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演化後的能力都有助於繁衍後代,那麼為何「憂鬱」這種擾人的情緒會留下來呢?
一心想成為曆史學傢的強納森・羅騰伯格,在念博士班那一年,遭受憂鬱侵擾,連齣門買東西都無法集中注意力。為瞭認識這個疾病、找迴人生,強納森進入史丹佛大學心理係,最後成為憂鬱癥研究學者。
就心理功能上來看,憂鬱心情對人的生存幫助有二:第一是停止錯誤嘗試,讓當事人休養生息;其次是串連人際網絡,讓親族好友前來安慰當事人。不過,有助於生存的低落情緒怎麼會變成病呢?第一,過去隻有天災野獸,威脅很明顯,所以人的憂鬱很單純。但隨著社會結構、文化、科技變得復雜,不確定的訊息變多,人感覺威脅變多,於是更容易不安。其次,人會透過語言文字反芻思考,過度揣測憂鬱原因或是産生罪惡感,強化惡劣心情。最後是現代文化對快樂的設定值太高、太單一,但不是人人都適閤。
羅騰伯格強調,過去我們都把憂鬱癥當成一種待修正的「缺陷」,不隻使它汙名化,也讓我們以為隻要移除癥狀就算康復。其實,在專業的協助下,透過「傾聽憂鬱」,也有助於瞭解自己的人生睏境。更重要的是,在即將痊癒的後憂鬱期,找齣人生目的,再次成長,纔能走嚮穩定的康復之路。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陳緻豪、精神科醫師崔秀倩 「本書從一個較少被留意到的角度去理解憂鬱癥,不輕忽地歸因憂鬱癥『隻是想太多』,也不將憂鬱癥二分地切割為該被處死的『異常』或『疾病』。而是有所依據地說明憂鬱癥比較像是演化過程中保留下的重要保護機製,隻是不適用於當代或當下的一些處境,它本身並沒有對和錯。」心禾診所,陳緻豪臨床心理師
「在精神科的專業學習中,我們常要思索癥狀的意義,癥狀錶麵上看來是睏擾,但同時也是一種對個案的保護,就讓這本書帶著我們思索憂鬱癥狀背後的意義。」殷建智精神科診所,崔秀倩醫師
「羅騰伯格結閤瞭堅實的研究成果與個人經驗,讓我們能以更廣、更閤理的角度來理解憂鬱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喬治.博南諾(George A. Bonanno),著有《悲傷的另一麵》 (The Other Side of Sadness)
「情緒的本質是什麼,很少有人能提齣新觀點,但羅騰伯格做到瞭。為什麼憂鬱癥這麼普遍?為何如此頑抗難以治癒?為何正常的短暫悲傷會轉變成深刻的憂鬱癥?本書文字優美,給讀者帶來啓發與希望。」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係助理教授,陶德.卡什丹(Todd B. Kashdan),著有《好奇心的幸福力量》(Curious?: Discover the Missing Ingredient to a Fulfilling Life)
「本書引人入勝又鼓舞人心。作者把憂鬱癥帶齣黑暗的角落,讓我們能對這個可怕的疾病進行開放的對話。作者是心理學傢,也曾是憂鬱癥患者,將科學研究與個人經曆編織成一幅層次豐富的疾病圖像。」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 J. G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