〈造园人与养园者〉、房慧真〈回望青山的可能位置〉、谢英俊〈看、感受王澍的建筑〉、 谢佩霓〈愿为浮世辟绿洲 话说王澍〉,谈他们眼中的王澍。
1篇建筑得奖感言 ——别册特别收录王澍于2012年普立兹克建筑奖时获奖感言,谈建筑,谈如何设计一个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以及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
名人推荐 阮庆岳(建筑师、小说家 ) | 房慧真(资深记者、作家) | 谢英俊(建筑师) | 谢佩霓(策展人、艺评家)
「以素朴为据的王澍,在此刻建筑界有着绝对殊异也重要的位置点。他『和而不同』的独行姿态,对己身信仰的坚定与执着,都让他的身影明晰难忽视。」——阮庆岳(建筑师、小说家)
「王澍的建筑里,始终有个「观察者」隐匿在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观察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他并不俯瞰,『他的存在让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染上某种迷思性质。』」——房慧真(资深记者、作家)
「本书是王澍阶段性的建筑创作生命史,年轻、创作企图心与精力无限,是充满激情的革命者,现代文人建筑开创者。」——谢英俊(建筑师)
「王澍话心境为情境,造景造园,意不在造物造象,而是在造境造人。所谓园,不是圈地为无冕王,而是找到重返家园,安住身心的路。」——谢佩霓(策展人、艺评家)
各界好评 「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他的工作则是指挥一首由形式、规模、材料、空间和採光等建筑乐器演奏的乐章。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普立兹克奖评审评语
「王澍的作品非常杰出,他的设计综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当地文化的底蕴。他创新地使用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札哈‧哈蒂( Zaha Hadid,建筑师、2004年普立兹克奖得主)
「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张永和(建筑师、普立兹克奖评审)
「中国一位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对许多人来讲他代表着一件事情,你不见得永远要从那些摩登的元素里头来学习,你在你自己的文化,在你的土壤里头,你可以超越西方。」——文茜世界周报
「他实际上深深植根于现代主义。他的作品既不是对中国建筑也不是对西方建筑的简单复制,而是两种风格的融合。」——哈佛设计研究院的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
「中国总是欢迎外国的建筑师来设计大城市里的建筑——包括往届普立兹克奖的获得者诺曼•福斯特和札哈‧哈蒂,所以这样一个非主流的设计师获得普利兹克奖震惊了中国建筑界。王澍称他们是「正常的群体」,这个群体对王澍获奖集体沉默。——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