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忙碌的人

再见,忙碌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慢生活
  • 极简主义
  • 时间管理
  • 自我成长
  • 生活方式
  • 心灵鸡汤
  • 职场减压
  • 效率提升
  • 人生思考
  • 告别内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忙碌中,我们失去了健康、远离了个人爱好、忽略了家人朋友。

  忙碌最终换来的只能是我们越来越闭塞的人生、
  忙碌,不可以当作是充实的代名词
  匮乏的神经和疲惫多病的身体。
《时光的涟漪》 一、尘封的记忆与初醒的渴望 在那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本厚重的羊皮卷轴静静地躺在布满灰尘的书架上,书页边缘已经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不清,但卷轴散发出的古老气息,却仿佛能穿透时空的阻隔,直抵人心。书名是《时光的涟漪》,它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而是一本关于“回溯”与“重塑”的私人记录。 本书的叙事者,一位隐居在遥远山区的制钟匠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哲学命题:时间是否可以被量化,被重新编排?他年轻时曾是一位满怀抱负的理论物理学家,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世俗的一切。他将自己的前半生投入到对宇宙规律的探索中,后半生则沉湎于对“失去”的追忆与补偿。 第一部分:齿轮的低语 卷轴的开篇,描绘了制钟匠人童年时与一座废弃钟楼的奇特联系。那钟楼的机械结构复杂到令人咋舌,据说凝聚了某个失传文明对时间流逝的全部理解。匠人回忆道,每当他靠近那座钟楼,总能听到一种极其微弱的、非机械性的“低语”,那声音像是无数细小的齿轮在同一频率下共振,诉说着过去发生却未被记录的细节。 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如何学习并掌握了古老机械学的精髓,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对自然界中周期性现象的观察——潮汐的规律、植物的生长节律、星辰的轨迹。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是时间的投影,真正的“时间之钥”,隐藏在这些宏大与微小之间的和谐共振之中。 书中穿插着匠人绘制的大量手稿图纸,那些图纸复杂到足以让现代工程师望而却步。它们描绘的不是实际存在的时钟,而是基于量子纠缠和引力波理论构建的“概念时间器”。他坚信,只要找到正确的共振频率,理论上可以将自身的意识与过去某个时间点上的“信息碎片”进行对接。 第二部分:琥珀中的凝固 匠人将这种尝试称为“凝固琥珀”。他描述了一段极度痛苦的尝试过程。他试图用一种特殊的合金——他称之为“记忆金属”——来制造一个微型装置,用以捕获和重放特定的情感记忆。 然而,物理层面的尝试屡屡失败,装置不是熔毁,就是发出刺耳的噪声。他意识到,要触及时间,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共情。 于是,叙事转向了对情感的深入剖析。匠人开始研究人类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他记录了不同情绪下,自己对同一段经历的描述差异:恐惧时,一秒如一世纪;狂喜时,一年如白驹过隙。 在这一部分,他详尽描述了对“完美瞬间”的捕捉尝试。他回忆了与他生命中一位重要女性共度的某个夏日午后,阳光、气味、她不经意的一个微笑,所有元素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他试图通过极端的精神专注力,将那个瞬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深处,使其不受后续岁月的侵蚀。书中充满了对光影、嗅觉和触觉的细致描绘,极具画面感。 第三部分:河流的回溯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匠人年事已高,体力衰退,但精神却空前清明之时。他放弃了制造复杂的机械装置,转而采取了一种近乎冥想的、内观的修炼方法。他相信,物质世界的限制是最大的干扰。 他开始撰写一本“反向日记”。这不是记录发生过的事,而是记录“本可能发生”的事。他详细推演了生命中每一个关键岔路口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他没有离开城市,如果他选择了另一份工作,如果他说了那句没有说出口的话…… 这部分内容极具哲学思辨色彩。他探讨了“选择的重量”——每一个被放弃的未来,是否仍然以某种微弱的能量形式存在于某个平行的维度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这些未竟之路在他内心构建的“幽灵景观”。 第四部分:静默的解答 全书的最后,制钟匠人得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时间无法被真正地“逆转”或“修改”,因为时间的本质在于其不可逆的流动性所带来的“意义”。如果一切可以重来,那么任何选择都将失去其锋芒与珍贵。 他发现,他毕生的追逐并非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现在”。他描述了在最后一次独自面对那座废弃钟楼时,听到的不再是齿轮的低语,而是一种纯粹的、寂静的和谐音。 他最终选择毁弃了他毕生的研究笔记和那些复杂的模型,只留下了这本《时光的涟漪》。他意识到,真正的“涟漪”,并非时间本身的波动,而是我们的记忆和理解在既定时间线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书的结尾,他写道:“我曾想成为时间的舵手,最终却学会了成为时间的旅人。旅途的风景,远比终点更值得铭记。” 全书的笔调细腻、内敛,充满了对存在、记忆、选择和消逝的沉思,辅以大量的机械图解和自然哲学的观察笔记,构成了一部关于精神内在探索的隐秘之作。它探讨的,是如何与逝去的自我和解,而非试图去改变已经发生的历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石磊     


  出版社特约作家。擅长心理学书籍的写作,喜爱旅游,为人豁达。
 

图书目录

序:再见,忙碌的一切
 
PART 1为何我们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
1.你是否想过,生活中究竟在忙什么?      016
2.穷忙和瞎忙,是最容易跳入的陷阱  024
3、无谓的忙碌只会增加个人的负担      030
4.当忙碌于生活时,人生就已失去意义      036
5.生活过于忙绿,将失去宝贵的思考  042
6.忙碌生活中仅记:人忙,心不能忙  049
 
PART 2  给忙碌一个「到此为止」的界限
7.下班后,拒绝把工作带回家     056
8.适时的把上班压力抛诸脑后     062
9、注意日程不要排得太满     068
10、养成在固定时间工作的习惯   075
11、不要让工作成为你的全部       082
12、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       088
 
PART 3  有条理的人,总有休息时间
13.条理分明,让你省下更多的时间    096
14.预成先就,有条理的制订计画        102
15.避免对事情「一视同仁」       108
16、按部就班,有规律才有效率   115
17、掌握工作中的八十/二十法则        122
18.别让无关的人事干扰你   129
 
PART 4  管理时间,用效率消除忙碌
19、有效利用时间,你就不用忙碌        136
20、找到事情的瓶颈环节       143
21、效率要高,效能更要实现       148
22、善用「每日备忘录」       153
23、学习科学地扩充时间       158
24、精神饱满才能让效率提高       163
 
PART 5  统筹安排,让休闲时间倍增
25.有序整合,一加一可以大于二        170
26.学习盯住「面」而非「点」   176
27.学习可以并行来完成的事       180
28、改掉事必躬亲的恶习       186
29.把无碍之事统统划掉       192
30、专注目的做好协调  197
 
PART 6 克服拖拉习惯造成的忙碌
31.急事都是拖延一手造成的后果        204
32.你有试过把工作完成于昨天吗?    209
33.当心陷入「帕金森时间效应」        215
34.不要再拖拖拉拉的做事了       220
35.用「诱导物」改掉拖延恶习   225
36.培养快节奏的紧急意识   229
 
PART 7  忙碌少一点,生活轻松点
37、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236
38、重新审视你的生活价值   241
39、把将来要做的事放一边   248
40、再忙也要懂得忙中偷闲   255
41、掌握随时随地放松的要领       260
42、多一份悠闲,就多一份富裕   265
 

图书序言



再见,忙碌的一切


  「忙忙忙,忙到白了头」。忙碌的人们在「金钱」与「健康」的物质交换中,损失掉的是身体的健康与精神上的活力,我们真的要这样继续这样忙碌的日子吗?不,决不!我们要勇敢地向忙碌说再见。

  一个大企业的技术部负责人述说他的苦恼:一年多来经常失眠,头晕目眩,唿吸急促,心跳剧烈,动辄心烦意乱,觉得工作疲于奔命,难以应付。一位机关文员感到自己的工作责任不大,没有刺激及激发力,缺乏挑战性和发展前途,犹如死水一潭,使人感到无聊,乏味。因而他工作时无精打采,缺乏热情。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人,都是因为长期忙碌的工作而导致了工作疲劳症的发生。然而,生活应该拖住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拖着走。被时间压迫,是现代人给自己增加的最大障碍。「时间病」已经在都市蔓延开来,人们在紧张时间的逼迫下,变得烦恼、慌乱和急躁,甚至因为透支而产生诸多慢性疾病。

  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多少金钱都是买不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但忙碌中,我们失去了健康、远离了个人爱好、忽略了家人朋友。我们在忙碌中失去了太多原本属于我们的快乐。很多人忙得甚至没有时间看一眼工作以外的世界,这种忙碌最终换来的只能是我们越来越闭塞的人生、匮乏的神经和疲惫多病的身体。

  忙碌,曾经一度是充实的代名词。但是,忙碌付出的代价要比充实多得多。而这些代价却又是我们人生的乐趣之所在。仅仅当作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发挥智慧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工作是快乐的。当工作和生活能互相平衡时,它们往往能相互促进,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整体效率和品质。

  轻轻松松地工作,快快乐乐地生活,这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努力实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平衡工作与生活,尽情地享受这美妙的人生吧。此外,许多研究已证明,均衡的生活,不但有助于提高人的创造力,而且还能降低压力并维持较高的绩效。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从长期来看,只有使生活和工作实现平衡的状态才可能持久,即使忙碌也要很好地调节自己,也才能够忙得舒心。

  现在的社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赶路、奔波。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而上帝给我们的时间又太少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惦记着心目中的峰顶,走得太过匆忙、执着、焦急,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忽视了给自己的身心一个缓冲和恢复能量的机会。

  忙,这绝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生活。再见,忙碌的人;再见,忙碌的工作;再见,忙碌的生活;再见,永远不见,忙碌的一切!
 

图书试读

Part 1
为何我们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


1.你是否想过,生活中究竟在忙什么?

「最近比较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在当今讲究效率的快节奏社会中更是如此。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学习,忙着消费……「忙」成了很多人心头唯一的关键字。当然,也是无数人工作和生活的写照。虽然「忙」字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但它代表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因为只靠忙并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满意的结果——幸福生活。

穷人忙,富人也忙,「不忙不行啊」,没有一个人敢停下来,结束生活的鞭打。因此,「忙碌」成了时代的代名词,让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彷彿成了不停旋转的陀螺。

但人是有思想的,不是机器,人生只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又会有什么意义?时间固然需要珍惜,但不要把自己赶得太急,所以就不能像机器一样只会运转。忙与闲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学会忙里偷闲,才会使生活趋于平衡,保持合理的节奏。

节奏,是一切物种存活、行进、运动过程的形式,是调节物种休养生息的一种规律状态。节奏使一切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节奏是世界的枢纽,是生活的遥控器。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劳逸结合,张弛有序,这种生活的模式是依据人的生理节奏、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天体的运转节奏等设计建立起来的。它内在的根据是人对这些节奏规律的把握和顺应。

但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在马不停蹄地奔波,时时刻刻一副很努力、很拼命的样子。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可结果是很多人都搞得身心疲惫,也不快乐,依然没有满足感。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内心究竟需要什么。

然而,人类的全部文明实践已证明,认识、把握和顺应了这些节奏,人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人的生活才变得轻松而愉快。

「最近做什么呢?也不见你人影。」

「唉,最近挺忙的,也没空联系你。」

「忙什么呀?」

「瞎忙啊!」

……

这样的对话你一定很熟悉吧。什么是「瞎忙」?瞎忙就是无头绪的忙,不自觉的忙,没必要的忙,不得不忙的忙。大街上,看路两边那些匆匆走路的人,那些骑自行车的人,骑摩托车人,那些开着轿车唿啸而过的人,无不在透露一个资讯:我很忙。于是,「忙」与「快」成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再见,忙碌的人》这本书,仿佛一位老友,在不经意间,却道出了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困惑。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被无休止的任务和信息所裹挟,身不由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场温柔的唤醒,让我从“应该更忙”的思维定势中慢慢挣脱出来。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忙碌”,而是通过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引导我去理解“忙碌”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忙碌”源于内心的不确定感,源于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源于害怕被落下。书中对于“关注点”的转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投向外部,关注着别人的成就,关注着社会的要求,却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声音。作者鼓励我们将目光收回,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平静和喜悦的事情。我开始尝试每天留出一些时间,不看手机,不处理工作,只是静静地听听音乐,或者只是望着窗外发呆。起初会觉得时间浪费了,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浪费”让我内心更加充实,精力也更加充沛。它让我明白,告别忙碌,并非意味着放弃责任,而是以一种更健康、更自在的方式去承担,去生活。它是一本能够让你重新找回自我,找回生活主导权的书。

评分

我拿到《再见,忙碌的人》这本书时,它就给我一种特别的质感,不是那种闪亮的封面,也不是引人注目的标题,而是一种朴素的、带有思考沉淀的意味。读进去之后,更是如此,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注入我的内心,洗涤着那些被日常琐事堆积的疲惫。它不是那种瞬间点燃你热情、让你充满力量的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用一种温和而坚定地口吻,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对话。书里对于“效率”的重新定义,让我大为赞同。我一直以为,效率就是完成更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分钟都榨干。但作者指出,真正的效率,是把时间花在最值得的事情上,是能够带来长远价值的投入,而不是短时间内看起来很“忙”。我记得书中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人在花园里,花了很多时间去修剪一棵树,看似“慢”,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宁静和喜悦,因为他知道,这棵树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开出更美的花朵。这个场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忙碌”,我是否也曾为了追求表面的“快”和“多”,而忽略了那些真正有意义的、能够带来内心丰盈的事情?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它让我意识到,告别忙碌,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选择,一种对自己生活更有掌控力的选择,一种对内心声音更真诚的回应。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再见,忙碌的人》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我就是那个“忙碌的人”。我一直认为,忙碌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路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被自己固有的观念所束缚了。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烈的观点,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忙碌”的定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心流”的描述。我们常常把“忙碌”等同于“投入”,但真正的“心流”,是一种高度专注,一种沉浸其中,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愉悦状态。我开始反思,我的“忙碌”是否真的能带来“心流”?还是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在追逐表面的成就?这本书鼓励我,与其追求无休止的忙碌,不如去寻找那些能让我进入“心流”的状态,那些能让我真正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时刻。它让我明白,告别忙碌,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调整,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内心需求的尊重。它让我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那些能滋养我心灵的活动,留给那些真正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情。

评分

《再见,忙碌的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混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我过去的生活,就是一部行走的“忙碌”剧本,每天从早到晚,被各种事务填得满满当当,却常常感到一种空虚和迷失。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的方向上,轻轻地指点迷津。它没有给我强加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让我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答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节奏”的讨论。我们总是在追求“速度”,却忽略了生活本身应该有的“节奏”。太快的速度,会让我们错过沿途的风景,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作者鼓励我,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要学会张弛有度,要懂得在忙碌中给自己留白。我开始尝试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享受那些微小的快乐。这种“慢下来”的过程,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它让我明白,告别忙碌,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一种对幸福更真实的追求。

评分

拿到《再见,忙碌的人》这本书,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也带着一些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忙碌”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再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的思想所折服。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我们为何会陷入忙碌的怪圈,以及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偷懒”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更有智慧地生活,如何更有效地投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艺术”的论述。我们常常因为害怕错过,因为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忙碌。作者引导我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什么是值得我去投入的。我开始尝试在做每一个决定前,问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否真的符合我的内心?是否真的能让我离我想要的生活更近一步?”这种“选择的艺术”,让我逐渐摆脱了被动的状态,开始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生活。它让我明白,告别忙碌,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更明智的取舍,一种对自我价值更深刻的认知。它是一本能够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人生方向,找回生活主动权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再见,忙碌的人》,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总觉得“忙碌”是现代生活绕不开的标签,好像一味地告别,就会失去某种价值,某种成就感。但翻开书页,我才意识到,这句看似简单的告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生活本质的追问。它不是让你彻底放弃一切,而是引导你重新审视“忙碌”的定义,以及它在你生活中的真正位置。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忙碌”,究竟是为了实现什么?是为了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为了内心的平静和充实?书里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一些触动人心的观察,让你自己去寻找。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作者描述了在清晨还没有被城市喧嚣吞噬前的宁静,那种专注地泡一杯茶,感受阳光洒在脸上,听鸟儿鸣叫的瞬间。那样的画面,仿佛是久违的奢侈品,让我不禁停下了手中匆忙的脚步,也让我想起自己有多久没有真正地“活在当下”了。这种“活在当下”并非是懒散,而是一种有意识地去感受、去体验,去与周遭的世界建立真实的连接。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高效的背后,往往是低效的灵魂”,让我拍案叫绝。我们常常追求方法论上的高效,却忽略了内在的驱动和真正的目标。有时,慢下来,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是在为更长远的思考和更深刻的体验积蓄能量。它不是一本鸡汤文,而是更像一位老友,用一种温暖而坚定的语气,和你探讨人生的真谛,引导你重新校准自己的航向,找回那些被忙碌掩盖了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再见,忙碌的人》就像一部缓缓展开的画卷,在描绘着我们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态,又在其中巧妙地植入了自我救赎的种子。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觉得书名有些意思,想看看里面究竟说了些什么。结果,它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作者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是那种振聋发聩的宣言,而是像一种低语,提醒你那些被你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我开始反思,我所认为的“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还是为了逃避内心的恐惧?书中关于“意义”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把“忙碌”等同于“有意义”,却忽略了真正的“意义”在于内心的充实和价值的实现。它让我明白,告别忙碌,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追寻,一种对自己内心最真实需求的回归,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它是一本能够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生活,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的书。

评分

《再见,忙碌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活态度的重塑。我常常觉得自己被时间追赶着,每天都在为各种事情奔波,却没有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作者的文字,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拍打着我疲惫的肩膀,让我停下来,喘口气,看看周围的世界。它没有给我列出具体的“不忙碌”的步骤,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引导我去思考“忙碌”的本质。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忙碌,是因为我们被各种外界的噪音所干扰,被各种不必要的需求所驱动。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们追求的“效率”,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它让我开始审视,我的“忙碌”是否真的源于内心的渴望,还是只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这本书鼓励我,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心,去倾听自己真正的声音,去追求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的事情。我开始尝试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减少无意义的信息摄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用来阅读,用来思考,用来感受。这种“慢下来”的过程,让我发现了很多被忽略的美好,让我找回了久违的宁静。

评分

《再见,忙碌的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如何不忙碌”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书。我从它身上读到的,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重新认知,一种对内心需求的高度重视。作者并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制造虚幻的“慢生活”的图景,而是用一种极其平和却又极具力量的方式,解构了我们对“忙碌”的执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内在驱动力”的探讨。我们常常是被外部的压力和期待推着走,以为“忙碌”就是进步的证明。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果缺乏内在的驱动,再怎么忙碌,都可能是一种徒劳。那种发自内心对某件事的热爱,那种为了探索未知而产生的强烈好奇心,才是真正能够引领我们前进的力量。书中有个比喻,我一直难以忘怀:把生活比作一首乐曲,我们总是急于演奏出最快、最复杂的旋律,却忽略了那些悠扬的慢板,那些留给听众回味的空间。这种“回味的空间”,正是“再见,忙碌的人”想要传递的精髓。它不是让你放弃所有的责任和追求,而是让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找到一种与自己和解的节奏,一种不被时间绑架的自由。我开始反思,我所忙碌的一切,是否真的符合我内心的愿望?我是否只是在扮演一个“忙碌”的角色,而忽略了角色背后的那个真实的自己?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真正自由和宁静的渴望,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评分

初读《再见,忙碌的人》,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教我如何更有效率地安排时间,如何从一堆待办事项中解脱出来的实用指南。然而,它呈现的却是一种更为哲学性的思考,一种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直接列出“摆脱忙碌”的法则,而是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质疑“忙碌”本身。我开始琢磨,我们为什么如此害怕“不忙碌”?是否因为社会将“忙碌”与“价值”划上了等号?书中的一些论述,让我对“成就感”有了新的理解。过去,我总以为成就感来自于完成一件又一件任务,来自于别人对我“能干”的赞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就感,或许更多地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那些用心去体验的微小瞬间。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蓄意留白”。这个词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习惯了填满所有的时间,似乎一刻的空闲都是罪过。但“蓄意留白”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有目的地为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创造喘息的空间,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热情。我开始尝试在日程表中刻意留下一些“空白”,不安排任何任务,只是用来发呆,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起初会有些不适应,甚至有些焦虑,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些“留白”反而让我更有创造力,更能集中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它让我明白,忙碌并非终点,而是一种被我们误解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以及何时放下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