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怕黄祸?!:关于黄祸论的全面性研究(二版)

谁怕黄祸?!:关于黄祸论的全面性研究(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祸论
  • 种族主义
  • 历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学
  • 亚洲研究
  • 西方中心主义
  • 歧视
  • 刻板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记忆 成了21世纪的新议题
 
  21世纪中国经济崛起,国际政治上,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勾起了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记忆,黄祸论又成了当前热门的议题,引发热烈的讨论。
 
  本书在诸多的黄祸论相关书籍中,是由中国人撰着,除了在研究与写作上表现了高水准的品质,在角度上也有别于西方学者的研究。

  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记忆,是来自亚洲人种、文明、经济、政治、资源与环境的威胁。

  「黄祸」也就成为欧洲人对中世纪的一个历史记忆,它是种族主义的集体优越情怀,在充分运用巨大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优势之后,西方论述从知识论、人口论、进化论、国民经济学说、贸易和币值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开启了「黄祸论」东西历史宣战之端。

  但此一议题,在中国自5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上仅止于哥尔维策尔所着的《黄祸论》译本,以及由吕浦、张振鵾编译的《「黄祸论」历史资料选集》一书,与专题论文十余篇。本书作者因此对于「黄祸论」的历史背景做了完整系统的研究。

  ※本书原书名《黄祸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福惠


  1945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史学硕士,目前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专长领域为近代思想文化史、中日关系史、地域文化史、中日关系史。着有《国情、民性与近代化──以中日文化为中心》(1988)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引言
(一)历史记忆与现实焦虑的倒错重叠
(二)围绕「黄祸论」的论辩史
(三)有关「黄祸论」的研究史

1 德国与奥地利的「黄祸论」
2 俄国的「黄祸论」
3 法国及比利时的「黄祸论」
4 英国与澳洲的「黄祸论」
5 美国的排华浪潮与远东战略
6 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黄种人形象
7 西方社会的不同声音
8 中国近代报刊的舆论回应
9 辜鸿铭的「文明论」回应
10 孙中山先生的综合回应
11日本与「黄祸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前言

  「黄祸论」是十九世纪后期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的,针对中国和日本的煽动、污蔑和诋毁的核心话语之一,一直流行到二战结束。其败坏中国人和中国的形象,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扰和不良影响。西方国家和日本对「黄祸论」不乏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原西德的海因茨.哥尔维策尔的《黄祸论》(中国有一九六四年商务印书馆作为「内部读物」的译稿)、美国汤普森的《黄祸论》(未译成中文)、英国亨斯曼的《中国,是黄祸还是红色希望》(未译成中文)、日本桥川文三的《黄祸论》(未译成中文),是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四本着作。此外有关研究文章更不胜枚举。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涉及当时中国人的回应情况。

  而在中国,五十年代以来,此一问题的研究几为空白。出版的资料文献,也只有两种一是翻译过上面提到的哥尔维策尔的《黄祸论》(因是内部读物,传播范围有限),一是吕浦、张振鵾等编译的《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出版)。该书收集了部份国内外有关资料。可以说,对这一问题尚无深入系统的研究(详见引言中之黄祸论论辩史和黄祸论研究史)。

  作者对此问题关注和研究前后已有七年之久,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研究价值和学术现状,该项研究二○○三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计画,本书稿就是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也可以说是迄今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研究「黄祸论」的作品。

  本书稿建立在充分利用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国内资料方面,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直到现在的报刊上、专着中有涉及黄祸论者,几乎全部收齐并作了认真辨别;国外方面,我们在中译资料外,设法收集各种外文文献,前面提到的四本代表作中未译的三本,我们全部找到并做了中译。因此,在资料的完备性上,有充分的信心。

  书稿的内容,十分之四用于再现和分析近代几个西方国家喧嚷「黄祸论」的背景、言论及其特色;另十分之四则系统发掘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的各种回应;十分之二写日本对此问题的关注和反应,这一结构安排,既弥补了外国成果中对「中国回应」的研究不足,又可让今日的读者对西方、日本相关情形有所了解,写作中尽可能集中体现出「黄祸论」这一特定思想文化问题的动态的攻辩过程,并在这种历史轨迹中寻找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

  作者写作意图和结论,书稿的具体结构,请参看目录、引言和结语。

图书试读

引言
 
西方文化的古老源头有希腊和希伯来精神。而「两希」精神共同的特色之一是对人类(实指自我)无法避免的「命运」之预言。预言原本是「神启」或由「祭司」表达出来的对自己可能遭遇厄运的忧患意识,此后西方历代的「智者」和思想家都带有这种特征。所谓「黄祸」就是来自外部灾祸的预言;所谓「白种人的衰落」和「欧洲的没落」,则是出自内部灾难的预言。此类预言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并不在于预言实现与否或者以某种变形出现,而是首先在于使人产生忧患和惕憷,或先发制人预杜外部可能出现的所谓灾祸,或设法疗治自身,提高和改善自己应对灾祸的能力。预言、历史记忆、现实感受三者结合,从消极面来说会使「灾祸」的阴影挥之不去;从积极面来说,则有可能转化为持续不断的进取力。
 
近现代的西方人既然以支配世界、按照其价值观安排世界的等级秩序为「使命」,就决定了他们尽管对别人知之不多不深,却依然要说三道四、指手划脚。自古希腊开始的「好辩」传统一脉相承,使得西方的政治领导人和外交家一般都辩才无碍,而现代化的社会更造就了一大批或专门「生产思想」,或以舞文弄墨为职的才俊之士,普及的教育和发达的舆论,更有助于将各种学说、观点、思想传播给大众。这当中当然有许多真知灼见和合理性的价值,但也会有谬误、偏见和谎言。在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看来是子虚乌有、不值一驳的「黄祸论」,在西方世界却长期占有一定的市场,其中应有多种原因。
 
「黄祸」由欧洲人对中世纪的一个历史记忆,在十九世纪后期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学说,显然与当时欧美国家各种「学说」的发达有关。阅读西方有关「黄祸论」的着作或论文,即可发现「黄祸论」者在援引为根本依据或具体问题的分析方法时,广泛运用和涉及到哲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民族学、心理学、人种学、政治学。具体地说是涉及知识论与思维方法、人性论、人口论、进化论、国民经济学说、贸易和币值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外交学说、军事与战争学说等等。反映出当时的西方不仅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而且也是各种「学说」、思想、舆论的产生和发散中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西方掌握了「话语霸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