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演化后的能力都有助于繁衍后代,那么为何「忧郁」这种扰人的情绪会留下来呢?
一心想成为历史学家的强纳森・罗腾伯格,在念博士班那一年,遭受忧郁侵扰,连出门买东西都无法集中注意力。为了认识这个疾病、找回人生,强纳森进入史丹佛大学心理系,最后成为忧郁症研究学者。
就心理功能上来看,忧郁心情对人的生存帮助有二:第一是停止错误尝试,让当事人休养生息;其次是串连人际网络,让亲族好友前来安慰当事人。不过,有助于生存的低落情绪怎么会变成病呢?第一,过去只有天灾野兽,威胁很明显,所以人的忧郁很单纯。但随着社会结构、文化、科技变得复杂,不确定的讯息变多,人感觉威胁变多,于是更容易不安。其次,人会透过语言文字反刍思考,过度揣测忧郁原因或是产生罪恶感,强化恶劣心情。最后是现代文化对快乐的设定值太高、太单一,但不是人人都适合。
罗腾伯格强调,过去我们都把忧郁症当成一种待修正的「缺陷」,不只使它污名化,也让我们以为只要移除症状就算康复。其实,在专业的协助下,透过「倾听忧郁」,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人生困境。更重要的是,在即将痊癒的后忧郁期,找出人生目的,再次成长,才能走向稳定的康复之路。
名人推荐
临床心理师陈致豪、精神科医师崔秀倩 「本书从一个较少被留意到的角度去理解忧郁症,不轻忽地归因忧郁症『只是想太多』,也不将忧郁症二分地切割为该被处死的『异常』或『疾病』。而是有所依据地说明忧郁症比较像是演化过程中保留下的重要保护机制,只是不适用于当代或当下的一些处境,它本身并没有对和错。」心禾诊所,陈致豪临床心理师
「在精神科的专业学习中,我们常要思索症状的意义,症状表面上看来是困扰,但同时也是一种对个案的保护,就让这本书带着我们思索忧郁症状背后的意义。」殷建智精神科诊所,崔秀倩医师
「罗腾伯格结合了坚实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经验,让我们能以更广、更合理的角度来理解忧郁症。」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乔治.博南诺(George A. Bonanno),着有《悲伤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Sadness)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很少有人能提出新观点,但罗腾伯格做到了。为什么忧郁症这么普遍?为何如此顽抗难以治癒?为何正常的短暂悲伤会转变成深刻的忧郁症?本书文字优美,给读者带来启发与希望。」乔治梅森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陶德.卡什丹(Todd B. Kashdan),着有《好奇心的幸福力量》(Curious?: Discover the Missing Ingredient to a Fulfilling Life)
「本书引人入胜又鼓舞人心。作者把忧郁症带出黑暗的角落,让我们能对这个可怕的疾病进行开放的对话。作者是心理学家,也曾是忧郁症患者,将科学研究与个人经历编织成一幅层次丰富的疾病图像。」史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J. G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